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同源词
汉语同源词

汉语同源词一、同源词的定义同源词是指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
这些词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联系,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声符,在意义上也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例如“长”(cháng,长短)和“长”(zhǎng,生长),它们读音相近,意义上有引申关系,是同源词。
二、同源词形成的原因1. 语音演变-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音会发生变化。
由于地域差异、时间推移等因素,同一个语源的词在不同的发展分支中可能会有语音上的差异,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语音相似性。
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中发生了不同的演变,但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联系仍然可以通过历史语音学的研究方法找到线索。
2. 语义引申-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对词语的意义进行引申。
一个词的原始意义可能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发展等原因产生新的意义。
当这种意义的引申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分化出不同的词,这些词由于有着共同的语义源头,就成为了同源词。
比如“朝”,本义是早晨(zhāo),因为古代臣子早晨要上朝拜见君主,所以又引申出朝廷(cháo)的意思,“朝”(zhāo)和“朝”(cháo)就成为了同源词。
三、同源词的判定方法(人教版相关内容)1. 语音方面2. 语义方面- 要分析词的意义关系。
同源词的意义可能是相同、相近或者有引申关系。
比如“顶”和“颠”,都有物体的最高部位的意思,是意义相同的同源词;“亡”(逃亡)和“无”(没有),意义相近,也是同源词;而像前面提到的“长”(cháng)和“长”(zhǎng)则是意义引申关系的同源词。
3. 文献例证- 从古代文献的使用情况中寻找证据。
如果在古代文献中,两个词在语义和语音上都有联系,并且经常有类似的用法或者出现在相关的语境中,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同源词。
例如“景”(yǐng,影子)和“影”,在古代文献中,“景”较早出现,后来“影”逐渐取代了“景”表示影子的意思,从文献的使用演变过程也可以证明它们是同源词。
同源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音义联系的偶然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断丰富。
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例如:“言”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
“言”和“谚”、“唁” 同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
“语”的同源词有“御”“”、“圄”、“”,“御”、“”、“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方相反的动作; “”是一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
这几个词都具有“相对”这一特点。
由“言”和“语” 各自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是主动说话,“语”是与人对答,互相交谈,这一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而造成的。
“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珏”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 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
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ft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是酒厚;“脓”是汁厚;“”是衣厚;“”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是一种耳饰;“”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第五节 同源词

• 再次,研究同源词,还能帮助我们
探讨词命名的由来,从而了解词义 的民族特点。 • “幸福” 、“吉祥” • “夭折” 、“妖艳” • “囫囵吞枣”
• 最后,通过同源词的关系,可以透 过汉字,看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并且从这些关系中探求对生僻词义 的理解,使僻字不僻、难义不难。
• 《诗经· 小雅· 庭燎》:“夜如何其,夜未 央……夜如何其,夜未艾。”
复习题
• 一、解释加横线词义 •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3.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 4.而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 5.师退,次于召陵。 • 6.君若以德绥诸侯 •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 • 8.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 9.称其雠,不为谄。 • 10.无偏无黨,王道荡荡。 • 11.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12.穆公访诸蹇叔 • 13.报而罪之
• 1、如何判断义通
• 同义词的意义相同与同源词的意义 相通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使 用意义相同,后者是内部特点相同。 • “大”和“广” :同义词 • “大”和“太”:同源词
• 2、如何判断音近 • 传统的办法是利用音韵学的研究成 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两个词声母 相同或相类,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 发音方法稍异,例如d和l,发音部 位都在舌头前,方法则d是爆破音,l 是边音,可以称作声线相类。
• 《左传· 昭公元年》:“国未艾也。” • 方兴未艾
• • • •
参考文献: 王力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向熹 《简明汉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符淮青 《汉语词汇学史》 安徽教育出 版社 • 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 版社 • 徐朝华 《上古汉语词汇史》 商务印书 馆
• 王力 《同源字典》 商务印书馆 •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 华中工学 院出版社 • 张志毅 《词汇语义学》 商务印书 馆 • 石安石 《语义论》 商务印书馆 • 高守纲 《汉语语义学》 北大出版 社
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

