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
国际及国内胃肠道息肉的内镜治疗新进展

国际及国内胃肠道息肉的内镜治疗新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内镜治疗已经成为胃肠道息肉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内镜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国际及国内胃肠道息肉内镜治疗的新进展。
胃肠道息肉胃肠道息肉是指位于胃肠道黏膜上的腺瘤类病变,是胃肠道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病理类型,可分为息肉、乳头状瘤和黏膜下瘤等不同类型。
在胃肠道常规内镜检查中,可发现约10%左右的人患有息肉。
通常情况下,小的胃肠道息肉并不会引起症状,而大的息肉则可能会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出血、肠梗阻或是增生变性等严重问题。
胃肠道息肉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通过胃肠道内镜器具进行手术治疗的一种技术。
受益于内镜治疗的微创性和精准性,内镜治疗成为了胃肠道息肉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相对先进的内镜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大型平坦息肉。
ESD通过将直径较大的胃肠道息肉予以完整切除,避免了传统的切开病变切片的缺陷,大大降低了治疗风险。
ESD治疗的优点在于其治愈率较高,治疗范围更为精准,病变复发率低。
同时,ESD治疗较为微创,患者康复快,恢复时间短。
内窥镜下消融术(EMR)内窥镜下消融术(EMR)是一种常用的切除胃肠道息肉的技术。
它采用一个细长的切割装置,通过内镜进入患者的胃肠道,将需要切除的息肉切除,随后使用电凝或者凝血等技术进行止血。
EMR中包括碎片法和齐头法两种方法,根据病变的位置和形态选择不同的切除方式。
,EMR治疗方法简单,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更高。
内窥镜下靶向切除术(NERA)在传统的切除手术中,由于切口需要开展比较大,手术幅度比较大,因此很容易增加患者的创伤性伤害。
近年来,内窥镜下靶向切除术(NERA)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切除方式。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可以在内镜下完成对根治性切除,即只切除病变和周围组织,而遗留下大部分的正常组织。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Xxx医院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Xxx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蒂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
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
可将息肉整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骗局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之内;5.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Xxx医院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人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6.患者及家族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按结肠镜术前准备,忌用甘露醇导泻,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1)高频电流发生器;(2)各型医治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辅佐操纵。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平安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内镜下息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胃肠道息肉和其他相关疾病。
在内镜下息肉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守一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设备的选择和维护。
医务人员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内窥镜和相关设备,并确保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进行。
内窥镜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其次,医务人员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包括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过敏史等方面的了解,以及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清肠等。
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操作过程也是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内镜操作技巧,以及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镜头清晰,准确定位息肉所在的部位,并且采取适当的操作手段,如切除、止血等。
此外,医务人员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时,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一些大、扭曲或出血等情况的息肉,医务人员需要采取更为谨慎的操作,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内镜下息肉治疗后的随访工作也是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以及检查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并发症或术后症状较重的患者,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更为密切的随访和观察工作,以及及时的处理。
总的来说,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设备的选择和维护、患者评估和准备、操作过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治疗后的随访工作。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及遵守治疗过程中的各项要求,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达到预期。
