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地方地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色景观。

3. 地方民俗: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地方经济: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产业。

5. 地方环境: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实例讲解地方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方历史教学,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

2.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教学,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观。

3. 第三课时:地方民俗教学,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4. 第四课时:地方经济教学,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5. 第五课时:地方环境教学,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表现。

3. 学生实地考察家乡时的观察和感悟。

4. 学生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研究》六年级下册2. 辅助材料:家乡历史图片、地图、视频、实地考察资料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文化论坛、新闻报道等4. 实物资源:家乡特色手工艺品、传统食品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辅助材料,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4. 案例分析:以家乡的典型实例为例,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家乡的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家乡的环境: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5. 家乡的文化: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环境问题和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4.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教学活动:讲解、地图绘制、实地考察等。

3. 第三周:家乡的民俗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教学活动:讲解、展示、实践等。

4. 第四周:家乡的环境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教学活动: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5. 第五周:家乡的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家乡的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理图表、民俗物品、环境数据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4. 实地考察基地:历史遗迹、文化场所、自然资源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课时:2课时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第二课: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农业、工业、特色产品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

4. 第四课: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民间风俗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5. 第五课: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内容:讨论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策略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些著名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

2. 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一份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地方的特色,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5. 课外调研布置学生到具体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地方的信息,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

学生可以以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商、展示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外调研中的记录和分享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地方的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效果。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的文化活动,了解和体验地方的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遗迹,加深学生对地方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保护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和文化保护意识。

八、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介绍不同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视频。

2. 图书资源:介绍地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图书。

3. 网络资源:如地方特色美食、特产等的介绍和图片。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程内容:1. 本地区的地理概况2. 本地区的历史文化3. 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二、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具2. 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本地区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学习地理概况: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介绍本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3. 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4. 学习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包括著名景点、历史古迹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5. 小结与复习:教师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评价:通过讨论、问题回答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本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练习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父母的协助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方式分享自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和体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特点,以及人口、民族、文化等社会特点。

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探究家乡主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家乡的变迁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企业等。

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课时)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课时)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1课时)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1课时)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1课时)6. 第六课时:家乡的风景名胜(1课时)7. 第七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课时)8. 第八课时:家乡的历史遗迹(1课时)9. 第九课时:家乡的产业发展(1课时)10. 第十课时:家乡的未来规划(1课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节家庭防火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家庭防火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二、教学过程:谈话导入:火灾是无情的。

但是,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就可以逃避火魔的侵害,摆脱灾难和痛苦。

火灾事件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认识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

方法:运用幻灯片介绍各种灭火设备,牢记各种灭火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1. 儿童防火歌小朋友笑呵呵,大家来唱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2. 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

展示幻灯片学习自救知识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1、关门求生、测试门的温度3、从窗户逃生、高层建筑火灾逃生 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安全出口逃三、教学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防火知识呢?注意家庭用火安全,发生火灾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四、作业以图书网络为资源进行防火知识的搜集活动。

第二节家庭烫伤预防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烫伤几种情况。

2. 加强平时注意烫伤。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家庭安全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烫伤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最常见得家庭伤害是被热水,热油烫伤。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家庭烫伤的预防。

了解家中常见得几种烫伤情况。

师:家中的那些地方容易引起烫伤?生:炒菜,煎炸食品时。

生:从火炉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

生:家中的电熨斗。

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使用不当,也会伤人。

???..“吃一堑,长一智” 乐乐从此认识到了烫伤的重要性。

发生烫伤,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2.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可以在水泡周围擦酒精,用干净得纱布包扎。

3.烫伤严重的,应该马上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治疗。

4.在户外被烫伤而没有水源时,可以将冰镇的饮料放在.烫伤部位降温。

小结:其实家庭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作业:1.预防烫伤的方法有哪些?2.烫伤了怎么办?第三节:户外活动保护安全教学时间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户外活动有益身心健康的科学道理,并懂得户外活动的安全。