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同义词和同源词是古代汉语中两种常见地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和同源词地概念,了解同义词地辨析和同源词地判断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地作用.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一、同义词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地两个或两个以上地词.同义词地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例如: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地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地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贫、穷——这两个词都有“贫穷”之义.“贫”地本义是缺少钱财,《说文》:“贫,财分少也.”“穷”地本义是“极”、“尽”,常用以指仕途不得志.“贫”地反面是“富”,“穷”地反面是“达”.“穷”地引申义是“贫穷”、“穷困”,与“贫”同义.但“穷”在程度上高于“贫”.《左传·昭公四年》:“分贫振穷.”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生业.”《荀子·大略》:“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等等.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地“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地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地理解. 辨析同义词地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地方法:()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地差异.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地行为和做买卖地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郑玄注:“居卖物曰贾.”《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门、户——这两个词都指房屋地出入口,但所指对象有异:《说文》:“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玉篇》:“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由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地差别是:“门”是两扇地,“在区域”,即大门;“户”是一扇地,“在堂房”,即房门.书、籍——这两个词都是指“书本”.但“书”偏重于文字内容,“籍”偏重于簿册档案.《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正字通》:“凡载籍谓之书.”《说文》:“籍,簿书也.”《释名》:“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作动词用时,“书”强调“书写”,“籍”强调“登记”.府、库——这两个词都指收藏物品地库房,但“府”指收藏文书财物地库房,“库”指收藏兵车武器地库房.《说文》:“府,文书藏也.”“库,兵车藏也.”《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孔颖达疏云:“府者,藏财之处.”《礼记·曲礼下》:“在库言库.”郑玄注云:“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吕氏春秋·分职》:“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财物)与众,出高库之兵(武器)以赋民.”句中“府”、“库”地差异十分清楚. ()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地不同哭、泣、号、啼——这四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指有声地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史记·高祖本纪》:“汉王闻之,袒而大哭.”“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地哭,《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段玉裁注:“‘哭’下曰:‘哀声也.’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此哭、泣之别也.”“号”地本义是高声呼叫,引申指带着言词诉说地呼号,《汉书·刘向传》:“而号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颜师古注:“号,谓哭而且言也.”《颜氏家训·风操》:“礼以哭有言者为号.”《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弔之,三号而出.”“啼”指放声大哭,悲痛之声甚于“哭”,《庄子·骈拇》:“枝于手者,龁之则啼.”(“枝于手”指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成六指;“龁”是“咬”、“咬掉”之义.)观、察、看、望——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地方式不同.“观”指有目地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从宀,祭声.”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地本义是以手加额遮目而望,《说文》:“看,睎也.从手下目.”桂馥《说文义证》:“《九经字样》:‘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目.’”徐锴《说文系传》:“以手翳目而望也.”“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玉篇》:“望,远视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执、秉、操、持、握——这几个词都表示用手拿,但“拿”地特点不同.“执”地本义是拘捕罪人,引申为“拿”,强调把东西拿紧握牢,勿使丢失.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文子执戈逐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秉”地本义是“禾束”,“从又持禾”会意,引申为“拿”,它地特点是只表示用手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如《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指舞龠,三尺长、六个孔地管状乐器;“翟”指作舞具地山鸡羽毛.)“操”地本义是“把持”,即用手抓住,其特点是强调拿得稳,掌握得熟练.《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由此引申出“操纵”、“驾驭”之义,重在“稳”、“熟”,《庄子·达生》:“津人操舟若神.”“持”所表示地“拿”义,强调托扶、保持不变,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着下巴).”其引申义“掌管”,仍强调“维护”、“保持”,如《乐府诗集·陇西行》:“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握”地词义特征,是强调把较小地东西握在手掌之中,如《诗经·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谷.”郑玄笺:“持粟行卜,求其胜负,从何能得生.”《楚辞·九章·抽思》:“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粟”、“瑜”均是小物,故用“握”字.()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地差别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地本义是“密也”,从用口会意,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地关系;“比”地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专指人与人地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杀、弑——这两个词都有“杀死”之义,但“杀”重在叙述事实,是中性词;“弑”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重在“正名”,古代是贬义词.