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哥特主题的运用

合集下载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运用作者:曾一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呼啸山庄》是18世纪中后期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当时哥特小说盛极一时,这一作品主要运用的就是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哥特式手法在小说的主题烘托、环境刻画、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都有运用,使得小说整体更加鲜明,更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式写作手法;运用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呼啸山庄》的内容神秘,充满幻想色彩,恐怖阴谋描写众多,使得其在初版时受到了非议。

但是后来人们开始接受了哥特式小说,并了解了这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哥特式叙事风格吸引了很多读者,使得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一、哥特式写作手法哥特式写作手法是文学派别哥特式小说中的主要写作手法,属于西方通俗文学中的一种惊险神秘小说,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是这一小说的源头。

而且恐怖电影的鼻祖就是哥特式小说,今天我们通常会将哥特式和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在哥特式写作手法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1]。

在浪漫主义发展的时期,哥特式小说发展非常繁荣,但是它和浪漫主义不同,它是在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后来深入探索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不是直接从正面描绘。

很多通俗作家都热衷于创作哥特文学,运用哥特式写作手法,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使得哥特小说开始走向主流,形成了独特的哥特传统,使得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研究和学习哥特式写作手法。

二、《呼啸山庄》中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运用(一)主题烘托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复仇、阴谋等主题情节就运用了典型的哥特式主题。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命运凄惨,是凯瑟琳父亲“捡”回来的孩子,家族中只有凯瑟琳愿意亲近他,而在凯瑟琳哥哥亨德莱统治整个家族后,这一情况更加明显。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一样反抗亨德莱的独裁,并在相互陪伴中他们成为心心相印的恋人。

浅谈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

浅谈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

浅谈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作者:熊厚梅何秋萍韦燕青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6期摘要:当“哥特”开始步入文学著作界时,哥特小说逐步引领文学潮流,于18世纪中后期风靡整个世界。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作为哥特小说的领先者,被所有人诵读。

《呼啸山庄》采用了哥特式的艺术表达手段——衬托主题,对环境细致描绘,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描绘,激荡起伏的情节构造,凭借“哥特”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整个作品充满无穷的魅力。

这部作品全篇都在应用“哥特”的独特方式,从小说应有的五大方面——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表达方式,环境描绘进行刻画,可以让阅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这部巨著的内涵以及独特魅力。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哥特式艺术手法哥特这个词汇最开始起源于西部日耳曼部族当时一个野蛮的分支部落。

关于“哥特”,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大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的,在建筑和文学领域都成为领先者的“哥特复兴”潮流。

中世纪末期的欧洲,由于“哥特复兴”潮流涌动,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民对于宗教社会以及对于生命精神的探索开始发生了分歧,有了不同的信仰。

“哥特复兴”的出现,让哥特开始向世界范围进行扩展,特别是文学创作界,更是在一时之间,涌现出了大批的哥特小说以及哥特小说家。

哥特式小说之所以会闻名,是因为小说家借助写小说的名义,将社会的阴暗面曝光在目光之下,运用哥特式表达手法,开始向社会所谓的传统正义进行宣战。

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就是出自于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呼啸山庄》。

它是当时19世纪最受大家关注的作品,全篇用哥特式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手法,让故事情节与它无缝连接,让这部巨著名垂青史,至今还被大家争相阅读。

一、哥特式的烘托主题在《呼啸山庄》这部巨著中,能够成为哥特式主题的就是关于复仇以及阴谋的主题情节。

希斯克利夫是这部巨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弃婴,得上天垂怜,被凯瑟琳的父亲所搭救,凯瑟琳成了她童年时代唯一的玩伴。

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摘要:当”哥特”开始步入文学著作界时,哥特小说逐步引领文学潮流,于18世纪中期风靡整个世界。

本文以《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哥特式名著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及外部环境描写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分析,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哥特式写作的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他不认识自己父母,被恩肖先生收留。

呼啸山庄是恩肖先生的庄园,环境阴暗,远离外界。

恩肖先生对希斯克利夫很好,但恩肖死后,新主人辛德利欺侮希斯克利夫,把他赶到仆人那里,不让他接受教育,并强迫他像其他雇工一样努力工作。

1.主题的哥特式特征《呼啸山庄》的主题是爱与复仇。

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这是由于《呼啸山庄》整部小说中的爱恨情仇充满了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性元素。

在本文中收养希斯克利夫的老人欧肖去世以后,欧肖的儿子辛德雷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但由于辛德雷憎恨和厌恶希斯克利夫,在希斯克利夫失去欧肖的庇护以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仆人,受到很多的侮辱和虐待,并且辛德雷阻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相处,在附近画眉田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向凯瑟琳求婚以后,凯瑟琳答应了嫁给埃德加·林顿,当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嫁给埃德加·林顿以后,伤心欲绝,并离家出走了。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发财回到呼啸山庄一后,他开始对埃德加·林顿和辛德利进行疯狂的报复。

