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陋室铭》导学案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陋室铭》导学案1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表达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陋室铭》导学案
年级学科
主备教师
审核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பைடு நூலகம்室铭》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10、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为什么?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赞扬“”(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例如:《陋室铭》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就是想说好,却先说差,反过来说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和《乌衣巷》中的名句,。本文选自《全唐文》。
二、自主学习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检查预习)
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掌握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小桃树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胆魄。
5.答案:略。
6.答案:小桃树是艰难坎坷被摧残的弱小者,但不为困苦所屈服,敢于与与命运作顽强抗争。
它象征作者及那个年代的青少年的生长经历,借以表达只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一美好的愿望。
7.答案:示例1: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不能删,这两个“呢”字加深了作者对小桃树爱怜和亲昵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的怜惜之情。
二.
1.答案:忏。
2.答案:淅淅沥沥。
3.答案:哆嗦。
4.答案:褪。
5.答案:矜, 孱。
6.答案:侍。
7.答案:猥琐。
8. 答案:稚。
9. 答案:摞, 摞。
10.答案:嵬, 灼灼。
11.答案:涩涩。
12.答案; 颤。
13.答案:裸。
三.答案:矜持
撼动
恍然
欲绽
忏悔
祸不单行
四.
1.答案:一片一片。
2.答案:一盆一盆。
7. 这篇文章的很多句子都在句末加了“呢”“吗”等语气词,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能否删去这些词。
二. 归纳本文的写作手法。
1. 插叙--第3段至8段插叙了小桃树来历、萌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突出小桃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插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
2.对比衬托--用爷爷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对比,用来反衬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第18课 一棵小桃树-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学生版)

第18课 一棵小桃树-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学生版)

第18课一棵小桃树
学习目标:
1.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4.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代作家。

2.背景简介
3.给划线字注音
淅淅沥沥()()矜持()摇撼()恍然()拱()
马嵬坡()忏悔()欲绽()孱头()孱弱()
渺小()魂魄()()
4.根据意思,写出相关词语
()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摇动。

()软弱无能的人。

():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将要开放。

()悠闲自在的样子。

()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

()猛然领悟。

三、整体感知
1.听磁带,诵读课文。

(尤其注意带作者感情的句子)
2.感受小桃树生命的成长,完成填表
3.文章3—8段是对小桃树的回忆,文章运用了()的叙述顺序。

4.课文围绕“小桃树”写了哪些情景故事?记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给文章划分段落
5.试着按照时间先后复述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谈谈小桃树的形象?
2.文章的主题?
3.文章用了哪些写法?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第二课时1.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领会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活动一:听花之歌,品情之美《宗璞作品中的“花”之表达》宗璞笔下的“花”绝非出身名门,二月兰、玉簪花、木槿花等等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她将自然界中的花“人格化”,在她笔下这些普通的花朵呈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以花喻人,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花朵所饱含的精神品格,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实质。

1.感受生命的美好。

(1)面对繁盛美丽的紫藤萝,作者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

浏览文章,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2)结合材料,理解“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指什么。

材料一: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与作者感情深厚的小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

作者的小弟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我国第一代飞机专家。

但是他三十年奔波在外,积劳成疾,正当盛年,身患绝症,生命之花即将凋落。

材料二: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哭小弟》(3)英年离世的小弟,迟开早谢的同代人,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疑惑、痛楚”。

而此时伫立花前的作者为什么内心又变得“宁静、喜悦”呢?2.体悟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后,内心是焦虑和悲痛的,但当她看到眼前瀑布似的紫藤萝,心慢慢归于宁静。

花经历不幸还能再开,而且开得如此繁盛,那么人呢?经历不幸后,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生命?作者从而将对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

(1)在生命的喜悦中,作者想到昔日稀落的紫藤萝,盛衰对比之中,由花及人,她感悟到什么?(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一句中,“不幸”具体指什么?(3)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花与人的经历、态度、精神进行比照,理解作者的生命感悟。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学情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由花儿自衰而盛,而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的。

【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由花儿自衰而盛,而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的。

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宜放低要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学法指导”作铺垫,在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学用修辞的基础上,让学生逐层渐进地理解文本中“人”“景”“情”之间的关系,进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自主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积累生字难词方法指导:1.初读文章,用笔圈画出生字难词,借助工具书查找字音词义,作好笔记,有意识地识记和积累典范的语言。

2.学习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好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做到文从字顺,有感情地诵读。

学习实践:1.默读课文,积累生字难词迸(bèng)溅(jiàn)、船舱(cāng)、一穗(suì)、忍俊不禁(jīn)、伶(líng)仃(dīng)、伫(zhù)立、盘虬(qiú)卧龙、酒酿( niàng)、绽(zhàn)开、沉淀(diàn)、仙露琼( qióng)浆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自学方法指导: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

