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先生《我的理想家庭》有感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6篇)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1老舍先生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总是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充沛的创作热情。
他向民间学习语言,使他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为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幽默也来自民间,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群众智慧,经过他艺术化的加工提炼,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变化多端,不拘一格。
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他这种艺术上精益求精、探索不止的可贵精神密不可分。
老舍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朋友、对同志胸无城府,坦诚真挚。
他以崇高的人格风范和温暖如春的热忱团结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奋斗。
他是一位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家,又是一位身兼数职的文化界领导干部,但是,他没有丝毫的名士派头,也不曾沾染半点官场恶习,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善的态度,保持着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2在今天,我读了一篇散文,名字叫:《我的母亲》。
文中,作家老舍为我们讲述了他可亲又可敬的母亲。
老舍的母亲家境贫寒。
1900年老舍的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那年老舍才一岁半,她的母亲靠为别人缝补衣服和干一些杂活养活一家人,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享过一天福。
她天天吃的都是粗粮剩饭,鱼呀、肉呀……从来就没有吃过。
后来,儿女们长大后工作在全国各地,母亲又孤身一人,只有过年全家人才能团聚在一起。
是啊!母爱如山、母爱如海。
老舍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我的妈妈工作很辛苦,还要给我做饭、辅导我做功课,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读后感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读后感
老舍先生描绘的理想家庭,那简直是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好画卷。
他的要求一点都不浮夸,没有那些遥不可及的幻想。
比如说,他想要七间小平房,这房子不需要是啥金碧辉煌的大豪宅,就普普通通的小平房,可每一间都有着自己的用处。
在这个小院子里,一家人各得其所,仿佛每一寸空间都写满了生活的惬意。
他理想中的家庭人口构成也特别有意思。
有妻子、孩子,还有点必须要有的小仆人。
你看,这多像咱们传统印象里那种热热闹闹的家庭啊。
夫妻之间感情和睦,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里面没有那些拧巴的家庭关系,就是简简单单的相互陪伴、相互扶持。
我特别佩服老舍先生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期待。
他没有只说一些空泛的关于爱的大话,而是从居住环境到家庭关系,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就像他对院子里花草树木的安排,要有花能看,有菜能吃,这多实在啊。
这让我感觉他不是在描述一个高高在上的理想,而是在实实在在地规划一种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从这篇文章里,我也能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
他知道生活的美好就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孩子在院子里玩耍,这种场景虽然普通,可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画面啊。
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老舍先生那个时候有很大不同了,但是对于家庭幸福的那种追求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也希望自己的家里充满欢笑,家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矛盾和争吵。
老舍《家》读后感

老舍《家》读后感篇一老舍《家》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的《家》,这一路读下来,感受那叫一个复杂!一开始,我觉得这就是个普通的大家庭故事呗,可越读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书中那些人物,就像是活在我身边的人一样,太真实啦!觉新,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软弱,可我觉得他能在那样的环境下还努力维持着,已经很不容易啦。
他可能就是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难道他不想反抗吗?我觉得他心里肯定无数次想过,只是现实的压力让他没法迈出那一步,这难道不可怜吗?再说说觉慧,哇塞,那叫一个勇敢!他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拼命地想要冲破束缚。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他那个位置,我能有他那份勇气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还有那些女孩子们,鸣凤的命运真的让我心疼得不行。
她就像一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凋零的花,这公平吗?这世道咋就这样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会儿气愤,一会儿又无奈,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不停地问自己,要是我在那个家里,我会怎么做?我能改变什么吗?总之,《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你们觉得呢?篇二老舍《家》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老舍的《家》,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我先问问大家,你们说家应该是个啥样?温暖的港湾?还是困住人的牢笼?在《家》里,我觉得有时候它像前者,有时候又像后者。
就拿觉新来说,他在这个家里,被各种旧规矩、旧观念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难道不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我觉得肯定想啊!可他为啥就不敢反抗呢?可能是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也许是觉得自己无力改变。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我们,有时候不也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迈出那一步吗?觉民和琴的爱情,算是这本书里少有的一点甜。
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我就在想,要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这样,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了?还有那些个女性角色,真是让人心疼啊!瑞珏那么好的一个人,咋就落得那样的下场?这难道不是封建礼教的罪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而愤怒得想拍桌子,时而又无奈得想哭。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读后感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读后感老舍先生的理想家庭首先在居住环境上就特别让我向往。
