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

合集下载

郡县制

郡县制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文名郡县制特点类似于行政区划来源《逸周书作雒》形成春秋战国目录1简介2历史沿革3来历4秦朝时期5汉朝时期6作用7全面推行8特点影响1简介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西周时县大於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

後来晋又在国内置郡。

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这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

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於贵族的地区。

秦国郡县制秦国郡县制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越过陇山,锋镝直指占据今甘谷的冀戎,平定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

这是中华县制之肇始。

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

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三氯异氰尿酸片剂是“置诸侯不便”。

[1] 他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郡县制

郡县制

--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远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便设置了郡县。

《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县”之称。

秦国在长期征战中也在被征服地区设县。

商鞅变法在秦国设县31个。

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九郡)。

秦国采用郡县制而一举强国,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秦朝采用郡县制维系了大一统局面,开二千年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之先河。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秦朝为何采用郡县制?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秦国采用郡县制的主要原因第一,周朝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使秦国采用郡县制。

周灭商,并未改变商奴隶社会的性质,而是延续了历史的惯性,分封诸侯,赏赐功臣,“封诸侯,班次宗彝,作《分器》”(《史记·周本纪》)。

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在分封制下,诸侯封国成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相应的诸侯拥有封地,承担起对周王室的义务:贡赋、作战等。

西周时期,奴隶制发展到顶峰,周王室能很好的控制诸侯封国,而诸侯国则对周王室尽相关义务,这使周王朝达到鼎盛,其疆域空前广大。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与周王室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同时,奴隶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开始失去存在的基础。

分封制的弊端逐渐凸现,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韩非子·和氏》)的混乱局面。

秦国对周朝封建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

秦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封国,面临着比其它诸侯国更大的危机。

秦早在作为周的附庸时,就位于对西戎作战的前线。

周平王东迁后,秦被正式封为诸侯,“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这就使秦直接与犬戎对抗。

西周的灭亡,使秦深切意识到诸侯的不可靠。

而在长期的与犬戎作战中,秦更认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

秦处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对周朝分封制的陌生感和疑虑。

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秦朝郡县制度的概况及与分封制的比较1.郡县制度(1)推行:秦统一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内容①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加强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学科&网(2)不同点①实行条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建立基础: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③传承制度: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④官吏权利: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⑤历史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一、秦朝郡县制的历史背景秦代以前,中国的行政管理组织比较复杂,封建割据、分散割据以及封建内部的行政管理制度各异。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割据势力大量存在,国家分裂局面日趋严重,行政管理混乱不堪,社会秩序丧失。

这时的郡县制度不仅制度不统一,而且地域划分混乱,地方政权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国家统一大业的推进。

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对郡县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二、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1. 建置郡县制度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设立了郡县制度,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区划,并实行了郡县制。

这是中国古代郡县制度的第一次完备的体系建立。

2. 设立三十六个郡秦始皇设立了三十六个郡,这是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具体体现。

设立三十六个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完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实行集权提供了基础。

3. 建立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秦朝在郡县制度的管理上,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人事任免、税收征管、兵役动员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实行法治化管理秦朝对郡县制度实行了法治化管理,统一了度量衡,加强了法律管理,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5. 推行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制度秦朝推行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考绩制度、户口制度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三、秦朝郡县制的影响1.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为中国政治的集权化提供了基础。

2. 统一了行政管理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施,统一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3. 为封建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秦朝郡县制的实施,为封建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使中国进入了统一行政区划制度的历史阶段,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秦朝郡县制的启示1. 发展是硬道理秦朝郡县制的出现,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郡县制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

郡县制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

郡县制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本文总,xx整理了相关学问,快来看看吧!郡县制的意思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如今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本文总,xx整理了相关学问,快来看看吧!郡县制的意思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如今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在中心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心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心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达,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开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认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供应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郡县制的开展周、秦之变历来被视作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封建、郡县之辨更是其间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郡县制并非是商、周之制的断裂,它仍旧处于商、周传统的延长线上。

郡县制的消灭是春秋战国时代治理效率化竞争的结果,并有赖于官僚制度的成长——更精确地说,郡县制的消灭是“治权〞开展的结果。

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由于郡县作为地方政区,主要任务是劝课农桑、征收赋税、维持治安。

