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化学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化学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化学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化学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为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电离、水解及沉淀溶解等其它平衡体系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教学参考书》中建议本单元分3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仅针对此单元第1课时即“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此教学侧重点在于:(1)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得出浓度变化使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结论并加以应用;(3)更深层次地理解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程度,为总结归纳勒夏特列原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及能力罗列如下:

1.《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经知道“当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2.《化学反应原理》中学生已经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结论,能够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用c-t图表示建立平衡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这为从速率和浓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了基础。

3.作为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并运用图像及化学符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化学的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实验现象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体会透过现象(化学平衡移动)抓住本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浓度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透过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探查微观本质(微粒浓度变化)并运用化学符号(图像)进行表征的科学方法。

3.体验“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实验及理论验证、形成规律、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改变浓度后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宏观现象的微观分析及c-t图像表征,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根据c-t图像总结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经验性规律。

教学难点:判断改变浓度后化学平衡移动的程度。

利用pH传感仪进行数字实验,绘制增大c(H+)后溶液中c(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帮助学生理解“减弱改变”的含义。

教学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生】学生活动一:

1.一次性纸杯里有一些黑色小干果名字叫黑枸杞,营养丰富,一人一颗,尝尝看味道如何?

2.把剩下的干果全部都装到矿泉水瓶子里去,盖上瓶盖轻轻摇一摇,看看水的颜色变化。你也可以去看看,其他小组泡出来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3.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品尝小纸杯,可以倒出一点来品尝一下。不过记得留下一些,我们上课做实验要用的,切记!切记!

4.阅读提供的相关资料,看看黑枸杞泡出来的水为什么会有颜色?

【师】大家一定好奇,黑枸杞泡出来的水为什么会有颜色?阅读关于黑枸杞、花青素及瓶装水的pH等相关资料,看看黑枸杞水的颜色与哪些物质及反应有关?

【生】阅读资料,发表意见。

【师】花青素水溶液中存在着一个与颜色有关的可逆反应,该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通常用五个字来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它们是什么?

【生】回答问题,复习旧知。(“逆”、“等”、“动”、“定”、“变”及其意义)【师】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若改变条件后,v正>v逆可逆反应就会继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直到建立新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者平衡正向移动。

如果v正

当然也有可能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

【师】由此可见,改变条件的瞬间,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是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

【师】改变哪些外界条件会让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吗?

【生】回答问题,复习旧知。(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实验以黑枸杞水(也就是花青素水溶液)为主要试剂,意在与学生一起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用陌生的物质(黑枸杞和花青素)以及新奇的现象(水溶液颜色的鲜艳与丰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现问题之后,经过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实验和理论验证、形成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探寻现象背后的化学知识与规律。

使学生在这一节课上不但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化学知识,更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环节二:实验探究“c(H+)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师】既然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那么也就有可能会进一步地影响到化学平衡。大家觉得上述影响因素中,可能是谁影响到了这个可逆反应A (蓝色) + H+AH+ (红

色),使溶液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生】讨论,回答。[水不同、酸碱性不同、c(H+)不同,需要教师引导深入]

【生】学生活动二:实验设计与探究

试设计实验探究:改变c(H+)对可逆反应A(蓝)+H+AH+(红)进行方向的影响。备选试剂:稀H2SO4溶液、稀NaOH 溶液、食用白醋、食用小苏打

【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评价。

【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方案,提出注意事项。

【生】学生实验,汇报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增大c(H+),平衡正向移动;减小c(H+),平衡逆向移动]

【生】结合瓶装标签上给出的pH,确认黑枸杞水的颜色确实与c(H+)有关。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黑枸杞水中可逆反应 A (蓝色) + H+AH+ (红色)的影响因素”,提出“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c(H+)不同可

能是使水颜色不同的原因”的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猜想,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能力。

提供的四种试剂中,H2SO4溶液和NaOH 溶液是实验室常用的酸和碱,白醋和小苏打则是家庭中容易得到的酸性和碱性的物质,从物质的类别来看,涉及强酸、弱酸、强碱及显碱性的盐,具有一定的覆盖面。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意在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给出微观的解释(微粒浓度的变化、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化学核心素养。

环节三:图像分析“c(H+)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师】改变c(H+)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移动?我们要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上去寻找原因。

【生】学生活动三:

学生活动三:理论解释

1.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 + H+AH+,若其它条

件不变,在t1时刻仅增大H+浓度,试绘制速率(v)随时间(t)变化

的曲线。

2.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 + H+AH+,若其它条

件不变,在t1时刻仅减小H+浓度,试绘制速率(v)随时间(t)变化

的曲线。

设计意图:利用化学符号(v-t图)对“c(H+)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表征,是学生本节课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因是初次接触,所以图1先由学生预测改变条件瞬间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再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在此基础上图2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点评修正。通过图像的绘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同时也可利用图像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环节四:寻找规律,实验验证

【师】以上两张v-t图不但解释了改变c(H+)使平衡移动的原因,也可以用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是总觉得有点麻烦,应该还有更简便的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增大或减小c(H+)后,c(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得出经验性规律:对于可逆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若增大某一物质的浓度,则平衡移动会让它的浓度减小;若减小某一物质的浓度,平衡移动又会向让它的浓度增大。

【生】学生活动四:

已知重铬酸根(Cr2O-27)和铬酸根(CrO-24)离子间存在如下平衡:

Cr

2

O-27 + H2O2CrO-24 + 2H+

橙色黄色

根据分析得到的规律预测:向4 mL浓度为0.1 mol·L1-的K2Cr2O7溶液中:

①滴加1 mol·L1-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会变_____。

②再继续滴加1 mol·L1-的HNO3溶液,溶液颜色会变_____。

【师】演示实验证实以上推测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寻找“改变浓度后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规律,因此刻意回避了再次达到平衡时c(H+)的大小问题,而是将其留到环节六,等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之后再深入进行探讨。学生将c-t图表现出来的c(H+)的变化趋势迁移至其它反应当中,预测平衡移动方向及溶液颜色变化,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普遍适用性。

环节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有便捷的方法。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一方法,用化学平衡移动的思想来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学生活动五:学以致用

1.人体吸入CO后,大部分与血红蛋白发生紧密而可逆的结合,使得血红蛋白丧失携氧功能,组织缺氧,导致CO中毒。反应如下:CO + HbO2HbCO + O2

(1) 如果你碰到疑似CO中毒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

(2) 中毒患者送医之后,通常会辅以高压氧舱治疗,为什么?

2.工业合成氨:N2+ 3H2高温、高压

2NH3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为了促进反应正向进

行,从浓度的角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从生活、生产中各选一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①熟悉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视角分析可逆反应的过程;②熟练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③体会化学平衡移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④理解“工业上常常通过适当增加相对廉价的反应物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意义。

环节六:深度探究,规律提升

【师】借助浓度(c)-时间(t)图,我们解决了

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问题,比如增大c(H+),平衡

移动就会使c(H+)减小,那么,减小到什么程度呢?是能够完全消除这种改变,还是使这种改变减弱,或者还有其它可能?

【师】演示实验:向黑枸杞水中加入盐酸,利用

pH传感仪测定溶液pH,并利用软件公式换算成c(H+),

绘制溶液c(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师】图像表明,平衡移动仅仅只是减弱浓度的

改变,并不能使之完全消除。

【师】大量的实验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对于不

同的可逆反应,改变不同微粒的浓度,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于可逆反应,其它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物质的浓度,化学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设计意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学会定性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定量分析平衡移动的程度。因c(H+)的变化是肉眼不可见的,因此选择用pH传感仪进行数字化实验,从数据上说明平衡移动后c(H+)的变化,从而得出“减弱改变”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得出勒夏特列原理打下伏笔。

环节七: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上,我们以黑枸杞水为线索和实验素材,重点探究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生活中的一种物质一个现象出发,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通过实验和理论的验证,并且总结形成了规律。最后,我们习得的这些知识和方法,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小疑惑。

【师生】天然黑枸杞水与染色水的鉴别。利用化学平衡移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证明可逆反应以及花青素的存在。

【师】其实,关于花青素水溶液颜色的探索远不止于此,该可逆反应[A+H+AH+]还会受到浓缩、稀释、温度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在课后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紫薯、甘蓝、黑米等),把实验探究继续进行到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及科学探究方法,并把课上的实验探究继续延伸到课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乐趣。

教学设计亮点

一、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以黑枸杞水创设情境,用生活中一种陌生的食物、泡水后出现的一些奇怪颜色把学生引入一片未知的领域,他们带着好奇心开始对一个与颜色有关的可逆反应的研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应用及提升全部串联在这一主线上。

二、从探究中建构知识

整节课以探究黑枸杞水的颜色变化为主线,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学生活动,逐步建构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及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规律。共设计了六个课堂学生活动和一个课外活动,紧紧围绕知识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看上去只是学习了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但其实勒夏特列原理已经初具模型。