辛德利整日无所事事,挥霍家产,最终将家产全部抵押给希斯克利夫,并成为希斯克利夫的仆人。

希斯克利夫经常去画眉山庄,在这个过程中,埃德加·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并与他私奔。

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埃德加·林顿,对伊莎贝拉进行严酷的折磨,发泄自己的怨愤。

与埃德加·林顿结婚后,凯瑟琳发现了埃德加·林顿的虚伪面孔,看到希斯克利夫与伊莎贝拉在一起,内心感到非常遗憾和悲哀,在生下女婴凯蒂后就去世了。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写作特点论析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写作特点论析

周刊222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艾米莉受18世纪中后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在其《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哥特式写作手法。

通过塑造哥特模式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深化了爱情与复仇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本文主要从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人物的哥特模式、主题和环境上的哥特色彩四个方面对作品中哥特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领略《呼啸山庄》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式特征;希思克利夫文艺复兴时期,野蛮、阴谋、恐惧是“哥特”的代名词。

到18世纪中后期,慢慢被运用到各种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

艾米莉就受到了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作者在《呼啸山庄》中把哥特的艺术手法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最具有哥特色彩的作品。

艾米莉笔下的“魔鬼”他和凯瑟琳的爱情可以称为“扭。

作者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渲染,复仇的主题,,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

艾米莉从小生,从小缺乏母爱,父亲又过于严厉,加上贫,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又受到十八世纪,才创造出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

一、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哥特”一词曾经是一个古老部落日耳曼族的名字,这个“蛮族”。

“哥特”一词也被赋予了多种独特的含义,例如:这种建筑可以简单概括为阴暗的古堡,诡异的地道,用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上,从此开始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的兴盛发展。

哥特式风格代表了一种悬疑神秘,恐怖冒险和病态的邪恶。

作家写哥特小说大多是揭示人性的丑陋,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一些罪恶的行为表示不满,所以哥特小说常以邪恶的阴谋、暴力复仇、凶杀为主题,深层次的揭示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腐朽。

因此具有哥特主题的小说主人公常常也具有一种人物的哥特模式,主人公往往被作者塑造成一个“恶棍”。

这种角色往往有着畸形或变态的性格,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这种哥特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发生在野外人迹罕至的荒原,鬼怪阴森的古堡甚至还有墓地,这样的环境为小说提供了一种压抑感,使读者产生诡异恐怖的感觉,使故事情节更加的扑簌迷离。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桂峰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18世纪中后期哥特小说盛极一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作品中用来烘托主题、刻画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构造情节的正是这种哥特式艺术手法,为作品增添了无穷魅力。

本文拟从主题、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造、叙述方法五个方面对《呼啸山庄》中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探讨,以更好地领略这部杰作激荡人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哥特式艺术手法作者简介:桂峰兰(1984-),女,辽宁行政学院(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01哥特一词原指西欧的日耳曼部族。

十八到十九世纪的艺术界产生了所谓的“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潮流,以建筑与文学领域尤为突出。

哥特艺术形式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宗教社会、民族国家发展中生命精神的不同取向。

随着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兴起,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哥特式文学家和哥特式文学作品。

哥特式文学是一种对人类阴暗面的反观和对社会正统思维的挑战。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正是生活在哥特艺术盛行的19世纪,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不可避免地带有哥特艺术的韵味,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作品中将哥特式艺术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得她的这部旷世奇作一直保持着恒久灿烂的艺术魅力。

一、哥特式的烘托主题《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复仇、阴谋等主题情节是典型的哥特式主题。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凯瑟琳父亲“捡”回来的孩子,除了凯瑟琳,家族中其他的人都疏远他,这种情况在凯瑟琳的哥哥亨德莱成为家庭的统治者之后愈演愈烈。

唯有凯瑟琳同他亲近,成为反抗亨德莱独裁的伙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感情逐渐演变为心心相印的恋人。

但凯瑟琳却在别人的撮合下嫁给了富有、英俊的林顿,失去凯瑟琳让希斯克利夫痛心不已,他背井离乡多年,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能力,然后回到呼啸山庄实施他的复仇计划。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赏析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赏析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赏析董荣月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仝贵云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呼啸山庄》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整部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反抗压迫以及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离奇和紧张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本文对《呼啸山庄》和哥特式风格进行简要概述,对《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赏析。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恐怖;阴森作者简介:董荣月(1965.5-),女,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仝贵云(1963.4-),女,河北行唐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21-021、引言哥特式风格在建筑、文学、服装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运用非常广泛,其中哥特文学是西方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对哥特文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应该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著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为例,对从主题、环境和人物三个方面,对其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赏析。