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

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摘要】目的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
方法基于本院临床病例128例,根据其大小、生长位置、表面形态等分别行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圈套器高频烧灼等方法,并将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胃镜下发现微小息肉者36例,结肠小息肉患者88例,其中97例予以热活检钳钳除,22例予以活检钳钳除,9例予以高频电圈套器烧灼。
术后有8例出血,无穿孔。
【关键词】微小息肉高频电切热活检钳消化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及内镜下的早期处理对消化道肿瘤的二级预防有重大意义。
内镜下对于息肉的处理方法较多,但我们发现小于5mm的微小息肉因基底宽、体积小,操作后出血、穿孔的副作用较大。
我院对暴露充分的息肉采取热活检钳钳夹送检效果较好,现总结近4年微小息肉的内镜下治疗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患者均因腹部不适、便血或体检等原因至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息肉,其中男性76例,女性52例。
年龄22-82岁,平均53岁。
1.2 胃肠镜前检查准备患者行胃镜前空腹12小时。
行电子结肠镜前1天少渣半流,检查当天提前6小时按说明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2盒,后口服2000ml糖盐水,直至肛门排清水。
1.3 检查仪器 OLYM-PUS CF260电子结肠镜及电子胃镜检查,UES型高频电发生器及FV-IL热活检钳。
1.4 操作方法胃肠镜检查均为退镜观察,对微小息肉,根据其位置采取不同方法。
位于胃底、肠道皱襞间,暴露欠佳的粘膜光滑的微小息肉,予以高频电电凝:功率调为25V,镜头对准息肉,将圈套器由活检孔插入,对准息肉伸出1cm 左右钢丝,电凝至息肉变白。
如位置欠佳的息肉表面见少量糜烂,予以活检钳钳除并送病理。
对于暴露良好的微小息肉均采用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
将热活检钳钳夹息肉,提拉至离开肠壁至其基底部形成以天幕状“人工假蒂”,将高频电发生器调为25W后予以电凝至息肉组织变白后钳除组织,并送病理活检。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内镜下息肉治疗是消化内镜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息肉的切除。
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治疗质量标准,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
首先,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其次,医生需要对手术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设备完好,以免手术中出现意外。
此外,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治疗。
其次,在手术操作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医生需要在手术中保持手的稳定性,准确切除息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其次,医生需要确保手术操作的熟练性和速度,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同时,医生还需要在手术中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在术后管理方面,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康复。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护理和指导,包括饮食调理、休息疗养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其次,医生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观察手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和管理,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指导患者的日常护理,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管理,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消化道息肉等病变内镜下治疗手术记录

XXXX医院
下消化道息肉等病变内镜下治疗手术记录
姓名性别病区床号住院号
手术日期年月日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全程时间时分
术前诊断:
术中诊断:
手术名称:
手术者:助手:护士:
麻醉方式:麻醉医师:
手术经过:
1.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备用相关一次性诊疗器械或消毒后器械。
2.常规循腔进镜至息肉等病变的所在部位,术中见息肉等病变的外观形态:
,数量,大小(范围)约cm;决定(一次分多次)内镜下治疗,调整好电凝电切及APC的电流功率、氩气流量等参数。
3.选择治疗的方式方法为:
(1)热活检钳钳除法:
(2)电凝电切法:
(3)EMR法:
(4)APC法:
(5)其他方法:
4、术后检查粘膜表面(清洁渗血喷血),术后穿孔(无有),使用(电凝电切钛夹、和谐夹夹闭创面热活检钳尼龙绳)止血,钛夹使用()个,和谐夹使用()个。
5、(是否)留取标本,标本给(患者家属)过目后送病检(是否)。
6、术中其他异常情况(无有),处理:
手术者签名:
第页总页。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121例

肉, 具有创伤小 、 手术 时间短 、 费用低 的优 点, 但要 重视并 发症 的防治 , 出血 和肠 肠
中 国社 区 医师 ・ 医学专业 2 1 年第 2 01 3期 ( 3 总 第24 )5 第1 卷 8期 3
论 著 ・临
床 论 坛
腹 股 沟 疝 不 同 手 术 治 疗 疗 效 观 察
8 %去 甲肾上腺 素盐液喷洒止血或金属 钛 夹止 m; 息肉回收 , 用异物钳 、 圈套器等 取 出送病理检 查。病理 检查对 息 肉诊断 十 分重要 , 除息 肉应 全部 送病 理检 查 , 摘 术 后病理证实恶变需作进一步治疗 。
结 果
备, 高频 电切 者 , 肠道准备不用甘露醇 ; 术
疗 , 果 息 肉 小 且 表 面 光 滑 , 断 为 良性 如 判
凝 电切 摘 除 消 化 道 息 肉是 一 种 安 全 、 有
效、 便 的治疗方法。 方 关 键 词 胃肠镜 消 化 道 息 肉 摘 除 d i1 . 9 9j i n 10 —64 . 0 o:0 36 /.s . 0 7 s 1x 2 1. 1
内镜 下 治 疗 消 化 道 息 肉 1 1例 2
一
20 2 0主 机 , G 一9 WR、 G 一2 0 5 E 9 E 5 WR
选 择 电凝 、 电切 强 度 , 常在 3 5 W , 通 0~ 0 先
丁 云美
邱 丽 芬
