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红色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贵州剑河的创立历史与产品特色

贵州剑河的创立历史与产品特色

贵州剑河的创立历史与产品特色贵州省剑河县地处西南山区,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文化名县之一。

剑河县创立历史悠久,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条件赋予了该县独特的产品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贵州剑河的创立历史以及其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特色。

第一部分:创立历史剑河县的创立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称为“河阳镇”。

经过历代治理,这片土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在明清时期,剑河成为了群众起义的策源地和抵抗侵略的前沿堡垒。

在这段历史上,剑河居民积极参与了抵御外敌的战斗,并塑造了民族英雄形象。

这段历史为该县赢得了“抗敌堡”的美誉。

第二部分:产品特色1. 剑河苗族酸汤鱼剑河苗族酸汤鱼是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酸辣口味而闻名。

食材主要包括新鲜的鱼类、酸汤调料和各种蔬菜。

制作过程中严格选用新鲜食材,加入特制的辣椒,独特的调味品和传统苗族烹饪技巧使得这道菜肴口感鲜美,充满苗族乡土气息。

2. 剑河安龙红茶剑河县地处云贵高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生长。

剑河安龙红茶以其独特的品质而闻名,茶叶汤色红润,香气高雅,口感醇厚。

这种茶叶产量有限,因而备受珍视,成为茶叶收藏家和茶艺爱好者的首选。

3. 剑河苗族银饰剑河县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银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银饰包括耳环、项链、手镯等各种饰品。

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传统手工打造,色泽鲜艳,造型精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4. 剑河八七木偶八七木偶是剑河县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这些木偶操纵灵活,栩栩如生,通常用来表演剑术和戏曲。

八七木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内涵被誉为剑河的“活化石”,广受游客和收藏家的关注。

结语贵州剑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产品。

酸汤鱼、安龙红茶、苗族银饰以及八七木偶都展示了剑河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些独特的产品特色不仅体现了剑河的文化底蕴,也为游客提供了品味美食和欣赏传统工艺品的机会。

贵州剑河值得被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为推动该地区的旅游业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多贡献。

贵州剑河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贵州剑河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贵州剑河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刘松;罗永明;史振华;曾宪官;马福军【摘要】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贵州剑河县内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2处主要地质旅游资源进行类型与特征的分析,将其归为7类5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定量等级评价,得出在12处主要资源中有Ⅰ级地质旅游资源2处;Ⅱ级地质旅游资源2处,Ⅰ级、Ⅱ级占总数的33.3%;Ⅲ级地质旅游资源8处,点总数的66.7%.通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析与分级评价,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其价值并为后续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贵州地质》【年(卷),期】2019(036)003【总页数】7页(P279-285)【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剑河【作者】刘松;罗永明;史振华;曾宪官;马福军【作者单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局,凯里556000;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局,凯里556000;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0.311 前言旅游资源按照成因或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而地质旅游资源又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郭威等2001)。

地质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国有资源,是指包括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及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与地质作用有关的观赏石等(梁春阁2007)。

因此,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构成基础是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留至今的地质遗迹(骆华松等2002)。

贵州作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王国”和“沉积岩王国”,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2016年开展的“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全省地质旅游资源的体量与分布(周琦等2018),其中在剑河县发现782个旅游资源单体,新发现408处,新发现占总体资源52.17%,其中地质旅游资源单体53个,占总体资源6.78%(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队2016)。

剑河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剑河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剑河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剑河县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南、广西和贵州三省交界处。

剑河县自古以来就是苗族人的聚居地,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剑河县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发展剑河县的旅游业,本文将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一、剑河县的旅游资源概况剑河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形多山,气候温和湿润。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42%,是贵州省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剑河县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铅锌、锑等。

除了自然资源外,剑河县还有悠久的苗族文化,包括苗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剑河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但剑河县的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交通不便是制约剑河县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县内交通网络不完善,外部交通也相对闭塞。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较为简单,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发展思路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发展。

二、剑河县旅游业发展对策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剑河县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网络和旅游服务设施。

