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8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合集下载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考点解析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考点解析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考点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考点是历年在考研政治中的宠儿。

为了帮助2018考研学子能够很好的掌握考研政治这部分的凯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模拟练习】(单选)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模拟练习】(单选)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D】【模拟练习】(多选)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D】以上是本文梳理的2018考研政治中“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内容,希望广大考研学子能够在未来的备考时间能够仔细研读,预祝2018考研学子能够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这个原理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以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第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

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
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行动中是极为复杂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以上就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完整版)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论述题)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2.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联系实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论述题)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一主题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的根本。

在经济基础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也是经济基础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括生产力的物质形态和人的劳动方式,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和制度,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等。

它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被视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上层建筑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国家、法律、宗教、哲学、教育和文化等。

这些都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下不同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表现。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决定性关系,而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变革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下,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曲折和复杂的状态。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种变革既是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结果。

经济基础的变革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主要是由于社会阶级力量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

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概念。

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考研知识点有哪些

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考研知识点有哪些

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考研知识点有哪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举之一,也是考察的哲学热点,考研冲刺阶段复习,考生需要把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纵深复习,下面是对唯物史观部分的几个重要考点做的总结,大家梳理梳理。

与上一对社会基本矛盾密切相关的是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并不是别的东西,就是生产关系,实质就是所有制。

如此看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平等的,所以,要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便是理所当然。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是精神文明的体现,但政治法律制度则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整个上层建筑中,观念上层建筑先有,但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上层建筑的变革,最先是从国家政权和政法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开始,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缓慢一些。

在这对矛盾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也是考验常考的疑难考点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在理解反作用之前,有两点需要明确:①上层建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②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而在于它所服务的对象的好
坏,即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状况,反作用就是正面的,反之亦然。

对比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反作用,不难看出,两个反作用的实质是一致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知识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知识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知识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的认识。

下面将分别介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知识点。

一、经济基础1. 定义: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

2. 社会形态与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经济基础。

例如,原始社会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以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经济基础与阶级:不同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下形成和发展起来。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主要的阶级矛盾。

5.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参与生产过程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所有制、劳动分工、分配方式等。

不同的经济基础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6. 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水平。

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下,意识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二、上层建筑1. 定义: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观念体系。

2.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器和政党组织等。

它们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3. 法律上层建筑:法律是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下制定和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它反映了统治阶级利益,并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

4. 文化上层建筑:文化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化上层建筑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

5.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不同的经济基础下,上层建筑也会有所不同。

6. 上层建筑与阶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上层建筑。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政治、法律和文化体系。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引言1.1 概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内部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转变中,也贯穿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应用,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我们将概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我们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我们将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强调上层建筑在回馈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对实践的启示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 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 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 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 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 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 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 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 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 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 的力量,就是国家”。 •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 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 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
政体
共和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王室日趋平民化的风 气已渐渐为大众所接受。欧洲和非洲的君主 则大多“统而不治”,除了担任礼仪性的国 家元首外,主要承担慈善性的社会工作。荷 兰和北欧一些君主国的王室被称为“骑自行 车的王室”。许多君主制国家已废除了不准 王室成员与平民结婚的法律。
艺术的形象思维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 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喜闻乐见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中对捆绑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 的族权、神权、君权、夫权进行了 理论的彻底批判
理论的论证是说理艺术 的魅力是渗透
鲁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小说 《祥林嫂》,控诉了中国的封 建礼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
A、政治上层建筑又称政治结构,是指建立 在经济基础结构之上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 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它包括政党、 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 因素, 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 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1)政治法律设施; (2)政治法律制度; (3)政治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

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

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

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

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

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

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