《说文》:“杀,戮也.”《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说文》:“弑,臣杀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春秋》,正名之书也,故言弑不言杀;三传,述实以释经之书也,故或言杀、或言弑.”《周易·坤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地感情色彩不同.“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郑玄笺:“有钟鼓曰伐.”《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侵”是贬义词.“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地差别眷、顾——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地意思,但程度不同.“顾”指一般性地回头看,《说文》:“顾,还视也.”《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矣.”毛亨传:“迴首曰顾.”“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疾、病——这两个词都表示病和生病,但“疾”一般指轻病,“病”则指重病、重伤.《说文》:“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论语·秦伯》:“曾子有疾.”《说文》:“病,疾加也.”《玉篇》:“病,疾甚也.”《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抑、按——这两个词都表示用手向下压,但轻重程度不同,“抑”地语意重于“按”.《说文》:“抑,按也.”“按,下也.”“按”地词义重心在“下”,即把原来高地压低,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抑”地词义重心在“按压”,用力更大,如《吕氏春秋·适威》:“若玺之于涂(印泥)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引申为“抑制”,如《史记·魏公子列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知、识——这两个词都有知道、懂得、了解之义,但“识”地语意重于“知”.“知”表示一般性地知道、晓得,如《论语·为政》:“子曰:‘由(人名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识”则强调“认得”或比较深刻地了解、识别,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地差异官、吏——这两个词都有“官员”、“官吏”地意思,但词义适用地范围不同.“吏”地词义范围小,只用来表示官员,《说文》:“吏,治人者也.”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汉代以后,则专指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地词义范围大,可以表示职位较高地官员,《说文》:“官,吏事君也.”《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也可以表示“官府”,如《礼记·玉藻》:“凡君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注:“官,谓朝廷治事处也.”也可以表示“官职”,如《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等等.躬、身——这两个词都有“身体”和“自己”、“亲自”地意思,但词义范围不同.“躬”地词义范围小,只表示人地身体,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躬胝(zhī,手脚掌上地厚皮、茧子)无胈(bá,大腿上地细毛).”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躬,体也.”引申表“自己”、“亲自”,如《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身”地词义范围大,其本义是人地身体,如《楚辞·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引申表示物地身体(主体、主干),如《尔雅》:“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引申表示“自己”、“亲自”,如《楚辞·九章·惜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洪兴祖补注:“人臣之义,当先君而后己.”《墨子非儒》:“取妻身迎.”“身”还表示“怀胎”、“身孕”,如《正字通》:“女怀姙曰身.”《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毛亨传:“身,重也.”郑玄笺:“重,谓怀孕也.”孔颖达疏:“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重.”“身”还表示“终身”、“一辈子”,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终(李)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击、攴——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地词义范围小于“击”.《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刲羊,司士击豕.”郑玄注:“刲、击,皆谓杀之.”等等.()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地不同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能”强调主观能力,如《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左传·成公十六年》:“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论语·微子下》:“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韩诗外传》:“不能勤苦,焉得行此?”一般来说,在古汉语中,“能”与“得”不可互换.畏、惧——这两个词都有“害怕”之义,但语法功能不同:“畏”多用作及物动词,可带受事宾语,如《诗经·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惧”则多用作不及物动词,如《论语·子罕》:“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惧”活用为使动,可带宾语,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句中地“畏死”是“害怕死”之义,“畏”是及物动词;“惧之”是“使之惧”之义,“惧”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惧”有时也用作及物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适、往——这两个词都有“到”、“去”之义,但“适”(shì)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等等. 辨析同义词,除了上述六种常用方法,还有其他方法,这儿就不赘述了.常用同义词举例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些常用同义词,限于篇幅,少举例句或不举例句.购、买——“购”地本义是“悬赏征求”、“重金收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买”地本义是“市也”,即花钱买物,如《淮南子·说林》:“然酤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偷、窃——“偷”在上古主要作“苟且”、“轻薄”讲,如《礼记表记》:“安肆曰偷.”郑玄注:“偷,苟且也.”《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邢昺疏:“偷,薄也.”汉代以后,“偷”产生了“盗窃”义,如《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窃”地本义就是“偷盗”,《玉篇》:“窃,盗也.”《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圜圃,窃其桃李.”邻、里——都指“邻居”.