三、从活动中提升素养

倪娟博士曾提到“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还应该给学生认识世界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本节课除了希望学生获得相应的化学知识以外,还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c(H+)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条件改变则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这一事实,使学生意识到平衡状态的保持是有条件,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将溶液颜色变化与溶液中微粒的浓度相结合,从微观层面解释宏观现象,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再通过绘制v-t图、c-t图锻炼学生利用图表表征化学平衡移动过程的技能;在总结“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程度”的两个学生活动过程中,体会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

选修4_化学平衡_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 ”表示。如:H 2 + I 2 2HI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V(正)=V(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V(正)=V(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⑴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⑵ 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 V(正)=V(逆)>0 ⑶ 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 ⑷ 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 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 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 ⑴微观标志:V(A 正)=V(A 逆) >0 ——实质 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⑴基本依据:???①υ(A 正) ==υ(A 逆) >0,只要能证明此即可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⑵常见方法:以xA +yB zC 为例 ①直接的 Ⅰ、速率:???a 、υ(A 正) ==υ(A 逆) b 、υ(A 耗) ==υ(A 生) c 、υ(A 耗) ∶υ(A 生) == x ∶y d 、υ(B 耗) ∶υ(C 耗) == y ∶ z ②间接: ???a 、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b 、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c 、各气体的压强、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d 、混合气密度、平均分子量、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⑴微观: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原平衡体系V(正)=V(逆)的关系被破坏,使V(正)≠V(逆), 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V(正)=V(逆)的关系,才能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⑵宏观: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改变,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 外界条件的改变,首先影响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要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条件改变对V(正)、V(逆)的影响哪个大些 ⑴V(正) >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 ⑵V(正) <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练习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 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A.a=2 B.a=1 C.a=3 D.无法确定a的值 6.恒温下,反应a X(g)?b Y(g)+c Z(g)达到平衡后,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X 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1 mol·L-1增大到0.19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c B.ab 8.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3KSCN?Fe(SCN)3(红色)+3KCl,在平衡后,加少量KCl,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N2+3H2?2NH3,平衡后,压强不变,充入O2,平衡左移 [能力提升] 9.现有m A(s)+n B(g)?q C(g) 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平 衡时,B的体积分数φ(B)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有关该反应 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m+nq C.x点的混合物中v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2.3《化学平衡状态》参考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引入]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 [讲]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

高考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图像专题

高考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图像专题

Ⅰ、等效平衡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同一可逆反应,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 某温度时反应B A C 2达到平衡状态,若升高温度,C 的平衡浓度增大,则正反 应为 热反应。如果A 为气态,且增大压强A 的平衡浓度增大,则B 为 态或 态,C 为 态。如A 为气态,加压时B 的量不变,则B 为 态,C 为 态。 例题1 500℃,向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不同量的气体,发生反应 2SO 2(g)+O 2(g) 2SO 3(g),共进行了6次实验,每次物质的量分别为:①2amolSO 2+amolO 2; ②2amolSO 3;③amolSO 2+0.5amolO 2+amolSO 3;④4amolSO 2+2amolO 2;⑤4amolSO 3; ⑥amolSO 2+0.5amolO 2+3amolSO 3。试分析,6次反应分别达到平衡时SO 3的平衡浓度相同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练习1 某温度下1 L 密闭容器中加1 mol N 2和3 mol H 2,使反应N 2+3H 2 2NH 3 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混合气体中N 2、H 2、NH 3物质的量分别为m mol 、n mol 、g mol 。如温度不变,只改变初始加入的物质的量,而要求m 、n 、g 的值维持不变,则N 2、H 2、NH 3加入的物质的量用x 、y 、z 表示时,应满足条件: (1)若x=0,y=0,则z= 。 (2)若x=0.75 mol ,则y= ,z= 。 (3)x 、y 、z 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含x 和y ,另一个只含y 和z) 。 例题2 在气相条件下(T=500 K),有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容器,甲容器充人1 g SO 2、 l gO 2,乙容器充人2 g SO 2、2g O 2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速率:乙>甲 B .平衡后SO 2的浓度:乙>甲 C .SO 2转化率:乙<甲 D .平衡后O 2的体积分数:乙>甲 练习2 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 2(g) N 2O 4(g), 达平 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 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 2的转化率( )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V正> V逆 反应过程中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 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参考word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 ( ) 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 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化学平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 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 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 平衡相联系)。相等 回答:改变影响速 率的条件,来打破 原有平衡,建立新 平衡, 基本概念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 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创设情景,引入基本概念 新课学习[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 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出]浓度是否会影响平衡 [演示]将10mL0.01mol/L的KSCN溶 液与10mL0.01mol/L的FeCl 3 溶液相 混合,观察现象,给出信息,判断反 应物的反应量变化情况 [预测]往混合溶液中继续滴加 1mol/L的KSCN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演示] 往KSCN与FeCl 3 的混合溶液 中滴加1mol/L KSCN,观察现象 [探讨] 溶液颜色加深,原混合液中过量的 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 应,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 加深,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 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 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 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 度,平衡向减弱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方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 法来减小CO的含量? 认真记笔记并回答 老师的提问。 按给出的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得出 FeCl 3 过量的结论 讨论,并给出可能 情况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创设情景,互动 合作 设计思路引导— —通过改变反应 物或生成物的浓 度来观察化学平 衡是否改变,如 何移动?→实验 现象具有可视 性、可比性、要 能通过现象说明 平衡的移动方 向。→联想到是 否可用颜色的变 化说明浓度的变 化(浓度越大颜 色越深)→提供 实验药品和工具 →进行实验。 小节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注意要点 并画出图像 ①浓度改变是指 气体浓度、溶液浓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Fe2O3 2

