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导读:冯世纶教授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曾先后师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中医大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学验俱丰,崇尚方证对应,擅长运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冯教授应用《外台》茯苓饮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外台》茯苓饮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本方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条文论述了《外台》茯苓饮证的病机、临床特征及其方的功效。
冯教授认为,“心胸”是指胃;“气满”是指胸满、心下痞或腹胀;“不能食”有两层含义,即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
依据条文,胃虚停饮为本证病机,呕吐、气满、不能食为本证特征,健胃利饮为本方功效。
然而,条文对其方证的表述并不完整,应加以充实和完善。
从药物组成而言,本方涵盖枳术汤、橘枳姜汤与橘皮汤,则该三方的方证特征亦归本证所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因此,本证尚见心下坚满、胸闷、短气、干呕、呃逆、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
从病机角度来讲,本证除胃虚停饮外,还存在气郁、气逆及饮逆的病理因素。
由病机又可引申、扩展出本证的部分特征。
胃虚,可见进食后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等症状。
胃中停饮,体检及辅检可见胃振水音、胃镜下胃内水液潴留等。
水饮上犯、下注,则见头晕、头痛、晕车、清涕、心悸、水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等。
气逆、饮逆,可见恶心、嗳气、反酸等。
从药物作用分析,方中茯苓、白术温中健胃、利水祛饮;人参健胃除痞;枳实行气除满并止痛;陈皮理气,又同生姜一起降逆化饮。
冯世纶教授临证实录(全部20案)

冯世纶教授临证实录(全部20案)展开全文1、冯世纶临证实录: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余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
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
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
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
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例李某,男,4岁。
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
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
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桔梗汤证。
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
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
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
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甘姜苓术汤方证:甘姜苓术汤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
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
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
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
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
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
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
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1、肾着汤方证:少女尿床案: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
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
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
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
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
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
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
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
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
冯世纶教授讲经方治疗银屑病(二)

冯世纶教授讲经方治疗银屑病(二)(接上文)下边一个病例啊,讲一个用五苓散治疗牛皮癣患者的。
病人是一个70岁的男性。
2015年3月16日初诊,他是身起红斑伴脱屑、瘙痒间断发作1年余,加重一周来就诊的。
他是在2015年2月26日到2015年3月11日在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皮肤科住院了十三天。
诊断是白疕红皮病,第二个就是前列腺增生,第三个高脂血症。
医院主要以时方治疗,用那个中药方剂是以凉血解毒为主,同时还用了雷公藤多甙片调节免疫,多虑平镇静止痒。
针对其他疾病的对症药物还包括非那雄胺片控制前列腺增生,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还有外用的中西医药物治疗。
后来他的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来的,找我来看来了。
他来诊的时候症状是什么呢?头面、躯干、四肢弥漫红色浸润性斑块,上覆少量银白色鳞屑。
下半身比较重。
全身皮肤增厚粗糙,瘙痒明显,口干比较轻,不口苦,双小腿皮肤绷紧感,双踝肿,白天尿频尿急,夜尿3到5次。
吃饭还可以,大便干,一日一次,午后身热,体温37.5摄氏度左右。
舌苔白,脉沉弦滑。