在交通方面,应加大对县内道路的改造和修建力度,提高道路的质量和通行能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县内外的交通便利度。

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要鼓励投资者增加旅游酒店、特色餐饮等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品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剑河县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力度,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可以通过对自然风光的保护和利用,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提供户外体验、徒步走访等特色旅游项目。

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苗族文化,整合举办一些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推出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和行程的多样性。

3. 提高旅游品质和管理水平剑河县要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力度,提高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贵州剑河的发展历程与品牌建设

贵州剑河的发展历程与品牌建设

贵州剑河的发展历程与品牌建设贵州剑河是中国贵州省一个美丽的县城,其发展历程和品牌建设都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全面介绍贵州剑河的发展历程与品牌建设。

一、历史悠久的发展基础贵州剑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广东、湖南等地,交通便利。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汉族和苗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因此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剑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二、经济发展的壮大与转型近年来,贵州剑河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剑河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工作,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剑河的带领下,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贵州剑河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剑河不断探索创新,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使得剑河成为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同时,剑河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素养,组织开展了诗歌朗诵、戏曲表演等活动,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旅游资源的丰富与规划贵州剑河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

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剑河政府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五、品牌建设的推进与成果在剑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剑河将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大力宣传剑河的自然风光、丰富文化和独特风俗,提升剑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剑河还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联手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剑河的品牌形象。

六、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待展望未来,贵州剑河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投资和扶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同时,剑河还将继续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创新,打造更多的特色品牌和亮点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剑河县旅游资源概况

剑河县旅游资源概况

剑河县旅游资源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剑河风景名胜区是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清水江中游,剑河县境内,东邻天柱县和锦平县,南连黎平县和榕江县,西接雷山县和台江县,北面与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交界。

地理座标:东经108º17′18″—109º4′12″,北纬26º20′42″—26º55′42″,距州府凯里市9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94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86平方公里,由温泉风景区、百里原始阔叶林景区、盘溪白水洞瀑布群景区、清水江风景区四个景区组成。

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东边缘至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上,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以古元界下江群为主。

地形以低山、低中山为主,间有少量中山,山间盆地较小,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最高点南部的猫鼻岭,海拔1626.3米,最低东面的清水江,出境处海拔348米,一般海拔600—1000米。

全区有大小河、溪334条,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巫密河、太拥河、南哨河、八卦河等河流,总长910公里,河网密度0.45KN/km²。

区内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温和湿润,热量充足,雨水丰富,水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为16.6℃,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6.4℃,1月最冷,平均6.0℃,年降雨量1197.6ml,雨季(4月13日至11月3日),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84%,年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193小时。

天然的地质构造及优良的气候环境形成了剑河风景名胜区的得天独厚旅游资源。

二、风景名胜资源概况剑河风景名胜区自然、民族及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景源类型丰富集中,景观价值高,其主要景观有33个,其中自然景观14个,人文景观6个,民族风情13个。

三、分布现状剑河县的风景名胜资源主要分布在四个片区。

一是县城西北岑松镇的氡硫温泉、苗族村寨片区;二是县城西南部久仰、南哨、太拥、三乡一带的百里原始阔叶林片区;三是县城东北的盘溪片区,以瀑布群和侗族风情为主;四是县城东南的南寨、南加境内的清水江,因建三板溪电站蓄水而形成的湖湾片区。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综述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综述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综述
贵州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发展地区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和革命遗址。

在近年来,贵州红色旅游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全国
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红色旅游景点是贵州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
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其中以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市最为知名。

例如,
贵阳市的黔灵公园、遵义市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兴义市的中央苏区政府旧
址等,都是贵州红色旅游的代表性景点。

此外,贵州省还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线路。

例如,贵阳市和遵义市之
间的“贵遵红色之旅”就是此类线路的代表。

此线路涵盖了贵州省的多个
红色旅游景点,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大方砚山红军长征出发地、靖州苗族
侗族自治县瑶山红色旅游区等。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亮点是军事旅游。