周代地居民组织有“邻、里、族、党、州、乡”六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四里为族(一百家),五族为党(五百家),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 模、镕、型、范——都是铸物地模子,段玉裁说:“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锐、利——都有“锋利”之义.“锐”地本义是“芒也”(“芒”是“草端”),指金属武器地尖子,引申表示刀剑等锋芒地尖锐.“利”地本义是“铦也”,即刀口锋利.“锐”重在“尖”,“利”重在刀口“快”.口、嘴——“口”专指人地嘴,《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嘴”则专指鸟地嘴.“口”、“嘴”二字在文言中区分清楚,不可混用.互、相——都有“交互”、“互相”之义.但“互”只表“交错”(此义系由本义“绞绳地工具”发展引申而来,如《汉书·谷永传》:“百官盘互,亲疏相错.”颜师古注:“‘互’字或作‘牙’,言如豕牙之盘曲,犬牙之相入也.”)、“互相”(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义,而“相”不仅表“互相”即“甲对乙,乙对甲”地关系,如《周易·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而且表“单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地关系,如《列子·汤问》:“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杂然相许”即“纷纷表示赞成愚公”.还可表示“递相”即“传递式地单相”关系,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父子相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传下去”.完、备——都有“全”义,但“完”重在强调形体地完整不缺,如《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而“备”则强调数量地齐全不漏,如唐元稹《遣兴十首》之七:“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更、改、革——都有“更改”、“改革”之义,但“更”强调“改变”、“变换”,《商君书·更法》:“贤者更礼.”《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河(黄河)曰德水.”“改”强调“改正”,《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革”则强调“去旧换新”,《周易·杂卦》:“革,去故也.”《国语·周语下》:“厉(周厉王)始革典(法典),十四王矣.”问、讯、诘——都有“问”义,但“问”多指一般性地询问,《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讯”多指细细地询问,《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诘”常表“责问”、“追问”,如《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孙策率兵如闽越讨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策令使者诘朗.”仇、敌——在“仇敌”之义上,两者义同,但“仇”有“配偶”之义,《尔雅》:“仇,匹也.”《说文》:“仇,雠也.”段玉裁注:“雠犹应也.《左传》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仇为怨匹,亦为嘉偶.”“敌”则有“相等”、“相当”之义,《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之兵敌.”高诱注:“敌,强弱等也.责、让——都有“批评”、“责备”地意思,但轻重程度不同.“责”地词义较轻,表示一般性地批评,如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让”地词义较重,有“谴责”之义,如《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杜预注:“让,谴让之.”两、再——都有“二”义,但词义范围不同,“两”还表示“偶”、“并”之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御下两马掉鞅而还.”俞樾平议:“两马者,使服(马)与服(马)耦,骖(马)与骖(马)耦也.”也可指“双方”,如《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再”则有“第二次”之义,如《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表“重复”、“继续”之义,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视、见——“视”表示一般性地“看”地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见”不仅表示“看”地动作,而且表示“看”地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听、闻——“听”表示一般性地用耳朵接受声音地行为,《说文》:“听,聆也.”《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闻”则既表示“听”地动作,又表示“听”地结果,义为“听见”,《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庙、观、寺、庵——“庙”本义指供奉祭祀祖先地地方,《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引申指供奉神祇地地方,《水经注·江水》:“故为立庙,号朝云焉.”“观”(guàn)本指古代宫门外高台上地望楼,亦称“阙”,《尔雅》:“观谓之阙.”后来,引申指道教地庙宇,里面祀奉地是“仙”,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寺”本指官署(如“大理寺”是掌管刑狱地官署,“太常寺”是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地官署,“鸿胪寺”是掌朝贺庆吊之事地官署),东汉之后指佛教庙宇,供奉地是“佛”,如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庵”本指圆顶草屋,《释名》:“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后指佛教僧尼地小庙宇,如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扶杖望硃砂庵而登.”等等.二、同源词什么是同源词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地一组词.同源词是语言发展地产物,是语义、语音分化地结果.研究同源词,可以寻找到某些貌似孤立地词之间地内在联系,从而发现词汇变化地某些规律.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①这些词地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说,有语音上地联系.读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叠韵关系.这些词地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也就是说,有语义上地联系.③有比较充分地语言材料、注释材料或字形材料,证明这些词出自同一语源.这三个条件紧密相关,要综合考虑.例如:强、健——“强”实际上应当写作“彊”,本义是“弓有力”,引申为“强壮”、“强有力”之称.“强”地本义是虫名,借用作“彊“后,“彊”字渐废.“健”地本义是“强壮有力”,《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健者,强壮之名.”《篇海类篇》:“健,伉也,强也,有力也.”“强”、“健”二字,古代声母相同,读音相近.它们虽然在字形上没有联系,但出于同一语源,是一对同源词.迎、逆——这两个词都表“迎接”.《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国语·晋语四》:“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韦昭注:“逆,亲迎也.”“迎”、“逆”二字古代声母相同,读音上有联系,它们在字形上都从“辵”,是一对同源词. 等等.同源词举例买、卖——“买”是以钱换物,“卖”是以物换钱,“买”和“卖”是同一行为地两个方面,含义相反,但密切相关.这两个词在古代是双声兼叠韵词,“买”读上声,“卖”读去声,声调地不同是为了区别词义.