这个我们辨六经是什么?根据他的这个症状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合桂枝加荆防,荆芥防风白蒺藜生苡仁败酱散证,具体用药: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生薏仁30克败酱草15克泽泻18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猪苓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第二诊 2015年3月23日,腹部红斑明显消退,这个见效比较快,身痒也明显减轻。
夜间背部有点微痒,午后身热没有了,体温仍是37.5摄氏度左右,夜尿4到5次,少了一些。
大便也不干,口干,汗出少,舌苔白,脉沉弦滑。
症状好转,然而基本症状没有变,所以我们在上方加了一个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就是赤豆当归散。
第三诊是3月30日,腹部红疹红斑消退了,周身红肿也消了,脱屑也减轻了。
后背前胸瘙痒好了,踝部小腿痒得明显,午后发热没有了。
体温正常,口干已经好了,大便正常,尿频尿急明显,夜尿三到四次,一次比一次减少,所以这个吧,我们一看他的症状,就是六经证没有变,还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还是吃上边的方子。
冯世纶医案集(转载)

冯世纶医案集(转载)发表者:赵东奇一、五苓散加生姜汤治婴儿腹泻案冯世纶教授继承了胡希恕先生的经验,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效如桴鼓。
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
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今年9月份跟师出诊时,治一六个月大小的男婴,患腹泻,大便一日四五行,脉浮,体温38.5℃,冯老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发汗解表祛饮,表里同治。
用五苓散加生姜18g,处方如下: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苍术10g 生姜18g 一剂水煎服嘱咐家长熬好中药后,用小勺少量频频喂服,同时用糖盐水喂服小儿。
晚上时家属来电告知大便已变硬,后两日患儿痊愈。
此处辨证秋季腹泻的关键点在于:脉浮属太阳表邪未解,大便一日四五行为太阴里虚寒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
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因为大便一日四五行,津液已伤(津液从肠道出,里津液损伤,若再大发汗,则更虚津液,必变证百出),虽有表证,但不可大发汗,故用五苓散温中利水,因五苓散解表力量稍弱,故用生姜温中和胃的同时还可助桂枝微微发汗解表,使表解而津液不伤,达到表里同治。
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姜汤证。
(林泉)二、“起则头眩”--- 苓桂术甘汤近治愈眩晕一例,82岁老妪患起则头眩,到某大医院急诊,查CT、B超、心电图等未见异常,而静脉输入丹参等药,同时给服多种中成药、西药,花去二千多元,得到的结果是起则扑地,头破血流,无奈找中医诊治,我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判定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给服一剂效,三剂愈。
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是有关《伤寒论》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
三、“生姜的作用不可小视”笔者曾听冯老讲述治疗一例发热患者,至今印象深刻。
患者凌某,男性,45岁,主诉:发热一周。
患者于一周前由于调摄不甚出现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9.2℃。
甲流汗出热不退,究法当求方证对

甲流汗出热不退,究法当求方证对木| 导读:近期甲流开始流行,身边不少人也开始中招,有朋友咨询有没有专治甲流的中药处方,回答还是那句“辨证论治”,辨六经、辨方证为首要,本期为大家分享冯世纶教授早期治疗甲流的医案一则,供诸位参考学习。
胡希恕经方医学冯世纶教授医案冯某,男,10岁。
2009年9月24日初诊。
时值甲流H1N1流行期间,当时全班39人中已有11 人发病。
患者中午无明显不适,晚上出现发热伴咽干,发烧,服白加黑1片,大汗出热不退,整天体温在39℃-39.5℃,口干思饮,不欲食,昏睡,只喜吃西瓜,19 点体温39.4℃,苔白腻,脉弦滑数。
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白虎加人参苍术汤证。
组方:生石膏100g,知母15g,炙甘草6g,苍术10g,人参10g,梗米15g结果:20点服1剂,1小时后,体温降至38.8C,第二天体温正常,因有咳嗽吐痰,服半夏厚朴汤加味,两日愈。
原按:此案属表证发汗而转属阳明病,此里湿表湿皆重,故加苍术祛湿。
时方认为甲流属温病,治用清热解毒重在卫表(治用麻杏石甘加银花、防风等)。
经方治流感,不是一方统治,而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本案证不在表而在里,禁用汗法。
笔者按:患者初起症状为发热、咽干,原案中未详细描述其它症状,若同时有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浮紧症状,则考虑太阳表实证,可用麻黄汤、葛根汤类方;若患者恶风寒、有汗出、脉浮缓,则考虑太阳病之桂枝汤方证;如发热、咽干、口苦、纳差、脉弦,则考虑邪犯少阳之小柴胡汤证。
从患者症状来看,存在表证的几率很大,有表则需解表,解表就要发汗,但患者经服西药大汗出后而热不退,可谓发汗不得法,大汗出导致人体津液大伤,病不退反进,邪气转入阳明,故见高热、口干贪凉、脉滑数之阳明热象,苔白腻、不欲食,则考虑兼有太阴夹湿,可能与患者素体有关,故而冯世纶教授处方以白虎加人参苍术汤,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马家驹老师曾在授课中提及:现在疾病的分类,是按照现代医学划分的,但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辨病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但最终的治疗,还是要落实到辨证上。
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案例王某,女,47岁。
2010年4月21日初诊。
近2月来面部起斑,左侧乳房胀痛不舒,周身酸困乏力,脘腹时有胀气。
纳食尚可,大便偏稀,小便较频,口干不喜饮,双目干涩,睡眠尚可,无四逆。
停经2年。
舌苔白润,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去泽泻加红花方证。
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红花12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8日二诊: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患者用“特明显”三字形容),胃脘无不适,尚有腹胀(患者说“胀气往下走”),周身仍困乏,腰部尤甚,口干不喜饮。
舌苔白润,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狗脊方证。
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0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泽泻12克,炮姜6克,狗脊15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5日三诊:周身轻松许多,精神明显好转,左乳已无不适,脘腹已无胀气,尿频已无,面色明显润泽,斑色变淡,腰酸、双下肢沉困乏力尚明显,口干不喜饮。
