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家庭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陈慧仙;康凤英;李素萍;白莉莉;姚茹;董亚宁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4(39)7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将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
两组均行常规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
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冗思反思量表评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分、自杀意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聚焦解决思维中资源利用与目标导向2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其冗思水平,减少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自杀意念,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陈慧仙;康凤英;李素萍;白莉莉;姚茹;董亚宁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规培办公室;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R749.4
【相关文献】
1.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抑郁症在患者家属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以聚焦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
3.聚焦解决模式干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效果评估
4.聚焦解决模式在青少年患者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术前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5.聚焦解决模式运用于首发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的价值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抑郁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它们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
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着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比如过度自责、灾难化思维、以偏概全等等。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这些消极的思维模式,改变不良的认知习惯,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例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因为一次工作上的失误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永远也做不好事情”。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审视这种想法的合理性,让患者看到这次失误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能力和价值。
同时,治疗师会帮助患者学会用更积极、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2、人际心理治疗(IPT)人际心理治疗关注的是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
它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人际关系的困扰有关,比如人际冲突、角色转变、社交隔离等等。
通过人际心理治疗,治疗师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症状。
比如,一个刚刚经历离婚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感到孤独、失落和自责。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处理离婚带来的情绪问题,探讨如何重新建立社交圈子,如何与前任保持适当的关系,以及如何从这次经历中成长和学习。
3、心理动力学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认为抑郁症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的情感得不到表达和解决而导致的。
通过心理动力学治疗,治疗师帮助患者探索潜意识中的情感和冲突,促进自我理解和成长。
然而,心理动力学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对于一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住院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

住院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目的了解住院抑郁症家属的心里健康状况,探讨心里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焦虑情绪,抑郁状态的作用。
方法选取60例抑郁症患者家属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其干预前后的症状变化。
结果心里干预后分值比干预前下降,干预后家属的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结论采用恰当的心里干预措施,可以解决家属诸多的心里问题,明显改善家属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标签:抑郁症患者家属;心里健康;焦虑;抑郁;心里干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家属常受歧视,有自卑感,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了原有的社会活动或改变了生活方式,这无疑对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1],大大降低了家属的身心健康,反过来又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本文通过对我院住院的84例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采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
调查对象均为住院抑郁症患者家属84例,均排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史及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其中男42例,女42例。
年龄:50岁以上40例,50岁以下44例;文化程度: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36例,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48例;与患者关系:一级亲属54例,二级亲属30例。
1.2方法1.2.1研究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分别于入院时及8w后对抑郁症患者1名直系家属进行心理状态评定。
自评定表收回后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
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1.2.2干预方法1.2.2.1心理知识讲座每周利用1h的探视后休息时间由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护理人员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干预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家属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逐渐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抑郁症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重要的是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这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干预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法。
它通过让患者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沟通、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手段来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
本文旨在观察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首先,心理干预通过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鼓励患者释放内心的情绪。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受到社会的压力,往往把焦虑、沮丧的情绪封锁在内心深处,很少向他人表达。
而心理干预的作用就在于让患者有机会将这些情绪释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患者在疗程中通常会感到轻松和舒适,情绪得以宣泄,这对恢复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心理干预通过认知重构来弥补患者消极的思维方式。
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症状即是消极的思维方式,患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总是负面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
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这种消极思维,并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例如,治疗师可能会问患者一些关于他们的交往、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案,重塑对生活的信心。
这种认知重构的方式有助于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减少抑郁情绪和负面情绪的产生。
此外,心理干预还通过放松训练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
抑郁症患者常常伴随有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抑郁症状。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患者会学习到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比如深呼吸、想象和肌肉放松等,以帮助他们减轻身心的压力。
通过放松训练,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压力和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
最后,心理干预的时间长短对其治疗效果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有些研究表明,持续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症,并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

年直接以及重要的生长环境之一,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国外研究显示,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及家庭压力等【13 ̄№J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且会影响治疗的有效性【17.18l。国内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 式、亲子关系、家庭亲密度及频发的家庭冲突等均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关【19~221。 由此提示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应尽早的将父母纳入其中。 家庭干预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的治疗门派而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根据理论趋 向和治疗技术的不同分为几种模式和派别。本研究中选择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
of the therapy.
