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ppt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精品课件

④斗拱: 在柱梁交接处, 层层挑出,斗 是方形,拱是 弓形,减少剪 力,有装饰性。
⑤举折、举架
举折,举架的 作用,即为了 形成屋顶的斜 坡或曲面。
⑥屋顶
“中国建筑中最主要 的特征之一”,并在 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 较中,“翘起如翼” 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 化的骄傲。
⑦颜色
中国建筑最大胆 的,不但在大建 筑物中使用朱红 色,而且还大量 用彩绘来装饰木 架部件。
整体 主 局部 次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 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词汇
打
文法
比 方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宏大壮观的建筑 山亭、水榭等小巧别致的建筑
语言形象生动,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 小的不同,化抽象为具体,从熟悉的事物角度去增进对不熟悉内容的理解。
⑧部件装饰
对构建交接的 外露部分经行 加工,使之成 为装饰部分。
⑨材料装饰
大量使用有色 琉璃砖瓦,各 色油漆;木上、 石上以及的砖 墙上也加雕刻。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颜色——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 1928年回国。 •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与其妻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主要设计者。 主要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手稿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 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 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 族之性情”,“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 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 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 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 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 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 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 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 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 神的敬畏之情。
分析第五部分:
学习第20段:
【写作目的探讨】
读了此文,你觉得梁先 生写作此文目的何在?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
屋 颜构建 顶 色件材 翘 装装装 角 饰饰饰
整体感知:
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 顺序介绍的?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总 立体构成 整
体 平面布局 体
中 国 建 筑
结 构 特征主
特 征结 构 方
木材结构
斗拱
局
举折和举架 部
法 屋顶的装饰作用
的 特 征
次
装 大胆着色 饰 部件的装饰作用
特 材料的装饰作用
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 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 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喻体已经写出,请根据文本写出本体
语言和文学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分析第四部分:
学习第19—20段:
中国的华表柱与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 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 神的敬畏之情。
分析第五部分:
学习第20段:
【写作目的探讨】
读了此文,你觉得梁先 生写作此文目的何在?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
屋 颜构建 顶 色件材 翘 装装装 角 饰饰饰
整体感知:
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 顺序介绍的?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总 立体构成 整
体 平面布局 体
中 国 建 筑
结 构 特征主
特 征结 构 方
木材结构
斗拱
局
举折和举架 部
法 屋顶的装饰作用
的 特 征
次
装 大胆着色 饰 部件的装饰作用
特 材料的装饰作用
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 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 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喻体已经写出,请根据文本写出本体
语言和文学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分析第四部分:
学习第19—20段:
中国的华表柱与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任务二:探究作者对中国建筑的情怀
活动5.课文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
【提示】本题引导我们对文章的主旨作深入的思考和评价。作者 将建筑看作一种文化载体,在谈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时,处 处流露作者对待文化传统的看法。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体现作 者文化观的语句,思考评价。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 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 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 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 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 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 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 文化观。
任务三: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活动7.品读全文,分析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色。
(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 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明晰思路。在总 体概括之后,把中国建筑的特征概括为九点,先谈个别建筑物, 再谈平面布置,再谈它的结构,接着谈建筑的装饰,最后利用 比喻归结为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词汇”。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简练、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 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 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 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 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建筑优 秀传统的珍视。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 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 和古城墙。为此事,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 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 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征, 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 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 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共27张ppt)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关 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 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 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墻壁的作用 “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 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 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 “灵活性”。
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比喻。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 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 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 式解读出来。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 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 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 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1) 简洁。
艺术特色
示例1: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 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作者从地域即空间的角度,介绍中国建筑体系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 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简要地说明它的四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 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 “斗”的斗形方术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 “斗拱”……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棒的,先是用一 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 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墻壁的作用 “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 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 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 “灵活性”。
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比喻。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 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 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 式解读出来。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 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 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 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1) 简洁。
艺术特色
示例1: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 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作者从地域即空间的角度,介绍中国建筑体系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 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简要地说明它的四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 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 “斗”的斗形方术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 “斗拱”……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棒的,先是用一 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主要要构结架构,方法——采用木结构,用柱、梁、