舌苔白,脉细。
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红花方证。
处方:柴胡12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红花10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2日四诊:面斑基本消退,腰无不适,双下肢尚沉困。
舌苔白,脉沉细。
上方干姜改为10克,苍术改为15克,泽泻改为18克,茯苓改为15克,去红花,加狗脊15克。
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会内分泌失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临床见症也较复杂。
本案患者女性,年届“七七”,月经闭止,面斑,乳胀,周身不适,当属“内分泌失调”无疑。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胸水一例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胸水一例史某,男,85岁,2019年6月11日初诊一月前体检发现,胸积水(血性)、肾积水、支扩、肺大泡。
(他处服中药1月无效,求治于冯师)咽憋、左胸闷气粗、口干苦,(白天)汗出少,盗汗,纳可,尿频,导尿管留置20天,大便干,手足温。
苔白腻脉浮弦,左关沉,尺大滑。
处方:柴胡12黄芩10姜半夏30党参10炙甘草6桂枝10茯苓12猪苓10泽泻18生白术60赤小豆15当归10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6月18,二诊症变化不大,咳痰少,大便干好转(日一行)。
苔腻,脉寸浮弦尺大。
上方加防己10,七剂。
2019年6月25,三诊胸闷喘,汗出,口苦(甚,口渴),大便日一行,盗汗,双手胀、下肢肿,咳右胁疼(纳减、腹胀)。
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柴胡12黄芩10姜半夏30枳实10白芍10桃仁10桂枝10丹皮10茯苓15大黄6生苡仁30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7月2日,四诊手足肿减,盗汗短气,(夜醒发喘憋约20分钟,需要吸氧缓解),大便日一行,(偶)日2一3行,口干苦(患者说口很苦,夜里口很干),咳减。
苔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2枳实10白芍10姜半夏30黄芩10川椒目10防己10大黄6葶苈子10茯苓15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7月9日,五诊近三晚未吸氧,仍(上楼)喘,汗出,手足肿消,午后较重,大便如常,盗汗,咳少,少量白痰(口干苦减)。
苔白腻,脉弦细右寸浮。
上方加细辛6漏芦10,七剂。
2019年7月16日,六诊手足肿消,近三天咽干声沙哑,无咳,但汗出,走路喘,盗汗,右耳聋,(近一周均未吸氧,口干苦减,大便日1,微结)。
苔白腻,脉细弦。
处方:柴胡12姜半夏60党参10炙甘草6黄芩10桂枝10茯苓15猪苓10泽泻18生白术50生苡仁30桔梗10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7月23日,七诊气短喘息,晚上已不需吸氧,拔除导尿管仍尿不利,复插,汗出不多,盗汗,口苦,大便可,晚上口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老师医案胁痛案左某女75岁退休2007年3月7日来诊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辨证论治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 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6g七剂2007年3月13日二诊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上方加白术18g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虚。
后方所主之瘀实证比前方更甚。
3、问:二诊大便已通,何以仍用白术生津通便?答:二诊中可看到苔腻减而见少苔、舌偏淡、口干,且患者常有大便不畅,此属里虚津亏,予白术以生津利饮4、问:如果知患者素里亏,此次虽沒什么症状,能否先加补药,如参麦饮?答:这不行,违背经方辨证原则。
方证是相对,现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方,无则不可。
按:此患者为不典型心绞痛,末服西药,只二诊便将病情控制。
非一般所谓中西结合,尚末看病人已想要开参麦饮、血瘀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流可比。
辨证是中医之魂。
痹证案高某男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0g苍术15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炙甘草6g川附子10g大枣4枚秦艽10g仙灵脾10g+大功劳叶12g生姜12g七剂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
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
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苍术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枣4枚生姜12g白芍10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秦艽10g仙灵脾12g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g七剂继进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是否应效不更方,仍用原方?答:一诊后汗出邪去而津已亏。
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
本例经温阳发汗,表更虚,故转属笫二种方证,即用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附子强壮药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汤。
三诊中病情好转,仍有足跟疼痛,寒湿仍在,因继祛寒湿,予前方加减。
问:观方中用附子,不先煎,为何?答:北京地区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药不对证,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g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15g以内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时。
按:本例为慢性老年性关节炎,中医为痹证患者。
因初表证明显辨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方证,服药后汗出,表证减而津伤,故二诊去麻黄,三诊关节痛止而有足跟痛,故乃以上法而加重祛寒湿治疗。