Method:The treatment pamphlet
is established
on
of the FFT for adolescent inpatients、析tll depression
the basis of correlate theory and pathogenesis,upon the suggestion
硕士研究生:冯娟(护理学)
指导教师:沈贵荣副教授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心理教育;家庭干预;心理社会干预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Family—Focused Psychoeducational Therapy
for Adolescent In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
drug
Health Center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study group
or
control
study group were accepeted FFT plus Fluoxetine Hydrochloride
青少年抑郁症和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在家庭中选择的多中心评价:研究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

青少年抑郁症和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在家庭中选择的多中心评价:研究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摘要背景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和政府认可和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的严重性。
基于家庭的干预措施有显著潜力来解决已知的危险因素,和可能是在参与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方式。
没有证据证明青少年抑郁症的家庭为基础的治疗很好的发展。
本次临床试验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是否能减少单极抑郁症率在青少年的发病率,改善家庭功能和,调动那些不愿意进入精神健康服务的青少年参与进来。
方法/设计家庭选择研究将确定手工操作的治疗过程的家庭为基础的干预设计是否针对目标个人及家庭基础的因素在青少年抑郁症(最佳心境)能更有效地降低单相抑郁症,而不是一个积极的(标准做法)控制条件组成的养育采用支持性技术(PAST)组。
这项研究是针对随机对照试验的多中心的有效性。
这两种干预措施提供了每节两小时每组的格式超过八周的会议。
我们将招募160名青少年(12至18岁)和他们的家庭,同样随机分配到各处理条件中。
参加者将在基线评估,八周,20周。
资格和主要成果的评估将通过青少年和家长的自我报告使用KID-SCID结构化临床访谈进行。
家庭心理健康,功能和治疗过程的评估也将进行。
数据将通过多层次的混合建模所占时间表达X 治疗效果和随机效应分析组和家庭特征。
该试验目前正在筹备。
在设计和实施的最新挑战方面进行了讨论。
这些措施包括诊断和在青少年发展的精神障碍,不符合青少年与评估要求的情况下的鉴别诊断,完成问卷调查和处理考勤,随机断裂,并测量变化的复杂性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
试验注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临床试验注册名称:从事青少年使用的以家庭为基础干预的患病率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编号12612000398808。
于2012年4月10日的前瞻性注册。
关键词抑郁症,青少年,家庭为基础的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随机临床试验背景在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和政府认可的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的幅度。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摘要:抑郁症患者在心理干预下得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包括改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并且长期有效。
心理干预的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人际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
因此,心理干预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人际治疗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Depression Patients Abstract: Depression patients achieved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s und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cluding improving depressive emotions, enhancing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ing self-control and self-regulation ability, which was long-term effective. The way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clud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roblem-solving therapy, interpersonal therapy, etc. Different intervention methods can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Therefo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ing depression.Keyword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roblem-solving Therapy; Interpersonal Therapy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睡眠障碍、自卑、无助、思维迟缓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患者家属负性情绪原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观察

S c a l e( HAMD )a n d Ha mi l t o n An x i e t y S c a l e( HAM A) .Re s u l t s HAMA a r m HAMD s c o r e s b e f o r e
t r e a t me n t a n d me n t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n f e ma l e f a mi l y me mb e r s w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ma l e f a mi l y me mb e r s .Th e r e w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HAM 1 ) a n d MA M A s c o r e s i n a l I f a mi l y me m— b e r s b e t we e n p r e t r e a t me n t a n d p o s t —t r e a t me n t .Co n c l u s i o n s I t i S h e l p f u l a n d n e c e s s a r y t o i m— p l e me n t t a r g e t e d me n t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f o r f a mi l y me mb e r s o f d e p r e s s i o n p a t i e n t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a —
2 0 1 3年第 1 7卷第 2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家庭心理干预效果评价(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冒才英张旭兰合浩赵淑媛全映波【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方法将200例抑郁症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研究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与家属同时接受集体与个别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抑郁治疗。
观察1 a。
家庭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 a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状况,家庭负担量表评定家属的护理负担,自编家属认知状况调查表评定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技能,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评定社会功能,统计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复发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家庭负担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均<0.01),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家属中94.05%认为家庭心理干预效果好,对抑郁症相关知识、药物治疗、护理技能等方面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患者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复发率及功能失调性状况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
结论家庭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家庭支持系统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
