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 第五节《黄土高原》
中图版七下地理 7.5黄土高原 课件 (共25张PPT)

C.水土流失较严重
D.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4.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作用 B.地震作用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5.以下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正确的是( )
①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且多暴雨,冲刷严重 ②土质疏 松干燥,极易渗水 ③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④开发 历史久、过度放牧、不断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加剧
分布的面积和厚度,
都居世界之冠。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 最大的黄__土__覆_盖__区__。
海拔 面积 黄土厚度
黄土剖面
1000--2000米 50万平方千米 100米以上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黄土高原的成因 “风成说” 认为,在很早以前,强劲的偏北
风把中亚、蒙古沙漠和戈壁上的细小粉砂、尘土 一直吹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起来。
考阅
:读
造课
成本
黄,
土结
什 么 ?
高 原 水 土
合 图 片 及
流你
失的
的了
原解
因,
是思
自 降水(气候)因素 然 因 素 黄土土质特征
黄土高原植被特 征
降水集中在夏季,并且多为暴雨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
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开发历史久,人口增长快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陡坡开荒 过度放牧、滥砍滥伐
采石、开矿、修路、修建窑洞等工程 项目造成水土流失
思考:
❖ 黄土高原 严重的水 土流失会 造成哪些 危害?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 发展,有那么一天, 不仅耕地没有了, 村庄也不知道该搬 到哪里!
(1)对黄土高原的自然坏境:
地形更加破碎。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泥沙淤 积堵塞河道,旱涝灾害频繁。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7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 课件

• 沟壑纵横的黄土 高原
• 黄土高原丰富 的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的地下埋藏
着煤炭、有色金属等多种
黄 土
矿产资源。晋、陕、内蒙
高 原
源 分
为“乌金三角”。这里煤炭
布 示
储量大,煤质好,开采成
意 图
本低,运输方便,是21世
纪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 原
黄土高原景观
黄土高原植被稀少,黄土地貌景观多种多样。
塬
墚
峁
• 沟壑纵横的黄土 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我国水土流 失最严重的地区。要使黄河的泥沙减少, 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了 土地贫瘠、旱涝灾害 频繁,严重制约着整 个黄土高原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治 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 植树种草、修建梯田、 建淤地坝等。
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开发
原煤运出来
转换为煤气输出来
• 黄土高原丰富 的矿产资源
发电送出来
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 矿区及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黄土风情
窑 洞
• 知识拓展
信 天 游 安 塞 腰 鼓
• 随堂练习
1.下列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水网稠密,湖泊星罗棋布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
素是( )
①干旱;②洪涝;③寒潮;④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五节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高原之殇
高原之源
01Leabharlann 02 01高原之情
03
高原之梦
04
一、高原之源/魂
黄土高原在哪里,包含 哪些地区?
