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知识点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知识清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知识清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诸葛亮(181 年-234 年10 月8 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文体常识《诫子书》是一种家训,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诲与劝勉。

四、字词梳理1.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养德:培养品德。

6.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7.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8.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9.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0.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11.广才:增长才干。

12.淫(yín)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3.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4.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5.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6.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7.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8.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9.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0.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1.“静”:古义指宁静专一;今义指安静。

2.“险”:古义指轻薄;今义指危险,不安全。

3.“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一词多义:1.“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2.“志”: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五、文章结构1.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的知识点。

1.作者背景: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文章主题:《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3.重点词语: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俭以养德(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淡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平心静气)、致远(实现远大目标)、学(学习)、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志(立志)、成学(完成学业)、淫慢(懈怠)、险躁(偏激浮躁)、治性(陶冶性情)、年与时驰(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与日去(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枯落(枯枝落叶,比喻衰败)、不接世(不能融入社会)、穷庐(偏僻简陋的房屋)。

4.文章结构:《诫子书》共两段,第一段讲述君子的操行和修身养性的方法,第二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之间的关系。

5.文言知识积累:学习《诫子书》可以积累一些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如“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等。

通过学习《诫子书》,同学们可以了解到修身立志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立志和成才之间的关系。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学习时光,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诫子书复习资料(含答案)

诫子书复习资料(含答案)

《诫子书》复习题一、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行:2、静以修身静:3、俭以养德俭:养:4、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明:志:5、6、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7、非学无以广才广:才: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慢:励:9、险躁则不能冶性险:躁:治:性:10:1112、遂成枯落遂:枯落:13、悲守穷庐穷庐:14、诫子书:诫:书: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翻译:7、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四、文章分析1234、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可)吗?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1)(2)(3)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8《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二、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行:行为,操守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俭以养德俭:节俭养:培养4、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志:志向5、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6、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才:才干7、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8、险躁则不能冶性险:轻薄躁:浮躁治:修养性:性情9、年与时驰年:年龄时:时光驰: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意:意志日:岁月去:消失11、遂成枯落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12、悲守穷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13、诫子书:诫:劝勉、告诫书:书信(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以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性活用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1、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2、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四、句子翻译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15诫子书【知识点一】1.(1)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2)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古义:修养今义:管理(4)古义:岁月今义:24小时、天2.动词,学习名词,学业成就3.(1)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4.(1)操守,品德 (2)立志 (3)放纵励:振奋 (4)轻薄浮躁(5)疾行,指迅速逝去 (6)陋室5.(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知识点二】1.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才能明确志向,集中精神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知识点三】1.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3.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4.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5.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6.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知识点四】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淡泊、立志、惜时。

3.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懈怠、懒惰、浮躁。

4.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知识点五】“淡泊”“宁静”“淫慢”“险躁”【中考链接】1.A(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2.C(就) A.(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凭借) B.(的;主谓取独) D.(最终;于是)3.C(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淡泊明志)4.D 修养5.B A.代词,代学过的知识;B.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补足音节,不译。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二、文学常识: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Th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181 年:诞Th于琅邪。

207 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 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 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 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 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三、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以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四、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4诫子书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记文言知识
1. 重点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子书.(书信)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
..(有才德的人)之行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

④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
⑤年与.(随同)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⑥遂.(于是,就)成枯落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⑦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动词:非学无以广.
才(增长) ②形容词作名词: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目标) 3. 古今异义
夫.
君子之行 古义:f 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今义:丈夫
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4.一词多义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
枯落(变成,成为) 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
无以成学(立志)。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诫子书》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诫子书》

《诫子书》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二、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三、中心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文题解读】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北伐途中放心不下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劝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政权日夜操劳,对儿子,他寄予厚望,又不大放心,故写下这篇《诚子书》,对他加以教诲、训诫。

【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译文助词,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养译: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志向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达到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必须形容词作动词,增长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振奋精神修养性情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连词,表承接,就轻薄浮躁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凋落衰残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言副词,又怎么来得及译: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1.读音:夫(fú) 淫慢(yín) 遂(suì)成枯落
2.一词多义:
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
3.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
(2)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意理解: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 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