有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宽敞,能种花种树。
这多惬意啊!就像咱平时忙忙碌碌的,心里头老想着有那么个小天地,能在花开的时候赏赏花,热的时候在树下乘乘凉。
这哪里是房子啊,简直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桃源。
在城市里整天对着高楼大厦的我们,对这样的小院儿简直是垂涎三尺。
家庭里的人物关系也简单又美好。
夫妇二人得相敬如宾,还得有点小浪漫。
老舍先生说要一块儿说笑,一块儿做饭,这多有生活情趣啊。
现在很多家庭,夫妻之间要么就是各忙各的没交流,要么就是吵吵闹闹的。
看到老舍先生这么温馨的设想,就觉得这才是家庭该有的样子嘛。
而且孩子也不用太多,一儿一女就好。
这儿女双全的画面,多美满。
孩子呢,还得健康、活泼,乖乖听话,这大概是每个家长的梦想吧。
不过呢,这听话也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听话,而是能和大人愉快相处的那种懂事。
在家庭经济方面,先生也想得很实在。
不必大富大贵,但也不能为钱发愁。
这种小康的生活状态是最舒服的,就像温水一样,不冷不热,刚刚好。
钱太多了吧,可能会有很多烦心事,什么争夺家产啦,担心被人骗啦;钱太少呢,每天为柴米油盐吵个不停,那家庭氛围可就糟糕透顶了。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能感受到老舍先生骨子里的那种传统和质朴。
他的理想家庭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平凡而又珍贵的元素。
这就像我们很多人的梦想一样,不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幻想,就想把眼前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
不过呢,在现代社会要完全实现这样的理想家庭还真不容易。
现在房价那么高,能有个七间房的小院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生活节奏快得像火箭似的,夫妻能每天一起做饭说笑都成了奢侈。
但是呀,这并不妨碍我们把这当成一个美好的目标去努力。
就像黑暗里的一盏小灯,虽然照不亮整个世界,但能给我们心里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那扇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简单而幸福的可能。
老舍散文精选中的神态描写

老舍散文精选中的神态描写在老舍的散文中,神态描写往往生动细腻,富有生活气息。
以下是一些精选中的神态描写:《想北平》: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宗月大师》:他笑着看我,好像父亲笑着看学走路的儿子,也许更亲切一些似的。
《我的母亲》: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习惯》:乍一想,好像不应当有这种“两重”作风;可是再一想,它们又都是事实:事实是比爱情还更长久的事实!《我的理想家庭》:我理想中的家庭要有四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一间是卧室,一间是书房,一间是厨房。
这些神态描写展现了老舍散文中丰富的人物情感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一些印象》:“在另一方面,北平也有像羊杂碎与大酱汤等等的东西,好吃也好喝。
当我寂寞的去喝一大碗热汤浆的时候,我就想假若我是大总统,我必立条法律,凡国民都得喝汤吃茶,以奖其有喝汤吃茶的本能与历史的了解,那必定也会有千百万人像我这样爱喝大酱汤吧!”《暑中在山东乡间》:“她们动态是又简单又生动——在这里我不能行贿;我在她们身上完全找不出官诱惑民的特别之处来。
她们的动,表现出她们生活的乐趣与工作的努力;工作而没有乐趣,不可;拿趣味当作工作的报酬,更不可。
她们的确把工作的热心与享受的乐趣联结起来。
”。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大…新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大…作者: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
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两间卧室,我独居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
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咋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象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碰硬骨头。
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
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
家中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留声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
缺乏的东西本来很多,不过这几项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给我也不要。
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
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
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
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帼帼随意地鸣着。
己涮一涮。
这一家子人,因为吃的简单干净,而一天到晚不闲着,所以身体都很不坏。
因为身体好,所以没有肝火,大家都不爱闹脾气。
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大家的相貌也都很体面,不令人望而生厌。
衣服可并不讲究,都做的很结实朴素;永远不穿又臭又硬的皮鞋。
男的很体面,可不露电影明星气;女的很健美,可不红唇鬈毛,鼻子朝着天。
孩子们都不卷着舌头说话,淘气而不讨厌。
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
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
来源|洞见编辑|小天本文作者:陕西网。
老舍经典散文集: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

而在描述齐鲁大学的风景时,老舍更是发挥了他的写作才华。他以丰富的细节 和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这个非正式公园的美景。他用“绿楼”来形容教学楼, 用“绿树尖上浮着一两个山峰”来形容绿树后的山腰,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都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部散文集还收录了老舍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 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强调“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 全部”,这是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度理解。他认为,生活 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中。
这本书的目录还体现了老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魅力。他的文字平实而生动, 幽默而深刻。在目录中可以看到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词汇和短语,例如“挤车 的经验”、“我的理想家庭”、“暑中送客记”等,这些标题既简洁明了又引 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老舍经典散文集: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这本书的目录是一部浓缩 的老舍散文精华,它以主题为线索,展现了老舍不同时期的创作成果和对生活 的独到见解。通过阅读这部作品集的目录,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老舍文学艺术 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迪。