在远古社会结束之时,黄土高原 孕育了两大部落(炎帝部落+黄帝部 落),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群体— —炎黄民族集团,中华儿女有了第一 个称号“炎黄子孙”。他们以其强大 的凝聚力与包容性促成了多元统一文 化体系的形成,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壮 大进程。
四、高原之梦
区域发展 与生活质 量提高
绿色之梦 富裕之梦 文明之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 km2,占总面积的70.9%,每年向下游 输沙量约达12.8亿吨,占黄河向下游 输沙量的80%。水土流失降低土地 资源生产能力,严重破坏农田,也 使旱灾不断加剧,林草地比例严重 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制约当地经济 发展。如何恢复高原的生态环境是 历代高原儿女的梦想。脆弱的黄土 地上富集了大量的能源矿产资源, 数以千计的高原儿女期盼美好环境 与富裕生活,进一步实现文明之梦 ,达成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高原之殇—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低 实验四: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结论:在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相同的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
,
水土流失越严重
高原之殇—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中国主要地形区图
高原之殇—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土
壤
黄土特点: 直立性强,土质疏松,遇水易溶解、
*
崩塌,在干季也易被风侵蚀
*
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高原之殇—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植 被
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生态脆弱,植被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7.5黄土高原-中图版

白羊肚头巾红腰 带
安塞腰鼓
第五节 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第五节 黄土高原
1.在地形图上,读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用景 观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2.阅读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其造成的后果,探讨治理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3.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主要的煤矿。
暴雨。
第五节 黄土高原
自然原因之①降水特征: 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
(1)水土流失的成因:
材料二: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垂 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 遇水则容易溶解。黄土对流水的 抵抗力弱,易受侵蚀,一旦土面 天然植被遭受破坏和大面积土地 被开垦,土壤侵蚀现象就会迅速
蔓延发展。
自然原因之②土质特征: 土质疏松,易受侵蚀。
第五节 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经纬度 位置
经度范围:103°E-114°E 纬度范围:34°N--40°N
第五节 黄土高原
四至点
东起:①太行山 西至:②乌鞘岭 南至:③秦岭 北抵:④古长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跨的 主要省区
附近主要 地形区
A:山西省 B:陕西省 C:甘肃省 D:宁夏回族自治区
北部:内蒙古高原 西部:青藏高原 东部:华北平原
植被稀疏, 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
土质特征
土质疏松, 易受侵蚀 。
地形特征 地表破碎,
多沟谷。
第五节 黄土高原
人类活动
1.开发历史久 2.人口增长快 3.不断开荒种地 4.过度放牧 5.开采矿产资源 6.修路
我国水土流失 最严重的地区!
中图版地理七下第7章第五节 《黄土高原》 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3.了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4.了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矿产资源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4.黄土高原主要的矿产资源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照片让学生对比流经黄土高原前后黄河水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P2 2.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回忆: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强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P33.利用相关图片,分别介绍塬、墚、峁等黄土高原地貌,并引导学生总结黄土高原地貌的基本特征,强调:沟壑纵横、植被稀少。
由此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P44.强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要使黄河的泥沙减少,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P55.简述水土流失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多个角度提出防治措施,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P66.利用“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重点介绍“乌金三角”,强调山西省煤炭资源尤其丰富。
P77.结合图文资料,简述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多种开发形式。
强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P88.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民居,并结合图文资料,简单介绍其他黄土风情。
P92.随堂练习(点学生口答,教师进行点评)。
P103.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7章认识我国的区域第五节黄土高原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二. 黄土高原的地貌1.地貌类型2.地貌特征三.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原因2.防治措施四.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1.种类2.分布3.开发。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认知。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掌握。
3.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成因。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案例。
3.地图: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图。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提问:“你们听说过黄土高原吗?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
同时,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如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课件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6、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
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
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7、下列景观图位于黄土高原的有(双项选择)
8、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内___蒙__古__高__原__(高原) B太___行__山______ (山脉) C__秦__岭_______ (山脉) D__黄__河_______ (河流)
2、黄土来源——风成说
水成说
风成说
3、黄土高原特征
沟谷
黄土林
黄土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
完成P90讨论活动题。
降水特征 夏秋多,冬春少,
夏季多暴雨
植被特征 植被稀少
土质特征 直立性强,土质疏松
水土流失
人类活动
• 开发历史久 • 人口增长快 • 不断开荒种地 • 过度放牧
4、水土流失的危害
三、黄土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
1、“乌金三角” 晋、陕、内蒙古接壤的地区
2、特点 • 煤质好 • 埋藏浅 • 可露天开采 • 开采成本低
出现的问题
有些地方的小煤炭开发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业内人士痛 惜地称之为“猴子吃苹果”——咬一口就扔,数以百亿吨计的资 源在挑肥拣瘦的开采过程中被白白扔掉。
2020/6/29
黄土高原
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位置 位于我国中部,包括山西、
陕西、河南、宁夏、甘肃、青 海等省份。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乌鞘岭
古长城
秦岭
太
1、范围
行
东起太行山脉,西
山
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1、合理开发:
要提高技术有计划的综合 开发、避免滥开发、开发 时注意保护环境等
2、科学利用:
节约、多种形式能源转化、 外运满足全国需求、提高 利用效率等
煤炭外运线路:
大秦线 大同 秦皇岛 神黄线 神府 黄骅 太焦-焦柳线 太原 焦作 焦日线 焦作 日照
柳州
煤炭外运 煤炭发电
(2)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造成土地贫 瘠、旱涝早寒频繁。还向黄河下游输送了大量 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 展,有那么一天,不 仅耕地没有了,村庄 也不知道搬到哪里。 有些村庄和耕 地分布在高原 面和缓坡上。
二、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发展
黄土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最关 键因素是什么?