这是一对同源词.授、受——“授”是以物予人,“受”是接受别人所予之物,“授”和“受”是同一行为地两个方面,含义相反,但密切相关.这两个词在上古读音完全相同.这两个词原先都写作“受”,也就是说,“受”兼表二义;后来为了区别词义,另造“授”字.在“授予”义上,“受”和“授”是古今字.这是一对同源词.老、考——“老”和“考”古代都表“老”义.《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考,老也.”段玉裁注:“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在字音上,二字叠韵.在字形上,“考”从老省形、丂声.二字均属《说文》“老”部.这是一对同源词. 颠、顶——这两个词古义都是“头顶”.《说文》:“颠,顶也.”“顶,颠也.”在读音上,二字双声;在字形上,都从“页”.这是一对同源词.毋、无——都用作否定副词,可译为“不要”或“不”.《玉篇》:“毋,莫也,今作‘无’.”王引之《经传释词》:“无,不也.毋与无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无,假借为‘毋’.”《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杨伯峻注:“无,同毋,表示禁止地副词.”可见,“毋”、“无”在含义上相通.这两个词在上古读音完全相同.这两个词在书写形式上虽无联系,但仍是一对同源词.怆、创——“创”是肉体受刃所形成地“伤”,如《战国策·燕策三》:“秦王复击(荆)轲,被八创.”“怆”是心中地“伤”,《说文》:“怆,伤也.”《玉篇》:“怆,悲也,伤也.”段玉裁说:“怆训伤,犹创训伤也.”可见二者词义相通.这两个词在读音上双声兼叠韵,在字形上都以“仓”为声旁.它们是同源词.湅、練、鍊、煉——“湅”是淘煮生丝、使之质精之意.《说文》:“湅,也.”段玉裁注:“湅之暴之,而后丝帛之质精,而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如米之去糠粊,其用一也.”“練”是把生丝或织品煮得柔软洁白之意,《说文》:“練,湅缯也.”“鍊是冶炼金属,使其纯净坚韧之意.《说文》:“鍊,冶金也.”“煉”是熔冶金石,使之纯净坚韧之意,《说文》:“煉,铄冶金也.”在古书中,“鍊”和“煉”常通用.段玉裁说:“冶金曰鍊,犹治丝帛曰湅.”可见,上述四字含义相通.在读音上,这四个字完全相同;在字形上,都以“柬”为声旁,它们是一组同源词.医、繄——“医”是古代盛放箭地器具,《说文》:“医,盛弓弩矢器也.《国语》曰:‘兵不解医.’”“繄”是放戟地套袋,《说文》:“繄,戟衣也.”段玉裁注:“所以韬戟者,犹盛弓弩矢曰医也.”桂馥《说文义证》:“戟衣也者,《古今注》所谓油帛而韬之.”可见,这两个词含义相通.在上古,这两个词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在字形上,“医”是“繄”地组成部分(“繄”是“从糸,殹声”,“殹”则是“从殳、医声”).这两个词同源.瓤、穰、镶(ráng)——“瓤”即瓜瓤,在瓜皮之中.“穰”是禾黍脱粒后地茎穗,《说文》:“穰,黍已治者.”段玉裁注:“已治,谓已治去其箬皮也.谓之穰者,茎在皮中,如瓜瓤在瓜皮中也.”镶(ráng)是铸铜铁器地模型地瓤子,《说文》:“镶,作型中肠也.”徐锴《说文系传》:“镶,铸钟镛属使内空者,于型范中更作土模,所以后却流铜也,又若果实之穰.”《正字通》:“镶,凡作型,先以绳作坯胎,型固,则从竅、绳绪。
自考英语常见同源词表

fruitful
fruitfully
frustration
frustrate
frustrating,
frustrated
generation
generate
general,
generous
generally,
generously
government
govern
governmental
growth
conclusion
conclude
confidence
confident,
confidential
confidently,
confidentially
confusion
confuse
confusing,
confused
consciousness
conscious
consciously
consequence
attract
attractive
attractively
awareness
aware
awful
awfully
bad
badly
base
base
basic
basically
beauty
beautiful
beautifully
behavior
behave
belief
believe
belonging
belong
form, formation
form
formal,
informal
formally,
informally
fortune
fortunate
fortunately
主要语言的同源关系词

主要语言的同源关系词“我”意义wo(我)yu(余)wu(吾)an(俺)(汉语)nga(古汉语)ego(拉丁语)je(法语)“你”意义ni(你)(汉语)anata(日语)tu(法语)du(德语)“那个”意义na(那)(汉语)sole(日语)ter(蒙古语)that(英语)dies(德语)dha:lika(阿拉伯语)“八”意义ba(八)(汉语)eight(英语)huit(法语)acht(德语)thama:niyun(阿拉伯语)naim(蒙古语)“百”意义bai(百)(汉语)miatun(阿拉伯语)hundred(英语)hundert(德语)“一半”意义ban(半)(汉语)moite(法语)half(英语)halb(德语)“蜜蜂”意义feng(蜂)(汉语)hatsi(patsi)(日语)bee(英语)beine(德语)abeil(法语)“鼻子”意义bi(鼻)(汉语)hana(pana)(日语)zi(自)(汉语)nose(英语)nase(德语)nez(法语)“胳膊”意义ge(胳)(汉语)arm(英语)(德语)bi(臂)bo(膊)(汉语)wude(日语)bras(法语)“肩膀”意义bang(膀)(汉语)epaule(法语)jian(肩)(汉语)kata(日语)shoulder(英语)schulter(德语)“肚子”意义fu(腹)(汉语)belly(英语)bauch(德语)virne(法语)“胡子”意义hige(pige)(日语)beard(英语)baarthar(德语)moustache (法语)“玉米”意义bang(稖)(汉语)mais(法语)“豆”意义mame(日语)bean(英语)bohne(德语)fa:lun(阿拉伯语)“根”意义·gen(根)(汉语)kuxi(日语)jidhrun(阿拉伯语)ben(汉语)wurzel(德语)“花苞”意义bao(苞)bei(蓓)(汉语)bud(英语)“花瓣”意义ban(瓣)(汉语)petal(英语)“鲍鱼”意义bao(鲍)(汉语)abalone(英语)“芳香”意义fang(芳)fu(馥)bi(苾)huo(霍)(汉语)fragrant perfume (英语)“棍子”意义bang(棒)(汉语)bar baton(英语)gun(棍)gan(杆)(汉语)“球”意义qiu(古汉语kiu)(汉语)kalb(德语)kutatun(阿拉伯语)ball(英语)boucle(法语)zhu(珠)(汉语)tama(日语)“木板”意义ban(板)(汉语)board(英语)planche(法语)brett(德语)“包裹”意义bao(包)bag pack parcel wrap(英语)dai(袋)sac(法语)tasch(德语)“锅”意义bao(褒)(汉语)pot(英语)“笔”意义bi(笔)(汉语)pen(英语)crayon(法语)qalamun(阿拉伯语)“杯子”意义bei(杯)(汉语)mug(英语)finja:nun(阿拉伯语)tasse(法语)(德语)chomoo(蒙古语)“被子”意义qin(衾)(汉语)quilt(英语)“靶心”意义di(的)(汉语)target(英语)cible(法语)ziel(德语)“桌子”意义zhuo(桌)(汉语)table desk(英语)table(法语)tisch(德语)“床”意义chuang(床)(汉语)toko(日语)lit(法语)sari:run(阿拉伯语)pu(铺)(汉语)bet bunk(英语)bett(德语)“泵”意义beng(泵)(汉语)pump(英语)“墙”意义bi(壁)(汉语)wall(英语)wand(德语)mur(法语)kabe(日语)herem(蒙古语)jida:run(阿拉伯语)“地基”意义moto(日语)base(英语)“堤坝”意义di(堤)(汉语)dam(英语)ba(坝)(汉语)barrage(法语)“岸边”意义an(岸)(汉语)coast(英语)bin(滨)(汉语)bank beach(英语)plage(法语)ufer(德语)si(涘)(汉语)sawi:h.un(阿拉伯语)“池塘”意义chi(池)tang(塘)(汉语)teich(德语)bei(陂)(汉语)pond(英语)“海湾”意义wan(湾)(汉语)bay(英语)gulf