老舍经典散文集:生活不在别处,当 下即是全部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当下
当下
人性
散文
老舍
价值
生活
经典
生活 先生
全部
不在
思考
理解
不公
不在
通过
深刻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老舍经典散文集: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是老舍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含了 老舍先生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这本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通 过老舍先生独特的文笔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理想教师的18个特质

理想教师的18个特质在我看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理想家庭》的同时,听到了一场生动深刻的方张松老师《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的讲座,感触颇深。
然后我就有了关于“理想的教师的样子”的思考。
纯属个人观点,不免片面。
我们可以对照,为自己打个分。
有其中的10种样子,便为合格;有其中的12种样子,便为良好;有其中的15种样子,便为优秀;有其中的18种样子,就特别厉害啦~01 样子看上去:舒服我所希望的理想的教师的样子,倘若是个男的,最好长得帅气一些,若是像都敏俊西一样,那就再好不过了。
倘若是个女的,最好长得好看一些。
倘若不那么帅,不那么好看也行,穿着一定要干净,头发尤其要干净,不能油腻,发型最好也要好看一些,让人看了舒服。
因为,学生喜欢你的样子,才会悄悄地喜欢你的学科。
02 语气听上去:平等教师的言语底线是:不能粉碎学生的梦想。
我所希望的理想的老师的样子,说话的语气就像朋友,从不会居高临下,让人感到很平等,听着很有安全感。
即便是学生犯了错误,总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数落,而是坐下来与学生好好聊一聊。
换位思考,学生犯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一起解决。
03 表情看上去:亲切我所希望的老师的样子,表情看上去要亲切,尤其是学生与自己打招呼时,要微笑点头,嘴笑成月牙儿形。
倘若偶尔亲抚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或是夸赞一下,或许能让孩子获得一整天的好心情。
千万不能在孩子打招呼时,严肃地“嗯”一声,甚至视而不见,很有架子的样子。
这会让孩子心寒。
04 坐在课堂里:轻松有趣我所希望理想的老师的样子,坐在他(她)的课堂,从不感到沉闷和压抑,而是感到轻松和愉悦。
即便是遇到难点的问题,他(她)也能带领学生轻松逾越。
他从不夸大知识的难度,而是鼓励学生将难点踩在脚下。
偶尔一两句经典的幽默,做一个有趣的人,让学生乐一乐,也非常好!05 与学生交流:有共同话题我所希望理想的老师的样子,要能懂点时尚的文化热点,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好也能与学生一起聊一聊热点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舍先生《我的理想家庭》有感 老舍 先生在《我的理想家庭一》文中说:"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
女儿 顶好是十二三岁, 不准小也不准大, 老是十二三岁。
儿子顶好是三岁, 既会讲话, 又胖胖的会淘气。
” 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喜欢。
女儿十二三岁,既能做些家务,又知道心疼爸 妈。
而且总也长不大,免得嫁给别人。
三岁的儿子,白白的,胖胖的,会走路, 也会说话。
你逗他,他就会笑;你骂他,他就哭。
时不时地耍点小聪明,惹点小 乱子,给一家人增添很多话题和乐趣。
老舍先生的幻想,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理想的孩子? 老舍先生的标准是儿子三岁,女儿十二三岁,而且总也不要长大。
这样既能保持 他们的天真和童趣,父母也可以少操许多的心。
但谁都知道,这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的父母们,似乎更加理智和现实。
对孩子的期望和目标,也更加清晰。
在这些爹妈的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必须是聪明的孩子。
不说过目不忘,起码一点 就通。
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总是第一。
偶尔第二或第三,也只是马虎大 意。
学校的老师也摸透了家长的心思,于是每开家长会,总是对一些家长赞美他 (她) 们的孩子:"这孩子真聪明,就是粗心大意。
"于是给家长造 成了一种错觉: 我的孩子只要改了"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在班上就可 以稳拿第一了。
在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必须是听话的孩子:让他练钢琴,他 就练钢琴:让他学画画,他就学画画。
爸妈让他往东,他就绝不会往西。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理想的孩子, 不同的家庭采取了不同的手段。
其中最传统 也最普遍的方法,就是骄纵和打骂。
有的是骄纵过度,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李双江 教授和梦鸽之子李天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学冰球就送到美国冰球学校, 厌烦了,被美国冰球学校开除,就回国玩汽车,不到法定驾车年龄就花几十万元 买辆宝马玩玩,骄奢淫逸,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有的打骂过度,典型例子 是网上报道的一位石家庄的母亲, 竟然在学校门口暴打孩子, 原因是孩子没完成 作业。
被打的孩子已经满头是血,这个母亲仍不罢休,我很想问一句: " 你们是不是理想的爸妈?"敬请李双江夫妇和石家庄那位母亲诚恳地回答。
还有一些家长,其实从小自己就没好好学习过,长大了也不好好工作,还沾 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气。
但他们却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都强加到孩子身上。
当 然这也没有多少不好,但他们不做孩子的榜样,比如好学上进,勤劳敬业,诚实 善良,尊老爱幼等等。
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 朱自清
先生说: "人的好坏与成败, 也不尽靠学校教育; 说是非大学毕业不可, 也许只是我们的偏见。
好在孩子们还小,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
目前所能做的, 只是培养他们基本力量,即胸襟与眼光。
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 们各尽各的力去。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孩子们最需要培养的,是胸襟和眼 光。
拥有宽阔胸襟可容万物,练就独到眼光能通达远方。
笔者认为理想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 既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融入社会群 体。
理想的孩子是有追求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梦想。
他们未必样样 优秀,却能够发现,发掘和培养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
理想的孩子是快乐的,无 忧无虑,无拘无束,丰富多彩,天真烂漫。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相对发达和繁荣的时代,财富越来越多,机会也越 来越多,而且新一代父母正在成熟,他们会拓出一片高远的天空,让孩子们自由 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