2、哥特式风格概述哥特原是指哥特人,也是一种艺术风格,具有恐怖、阴森、诡异、夸张、奇特、复杂以及不对称等特点,在文学、建筑、音乐、服装以及绘画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普遍的运用,其代表元素有黑色装扮、玫瑰、孤堡以及十字架等。

哥特式文学作为一种西方通俗文学,其标志性元素有超自然、恐怖、死亡以及黑夜等,在哥特式文学中,重视对黑暗凄凉环境和场景的描述。

在18世纪的中后期,哥特小说开始发展起来,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被称为哥特式文学的鼻祖。

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哥特小说的发展达到繁荣时期,但是,哥特式小说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正面描写并不相同,而是通过对社会中的阴暗面进行描写,从而揭示社会中的丑陋和邪恶。

自从哥特文学发展以来,大量的哥特式小说被人们创造出来,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促使哥特文学成为西方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摘要: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对19至20世纪欧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巨著《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环境和人物形象刻画、超自然描写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传统;艾米莉·勃朗特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0-02《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巨大魅力的作品,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十分独特。

《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杰作中哥特色彩最强烈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因素。

在这部充满暴风雨和强烈激情的小说中,艾米莉创造性地应用哥特小说,把哥特形式与小说的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文学中的哥特式传统哥特一词来自日尔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称。

该部落人以野蛮、骠悍著称。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哥特部落在生存的压力不断向外扩展,无数城镇被夷为平地,名胜古迹被摧毁,到处都充满血腥和屠杀。

所以,哥特部落当时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因此“哥特”一词当时意为“野蛮的、粗鲁的”。

在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

(肖明翰,2001)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而哥特式小说正是从这些遭到贬低和蔑视的建筑和废墟中获得灵感的。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小说中令人折服的不仅有男女主人公野蛮的爱与报复。

还有令人称道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本文讲研究的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如何用哥特式风格展现18世纪英国的荒原文化及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跌宕起伏的爱情复仇故事。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哥特式自然幽灵“哥特式”(gothic)这个词作为一个文学词汇有多种含义。

它既指一种文学现象,又指一类文学作品,还可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此处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来表示一类通俗小说。

这类小说曾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十分繁荣,然而它们的作者,除少数外,均被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所忽视。

其模式特征是,故事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内,悬疑和爱情交织在一起。

惯常的悬疑手段有神秘的继承权、隐秘的身世、丢失的遗嘱、家族的秘密、祖传的诅咒,等等。

到最后,悬疑解开,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障碍扫除。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写作手法上则充分的体现了上述的哥特式风格。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犷、率直、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顾后果。

这在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至于书中希斯克里夫的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荒野,幽灵与死亡。

1狂风呼啸的荒原——一个冰冷的人间地狱艾米莉·勃朗特自身的生活背景就与荒原是割舍不开的,她常年居住在偏僻的山乡,也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野,通过耳濡目染,他了解家乡和家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听过不少那些荒凉村落中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呼啸山庄》中哥特主题的运用摘要:《呼啸山庄》这一部经典之作借鉴了哥特传统的艺术手法来烘托主题,但又超越了哥特传统的艺术手法。

这部小说并没有完全禁锢于传统的哥特主题,而是对传统主题进行了创新与超越。

它对主题的刻画,表现出了与众不同,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许多的西方学者去研究、探讨,对英国及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小说中哥特主题的运用。

关键词:哥特式;主题;超越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因此著作而久负盛名,这部英国古典小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杰作中哥特色彩最强烈的作品,小说始终围绕着人性的冻结、遭遇、复苏来开展故事情节,潜移默化、鲜明地表达了“爱”和“恨”紧张的对立。

这部名著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对人间的爱憎恩仇保持了独特而超乎常情之外的见解,野性与文明、想象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呼啸山庄》颇具神秘恐怖色彩。

总之,《呼啸山庄》这一部经典之作借鉴了哥特传统的艺术手法来烘托主题,但又超越了哥特传统的艺术手法,它对主题的刻画,表现出了与众不同,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许多的西方学者去研究、探讨,对英国及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
英国哥特小说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它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18世纪,一种
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

哥特式小说的结构模式表现为故事场景、人物范式、主题意识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

哥特小说主要以暴力、凶杀、复仇、乱伦为内容,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

哥特小说的故事发生地点多是幽灵的老房子、鬼魂和幽灵出没的古堡、荒野等。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怪诞,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

