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SRC二次转换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SRC梁式转换层位置对高层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2 计算模 型的建立
为了便于分析和 比较 , 研究 以一个典 型的上 部为剪力墙 、 下部为框架和部分落地剪力墙 、 中间
可是 , 现行 《 层建 筑 混 凝 土结 构 技 术 规 高 程》 J J — 0 2 对转换结构设置位置只 限于 ¨ (G 3 20 )
低位( 1. . 第 0 2 2条规定 : 底 部大空间部分 框支 “ 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间层数 , 8
t n F r hsrao i . o i sn,Utiigt es i crs o s p cr m n ef i lme t n y i sf r ,ti p - o t e iz es e p n es e tu a d t i t ee n a ss ot e h s a l n h mi h ne al wa p ra ay e h fif e c f R rnfr emsa i ee t oio so ihrs tu tr at q a er- e n lsd teo l n eo C t s a t f rn st n n h - esr cu a e r u k e nu S a eb df p i g i l h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6期 20 06年 1 2月
结
构 工
程
师
Vo. 2,No 6 12 .
De .2 ( c 0) 6
S r c u a n i e r t t r l E gn e s u
S C梁式转换层位置对高层 结构地震响应 的影响 R
能也愈来愈复杂 , 高层建筑在工程实践 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 , 工程设计 中, 经常会遇到转换结构位 置设置较高的情况 , 即所谓的高位转换结构 。以
往转换层一般设置在结构底层或二 、 三层 , 当前工 程实践 中转换层有时位于五、 六层 , 甚至更高。
基于无箍筋钢骨混凝土(SRC)节点受力性能研究_0

基于无箍筋钢骨混凝土(SRC)节点受力性能研究摘要: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SRC节点中箍筋作用和无箍筋SRC节点的可行性,研究了无箍筋SRC加厚腹板节点滞回性能和承载力,结果表明:无箍筋加厚腹板SRC节点的变形能力和延性性能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要求,在那些不便于再配置箍筋的节点中,可以考虑省去箍筋。
关键词:SRC节点无箍筋受力性能加厚腹板承载力Study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SRC Joints without Stirrup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st data, the function of stirrup in SRC joint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SRC joints without stirrup are discussed, also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and capacity of bearing loads of non-stirrup SRC joints with thickened web are analyzed. It is indicated that SRC joints with thickened web and drawing steel set on longitudinal bar of columns can be satisfie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deformation capacity and ductility of specimens, and the stirrup in SRC joints has not to be set, which is inconvenient.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ickened web is put forward, also the formula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reinforced measure are givenKeywords: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joint; no stirrup; Mechanical Property ;thickened web;bearing capacity1 引言节点是连接框架梁和柱的关键部位,梁和柱的内力和变形通过节点传递,因此节点的安全可靠是保证结构正常工作的前提。
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隧道二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37考虑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化及施工初期支护的内力特点。
只关注隧道二次衬砌在受到周围压力后,结构内力响应。
进一步研究二次衬砌在周围压力的作用下,结构破坏过程和极限承载力。
因此,几何模型是参照施工设计文件中二次衬砌的断面结构图尺寸,建立平面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由二次村砌的结构受力特点,在模型中只建立了环向的受力钢筋模型,因为所研究的对象是平面问题,忽略纵向连接钢筋和架立钢筋。
几何模型如图5-6所示。
图5-6二次衬砌平面几何模型5.3.3材料模型设计中二次衬砌采用C25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和混凝士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从试验中得到,ADINA程序中混凝土采用如前面所述的等效弹性系数模式下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C25混凝土和钢筋的单轴应力一应变曲线如图5—7示。
图s.7钢筋与混凝土材料单轴应力一应变曲线图5.10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横向与纵向挠曲变形在二次衬砌的挠曲变形图中,最大位移点是关注的对象。
在图5—10中可知,水平位移中最大位移左右两个方向,分别为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值。