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枋、檩之类木结构互相牵搭起来,形成“间” 的主要构架。
作用: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梳理文本内容】第二部分(3—13段)之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
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
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
(以2“)帷两幕柱之”间比也喻常墙用壁墙,壁,形但象墙生壁动并地不说负重明,了只中是国像建“筑帷幕中”墙一壁样的,作用用以:隔断“内隔外,
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明确3):建以筑“的文“章文”章比”喻也建可筑因,不用同“的大命文题章,”有,“比大喻文宏章大”壮或观“的小建品筑”,。用大“文小章品如”宫比喻 殿小巧、别庙致宇的等建等筑;,“让小读品者”利如用山对亭文、章水大榭小、的一感轩觉、经一验楼,。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 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屋顶是四面坡 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 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
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 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 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
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屋顶特点:四角翘起。 作用:具有装饰性。
目 录
第
第
四
三
章
章
第
第
二
一
章
章
小
深
结
入
作
研
业
讨
整
激
体
趣
感
导
知
入
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完整版

干旱地区
建筑需注重集水和节水,采用 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窖等集水 措施,以及滴灌、渗灌等节水
灌溉方式。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符号如斗拱、檐口、雕花等 被巧妙地融入,使现代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散发出浓郁 的文化气息。
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同 时,也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 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时期
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01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强调功能主义、理性
主义和机器美学。
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
02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
当代建筑师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通过 学术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建筑 的精髓和特点。
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将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 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具有 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创新传统建筑技艺
在传承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建筑师不断进行 技艺创新,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为现代建 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窗花艺术
窗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窗花多采用纸、布等材料制作,通过剪、刻、贴等 工艺手法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样。窗花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既美化了建筑外观,又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06
CATALOGUE
中国建筑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差异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 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 ,提高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
建筑需注重集水和节水,采用 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窖等集水 措施,以及滴灌、渗灌等节水
灌溉方式。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符号如斗拱、檐口、雕花等 被巧妙地融入,使现代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散发出浓郁 的文化气息。
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同 时,也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 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时期
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01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强调功能主义、理性
主义和机器美学。
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
02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
当代建筑师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通过 学术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建筑 的精髓和特点。
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将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 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具有 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创新传统建筑技艺
在传承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建筑师不断进行 技艺创新,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为现代建 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窗花艺术
窗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窗花多采用纸、布等材料制作,通过剪、刻、贴等 工艺手法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样。窗花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既美化了建筑外观,又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06
CATALOGUE
中国建筑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差异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 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 ,提高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编课件PPT 部编版必修下

速读课文14~16段,深入探讨,筛 选相关信息,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下定义。
下定义 的常见
方法
①根据材料筛选相关信息; ②确定句子主干(单句形式); ③填充修饰限定成分; ④确保句子通顺流畅无语病。
格式一: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修饰 限定成分)的……(属概念)。
格式二: ……(修饰限定成分)的……(属概 念)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 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社会背景:
北京老城改造、地铁修建,部分古建筑消失:
1950年
1954年
古建筑开始消失 地安门
1950
1955
1952年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1965年 崇文门、阜成门、东直门
1960
1965
1970
1956年 朝阳门
1969年 西直门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 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 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 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 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行文思路:
18—20 各民族建筑具有“可译性”,我们 要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建筑。
14—17
探讨中国建筑的
风格手法
3-13 介绍中国建筑的
九大特征
1—2 总说中国建筑的 分布、成就
研读文本,梳理内容
放声朗读文章主体部分(3~13)。
以小组为单位,仔细研读中国建 筑的基本特征,说说世博中国馆包含 了其中哪些特征,推选代表结合相关 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注意提取 体现特征的关键词句)
世博会中国馆
(一)个别建筑的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一)个别建筑的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下定义 的常见
方法
①根据材料筛选相关信息; ②确定句子主干(单句形式); ③填充修饰限定成分; ④确保句子通顺流畅无语病。
格式一: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修饰 限定成分)的……(属概念)。
格式二: ……(修饰限定成分)的……(属概 念)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 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社会背景:
北京老城改造、地铁修建,部分古建筑消失:
1950年
1954年
古建筑开始消失 地安门
1950
1955
1952年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1965年 崇文门、阜成门、东直门
1960
1965
1970
1956年 朝阳门
1969年 西直门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 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 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 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 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行文思路:
18—20 各民族建筑具有“可译性”,我们 要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建筑。
14—17
探讨中国建筑的
风格手法
3-13 介绍中国建筑的
九大特征
1—2 总说中国建筑的 分布、成就
研读文本,梳理内容
放声朗读文章主体部分(3~13)。
以小组为单位,仔细研读中国建 筑的基本特征,说说世博中国馆包含 了其中哪些特征,推选代表结合相关 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注意提取 体现特征的关键词句)
世博会中国馆
(一)个别建筑的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一)个别建筑的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部编版语文高一下册3.2《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课件

课文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部分12体系独特分布广历史久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与手法发扬光大建筑传统地位重要特征鲜明板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个别建筑构成群体建筑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结构特征装饰特征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谢谢欣赏thankyou
中国建筑的特征
3.辨形组词
①廪 凛
仓廪 凛冽
檩 檩条
②槛门 栏槛 槛. .