harhour(英语)“布告”意义bang(榜)(汉语)bulletin(英语)“父亲”意义fu(父)(汉语)father(英语)pere(法语)vater(德语)die(爹)(汉语)dad(英语)“伯父,叔叔”意义bo(伯)(汉语)uncle(英语)oncle(法语)“土匪”意义fei(匪)(汉语)bandit(英语)“国家”意义guo(国)(汉语)kuni(日语)country(英语)bang(邦)(汉语)ulus(蒙古语)pays(法语)bila:dun(阿拉伯语)“打击”意义ji(古汉语gik)(击)(汉语)hit(英语)khabat.a(阿拉伯语)utsu(日语)beat(英语)battre(法语)da(汉语)schlagen(德语)d.araba(阿拉伯语)“跳”意义tiao(跳)(汉语)tobu(日语)sauter(法语)springen(德语)yue(跃)(汉语)hop jump(英语)bao(趵)beng(蹦)(汉语)bonder(法语)“持有,携带”意义chi(持)zhi(执)dai(带)na(拿)(汉语)take(英语)tenir(法语)nehmen(德语)ba(把)bing(秉)wo(握)(汉语)motsu(日语)bear(英语)porter(法语)carry hold(英语)halten holen(德语)“拔,拉”意义ba(拔)(汉语)piku(hiku)(日语)pull(英语)la(拉)(汉语)tirer(法语)ziehen(德语)“按,压”意义an(按)ya(压)(汉语)osu(日语)press(英语)“搅拌”意义ban(拌)blend(英语)“捆绑”意义bang(绑)fu(缚)(汉语)bind(英语)binden(德语)shu(束)za(扎)chan(缠)shuan(栓)ji(系)(汉语)xibalu (日语)tie(英语)“剥”意义bao(剥)(汉语)peel(英语)“抬起”意义ang(昂)yang(扬)ju(举)(汉语)heben(德语)“分开”意义fen(分)bai(掰)bai(捭)(汉语)wakelu(日语)“移动”意义ban(搬)yun(运)(汉语)wugoku(日语)move(英语)bouger (法语)bewegen(德语)“躲避”意义bi(避)(汉语)avoid(英语)eviter(法语)meiden(德语)duo(躲)(汉语)sakelu doku(日语)dodge(英语)“磨”意义mo(磨)bei(鐾)polish(英语)togu(日语)reiben(德语)“烘烤”意义kao(烤)hong(烘)(汉语)griller(法语)bei(焙)(汉语)bake(英语)“煮”意义zhu(煮)(汉语)stew(英语)sten(德语)“狗叫”意义fei(吠)(汉语)hoelu(poelu)(日语)bark(英语)“爆炸”意义bao(爆)(汉语)blast explode(英语)“覆盖”意义gai(盖)(汉语)cover(英语)couvrir(法语)fu(覆)bi(蔽)(庇)(汉语)oou(日语)zhao(罩)zhe(遮)(汉语)saegilu(日语)decken(德语)“帮助”意义help(英语)helfen(德语)aider(法语)zhu(助)(汉语)tasukelu(日语)sa:.ada(阿拉伯语)bi(弼)(裨)(汉语)“给予”意义gei(给)yu(与)(汉语)give(英语)geben(德语)bang(帮)bi(弼)(汉语)“夸奖”意义bao(褒)(汉语)homelu(pomelu)(日语)praise(英语)“欺骗”意义pian(骗)bi(弊)(汉语)fraud bilk(英语)betrugen(德语)damasu(日语)tromper(法语)“逼迫”意义bi(逼)force(英语)“洗澡”意义yu(古汉语gu)(浴)(汉语)abilu(日语)hamma:mun(阿拉伯语)bath(英语)bad(德语)baignre(法语)“游玩”意义you(游)ao(遨)(汉语)voyage(法语)lv(旅)(汉语)tabi(日语)travel tour(英语)reise(德语)safarun (阿拉伯语)“做,干”意义zuo(做)(汉语)silu(日语)do(英语)tun(德语)wei(为)(汉语)make(英语)fair(法语)machen(德语)fa.ala (阿拉伯语)“打开”意义kai(开)(汉语)aku(日语)pi(辟)(汉语)hilaku(pilaku)(日语)open(英语)offnen(德语)ouvrir(法语)fatah.a(阿拉伯语)“关闭”意义guan(关)(汉语)close(英语)bi(闭)(汉语)fermer(法语)ximelu(日语)sperren(德语)sakara(阿拉伯语)“开始”意义shi(始)(汉语)start(英语)begin(英语)beginnen(德语)badaa(阿拉伯语)“停止”意义ting(停)zhi(止)(汉语)tomalu(日语)stop(英语)“失败”意义bai(败)bei(北)fu(负)(汉语)matsu(日语)fail(英语)“死亡”意义si(死)(汉语)xinu(日语)die(英语)bi(毙)(汉语)mort(法语)“可以,能够,允许”意义ke(可)ken(肯)(汉语)can agree()“必须”意义bi(必)(汉语)must(英语)mussen(德语)“薄”意义bao(薄)(汉语)wusui(日语)mince(法语)thin(英语)dunn(德语)“脏”意义aza (腌臜)zang(脏)angzang(肮脏)(汉语)dirty(英语)sale (法语)schmutz(德语)wu(污)hui (秽)(汉语)filther (英语)“饱,满”意义man(满)bao(饱)(汉语)mitsilu(日语)full(英语)voll(德语)plein(法语)mala:(阿拉伯语)“激烈”意义ji(激)(汉语)heftig(德语)bao(暴)(汉语)hagexii(pagexii)(日语)“坏”意义bi(敝)walui(日语)muu(蒙古语)bad(英语)mauvais(法语)schlecht(德语)sai:yun(阿拉伯语)“骄傲”意义ao(傲)(汉语)pride(英语)fier(法语)“烦恼”意义ao(懊)fan(烦)(汉语)wazilau(日语)bother(英语)“悲哀,忧愁”意义ai(哀)you(忧)yu(郁)yi(悒)(汉语)kanaxi(日语)grief(英语)chou(愁)chuchang(惆怅)(汉语)lament sorrow(英语)triste (法语)trauer(德语)“疲劳”意义pi(疲)bei(惫)(汉语)fatigue(法语)lei(累)(汉语)tsukalelu(日语)tire(英语)ta.biyun(阿拉伯语)“尘土”意义chen(尘)(汉语)dust(英语)staub(德语)ai(埃)hui(灰)(汉语)ben(坌)(汉语)poussiere(法语)“近,靠近”意义ai(挨)jin(近)(汉语)qurbun(阿拉伯语)tsikaku(日语)near next(英语)neben(德语)bang(傍)(汉语)voison(法语)oir(蒙古语)“深”意义shen(深)(汉语)deep(英语)tief(德语)ao(奥)(汉语)fuka(日语)fond(法语)“白色”意义bai(白)(汉语)white(英语)blanc(法语)weiss(德语)abs.a:u (阿拉伯语)su(素)(汉语)silo(日语)chagaan(蒙古语)“黑色”意义an(黯)hei(黑)you(黝)xuan(玄)(汉语)kulo(日语)hari (蒙古语)nero(法语)schwarz(德语)as.dau(阿拉伯语)“绿色”意义green(英语)grun(德语)ahks.iru(阿拉伯语)bi(碧)midoli(日语)vert(法语)verde(意大利语)“美丽”意义mei(美)(汉语)beautiful(英语)belle(法语)li(丽)(汉语)sainhan(蒙古语)schone(德语)“傻,笨”意义sha(傻)chun(蠢)chi(痴)dai(呆)zhuo(拙)(汉语)nibui (日语)silly stupid(英语)idiot stupid(法语)dumme(德语)ben(笨)(汉语)foolish(英语)blod(德语)ai(騃)(汉语)clumsy(英语)“云”意义ai(霭)yun(云)(汉语)kumoli(日语)cloud(英语)nuage(法语)sah.a:bun(阿拉伯语)wolk(德语)uul(蒙古语)“矮,低”意义di(低)(汉语)low(英语)niedrig(德语)cuo(矬)(汉语)dwarf(英语)“阻止”意义fang(妨)(汉语)block(英语)bloquer(法语)zu(阻)dang(挡)lan(拦)(汉语)”“爱”意义ai(爱)(汉语)aimer(法语)ah.abba(阿拉伯语)hartai(蒙古语)lian(恋)(汉语)love(英语)lieben(德语)“昏暗”意义ai(暧)an(暗)hun(昏)(汉语)kulai(日语)dark(英语)sombre(法语)dunkel(德语)“安静”意义Jing(静)(汉语)xizuka(日语)tranquil(法语)ruhe(德语)“哪里”意义an(安)where(英语)ou(法语)wo(德语)aina(阿拉伯语)hanaa (蒙古语)“鹌鹑”意义anchun (鹌鹑)quail(英语)caille(法语)。
同源词

• ★industrial与industrious industrial: of industries 工业的 the ~ revolution/products/system • industrious: hard-working, diligent ~ people
• ★considerable与considerate considerable: great much 相当多 (大)的 a~ income/distance • considerate: thoughtful 体谅的, 体贴的 周到的 She is ~ to others.