型 电 子 胃镜 及 E C一9 WM 型 电 子 肠 镜 , 9 D 2 2 R 圈 套 器 , V 33 B 高 温 活 组 S 35 H D 22H 织钳及 B F一2 1 、4 8 N 活 检 钳 , R E 4621F E B I C一8 频 电 烧 灼 装 置 , I M U X C 0高 O P SH Y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
发表时间:2012-10-29T16:15:53.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熊艳艳祝志太吴细明[导读] 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
熊艳艳祝志太吴细明(鹰潭市人民医院江西鹰潭 335000)【摘要】目的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
方法基于本院临床病例
128例,根据其大小、生长位置、表面形态等分别行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圈套器高频烧灼等方法,并将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胃镜下发现微小息肉者36例,结肠小息肉患者88例,其中97例予以热活检钳钳除,22例予以活检钳钳除,9例予以高频电圈套器烧灼。
术后有8例出血,无穿孔。
【关键词】微小息肉高频电切热活检钳消化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及内镜下的早期处理对消化道肿瘤的二级预防有重大意义。
内镜下对于息肉的处理方法较多,但我们发现小于5mm的微小息肉因基底宽、体积小,操作后出血、穿孔的副作用较大。
我院对暴露充分的息肉采取热活检钳钳夹送检效果较好,现总结近4年微小息肉的内镜下治疗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患者均因腹部不适、便血或体检等原因至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息肉,其中男性76例,女性52例。
年龄22-82岁,平均53岁。
1.2 胃肠镜前检查准备患者行胃镜前空腹12小时。
行电子结肠镜前1天少渣半流,检查当天提前6小时按说明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2盒,后口服2000ml糖盐水,直至肛门排清水。
1.3 检查仪器 OLYM-PUS CF260电子结肠镜及电子胃镜检查,UES型高频电发生器及FV-IL热活检钳。
1.4 操作方法胃肠镜检查均为退镜观察,对微小息肉,根据其位置采取不同方法。
位于胃底、肠道皱襞间,暴露欠佳的粘膜光滑的微小息肉,予以高频电电凝:功率调为25V,镜头对准息肉,将圈套器由活检孔插入,对准息肉伸出1cm左右钢丝,电凝至息肉变白。
如位置欠佳的息肉表面见少量糜烂,予以活检钳钳除并送病理。
对于暴露良好的微小息肉均采用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
将热活检钳钳夹息肉,提拉至离开肠壁至其基底部形成以天幕状“人工假蒂”,将高频电发生器调为25W后予以电凝至息肉组织变白后钳除组织,并送病理活检。
治疗后如出现渗血可予以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止血,或电凝止血。
治疗后退镜抽气,病理示腺瘤性息肉患者半年后复查内镜,示炎症、增生等非肿瘤性息肉患者1年后内镜复查。
2 结果
本组患者128例,共发现微小息肉273个,其中有胃息肉48枚,结肠小息肉225枚。
因位置、暴露欠佳,表面见少许糜烂予以活检钳钳除患者35枚息肉,钳除后有6例出血,予以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止血后未见活动性出血。
有13枚息肉予以高频电凝,术后无一例出血、穿孔。
有225枚小息肉予以热活检钳电凝后钳除并送活检,术后有2例患者钳除后出现渗血,予以电凝后出血停止。
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出血、穿孔。
共送检260例标本,其中腺瘤性息肉142例(54.5%),增生性息肉9例(3.5%),炎症性息肉85例(32.8%),低-中度上皮瘤内病变21例(8.1%),高级别上皮瘤内病变3人(1.1%)。
随访1年,未见原位息肉复发及癌变。
3 讨论
内镜下对所发现的息肉进行活检及内镜下处理是鉴别息肉病例性质的内镜室常规操作。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不典型增生性息肉,癌性息肉。
据文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9%-9.4%[2]。
Khder等。
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最高(76.5%),本组资料中为54.5%,较之比例降低(可能是本组均选取小息肉有关),仍高于其他病理分型比例。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如:高频电切、电凝、微波、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等。
而对于微小息肉有其特殊性,因体积较小,多为宽基,圈套器不易套取,且结肠息肉因大肠壁较薄,对其烧灼后有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病率增加。
我院对暴露位置欠佳、表面粘膜光滑的息肉采用高频电凝。
高频电凝对息肉的处理较彻底,但因不能取标本活检。
如位置欠佳,暴露不充分的表面采取活检钳钳除并送检。
活检钳钳除能将组织送病理,明确息肉性质,但对息肉组织的处理不彻底。
对于暴露位置良好息肉,我们采取热活检钳烧灼后送检。
将息肉钳夹后提高,使息肉下粘膜形成天幕状“人工假蒂”,并间断烧灼至息肉发白后钳除,高频电流通过假蒂局部电凝后组织变性坏死,热效应不会作用消化道全层,避免消化道穿孔。
且电凝后创口组织变性,出血减少。
内镜下通过热活检钳治疗消化道微小息肉操作简单、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操作时注意将息肉提拉离开胃、肠壁,并注意充气勿触及周围组织,电凝烧灼时短时间间断烧灼,避免热效应引起透壁损伤致迟发性穿孔,拔镜回抽空气,减少患者腹胀不适,降低胃肠道压力。
微小息肉的随访时间根据活检病理组织类型决定:病理发现腺瘤及上皮内瘤变患者半年随访,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率较低,本组一般1年随访,发现有残留或再发需反复活检,以期早期发现、处理癌变组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Morson B C. Genesis of corlrectal cancer. Clin Gastroenterol, 1976, 5:505-525.
[2] Cov erlizza S, R is io M, F errai A, et al Colorectal adeom as conttaining invasive carcin om a pathologic assessment of lymph node metastatic potential [J].Cancer,1989,64(9):1973-1947.
[3] Khder S A, Trifan A, Danciu M, et al. Colorectal polyps:clinical, endoscopic, and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Rev M ed Chir Soc M ed Nat Iasi,2008,112: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