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平行与相交》篇1《平行和相交》这一课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弄透彻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正是因为自己开始对于教材内容过于轻视,导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非常不扎实,一直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后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
为了吸取经验,我进行了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避免再犯此类错误。
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要怎样才能非常到位,怎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带着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
这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围墙的栏杆、操场的跑道、足球场的球门、篮框的支架,都是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能看见的,通过对这些图形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虽然直观情境创设的还不错,但是我忽视了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真正转化为知识所需要的时间,自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加快了速度,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消化吸收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老师拖着走,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
2、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到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平行概念中的“同一个平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环节来化解这个难点。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充分感知今天研究的每组都是两条直线,再过出示教室里的门框上的两条线(一个画有绿直线,在门上;一个画有红直线在门上面的窗上)摆放两种位置。
问:这时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把门打开后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几名学生上来摸,感知“同一平面”的含义。
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劲,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能真正的'灵活运用才是难点。
《平行与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行与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3. 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轨、斑马线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平行线,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3. 探究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相交线,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3)探究相交线的性质,如:相邻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相交线之间的距离变化等。
4. 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让学生举例说明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平行线和相交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平行与相交本课题选自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知识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2、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培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中,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本节重点,会画平行线是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法上,倡导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拿两只铅笔做游戏,看看可以怎样摆,提示学生将其看作两条直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样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自然进入第二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结合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将这些线画在练习本上研究。
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分类,并说明依据。
学生经过讨论,有的分为两类,相交的线和不相交的线。
对此予以肯定。
有学生将不相交的线向两边无限延长,发现有的相交了。
有的无论怎样延长都不相交,对学生的发现予以激励性评价。
此时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不相交。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接着手中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在前面上画一条线同时在相对的后面上画一条线,观察发现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因为不在同一平面内,加深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此时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
如铁轨两边,四线格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发现一组平行线至少有2条,体会互相平行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提问:怎样画平行线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分组汇报。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平行和相交》说课稿滨北办事处赵集小学崔新国【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55—59页。
【教材分析】平行与相交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以及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这一特点是学习相交与平行的基础。
看到“直线”马上就想到“无限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究竟是相交还是平行,避免了停在表面只看现状而发生错误判断的现象。
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
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已熟练的掌握了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能比较好的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2.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1) 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平行”等。
2)将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导致分类标准乱。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应用提高”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已经直线的平行线。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行与相交︳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行与相交所做的准备工作及详细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第四章第一节“平行与相交”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和相交线,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
3.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和相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包括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图片、实例等。
2. 直尺、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3. 练习题和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如铁路、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和相交。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
3. 课堂讲解: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于一点的两条直线。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是相交线。
答案:略2.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行和相交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课堂练习环节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王超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有关知识,在过去的学习中,也初步接触了平行与相交的现象以及知识。
而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好这节课,可以为以后学习平行线、垂直线和其他图形的画法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二)能力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延长后两条直线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同一平面内”的正确理解。
教具有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各个环节,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课上我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线,分别是线段、射线、直线。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平行与相交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与相交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这一单元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
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一、说课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其中“空间与图形”部分在第二学段则重点提出如下要求:知识技能: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考: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初步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情感与态度: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由此我确定确定本单元的目标是: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2.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掌握画垂线和平行线的基本方法;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数学思考目标: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相交(包括垂直)的现象,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材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是:1.素材的选取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
第四单元相交与平行(说课稿)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四单元相交与平行(说课稿)1. 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教授相交、平行等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相交和平行的概念;2.能够画出平行线和垂直线;3.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4.能够通过多边形的内角和判断其形状。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相交和平行的概念以及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绘制和判断。
而教学难点则在于通过多边形的内角和判断其形状。
3. 教学内容及方法3.1 相交的概念相交是指两条线段或直线相交,在相交点处交叉形成的现象。
方法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讲解相交的概念,并展示不同角度下的相交情况。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受,领会相交的概念。
3.2 平行的概念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无论这两条直线延长到哪里。
方法采用实际物品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交汇形式。
再用图形展示,反复演示,达到理解平行的概念。
3.3 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绘制和判断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展示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绘制和判断方法,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和演示。
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3.4 多边形的内角和形状通过多边形的内角和判断其形状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教师可以采用数学计算公式的方式或者图形分析与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4.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1.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多边形,并求出其内角和,让其他同学判断其形状;2.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图形中的线段是否平行或垂直;3.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图形中的线段是否相交或平行。
5. 教学反思本单元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了相交和平行的概念,以及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绘制和判断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但是在多边形的内角和形状的判断上,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说教材:
平行与相交是青岛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平行现象,会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画平行线。
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平面上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能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
出已经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
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
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本节
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
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
说教学过程: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从四个环节来诠释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第二环节: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第三环节:全课总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在前几次来我们学校的路上有几个情境让我留下了印象,于是我就找了一些图片带过来让你们看看。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电线杆三副图。
第二环节: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我打算分三小步来进行
第一小步:观察比较三幅图片,理解同一平面
(1)根据这三幅图我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画出三组直线。
(2)课件演示: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表示路灯杆,用两条平行的直线表示在跑道的两条白线、用两条直线表示在半空中的电线杆。
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每组有几条直线?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板书:两条直线
第二小步: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在这三组直线中那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不相交?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第一组直线相交。
第二组直线不相交。
而第三组直线看起来是不相交的,但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就会得到相交的两条直线。
(2)让学生闭眼想象第二组直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
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平行和相交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概括出直线的平行、相交的关系。
)
(3)为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4)让学生说出一些两条直线之间相互平行的例子。
(接着出示课件三组示例图)看看老师找的例子和你们找出的是不是一样的。
接着提问: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5)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第三小步: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折纸(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手边的长方形纸,跟着老师一起来折。
(边播放课件上的动画,边教学生一起折长方形纸。
)并通过问题:(1)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2)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
明白对折后的折痕都是相互平行的,并且每条折痕的长度也都是相等的。
)
(2)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
小组交流一下再动手画出一组来。
出示课件:播放在方格纸上和用尺子画的两组平行线。
(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出示课件:放出用尺子和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的例子来。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动手操作:每个学生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并和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试一试: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
指定两人上黑板画,一人画一人扶直尺。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在建立平行概念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操作活动。
)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出示课件示范)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课件示范)
①同桌互相说说把哪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个方格。
②指一名同学在电脑上指给同学们看看。
(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解释。
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一些简单的解释。
)
第三环节: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
让学生明白学习了平行及其画法。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会用一个直尺和一个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
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平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们留意都可以找到很多平行线。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自主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并主动的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