“县〞的名称始终沿用至今。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唐宋多称“州〞,明清多称“府〞,但其性质相近。

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什么制度

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什么制度

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什么制度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一、含义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标志。

二、起源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三、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

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中国郡县制

中国郡县制

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取代,地方组织出现县制和郡制。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随着各个时期外界环境的变迁,郡县制进行细微调整,历经了道县制、路县制、行省制,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郡县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2000多年的郡县制,对中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论文网) 原文链接:/jingji/0R3M6252010.html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在中国的今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制,对全国资源的调度,特别是在处理全国范围内大事件上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如奥运、抗震,但在吹响城市化号角、逐步民主化的今天,郡县制也走入了困境。

1.监督体制失效,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郡县制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不直接执行法律,他们属于监督性政府。

只有县级政府才直接服务民众,与民众直接发生关系。

中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都是通过县政府来具体实行的,如此大的权力必然需要完整的监督体制,虽然郡县制设计了一套监督体制,但在许多方面难以落实。

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制体制容易致使相邻两级政府相互庇护,因为它们政绩考核也是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不与民众发生关系是不能形成政绩,它的政绩是下级政府政绩的综合。

他们的关系本来应是监督和被监督,但现在成为利益共同体,上下级政府相互庇护,这必然滋生腐败,政府滥用权力,不利于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2.城市“掠夺”乡镇,“城乡统筹”走入困境。

中国现阶段“市”行政体系混合在一起,其下一级政府是县。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局面下,中国新一轮“圈地运动”兴起,一些市政府将目光转移到用地宽松的农村,并赋予其“城乡统筹”的美名,而城乡统筹演化为城市掠夺乡村。

郡县制的确立

郡县制的确立

郡县制的确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郡县制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吞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汉书・地理志》),因此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汉书・地理志》),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一年即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定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1、秦郡《汉书・地理志》说:“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为秦国都所辖的地区,当时唯有它不称郡。

始皇二十六年置36郡,其后陆续有增置,最后秦郡究竟有多少?当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有多种说法,直到今天仍有分歧。

现按较多学者认可的是全祖望在《汉书地理志稽考》中考据之说。

其说如下: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秦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年)南平百越后置设南海、桂林、象郡3郡。

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余县(今河套一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之内。

但具体置郡时间至今未见有力证据。

闽中郡,秦始皇所置,但不知具体所置之年。

从地理位置而言,当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南平百越后所建。

可见,《汉书・地理志》所载36郡中,少楚郡、黔中郡(这两个郡见记于《史记》)、东海(见记于《水经注》)、广阳(见记于《汉书・地理志》本注),而多南海、九原、桂林、象郡。

这就给秦郡的历史分歧留下了根子。

事实上,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分设36郡中,没有南海、九原、桂林和象郡,当时南海等郡不未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所以,《汉书・地理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所缺4郡,应按《史记》等书补充楚郡等4郡。

于是秦郡就成为42郡(包括内史)。

另外,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秦王朝共有47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政治被官僚 政治取代,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4.为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4 郡县和分封比较
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 不同点:
重要的行政制度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时 代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与中央政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府的关系 立性,封位世袭, 机构由皇帝直接任免,只 拥有封地 有俸禄没有封地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的,按地域划分
(3)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


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 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 役。
皇郡 帝县 直长 接官 任皆 命由
3 郡县的历史意义
1.郡县制下,官吏不在世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 统治基础。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 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 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分封制;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 边地的控制。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 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 廷尉李斯:郡县制;因为周的分封导致诸侯 始皇最后采取了谁的观点? 混战
材料一:武公……十年 (公元前688), 伐、 冀戎, 初县之。十 一年, 初县杜、 郑。 …… (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并诸小乡 聚, 集为大县, 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 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 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 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 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 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 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第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 郡县和分封之争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 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 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 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 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 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 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新 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 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以后新得之地,也是置郡县。
2 郡县制的形成
(1)历史沿革: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商 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制—秦统一以后全 国范围内实施 (2)内容: 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管 辖;设郡守和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 命,郡守定期向皇帝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