kǎn jiàn
③横横 蛮.木 横.
hénɡ hènɡ
檐 屋檐
赡 ②瞻
赡养 瞻仰
谵 谵语
墁 墁地
谩 ③幔
谩骂 幔帐
漫 漫步
折.断 ④折折.腾
zhé zhē
折.本 shé
掇 拾掇
缀 ④辍
点缀 辍学
啜 啜泣
叁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初读课文,分析文中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
壹 写作背景
他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 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文化 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 热情地介绍了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这一篇论文 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建筑的思考和探索。
贰
基础知识
准确识记单音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肆 感知课文
8.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 主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 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写作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 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是当 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因此,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 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中国建筑的特征
3.辨形组词
①廪 凛
仓廪 凛冽
檩 檩条
②槛门 栏槛 槛. .
kǎn jiàn
③横横 蛮.木 横.
hénɡ hènɡ
檐 屋檐
赡 ②瞻
赡养 瞻仰
谵 谵语
墁 墁地
谩 ③幔
谩骂 幔帐
漫 漫步
折.断 ④折折.腾
zhé zhē
折.本 shé
掇 拾掇
缀 ④辍
点缀 辍学
啜 啜泣
叁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初读课文,分析文中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
壹 写作背景
他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 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文化 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 热情地介绍了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这一篇论文 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建筑的思考和探索。
贰
基础知识
准确识记单音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肆 感知课文
8.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 主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 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写作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 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是当 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因此,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 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
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发展成
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 【品味】 此段采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作比较 说明。中国建筑中“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 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 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 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 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特征。二、引用说明。引用 《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 明“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 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各种各样的斗拱
斗 拱
斗 拱 侧 面
在图中找出立柱、橫梁、斗拱和举架。
橫梁 斗拱
举架
立柱
(六)屋顶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翘起如翼”的屋顶 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筒 瓦 、 戗 兽 、 脊 吻
脊 吻 和 戗 兽
彩 绘
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是以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由整体到局部 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一样。
• 【品味】 本段采用了三种说明方法:比喻说明, 如“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 如同不同的民族 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 一样”。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罗马的凯旋门 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 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就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就是说,所举的例 子恰巧能说明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
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 筑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 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
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
征中的哪几项?
•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 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 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 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 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 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 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 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 鲜明的特色。
马 来 西 亚 双 塔
Burj Al-Arab ( )
塔阿
, 唯 又 称 阿
拉 伯 联 合 酋 长 国 的 迪 拜
——
拉
伯
凯 旋 门
华 表
外 国 的 纪 念 柱
黄 鹤 楼
鹳 鹊 楼
滕 王 阁
小结
•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
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 间的“可译性”?
•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 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 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 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德国黑天鹅堡
德国科隆大教堂
莫斯科圣巴西利亚大教堂,是为纪念1552年“伊凡雷帝”胜利占领喀山 而建。传说1560年教堂竣工后,伊凡弄瞎了所有参与兴建该教堂的建筑
师,因为他不想让他们建出比该教堂更富丽堂皇的建筑
天堂般的法国古堡
这张照片的远 景处矗立着西班牙 巴塞罗那市中心的 圣家族大教堂。该 教堂始建于19世纪 80年代,但由于经 费和建筑风格等问 题至今尚未完工。 这件“永不完工” 的艺术品每年吸引 数以万计的游客前 来参观游览。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 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 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 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纽约联合国大厦等建筑的设 计工作,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
影响。(引论)(1-2)
•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即:总体特征 (3-5)→ 结构特点(6-9)→外观、装饰、颜色 等(10-13)。
•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 (14-17)。
• 四、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 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 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18-20)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 “文法”?
•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 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 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 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 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 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 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 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 的个性。
(2)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
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相同的
类型。 • 【品味】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
式,运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如,“ 建筑的‘ 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 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
(一)讲究立体构成
要基单 部、个 分主的 构体建 成(筑 的房自
屋下 )而 和上 屋一 顶般 三是 个由 主台
(二)讲究平面布局:对称,有中轴线, 有“户外起居室”。
由立柱和横梁组 成的“间”字构 架,是中国建筑 在三千多年前就 具备了的优点。
(三)以木材结构 为主要结构方法
(四)斗拱: 减少受力 装饰性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 国 建 筑 梁的 思特 成征
•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之子,我
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 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
1915年至1923年(六年预科,两年大学 本科)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
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 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你一定很熟悉自己家乡的房屋 建筑吧,想想:它们在哪些方 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词汇” 和“文法”?
亭、水榭、一轩、一楼”,以“文章”比喻建筑, 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 小品”
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 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 了。
(3)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 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 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 词汇”和“ 文法”来处理 它们的。……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作品和通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