贵州省的革命战地遗址
分布广泛,其中不少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军事遗址。

例如,威宁彝族回族苗
族自治县的三岔河战斗遗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关岭战斗遗址等。

这些遗址成为了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前往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总的来说,贵州红色旅游发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红色旅游
景点、红色旅游线路以及军事旅游等。

未来,贵州省将继续加大对红色旅
游的投资力度,推出更多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努力将贵州打造成为中国红
色旅游的重要品牌。

浅析贵州剑河县旅游发展战略构思

浅析贵州剑河县旅游发展战略构思

浅析贵州剑河县旅游发展战略构思贵州剑河县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人文景观的地方。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剑河县应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以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首先,贵州剑河县可从自然景观出发,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战略。

剑河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著名的有河口岩洞和冷水江等。

可以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更多的观光设施和旅游线路,将剑河县打造成一个独特而又魅力无限的旅游胜地。

此外,剑河县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加大环保力度,建设生态景区,提供游客与自然互动的体验,从而增加游客的兴趣和停留时间。

其次,贵州剑河县还能通过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苗、侗等民族是剑河县的主要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可以建立民俗文化体验村,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游客近距离地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民俗文化。

同时,还可以修建特色建筑,如苗族的木楼、侗族的鼓楼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再次,贵州剑河县可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剑河县是农业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可以将一些农田打造成具有观光价值的农庄,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等业态。

游客可以前往农庄亲手体验农耕劳作并品尝农家饭菜,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特色农业活动,如采摘果蔬、垂钓、农艺制作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增加互动性,丰富旅游体验。

最后,贵州剑河县还可以加强文化教育和体育旅游的开发,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

可以在剑河县建设体育馆和文化展览馆,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

同时,还可以开展体育培训和文化讲座,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提升剑河县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贵州剑河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人文景观的地方,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旅游发展战略。

长征沿线地区特色文产资料——黔东南州

长征沿线地区特色文产资料——黔东南州

第八章贵州省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下辖16个县市,首府凯里市。

黔东南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1、发展概况
基本情况: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人口348.54万人,城镇化率35%;2015年辖1个县级市、15个县。

经济概况:2015年全年生产总值811.55亿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3.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2.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15.69亿元。

三产比为20.1:28.7::51.2。

年全州财税收入达到147.43亿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38.96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3.68亿元,。

长征沿线县市区: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州4个县,分别是施秉县、剑河县、榕江县、黎平县。

(续上表)
2、特色产业
3、特色资源
4、旅游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河县红色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剑河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设治,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3月建立人民政权。

其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东经108016/—109004/,北纬26021/—26056/。

距州府凯里55公里,西距省城贵阳210公里,南距黎平支线机场130公里,北距湘黔铁路镇远50公里。

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从境内经过。

全县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7乡5镇,301个村7个居委会。

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25.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8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5%(苗族人口占63%,侗族占30%,其他少数民族占2%)。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级贫困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电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淹没剑河县土地面积44.25平方公里,涉及全县9个乡镇80个村,320个村民小组,6561户32083人。

剑河县城和柳川、南加、南寨、南哨、革东等5个集镇需整体搬迁复建。

新县城于2004年10月10日正式破土动工,2007年4月实现整体搬迁,整个县城建设规划面积为168.88公顷(近期),规划总人口20290人(总户数4509户,其中自建房676户)。

2010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2043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十五”期末增加9033万元,是“十一五”期末的4倍。

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小,多年来一
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二、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一)基本情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黔东南州的土地上曾四次留下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经过剑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934年8月红军由江西开始长征,分两批过剑河,第一批为六军团,称先遣队;第二批为一军团、九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及中央纵队,称中央红军。

约4万余人,经县境12个乡镇和121个自然寨。

第一批在军团长肖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政委王震等领导下率17、18两师共6个团9000余人,1934年9月23日由锦平瑶光进入剑河县南加,渡江北上,25日至凯寨,受湘西李觉部阻击,24名红军牺牲。