它致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创造极端的情形和场景,让读者感到恐怖、刺激。

在主题思想上,它大多是通过家族仇恨、继承权的争夺等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

哥特小说因具有恐怖与怪诞的特征,因此对广大读者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的哥特式特征的描写和手法的运用(如恐怖场景、歇斯底里的人物、噩梦、复仇等等)。

二、《呼啸山庄》中哥特主题的运用
1、对传统哥特主题的继承
传统的哥特主题大多涉及仇杀,阴谋,强奸,乱伦等方面。

而《呼啸山庄》主题就涉及到了仇恨、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

这部作品典型地反映了哥特小说的恐怖、神秘、超自然等特征。

它叙述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希刺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即凯瑟琳的父亲捡到的一个遗弃的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外来者他与其凯瑟琳产生了心心相印的爱情,彼此间的感情纽带也越系越紧。

而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却仇恨他,百般虐待他,并帮助“画眉田庄”主人林顿娶凯瑟琳为妻。

失去了凯瑟琳,希斯克利夫愤而离家出走。


年后,希刺克厉夫致富归来到呼啸山庄实施复仇计划。

他不但使辛德礼倾家荡产,而且还与林悼的妹妹伊莎贝拉结婚,并肆意虐待她。

而在凯瑟琳去世之后,希刺克厉夫变成了一个灵魂分裂的人,他把辛德雷所有的财产掠到自己名下,并使辛德雷死在仇恨和累累负债中。

他开始主宰着呼啸山庄直到他为了追求与凯瑟琳的超人世的爱而自绝于人世。

因此,这样一个复仇与争夺继承权、爱与恨的冲突的主题正是哥特式小说传统的主题。

总之,这部小说充满了哥特式的情节:鬼魂的叹息、挖掘坟墓、与尸体同眠的渴望等等这些恐怖的描写紧扣小说主题。

因此,可以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哥特传统的优秀继承者。

2、对传统哥特主题的深化与超越
传统的哥特小说主线主要是用善恶间的冲突推进情节的发展,而《呼啸山庄》对这种哥特主题的进行了消解,小说里没有善恶的冲突,故事人物也没有善恶之分。

在作者的观念里不存在人生观的正确与错误的冲突,没有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

故事不是简单的描写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小说主要刻画关于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而非进行道德评判。

小说中的希刺克利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给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户人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作为十恶不赦的恶棍,他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及其他人残忍凶狠,可他对自己所爱的凯瑟琳却温情默默、万般柔情。

艾米莉将希刺克厉夫描绘成一个疯狂的复仇人,同时是个款款柔情的君子。

希刺克厉幼年的遭遇形成了倔强而又执拗的性格,但老主人与凯瑟琳给了他
纯真的爱,这种爱使他在伦为仆人后,并备受虐待时仍忍受一切、顽强地生存下去。

因此,他对凯瑟琳有着炽烈的深情。

在失去凯瑟琳后,他开始报复、破坏的形式和行为去追忆心灵深处的爱情。

斯克利夫在迫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受迫害者。

因此,我们在痛恨希刺克厉夫的残酷与无情的同时仍然对他充满了同情。

总之,艾米莉关心的不是道德标准,不是从道德的是与非的角度出发。

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为情执著的人的同时又描绘了这种执著所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她是从人和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考虑问题的。

在她看来,“故事的冲突不是存在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小说不是用来讲好人和坏人的简单故事,而是旨在探讨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

要探讨真实人性,势必客观地审视人的动机,深入到个人的内心,而非武断地进行道德评判。

”因此,这部小说并没有完全禁锢于传统的哥特主题,而是对传统主题进行了创新与超越。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主要向人们揭示出了人性的冲突,它用独特的叙事技巧来宣扬爱与和谐的主题,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

总之,它把哥特形式与内容主题结合起来,超越了传统的哥特主题,而表现了人类悲痛与渴望的强烈主题。

这种对主题的深化与超越使艾米莉的这部小说在英国文坛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蒲若茜.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j] . 外国文学评论, 2002年第1期。

[2]肖明翰.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 外国文学评论, 2001
年第2期。

[3]於鲸:《从边缘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载《国外文学》,2008 年第 1 期。

[4]苏耕欣:《自我、欲望与叛逆——哥特小说中的潜意识投射》,载《国外文学》,2005 年第 4 期。

[5]黄禄善:《英国哥特式小说探究:历史与现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7 期。

[6]黄敏. 从叙述者看《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7]allott m.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m].hongkong:the macmillan press lt,1992.
作者简介:杨桂兰(1968.3-),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英语词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