老年痹证宿疾,以14剂中药取得显效,这不能不归功于经方之药简而力宏及辨方证之精准。
鼻渊、咳嗽、遗精案李某男26岁2006年11日13日来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1周,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胸胁苦满,眠差早醒。
婚后一年来早泄,一周遗精二次。
舌薄黄,脉细弦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辨证论治鼻塞、流涕为太阳病;涕黄,咳吐黄痰,咽痛,大便干为阳明病;纳差,胸胁苦满,眠差早醒为少阳病。
虽有早泄、遗精等内在虚损症,但内外合病,里不急则先解表再治里,此为定法。
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麻黄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大枣4枚生姜12g桔梗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2g七剂问:仲景书中似乎未见有麻黄剂、柴胡剂合用之例?答:对。
但仲景书是为百病立法,示人以规矩而非巨细无遗,只要你掌握其精神,有是症则用是药,灵活辨证用药则可用于百病。
问:此处用白术、茯苓何意?答:此案中一诊虽阳症突出,但有内在虚损,所以便干考虑为里津不足。
白术茯苓以生津利饮则津回而大便通,《金匮要略》之白术附子汤是个例子。
2006年11日20日二诊咽痛已,胸胁苦满减,仍早醒,鼻塞涕黄,大便二日一行,苔白,脉弦细仍有鼻塞、涕黄加强清热排脓之药上方加桂枝10g生苡仁18g败酱草18g七剂问:用生苡仁、败酱草排脓是否从薏苡附子败酱汤出?答:对,是出于薏苡附子败酱汤,原方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
仲景方虽只二百多方,但神而明之,可化生无穷。
2006年12日12日三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胸胁苦满已缓解,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一周遗精二次。
苔白根腻,脉弦细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为实热;遗精为虚寒;证属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甘草泻心汤加味。
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6g清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4枚白术15g生龙牡各15g白薇12g远志10g石菖蒲10g枣仁15g七剂问:失精家仲景有明示:用桂枝加龙牡汤,何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味亦有此捷效?答:失精家用桂枝加龙牡汤是为正治,临床也确实本方多用。
但不能死执一方,因为临床变数很多,如果辨为厥阴病,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则为误治。
现在很多人名为辨证,其实是依据西医病名而开药,如此,则离中医辨证施治精神远矣。
2006年12月19日四诊唇舌糜烂疼痛已,一周来未遗精,大便一日一行。
因仍有眠差、右少腹不适,续继调理。
2个月后遇之,诉后来未再遗精。
按:此案治疗顺序遵循先表后里,符合仲景大法。
麻黄剂、柴胡剂合用对此例效果显著,说明用经方要理解仲景原意方能灵活加减变化,而不可死于句下。
薏苡附子败酱汤原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亦可看出冯老运用经方之灵活。
不明高热案(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请会诊病例)安某女66岁医师2007年2月26日,一诊反复发热2周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测体温37.5摄氏度。
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9.5摄氏度,就近就诊于中日医院急诊科,除自感发热口干、乏力外,无咽痛、体痛、吐泻、喷嚏、头痛等症,血常规示:wbc:1.5*1012/L,在留观室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3天,静滴清开灵出现过敏,寒战高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
停用清开灵,又用阿奇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上,遂收入风湿免疫科治疗。
当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40.4摄氏度,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苔白腻各种西医检查除血常规示:wbc:1.2*1012,小便常规(镜检):白细胞0—3个,余无异常辨证论治此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 生姜12g大枣4枚,需啜粥温覆一剂问:一诊时寒战高热,随后汗出热退,如此天天反复,是否属寒热往来之属,何不用小柴胡汤?答:属寒热往来。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就是指这种热型。
小柴胡汤所治之寒热往来,有心下痞硬、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虚见证,除了这种,大部分的寒热往来都属桂枝汤证。
惜今人受《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影响,皆不敢用桂枝汤来退热,当年胡老收治了很多经温病学派医师治过的顽固发热病人,属桂枝汤证的-用就好。
2007年2月27日二诊服药后汗出多,未再出现寒战。
微热,37.6摄氏度,口干,乏力,脉浮,苔白厚腻患者发热,口干,汗出多为太阳阳明合病,符合麻杏石甘汤。
但屋内暧气太热,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此有关,舌苔厚腻,因此暂予麻杏苡甘汤以发表清热化湿麻黄10g杏仁10g苡米30g炙甘草6g一剂2007年2月28日三诊服药后汗出淋漓,晚上未再出现寒战发热,但全身湿冷、怕风,难以入睡问:二诊服药后出现大汗出,是什么原因?答:当时考虑得多了点。
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屋内暧气太热有关外,又因其发热较久,体力消耗大,怕其胃虚,不敢用石膏,致清热之力不够,现回过头来想,还是用麻杏石甘汤贴切。
此外,西药用了较久的抗生素及激素,致体虚,这可能也是大汗出的原因。
问:三诊大汗出,怕风,烦躁不得寐,是否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似,诊为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会不会更好?答:正因为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津液大亏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老师:此汗多亡阳也,予温化敛汗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5g三剂问:用酸枣仁何意?答:敛汗、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