红军回师渡江西移,26日晨又于大广坳遭桂军廖磊部伏击,145名红军牺牲。

军团首长当机立断回师北上,经高下柳、平鸟、大高丘出三穗、镇远,经剑河县6个乡镇33个村寨,28日由岑松镇的塘脚入镇远县,历时6天。

第二批称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率领下过境。

一军团由林彪、聂荣臻率领,5军团由董振堂、李卓然率领,3军团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9军团由罗炳辉、何长工率领,共10个师31个团计4万余人。

1934年12
月18日,分左右两路进入县境,右路3军团、5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由锦平瑶光进入南加;左路1军团、9军团从黎平高洋、榕江的朗洞进入九荡、高定、柳哀等地。

从21日起陆续离开县境,27日走完。

地点由九脸、巫溜、南脚三地分别入台江县的大田角、反召和革东镇,然后由塘脚入镇远的报京。

历时10天。

经剑河县8个乡镇88个自然寨。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驻过老县城(今柳川),今城关电影院即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住址。

红军在剑河广泛开展了革命宣传活动,并以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爱护百姓、打富济贫、民族平等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全县各族人民。

人民从红军的身上看到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

很多群众积极主动地为红军作向导、搭浮桥、挑担子、筹粮食、补衣服和救护伤病员等,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红军过境在本县发生大小战斗4次,死亡169人,病故21人。

建国后,有的乡村修复了红军烈士墓,县人民政府在谢寨、凯寨、大广坳建立了红军战斗纪念碑。

(二)重要事件
里格搭浮桥:193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五日)红六军团从锦屏的河口渡乌下江西行进入剑河县南加堡,准备渡江北上与红三军取得联系。

次日清晨,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在里格用木船、木排、门板等物绑结在一起,搭成一座五十来米长的浮桥,横渡清水江,前往剑河境内的磻溪乡大广与右路部队会合。

凯寨战斗:1934年9月25日,红六军团在南明凯寨与湘军第九师五十五旅、桂军第七军第十九师发生激战,因敌军提前埋伏,占据有利地形,使我军在此役中牺牲了24名战士。

但敌军也遭受重创伤亡五十余人。

大广坳战斗:9月26日凌晨三时许,经过一天激烈战斗,又在崇山峻岭中急行了近一夜的红六军团,在盘溪乡大广坳一带遭遇桂军二十四师堵截,红六军团的五十二团、五十四团为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北上与之发生激战。

此役由于敌军占据有利地形,我军伤亡惨重。

有145名战士在此役中壮烈牺牲,其中有赵雄团长等指战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战旗也倒在了战场上,现战旗还藏于遵义会议纪念馆。

大广坳现立有当年参加战斗的肖克同志亲笔题辞的“大广坳红军长征战斗遗址”碑文一块,记录当年战斗事迹。

大广坳战斗是红军过贵州境内最壮烈的一次战斗。

在大广坳战斗中,红六军团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由于五十二、五十四团英勇奋战,牵制了敌军,消灭了大量敌人,使敌二十四师元气大损,从而确保了军团主力安全大转移。

至此,湘桂两军妄图通过南北夹击歼灭红六军团于凯寨至大广坳一带的阴谋宣告破产。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红军非常重视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1934年12月24日,红军总部进驻剑河县城,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向各军团政治部主任发出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
示》。

指示指出:最近我军经过之地,地瘠民贫,苗民甚多,各部队更应向战士详细解释,严格督促。

一、明确传达与执行本部对苗民指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

二、山田牛少,居民视牛如命,绝不应杀牛。

土豪的牛要发给群众,严厉处罚乱杀牛者。

三、加强纪律检查收容队工作,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开展斗争,立即克服一切侵犯群众、脱离群众行为。

毛主席赠衣食:毛主席随军行经剑河中都时,正值隆冬天气,有一位衣服穿得很破烂的苗族老太婆怀抱一个小孩,因饥寒交迫,倒在路边。

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脱下身上的毛衣,连同自已的粮食和一条被单,一并送给这位苗族老太婆,老人感激而去。

这是全县各族人民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

此衣现存遵义会议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