【关键词】抑郁症家属家庭心理干预治疗依从性复发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amily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ethods 200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 two groups radomly.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antidepressive treatment combiding with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mental nursing intern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outine antideprssive treatment.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with SAS, CES D,FIS,DAS and self designed cognitive questionnaire for families before and at the end of 1a of family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mpliance and relapse rat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SAS,CES D and FIS in the families of study group descreased obviously post intervention an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all P<0.01).The compliance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ficant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nnual relapse rate and scores of DAS in study g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Family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has good effect on the depression patients.It ishelpful to improve compliance and descrease relapse .【Keywords】Depression; family;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compliance; relapse rate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生活在社区家庭中。
照料抑郁症患者给家属的心理、生理及生活质量带来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故对患者和家属同步康复教育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1]。
为此,作者对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心身疾病科接受康复治疗的200例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1)抑郁症患者均符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2]。
(2)年龄15 a~65 a,无严重躯体疾病,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
(3)主要照料者具有监护能力和知识教育能力,且自愿参加研究。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研究组脱落16例(失访原因为搬迁、患者死亡等),实际完成本研究84例,随访率84%,其中男性家属34例,女性家属50例;平均年龄(54.1±5.4) a;平均护理年限(15.3±8.5) a。
对照组100例,其中男性家属54例,女性家属46例;平均年龄(52.3±15.5) a;平均护理年限(13.0±8.1) a。
两组患者及其主要护理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1.2.1 干预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家庭心理护理干预。
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抑郁治疗服务。
观察1 a。
1.2.2 家庭心理护理干预由受过培训的精神科专业护师、医师对研究组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每月举办1次抑郁症患者家庭联谊会,参观抑郁症患者康复机构,每周为抑郁症患者家庭进行疑问解答,每2 w对抑郁症患者家属进行培训1次,讲解抑郁症疾病相关知识、家庭与康复、护理技巧、家庭沟通等内容。
1.2.3 评定工具于家庭心理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1 a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 D)评定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家庭负担量表(FIS)评定家属的护理负担,自编家属认知状况调查表评定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技能,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AS)评定社会功能,统计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复发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1.2.4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2.1 家庭心理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家属SAS、CES D、FI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家属SAS、CES D及FIS评分(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显示,家庭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属SAS、CES D、FI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干预后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
2.2 研究组家属94.05%认为家庭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好,5.95%认为无所谓;两组家属自编问卷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表 2 两组家属自编问卷测评结果(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显示,家庭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抑郁症相关知识、药物治疗、护理技能等方面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 均<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3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估,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效果(略)表3显示,家庭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复发率及DAS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
3 讨论抑郁症是以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除了其本身的遗传、心理、人格及价值观的缺陷外,常常与家庭的某种缺陷或运行障碍有密切关系。
家庭心护理干预能明显增加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患者的长期康复[3]。
在面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问题时,我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实际上家庭支持系统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康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在处理个案时接触过不少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他们的确对抑郁症患者十分关心和照顾,很愿意对患者施以帮助,但不知如何处理恰当,常感到无助、忧虑、伤心、自责、疑惑、或想逃避,对抑郁症相关问题有许多疑问,很难找到可以倾诉,给予支持和获得咨询的专业人员。
由于抑郁症患者没有动机处理个人的精神疾病问题,相对地,其亲属较愿意去寻求帮助,也有能力去帮助抑郁症患者。
鉴于此,我们曾开展了家庭心理护理教育的事例研究,研究家庭心理护理教育可提高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提高家属的护理水平,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年复发率,促进病人康复。
但研究也显示,家庭心理护理教育能处理患者及家属的共性问题,但对特殊的、个体化的家庭问题难以面面俱到,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尚未达到预期良好的效果[4]。
本研究显示,家庭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属SAS、CES D、FI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均<0.01),干预后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家属中94.05%认为家庭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好,对抑郁症相关知识、药物治疗、护理技能等方面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患者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复发率及DAS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
提示家庭心理护理不仅能解除家属的诸多思想顾虑,掌握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和对患者各种状态的应对措施,提高家庭支持系统水平;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促进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1]陈全花,王文菊,娄百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对康复需求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98[2]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M].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7~36[3]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