化学平衡图像题汇总

专题强化训练 巧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象题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题6分,共42分) 1.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50 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 min之间,pH=10时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 mol·L-1·min-1 【解析】选A。在0~50 min内,pH=2和pH=7时反应物R都完全反应,降解率都为100%,A正确;R的降解速率与溶液的酸碱性及起始浓度均有关系,因此根据图中曲线所示,由于起始浓度不同,故不能判断R的降解速率与溶液酸碱性的直接关系,B、C错误;pH=10时,在20~25 min之间,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10-4mol·L-1·min-1,D错误。 2.(2015·武汉模拟)有一化学平衡mA(g)+nB(g)pC(g)+qD(g),如图所示的是

A的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p+q B.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解析】选D。图象中有三个量,应定一个量来分别讨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定压强,讨论T与A的转化率的关系:同一压强下,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高,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定温度,讨论压强与A的转化率的关系:同一温度下,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即m+n>p+q。 【加固训练】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反应X+Y2Z影 响的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 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Y、Z均为气态 B.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 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C.升高温度时,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D.使用催化剂,Z的产率提高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 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 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分别是0.2mol/L 、0.1mol/L 、0.2mol/L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 2为0.4mol/L ,O 2为0.2mol/L B .SO 2为0.25mol/L C .SO 2、SO 3(g)均为0.15mol/L D .SO 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C 生成的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 、B 、C 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生成3n molB D. A 、B 、C 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 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 2、I 2、HI 的浓度相等 D. I 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 、B 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C 、 D 的物质的量的比值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N 2+3H 2,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0.1molNH 3+0.95molN 2+2.85molH 2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化率为( ) A . %1005?+b a B .%1005)(2?+b b a C .%1005)(2?+b a D .%1005)(?+a b a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移动-专项练习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移动-专项练习 化学平衡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确认能发生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O A .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 B .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 C .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D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 2.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H 2 (g)+l 2 (g)^=2HI (g) △ H >0,要使混合气体的紫色加深, 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O A .降温、减压 B .降温、加压 C .升温、加压 D .升温、减压 3 .对于可逆反应 mA (g)+nB ? ---------- p C (g)+qD (其中A 和C 都是无色气体) )。 A .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rn+n ) 一定等于(p+q ) B .升高温度,A 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 .若增加B 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 B 必是气体物质 D .若B 是气体,增加 A 的量,A 、B 转化率都一定增大 4 .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 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O A .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 后,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n 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 后,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n 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 和平衡态n 时浓度不相等 5. 反应NH 4HS (S )^=NH 3 (g)+H 2S (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 A .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 SO 2气体 B .移走一部分 NH 4HS 固体 C .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 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 6. 在某温度下,反应:CIF (g)+F 2 (g)^=CIF 3 (g) △ H= — 268 kJ ? mo 「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温度不变,缩小体积, ClF 的转化率增大 B .温度不变,增大体积, CIF 3的产率提高 C .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降低温度,体积不变, F 2的转化率降低 7 .将H 2 (g)和Br 2 (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恒温下发生反应 H 2 (g)+Br 2 (g) 2HBr (g) △ H v 0,平衡时Br 2 (g) 的转化率为a ;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 Br 2 (g)的转化率为b 。a 与b 的关系是( )。 A . a > b B . a=b C . a v b D .无法确定 ,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8.在25C 时,密闭容器中 20 s ,则 物质 X Y Z X 、Y 、Z 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为 F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o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考点/易错点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 (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 考点/易错点3 勒夏特列原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图像题

