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课件-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课件-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二节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只
有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才可能科学 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 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明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 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作为我们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1)“原始的全面性”阶段 (2)片面发展阶段 (3)真正的全面发展阶段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新中国各个时期教育目的的简要回顾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中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 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国家培 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 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 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的这 段话简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二)相关概念的简要辨析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山西师范大学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西师范大学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山西师范大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本章复习考虑题
•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 2、教育方针的构成。 • 3、影响教育目的的客观因素。 • 4、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 5、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 5、全面开展教育的施行途径。 • 6、为什么说高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举例说明之。
谢谢大家!
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
•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 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开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 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 7、1985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立效劳,社会 主义建立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
确定培养目的规格应遵循的根本 原那么
➢ 要表达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 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 适应大学生身心开展的特征
➢ 妥善处理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 化素质的关系 (P26)
第三节 人的全面开展与全面开 展的教育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 1、人的全面开展是与人的片面开展相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 等教育目的
• 【教学目的】 • 1、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互相关系。 •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3、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的关系。 • 4、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展的内容。 • 5、可以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
的中存在的问题。
• 1、人的劳动才能全面开展

2、人的才能全面开展

3、人自身全面开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 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 习品质和热爱科 学的精神等。
智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系统科学 知识和技能,培 养和发展学生智 力才能的教育活 动。
体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身体运动、 保健知识,增强 体质和运动能力 的教育。
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 物
孔德和涂尔干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 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 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陷: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 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 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 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 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 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 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 实践的思想源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 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 念。 •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 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 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 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 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4: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4: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1、古希腊——追求人的“身心既善且美。” 2、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以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为中心,反对宗教对 个性的束缚,又提出人的多方面发展才 能的问题,他们赞美人的精神力量,肯 定人和人性的地位和价值。 3、 十九世纪以来,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明 确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
• 1.区别: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对各级 各类学校提出的统一质量要求,是各级 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而培养目标则 是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学科、某 个专业特定的具体标准。它是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学校 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是有区别的。 • 2.联系: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根据 总的教育目的来制定,符合总的教育目 的;总的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实现。

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 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 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 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 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教育目的的主体性
教育目的具有主体性,由于确定教育目 的的主体的要求不同,决定着教育目的的 利益倾向不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体包括 国家、社会团体、家长、学生以及学校。
•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是人的智力、体力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根据马 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的论述,人的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 意向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能够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由一个 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
18.05.2020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18
.
18.05.2020
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其所需的成员。教 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原理》
18.05.2020
.
1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二)人的价值取向•1确、立以可应持注续发意展的的问理念题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
21
.
18.05.2020
有关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规定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规定了实 现教 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4、关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重 要内容。
22
.
18.05.2020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 片面发展: • 是说一个人只能使自己能力或潜力的某一方面获得发展,而
19
.
18.05.2020
2000年3月1日,《人民日报》江泽民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 应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 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
.
18.05.2020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 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 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 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 育方针。
14
.
18.05.2020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
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 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
•3、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教育原理》
18.05.2020
.
1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教育原理》
2
.
18.05.2020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1.规定: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
社会需要 2.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其结构层次
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5
.
18.05.2020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与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四)内在教育目的与外在教育目的 (五)按照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分成社会本位和个人
本位
6
.
18.05.2020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
18.05.2020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1、清楚表述教育目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 2、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3、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 4、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 5、设计21世纪我国的教育目的;
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 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5
.
18.05.2020
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6
.
18.05.2020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提出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8
.
18.05.2020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1、代表人物:卢梭、马斯洛 • 2、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个体自身
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必须从个人的需要和本性出发 才能实现其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人的本性、本能的高 度发展。
《教育原理》
18.05.2020
.
9
(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1、代表人物:涂尔干 2、基本观点: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国家和社会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7
.
18.05.202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3
.
18.05.2020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3.特点: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4
.
18.05.2020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 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05.2020
.
12
毛泽东论教育目的(1957年)
关 于 正 确 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13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 者。
.
18.05.2020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