重点:懂得户外活动有益身心健康。

难点:懂得户外活动的安全。

教具:挂图教学过程我们在野外活动中,会经常遇到陡峭的冰雪坡、岩壁、湍急的河流、冰雪、岩石裂缝等难以越过的地形。

你将如何确保安全的通过?这就需要你初步掌握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技术和方法。

在野外活动必备品中,都需有一根直径8毫米以上的尼龙绳,这条绳索是你和同伴越过困难地段的保障。

别小看这条绳索,它不但可以救你自己的命,也可以挽救你同伴的生命。

保护,首先是保护者自己要确保安全。

要利用地形、地物,用绳索反自己和固定物或固定点连接在一起。

保护者可采取坐式或立式两面三刀种姿式。

一般保护分为上方保护和下方保护两种方式。

上方保护指保护绳索通过被保护者上方的固定物或固定点,保护者在下方进行保护;或保护者在被保护者的上方直接进行保护。

下方保护指保护绳索通过被保护者下方固定物或固定点进行的保护。

另外,在野外登山、探险活动中经常采用结组保护、一般一个结组为3-4人。

通过一条40-50米长的保护绳索连接在一起,在通过困难、危险地段时相互保护通过。

一个结组必须要有两个以上有攀登和保护经验的人。

如果全是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结组保护有时不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事故损失。

在进行岩壁攀登时,有经验的攀登者可采取下方保护方式,即攀登者自己将保护绳索要向上攀登过程中,挂扣在保护支点上,保护者在下方进行保护。

对没有经验的攀登者,尽量采用上方保护方式。

课后练习:1.为什么不能在高压线下,公路边,铁路两侧放风筝?2.放烟花时应注意什么?第四节.夏季活动防中暑教案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常识和科学生活的技巧,让学生知道一些在高温天气时避暑消夏的常识和方法。

行为与习惯:根据夏季天气炎热,户外活动要科学合理,需要注意健康和安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幸福的生活,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一:介绍夏至感受夏天1、我们还记得这首节气歌吗?哪句是描述夏天的?其中第二个夏代表的是哪个节气?你知道今年那一天是夏至吗?夏至来了,说明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二:避暑消夏1、我们知道夏天的主要特征就是炎热,是不是所有的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时候都很热,而且让人热的受不了?2、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又想出了使自己凉快的好方法,你在生活中了解和观察到哪些呢?指明回答树阴下玩,早晚出去,戴帽子,打伞师小结:了解了夏天的炎热的特点,我们在生活中就要避开使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时间,等等,选择使自己凉爽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度过一个愉快健康的夏天,这就要求我们在炎热的夏天要注意避暑消夏。

3、情境考验:我们看看你如果在下面这些情况下,你会怎样使自己更凉快?A、在公路上B、在汽车上C、在家里,可停电了第1课.农药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笔迷昂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除草剂杀死稻苗师: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二.农药使用价值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进行讨论。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三.农药的危害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并通过课本的有关农药特性性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讨论。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四.解决办法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组织学生讨论,调查。

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具体办法是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

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使用了农药的蔬菜瓜果,我们在进食时英怎样正确操作,以减少农药对我们的伤害?五、活动延伸:1.继续收集向光知识,并以实际行动来做好环保小卫士。

2.调差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

第课化肥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辩证地理解施用化肥的利弊,并能自觉进行宣传,从而影响他人。

2.了解化肥在农业身缠中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施用化肥的价值,知道合理施用化肥的意义与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3.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有关施用化肥影响环境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正确理解施用化肥的两面性,提出避免过量施用化肥污染环境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化肥的资料:包括化肥施用价值和意义,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环境破坏、当地化肥施用种类、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等资料。

教学过程:1.交流施用化肥的价值。

提出问题:施用化肥对农作物生长与土壤结构有什么价值?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交流。

教师参与。

小组带白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补偿更低不足,增加有机肥量,发展绿色资源等。

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交流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教师:施用化肥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是你知道过量施用化肥带来了那些危害吗?小组内整理,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本组搜集的典型图片资料。

例如:危害之一:削弱庄家生产能力。

一是使庄家容易倒伏,二是使庄稼容易发生病虫害。

危害之二:加剧环境污染。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元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

过量是肥料还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硝酸盐含量增加。

危害之三:蓝非大量紧缺资源。

师生共同学习教材中过量施用化肥危害的图片资料。

小结过量施用化肥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3.环保在行动.调查当地的化肥施用情况。

.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

第3课湿地的“呼唤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过程: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湿地的“呼唤”》湿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