残积说
风成说
风从蒙古、中亚 的沙漠、戈壁搬 运来的黄土堆积 而成的。
下面是支持黄土高原“风成说”的几方面证 据,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 1.黄土就像冬季的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 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 越细。 • 3.黄土高原的矿物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 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 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 4.黄土中有多层随地形起伏的古土壤。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你能从图中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吗?
内蒙古高原
城
长
古
乌鞘岭
高
青 藏 高 原
原
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
秦
岭
河 流
范围:
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中北部、宁夏南部、 甘肃东部。
气候: 地处季风气候
区和非季风气 候区的过渡地 带,属于温带 半干旱大陆性 季风气候,温 差大,降水少, 沙尘暴多。
黄土的世界
干旱和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循环图:
人口增长 粮食需求增加 开垦土地
开荒扩种 毁林、毁草、植 被破坏、水土流 失、生态失衡
生态条件恶化、 粮食产量下降
土壤肥力下降、旱 灾加剧、土地破坏
1.治理的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建 梯田、建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 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 退耕还草、还林,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 牲畜数量。依靠科技力量,选择耐干旱品种等。
教学目标:
• • • • • 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 矿。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立体图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 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 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摘 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
黄 土 高 原
丰富的地下矿产:
1、合理开发 2、科学利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 下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陕北民歌 《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
羊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瞭的见那村村呦瞭不见个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个林。
初见成效的水保 2、治理后的黄土高原 工程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从综合发展上看,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坚 持退耕还林还草,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发展农副产 品加工业。 •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杨凌农业示范区
三、丰富的地下矿产
乌金三角
丰富的煤炭
“乌金三角”的煤炭 储量大(占全国总量的 1/4),煤质好,埋藏浅, 易露天开采,成本低。 是21世纪我国重要的 能源基地。另还有多 种有色金属。
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 度一般在100米左右, 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 侧,黄土厚度在100 米~200米之间,最厚 在兰州,达300米以上。 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 都居世界之冠。
想一想
黄土剖面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2、形成的原因
水成说
科学家的假说
3.黄土地形的景观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林 黄土柱
4、地形特点:
地表破碎 沟壑纵横
思考: 这样的地形 会有什么危害?
5、水土流失与黄河泥沙
黄河泥沙的来源
(1)水土流失的原因
(1)地表裸 露,植被 覆盖率低
(2)土质结 构疏松, 易溶于水。
(3)降水少; 且集中在7、 8月,多暴 雨
(4)人类活 动:开垦、 采矿等破 坏地表。
电力输出
转化为煤气输出
综 合 利 用
黄土高原 位于东西 部地区的 结合处, 在西部大 开发中起 到承东启 西的作用
节约开采
有些地方的小煤炭开发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业 内人士痛惜地称之为“猴子吃苹果”—咬一口就扔,数以 百亿吨计的资源在挑肥拣瘦的开采过程中被白白扔掉。
本节知识小结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水土 流失、生态环境脆弱) 2、形成的原因 3、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4、水土流失与黄河泥沙 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发展: 1、治理的措施 2、治理后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