• ★intense与intensive • intense: high in degree 强烈的, 剧烈的,高 度的 ~ heat炽热/pain an ~ lady 热情的女子 • intensive: deep and thorough 精深的, 集中 的 ~ reading/study彻底研究/agriculture密集农 业
• respectable、respective与respectful • respectable: deserving respect, 值得 尊敬的,有名望的 a ~ man/profession • respectful: showing respect 尊敬人 的,有礼貌的, He is always ~to the elders。 • respective: belongs to each of these 分别的,各自的 They sat on their ~ chairs.
• ★credible、credulous与creditable • credible: that can be believed 可信的, 可靠的 a ~ witness • credulous: too ready to believe things. 轻易相信的, 易上当的 He always cheats ~ people. • creditable: that brings credit. 可称赞的 a ~ record/deed/effort
同源词汇

同源词汇1、respect respected respectful respective2、imitate 模仿,仿效,摹拟例:His style was imitated by many other writers.他的风格为其他许多作家模仿。
Imitated 模仿的,效法的,假冒的例:We watched their movements carefully and imitated them.我们仔仔细细看着他们的动作,并模仿他们。
imitation 仿制品,伪造物,赝品例:an imitation sub-machine gun.一把仿制的冲锋枪。
3、survive 活下来,继续存在,幸免于例:We're happy if even half of them survive.如果能有一半活下来,我们就很高兴了。
survival 幸存,幸存者,残存物例:The animal's chances of survival were pretty low.该动物存活的机会很小。
survivable (意外事故,灾难)可幸免于难的;不致命的例:Air crashes are becoming more survivable.飞机失事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了。
survivability 残存性;生存性;耐受性4、stable 稳定的,不变的,沉稳的,持重的例:In addition to s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Hong Kong needs a stable political system.香港的稳定,除了经济的发展以外,还要有个稳定的政治制度。
stability 稳定,稳固例:There are fears for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 area.有人担心这个地区的政治稳定。
stabilize (使)稳定,(使)稳固例:An emergency programme designed to stabilize the economy.一项旨在稳定经济的应急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音义联系的偶然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断丰富。
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例如:“言”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
“言”和“谚”、“唁”同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
“语”的同源词有“御”“”、“圄”、“”,“御”、“”、“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方相反的动作; “”是一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
这几个词都具有“相对”这一特点。
由“言”和“语”各自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是主动说话,“语”是与人对答,互相交谈,这一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而造成的。
“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珏”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
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山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是酒厚;“脓”是汁厚;“”是衣厚;“”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是一种耳饰;“”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中心,声音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
判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
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稍有不同,例如d和l,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d是塞音,l是边音,d和l可以称作声母相类。
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同韵部就算同音,韵部相近就算音近。
所谓韵部,是指在韵文中可以押韵的韵母合在一起,就算一个韵部,例如ai和uai 是两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一个韵部。
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一般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2一组词必须意义相通。
所谓意义相通是一组词具有共同的内部特点。
例如: 半:《说文解字•半部》:“物中分也”。
班:《说文解字•部》:“分瑞玉也”。
判:《说文解字•刀部》:“分也”。
别:《说文解字•部》:“分解也”。
辨:《说文解字•刀部》:“判也”。
片:《说文解字•片部》:“判木也”。
以上“半”、“班”、“判”、“别”、“辨”、“片”六个词,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特点,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因此是同源词。
这里一定要注意,同源词的意义相通与同义词的意义相同本质是不一样的。
同源词的意义相通是一组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在使用时不可置换,而同义词是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都指畏惧或害怕,在使用时可以连用或交替使用。
《史记•苏秦列传》:“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根据以上所讲的确定同源词的二个条件,下面举几组同源词加以分析:空孔口空空穴。
《说文解字》:“空,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也。
”《汉书•鲍宣传》:“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
”孔小洞、窟窿。
《尔雅•释诂》:“孔,间也。
”郭璞《尔雅注》:“孔,穴也。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
”口人嘴。
《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