因此在描述位移随着荷载增量的变化曲线,以位移绝对值作为参考变量。
如图5.11所示。
图5.11横向最大位移随时问变化曲线竖向位移中拱顶与底板中间点是研究位移的对象。
在水平最大位移点随着荷载增量的变形曲线如图5.12。
左侧图为底板位移曲线,右侧为拱顶位移曲线。
图5.12竖向拱顶与底板最大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为研究二次衬砌的破坏特点,在应力云图中描述了有效应力的分布,相应于有效应力,可以得到二次衬砌在极限荷载作用后的开裂情况。
如图5.13有效应力分布云图和图5—14二次衬砌开裂部位图所示。
图5.13有效应力分布云图图5—14二次衬砌开裂部位图由于上述较接近线性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中,认定是衬砌内钢筋在起到抵抗拉力的作用。
图5.15中描述了钢筋的应力分布图和应变分布。
图5—15钢筋应力与应变分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442)只有两侧受力图5—16竖向与横向位移云图二衬与初期衬砌的隔离使二衬结构只受两侧压力能为可能。
带SRC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与试验

Be m s a
L Y- n i To ( . e r e oC i nien , nu UirtoSicadT ho g , uf n220 , h a i ur g ,Qu a 1 Dp t r f i g ei Ahi nei cn cnoy Ha a 301 C/ ; o am  ̄ v E n rg l vs f e e n e l y n n
2 r ic rl 酷 & R s r stt,Z ea n e i .Ac t t a D he u e ac I tu e h n i e h in U i r y,H n zo 1 0 7 h a) jg vs t a gh u 3 0 2 ,C / n
A s atTasr t c r fodrno e oc t S C em e as rye T ebtr t c r i i bhv m m s b bt c:r f r t eo l i r dcnre(R )ba ss nwt nf p . h ee r ta s s c eai ut e r n esuu si e fc e ia r et t su u l e m o
E p r n n td n Si cP roma c f I l r eB i igw t r n e tr fS C x ei t d Su yo e mi efr n eo i l i ul n i T a  ̄ rSoyo R me a s l g —s d h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综述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各类权威期刊杂志、文献及书籍,对SRC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做了统一概述,并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盲区,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加强研究、完善资料。
关键词:SRC 研究现状1.引言钢骨混凝土结构作为组合结构的典型代表,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优越的特性而得到超高层结构设计师的青睐。
我国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钢骨混凝土结构到目前已有六十年,而这种结构体系真正广泛的在国内运用还是最近二三十年。
另外,国内对该种结构体系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历时比较短,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整体上对钢骨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2.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型钢混凝土结构是上个世纪初在国外开始出现的,日本于1921年建立的30层的日本兴业银行大厦是典型的全型钢混凝土结构,并因此种结构优越的抗震性能,此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经过大量的实验及实际工程研究,日本于1958年颁布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后又于80年代后期进行了三次修订[1]。
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火而在钢柱外边包裹一层混凝土,因而其设计也是按照钢柱设计的,但后来发现混凝土能够提高钢柱的刚度作用,因而在钢柱设计中考虑了折算刚度的作用,并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该计算方法纳入了欧洲统一规范。
型钢混凝土结构因钢骨能够承受支撑和模板等施工荷载的作用,从而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因而得到二战后亟待重建的苏联的青睐。
此后,苏联于1949年颁布了《多层房屋劲性钢骨混凝土暂行设计技术条件》,后又于1978年颁布了《苏联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
我国于50年代从苏联引入了型钢混凝土结构,当时因为片面的强调节约钢材,而导致这种结构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崛起,型钢混凝土结构才得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SRC梁-CFT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矩形 C F T柱 落地 ) 。地 上二层 加局部 夹层 , 结构 形式 为 以钢筋混 凝 土框架结 构 为主 的混 合结 构 。为 了实 现建
筑 造 型的需要 , 屋 盖采 用钢屋 盖 , 部 分梁 柱采用 S R C梁或 C F T柱 。
2 节 点设 计
本工 程 中框 架节 点 类 型包括 R C梁 柱节 点 、 S R C梁 一 矩形 C F T柱节 点 、 S R C梁 及 R C梁 一 矩形 C F T柱节 点。 S R C梁 中钢 骨与矩 形 C F T柱 的主要 连接 方式有 内隔板式梁 柱连 接 、 贯通 隔板式 梁柱连 接 、 外 隔板 式梁柱
航站楼 S R C梁 一 C F T柱 节 点 为 原 型 , 基 于 商用 软 件 A B A Q U S建 立 了 综 合 考 虑 材 料 非 线 性 、 几 何 非 线 性 以 及 钢 材 和 混