化学平衡图像 说明: 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①看图像,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所谓看图像,是指:一看面(即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和终点),四看要不要做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浓度、压强、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的变化趋势)等,这是解题的基础。 ②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③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关系,注意图像的走向是否符合给定的反应,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 桥;也可以根据坐标的数据,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在方程式中的系数,或据此求反应速率。 ④看清起点、拐点、终点,注意图像是否经过“原点”,即是否有“0”项,尤其是特殊点的意义,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二个原则: ⑤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⑥定一议二原则: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一个条件的改变,所以图像中有多个变量时,先固定一个量,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⑦注意图像题中物质的转化率与百分含量的关系:某物质的转化率与其“百分数”相反。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 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时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C.反应开始时10s,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2.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mol/L C.SO2、SO3(g)均为0.15mol/L D.SO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若x=1,则P>a B.若x=2,则P<a C.若x=3,则P=a D.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2.3.1化学平衡移动1》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浓度变化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理解化学平衡移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并从影响反应速率因素和变化时浓度商Qc与K比较大两个角度来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浓度影响化学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回顾】1、化学平衡状态本质和外部特征? 本质:V正= V逆≠0 外部特征: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2、化学平衡是怎样建立的? 一定条件下,投料后反应一定时间 【过渡】展示投料后化学平衡过程的V-t图,引出条件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从而发生破坏旧化学平衡,重新建立新的化学平衡,PPT展示化学平衡移动过程。 【归纳】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正向、逆向、不移动 aA+bB cC+dD 改变条件后: (1)若v(正)>v(逆),则平衡向方向移动。 (2)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 (3)若v(正)<v(逆),则平衡向方向移动。 3. 研究对象:已建立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4.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v(正)≠v(逆) 【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打破旧平衡呢? 【过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本节我们先学习浓度改变是如何破坏化学平衡的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按课本P5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对比分析结论,并完成表2-10

(完整版)化学平衡图像专项练习题

化学平衡图像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时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C.反应开始时10s,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2.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 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3.已知可逆反应aA+bB cC中,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在T 1、T3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B.该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C.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右图表示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是() A.t0~t1 B. t2~t3 C. t3~t4 D. t 5~t6 5.反应过程中A(g)、B(g)、C(g)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移动专项练习

化学平衡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确认能发生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 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 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 2.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H2(g)+I2(g)2HI (g) ΔH>0,要使混合气体的紫色加深,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降温、减压B.降温、加压C.升温、加压D.升温、减压 【 3.对于可逆反应mA (g)+nB pC (g)+qD(其中A和C都是无色气体),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rn+n)一定等于(p+q) B.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若增加B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B必是气体物质 D.若B是气体,增加A的量,A、B转化率都一定增大 4.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 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5.反应NH4HS (s)NH3 (g)+H2S (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 6.在某温度下,反应:ClF (g)+F2 (g)ClF3 (g) ΔH=-268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F3的产率提高 《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7.将H2 (g)和Br2 (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恒温下发生反应H2 (g)+Br2 (g)2HBr (g) ΔH<0,平衡时Br2 (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 (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8.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为20 s,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编WORD版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学设计

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平衡相联系)。回答:改变影响速 率的条件,来打破 原有平衡,建立新 平衡, 基本概念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 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创设情景,引入基本概念 新课学习[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 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出]浓度是否会影响平衡 [演示]将10mL0.01mol/L的KSCN溶 液与10mL0.01mol/L的FeCl 3 溶液相 混合,观察现象,给出信息,判断反 应物的反应量变化情况 [预测]往混合溶液中继续滴加 1mol/L的KSCN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认真记笔记并回答 老师的提问。 按给出的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得出 FeCl 3 过量的结论 讨论,并给出可能 情况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创设情景,互动 合作 设计思路引导— —通过改变反应 物或生成物的浓 度来观察化学平 衡是否改变,如 何移动?→实验 现象具有可视 性、可比性、要 能通过现象说明

[演示] 往KSCN与FeCl 3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1mol/L KSCN,观察现象[探讨] 溶液颜色加深,原混合液中过量的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应,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加深,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法来减小CO的含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平衡的移动方 向。→联想到是 否可用颜色的变 化说明浓度的变 化(浓度越大颜 色越深)→提供 实验药品和工具 →进行实验。 Fe 2O 3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