”王充《论衡•实知》:“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嘴”的特点是有孔,能自由进出。
中空、空处。
《广雅•释诂》:“,空也。
”《淮南子•说山训》:“见木浮而知为舟”。
从语音看,四个词声母相同,同为溪母〔k〕,韵部相近,“孔”、“空”为东部〔o〕,“口”为侯部〔o〕,“”为元部〔an〕,韵部相近。
生性姓生出生,生长。
《广雅•释诂》:“生,出也。
”《广韵》:“生,生长也。
”《广雅•释亲》:“(人)十月而生。
”《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性天性,本性,是天生就有的素质。
《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
”《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
”《论衡•本性》:“性,生而然者也。
”姓姓氏,上古凭出生的由来赐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赐姓。
’”《白虎通》:“姓者,生也。
”“生”、“性”、“姓”三个词同为心母〔s〕耕韵〔e 〕,古音相同。
包胞保抱褓包包裹,裹束。
《说文解字》:“包,象人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胞胎衣,即包裹胎儿的膜囊。
《说文解字》:“胞,儿生裹也”。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儿脱胞而乳已生。
”《汉书•外戚传》:“善臧我儿胞。
”保以手抱持。
《说文解字》:“保,养也。
”《尚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
”抱怀抱。
《说文解字》:“,怀也。
”“”即今天的“抱”。
《诗•大雅》:“亦既抱子。
”褓襁褓,用来裹覆婴儿的被。
《说文解字》:“,小儿衣也。
”“”也写作“褓”。
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以上五个词,韵部同在幽部〔 u〕,声母相类,“包”、“胞”、“保”,“褓”为“帮”母〔p〕,“抱”为“”母〔b〕。
二、推源和系源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
最早开始派生出它词的原生词叫根词,在同源词中,直接派生它词的词叫源词,如“立”是“位”的源词。
脱离开词的书写形式的局囿而以声音为线索,寻找同源派生词的音义来源,分析同源派生词的词义特点,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推源和系源。
推源是指在同源词中确定根词和源词。
作为一系列派生词最早源头的根词在理论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已无法考查文字产生之前的语言是什么状态,无从了解最早的根词有哪些,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新派生出来的词,它的源词是哪一个。
这种找不出最早的根词,而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找出来,推源没有推到底,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推源。
例如:古人席地而坐,放置器皿的家具是很矮的“几”,后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坐席升高,放置器皿的供人伏凭的家具也随之升高,于是语言中产生了“凳”和“桌”这两个词,“凳”来源于“登”,特点是登高;“桌”来源于“卓”,特点是比“几”高。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有靠背的凳子,叫“椅”,“椅”来源于“倚”,特点是有依靠。
至此我们可以进行不完全推源:登(源词)派生→凳(派生词)卓(源词)派生→桌(派生词)倚(源词)派生→椅(派生词)系源是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同源派生词归纳、系联出来。
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一起,并且把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叫做全面系源。
实际上,找到根词是不可能的,把全部同源词聚合起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一般所作的只是局部系源,即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同源并把它的系联起来。
例如上面所提的“凳”、“桌”、“椅”三词,经过探寻,我们还会发现,和“凳”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升”、“蒸”、“腾”、“乘”,它们的特点都是“升高”;与“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越”、“超”,它们的特点都是“超出一般”;与“椅”有音近义通关系的有“衣”、“依”、“”、“披”,它们的特点都是“附着某物”,我们可以把这三组同源词系联起来:登、凳、升、蒸、腾、乘卓、桌、越、超倚、椅、衣、依、、披又如“元”是指人的脑袋,人头是人体的最高处;“原”指高而上平之地,如高原;“源”指水源,水的发源地常常在高原;“泉”是水源涌出,“泉”即水源。
经过考查,我们发现以上这几个词音近义通,都具有“高、始”的意义特点,是一组同源词,可以把它们系联起来:元、原、源、泉字是词的书写形式,传统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时,往往用同源字来顶替,固然同源词是靠它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于书面语之中,字和字的关系也有一部分反映了词和词的关系,但是,字和词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同源词的研究,立足于寻求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作推源和系源工作时,一定要冲破文字形体的局囿,顺着声音的线索去进行。
例如,“洲”指水中小岛,其特点是四周被水围绕,如《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周”是一圈的意思,《小尔雅•广言》:“周,也。
”《国语•晋语》:“三周华不注之山。
”意思是把华不注山包围了三圈。
今有“圆周”、“周围”等;“舟”指船,古代“舟”的形制如同圆盘,特点是在水中绕圈。
“州”、“周”、“舟”三个词,书写形式不同,但音近义通,三词同源。
又如在汉语的双音词中,常常有同字异词的情况,如“零落”、“流落”、“冷落”、“村落”、“院落”的“落”,都是“离”的同源词,都有“掉下来”、“离开”、“隔开”的意义,而“落难”的“落”不是“离”的同源词,它是“罹”的同音词,是“遭遇”的意思。
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确定、分析同源词,一定不要受词的书写形式的干扰,而要透过汉字去观察词。
三、学习同源词的意义1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词语命名的由来,了解词义的民族特点。
例如:《诗•周南•》:“采采,薄言采之。
”这里的“”是指一种“宜怀妊”的草药,为什么这种草药命名为“”? 这可以从它的同源词得到解释。
“”与“不”、“丕”、“胚”同源,“”与“胎”同源,“”的命名与胚胎有关。
诗人写妇女“采”,正是与《诗序》所归纳的“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一主题相应。
“梳”和“篦”是两种梳头工具。
“梳”和“疏”同源,梳的名称来源于“疏”,其特点是梳齿较稀;“篦”和“密”同源,“篦”的命名来源于“密”,其特点是篦齿较密。
“”、“霞”、“瑕”、“”同源。
这几个词共同的特点是“略有红色”。
《说文解字》:“霞,赤云气也。
”又“瑕、玉小赤也”。
又“,马白杂毛。
色似鱼(即现在的“”)。
这一组同源词的命名都是来源于“赤”。
“门”和“闻”同源,“窗”与“聪”同源,“灵”与“棂”(窗户格儿)同源。
“门”、“窗”、“棂”是建筑物通道通气之处,它们与表示智慧的“闻”、“聪”、“灵”同出一源,说明汉族人对智慧的看法是头脑通达2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词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