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命题人:侯小斌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B.目眇眇兮愁予..(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纵目远望)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

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考一本 答案(从《长恨歌》至《夜归鹿门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考一本 答案(从《长恨歌》至《夜归鹿门歌》)

考一本答案第一单元长恨歌1、A 2、B 3、C (A、使者,引申为媒人。

B确实,实在。

C 随D名词,信物,凭据。

)4、C(C为介词,用。

ABD为连词,用来。

)5、C (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6、B(不是写反感之情,而是写见到当年的“梨园子弟”“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是黯然神伤。

)7、略8、C(A使安。

B使朝拜称臣。

C苦于,为而苦。

D使跟随、随从。

)9、A(可羡/值得同情,怜悯/可惜/可爱。

)10、选妃子;华清赐浴;不理朝政;专宠贵妃;兄弟列土;骊宫歌舞。

11、是全篇纲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12、安史之乱眼前之景湘夫人1、C 2、B 3、C(A佳期,佳指佳人,即湘夫人。

期,约会。

B公子,指湘夫人。

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以称为公子。

D药房:用药装饰房子。

药,这里指白芷。

E逍遥:游玩。

)4、D赠送。

5、A (A使动。

B向远方,作状语。

C时间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动词,用桂树做。

“兰,辛夷,药”用法相同。

)6、D湘君并没有绝望,它虽然情绪激动,像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他最终恢复了平静,他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7、略。

8、《诗经》中的国风《离骚》《楚辞》《离骚》9、网10、骋望:纵目远望。

11、D《湘夫人》属于浪漫主义的诗歌。

12、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

以景物衬托愁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

第三四句写沅江秋景秋景,清丽如画。

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交织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

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13、诗歌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极力渲染了相处时候的华美艳丽。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评1 (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评1 (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日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消遣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患病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当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毁灭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予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方或示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由,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⑤、思厥先祖父..之理..之数,存亡..⑥、则胜负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不赂者以.赂者丧C、斯用兵之.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而皆背晋以归.梁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以一少牢告庙..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1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训练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训练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训练题1、屈原《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圆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杜甫《蜀相》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韦庄《菩萨蛮》中描写江南景色美和人物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杜甫《阁夜》中写夜哭、夷歌之凄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周邦彦《苏幕遮》荷花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李煜《虞美人》将抽象的“愁思”形象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 屈原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 屈原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句子默写(名句名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二、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

在湘江岸边,我无从找寻屈原的足迹,只能在浩荡江水里捕捉这位诗人留下的一抹倒影。

知他惊才奇智,文藻风流;知他忠而见弃,信而被疑;知他独立浊世,上下求索……却很困惑他为什么非要选择那样一条的道路,最终举身赴清流。

按《渔父》里的描述,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此时的他。

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渔父问屈原怎么落到这样的,怎么就不能和世人一样“随其流而杨其波”。

屈原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保持品格的高尚。

渔父“莞尔”,遂离去,而屈原经过这番对话反而坚定了信念,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知道了国都被攻破的消息,遂万念俱灰写下《怀沙赋》,然后投了汨罗江。

()。

他的死,仿佛如同敲响了楚国的丧钟,屈原在死后数十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离失所形容枯槁欣然境地B.颠沛流离浑浑噩噩欣然境界C.流离失所浑浑噩噩飘然境界D.颠沛流离形容枯槁飘然境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其他河流不再平静,从此汨罗江也跟着激荡起来B.从此汨罗江不再平静,中国的其他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C.从此中国的其他河流不再平静,汨罗江也跟着激荡起来D.汨罗江不再平静,从此中国的其他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死,仿佛敲响了楚国的丧钟,屈原在死后数十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1)疏石兰兮为芳(2)酌酒以自宽(3)渔梁渡头争渡喧(4)渌水荡漾清猿啼(5)乾坤日夜浮(6)皓腕凝霜雪(7)女娲炼石补天处(8)雕栏玉砌应犹在(9)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2)谢灵运(3)韩愈(4)世说新语(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3.(1)渚:水边的浅滩。

(2)恣:放纵、无拘束。

(3)潦:积水。

(4)抑:或者。

4.(1)C(A.“盖”通“盍”,B.“善”通“缮”,D.“希”通“稀”。

)(2)C(C和例句,使动用法,使……退却,使……灭亡。

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活用作状语,乘辇车;D.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3)D (A.“固然”,本来的结构;B.“地方”,土地方圆;C.“祖父”,祖辈父辈。