比如从文章的结构线索、行文思路、主体内容、感情脉络等某一方面切入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学习实践:用短横线画出下面的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的发现。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3.我凑上去,想摘一朵……4.我只是伫立凝望……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5.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6.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7.……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初一语文下第十八课陋室铭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第十八课陋室铭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第十八课陋室铭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8陋室铭【课前寄语】同学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跟他所处的环境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来评价一个人。

【学习目标】.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

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

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作者与作品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8课《一颗小桃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8课《一颗小桃树》

第18课《一颗小桃树》导学案【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卓越者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相关词语,外加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2. 学习作者满怀真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 树立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

【重点·难点】1.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的深刻含义。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

1952年,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编等职。

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中篇小说《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2.2.写作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者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3. 字词梳理(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忏( )悔矜( )持猥( )琐颤( )抖....(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孱头:垂垂暮老:祸不单行:灼灼:4.自读课文,把阅读后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小桃树主要写了什么?(学法提示:参照插图、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研读·赏析】1. 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2. 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巩固·拓展】课堂练习:1.请修改以下错别字。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导学案《紫藤萝瀑布》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十八课,通过描写紫藤的生长过程,展示了勇敢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下面是以这篇文章为基础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重点。

一、导入新课1. 讲述紫藤萝瀑布.紫藤萝瀑布是位于云南省墨江县干洗河境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区。

2. 导入词语请学生查找并解释下列词语:紫藤、蔓、瀑布、喷涌、湍急、戈壁、辽阔、急湍险滩、摩擦、颤抖。

二、阅读文章1. 学生阅读文章《紫藤萝瀑布》。

2. 请学生读第一部分“我是紫藤”和第二部分“我是瀑布”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紫藤是什么样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 瀑布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瀑布周围什么样的环境?3. 学生读第三部分“我怎样成为紫藤萝瀑布”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紫藤是怎样困在山谷底的?- 紫藤如何被瀑布带出山谷底?三、理解文章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紫藤为什么想要逃离束缚?- 紫藤为什么能成为瀑布?2. 班级讨论请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给全班,并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 紫藤逃离束缚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事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紫藤如何成为瀑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 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紫藤逃离束缚的行动是勇敢的吗?为什么?- 紫藤最终成为瀑布,你认为有什么寓意?四、学习重点- 理解紫藤和瀑布的特点和形象;- 了解紫藤和瀑布之间的联系;- 探讨紫藤逃离束缚的勇敢行动和成为瀑布的寓意。

五、课后拓展1.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或植物,用类似的方式描述它的特点和形象。

2. 小组活动将选择的自然景观或植物进行讨论,分享每组成员的描述,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描述,向全班展示这个自然景观或植物的特点和形象。

以上就是对《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导学案的详细说明,通过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重点,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主备人:朱勇审核人: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
18.一颗小桃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寄寓的深刻含义,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储备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

1953年出生于陕西农村。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1975年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小说《废都》《浮躁》《高老庄》《秦腔》,散文《爱的踪迹》《心迹》《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饺子馆》等。

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曾多次获全国文学奖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

天地狭小,孤陋寡闻。

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

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

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他遭受了种种不幸。

但像小桃树一样,他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忏悔()哆嗦()矜持()服侍()猥琐()渺小()魂魄()幼稚()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或者成语
():长久地站立。

():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软弱无能的人。

():拘谨,拘束。

():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娇弱柔美。

():伺候,照料。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 忽然醒悟的样子。

():(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

含贬义。

():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形容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祸,灾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①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表现了它的()。

②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表现它面对逆境()搏斗。

【感悟精彩句子】
赏析下列句子。

(1)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这几句表明“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的,是充满希望的。

(2)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用()的修辞手法详尽地描述了小桃树被无情的风雨肆意折磨过后的“可怜”相。

【探究写作技巧】
文章第8、9两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这篇散文是为了借()说及自己的一些(),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慨叹、理想和情志。

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主旨】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的奋斗,定会战胜(),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倒叙写法,结构巧妙。

开头先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经风雨,接着具体写了小桃树怎样从播种到第一次开花过程中如何经历磨难,展示它顽强不屈的性格,是文章的主体,最后写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倒叙的结构安排,叙事一波三折,悬念层叠涌现,吊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

2.对比衬托,层层渲染。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桃树和院子里爷爷的盆景的待遇做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待小桃树的冷漠;而肆虐的暴风雨和“我”的不忍看、颤抖、内心凄惨的呼喊则衬托了小桃树的纤弱、单薄、苍白;千百次地俯下身、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显示出小桃树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作业:完成学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