凝 土之 间界 面 特 性 的 有 限元 分 析 模 型 , 并 利 用 已有 试 验 结 果 对 该 模 型 进 行 了试 验 验 证 。 在 此 基 础 上 , 对 型 钢 混 凝 土 梁一 C F T r 柱 节点 的受 力 性 能 、 破坏机理 、 承 载 能力 及 延 性 等 进 行 了非 线 性 有 限 元 分 析 研 究 。 研 究 表 明 , 节 点 具 有 较 大 的 承 载 能 力 与延 性 , 满足工程安全性要求 ; 节点破坏机制为梁铰破坏 ; 水 平荷载一 位 移 曲 线 表 明节 点 强 度 、 剐 度 退 化
点进行 了试验研 究 , 探 讨 了各 种 节点 连接 构造对 节 点受 力机 理 的影 响 , 并对 节 点 的传 力 机理 、 承 载 能力 等进 行 了理论分 析_ 】 。 有关 R C梁一 C F T柱 连接节 点 的研究 工作 多 由国 内学者 完成 【 5 - 7 1 。 聂建 国[ 8 1 对组合 梁一 C F T柱 节点 进行 了试 验研 究 , 并对 节点 的承 载 能力 、 变形 性能 以及 恢复 力模 型进 行 了理论 研究 。但 总 的来 说 , 目前 对C F F 柱 节点 的研究 尚存 在一些 不足 , 对 隔板 贯通 式连 接节 点 的受力 性能 研究 较 为薄弱 , 而对 S R C梁一 C F T
SRC异型柱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

关键词 : 型钢混凝土 ; 异型柱 ; 正截面承载力 ; 受力性能
中图分 类 号 :U 3 21 T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 4 2 (0 1 0 — 7 5 0 10 — 7 62 1 )8 04 - 4
EXPERI ENTAI S M TUDY ON TH E NO RM AL ECTI S oN BEARI NG CAPACI TY
Ab ta t I r e o su y t e n r l e t n b a n a a i a d sr c : n od r t t d h o ma s ci e r g c p ct n me h ia e a ir f S s e il o i y c a c l b h vo s o RC p ca — n — s a e c lmn , 8 s e i n wee d sg e fr o h p d ou s p cme s r e in d o lw c ci r v re la ig ts. Th fiu e p ten , yl c ee d o dn et s e alr atr s me h nc b h vo , la i g- ip a e n h seei c r e , la ig e rn c p ct a d eomain c a ia e a ir l s o d n d s lc me t y trtc u v s o d n b aig a a i y n d f r to we e r o t ie r m h ts. p rme t e ut s o t a h al r p ten o s e i n ae he o r sin— ban d fo t e e t Ex e i na r s l l s h w h t t e f i e atr s f 8 p cme s r t c mp e so u b n i g fi r o o a e to e d n al e fn r l s cin. u m Ke wo ds se l eno c d c n rt ;s e i -s a e c l mn ; n r a e to b a ig a a iy y r : t e rif re o cee p ca h p d ou s o l s cin e rn c p ct ;me h ia l m ca c n l
型钢混凝土

] 型钢混凝土型钢混凝土(SteelReinforcedConcrete,以下简称SRC)结构是指在型钢周围布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的结构。
型钢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
实腹式SRC构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而空腹式SRC构件的抗震性能与普通混凝土(ReinforcedConcrete,以下简称RC)构件基本相同。
因此,目前在抗震结构中多采用实腹式SRC构件。
实腹式型钢可由钢板焊接拼制而成或直接采用轧制型钢。
SRC构件的内部型钢与外包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其受力性能优于这两种结构的简单叠加。
与钢结构相比,SRC构件的外包混凝土可以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屈曲,并能提高钢构件的整体刚度,显著改善钢构件的平面扭转屈曲性能,使钢材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
此外,外包混凝土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和耐火性。
与RC结构相比,由于配置了型钢,大大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尤其是采用实腹型钢的SRC构件,其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并大大改善了受剪破坏时的脆性性质,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1国外的研究1.1欧美地区SRC结构的应用与研究20世纪初,欧美就开始对SRC柱进行了研究。
1908年Burr做了空腹式SRC柱的试验,发现混凝土的外壳能使柱的强度和刚度明显提高。
1923年加拿大开始做空腹式配钢的SRC 梁的试验。
在1989年的美国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ACI2318中,将型钢视为等值的钢筋,然后再以RC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SRC构件设计,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对SRC结构设计时考虑了构件的“变形协调”和“内力平衡”,但没有考虑型钢材料本身的残余应力和初始位移。
在1993年的钢结构设计规范C2LRFD中,采用极限强度设计法来设计SRC结构,将RC部分转换为等值型钢,再以纯钢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组合结构设计,并考虑了残余应力和初始位移。
英国在理论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于1969年将建筑中的SRC柱列入英国钢结构规范BS449的第三部分,随后将桥梁中的SRC柱列入英国标准BS5400的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