)(4)C(①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④⑦判断句,⑤⑥被动句。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0分)5.(1)C(C,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C(如果,连词。

)(3)A(①②,来,连词,表目的;③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6.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发展罢了。

(“寿”“孳”“天”“致”各1分。

)三、课内外古代诗歌阅读(25分)(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7~9题。

(10分)7.(1)B(《送友人》为近体诗之五言律诗。

)(2)B(“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

)8.示例: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有致;(2分)诗句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

(2分)9.示例:诗歌借黄河起兴,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1分)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悲叹人生短促。

(1分)(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10~11题。

10.C(“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济”是“扶助”的意思。

)11.示例一:“诗眼”分别为“自”、“空”。

(1分)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驰骋.(chěnɡ)当.世(dānɡ)矍.然(jué)岐.山(qí)B.著.帽(zhù)谪.居(zhé)勋.阀(xūn)垢.污(ɡòu)C.奴婢.(bēi)萧.然(xiāo)省.亲(xǐnɡ)言讫.(qì)D.两骑.(qí)精悍.(hàn)偕.行(xié)仆.倒(pū)项,“著”应读“zhuó”;C项,“婢”应读“bì”;D项,“骑”应读“j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故尝与过.宋将军过:拜访。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

D.贼能.且众能:有才能。

项,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蟹六跪而二螯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 项,介词,在/介词,跟。

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D.使从事于其间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区中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复习试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修葺.(qì)B.怵.然(shù)C.凝睇.(tì)D.巨擘.(bò)踯.躅(chí)水裔.(yì)扁.舟(biǎn)鸾.鸟(luán)迤.逦(yí)回眸.(móu)碣.石(jié)砧木..(zhēn)肤如凝脂.(zhǐ)天崩地坼.(chè)云栈.萦纡(zhàn)切中.肯綮(zhò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B.“我爸李刚”的宣言里,何尝不是充斥着令人浮想联篇的意味?“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这话太值得权力监管部门玩味了。

C.郑宇列举实例,借以说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在宏扬中华传统价值观点,“不能用西方的‘挈约’取代‘谦让’,用‘自我’取代‘宽容’,用‘经济理性’取代‘爱的回报’。

”D.《蜀相》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偭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

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B.巴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巴南人们甚至把“下里巴人....”山歌唱到了央视大舞台。

C.记者坦言:“内地政府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记者游刃有余....,不抗拒。

”D.从《小山回家》开始,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在我看来,贾樟柯更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每次都精心地选择视角,拍出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局部。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

“养生主”,即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C.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

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表达对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和不平。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

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

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9.《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10、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二、课内诗文阅读鉴赏(24分,每小题3分)(一)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白居易《长恨歌》)11.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一选段中,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其中有多处照应本选段之前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这就进一步深化和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B.诗人用“揽衣推枕起徘徊”这一系列的动作,来烘托出杨贵妃乍一听到玄宗使者到来时的那种震惊、激动和惶惑的心情。

C.选段中“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遥相呼应,直接体现了诗人对李、杨二人耽于享乐直至自尝苦果的强烈讽刺和批评。

D.“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了杨贵妃在痛苦委屈、幽怨难抑、悲喜焦急之下泪流满面的凄美形象。

(三)(鲍照《拟行路难》其四)1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令人感悟。

B.三、四句是说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表面上,这是让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

C.五、六句是说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D.七、八句是说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结尾两句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五)(杜甫《登岳阳楼》)13.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句,写诗人过去只是听说过洞庭水的美景,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岳阳楼,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B.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C.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叶孤舟。

D.尾联诗人由身世之悲转向国家之忧,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14、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5、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七)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庖丁解牛》)16.下面对上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应该翻译为“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的”。

其中,“乎”是形容词尾;“其”是代词,代上文的“间”。

B.庖丁这段对文惠君的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C.庖丁解牛有三个境界: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解牛,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依乎天理”,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至于“游刃有余”之境。

D.本段文字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通过神态和直接的心理描写刻画形象。

如写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四、古诗默写(10分,每空1分)17.按课文原句填充。

(1)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2)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__________________ 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蜀相》一诗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熔成千古名句:“,。

”(5)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6),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7),水面清圆,。

《苏幕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