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切开操作方法
外科剖腹术实验报告

外科剖腹术实验报告
通过外科剖腹术操作,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实验原理:
外科剖腹术是一种外科手术,也叫腹膜切开术,是将腹部切开,暴露全部或部分内脏器官的手术。
剖腹术通常用于治疗腹部内脏器官的疾病或损伤,如肠梗阻、卵巢囊肿、阑尾炎等。
实验步骤:
1. 消毒手部和手术器械。
2.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麻醉操作。
3. 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切开皮肤裂开肌肉层,然后将两边肌肉膜推开,直到内脏暴露出来。
4. 检查腹部内脏器官的状况,如发现有病变,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5. 洗涤切口处,缝合手术切口。
6.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确保术后无异常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
1.在剖腹术过程中,可清晰看到脏器的位置和结构,如胃、肝、胰腺等。
2.通过检查内脏器官的状况,能够发现某些疾病或损伤,如肝硬化、胃癌等。
3.剖腹术是一种有创性手术,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要注意术后护理。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外科剖腹术的操作过程,以及观察和检查内脏器官的方法,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基础。
腹部手术切口

(一)纵行切口longitudinal incision1.正中切口median incision:经腹白线的切口,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
脐上正中切口多用于胃部手术,中部正中切口多用于小肠手术,脐下正中切口多用于妇产科级泌尿科手术。
2.旁正中切口paramedian incision:不分裂腹直肌而直接将腹直肌牵向外侧的切口。
在前正中线旁开2-3cm纵行切开,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游离其内侧缘后拉向外侧,不切开该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壁腹膜。
术中损伤血管、神经、肌肉少,切口血液供应好,且有肌肉保护。
左上腹旁正中切口用于胃贲门及脾脏手术;右上腹者适用于胃幽门、十二指肠及胆道。
下腹旁正中切口用于结肠、小肠及回盲部手术,交感神经干及输尿管手术。
其中右下腹旁正中切口较多用于某些急腹症的剖腹探查。
也可根据手术需要,在自胸骨剑突至耻骨联合的范围内任何平面做左或右侧旁正中切口;切口约距正中线2~3cm并与之平行。
切开腹直肌鞘前壁,锐性分离腹直肌附着在鞘前壁深面的腱划。
将腹直肌拉向外侧。
按皮肤切口位置切开腹直肌鞘后壁、腹横筋膜及腹膜。
上腹旁正中切口需要向上延长时,可以切断肋弓或切断胸骨剑突(见上腹部正中切口延长法)。
需要向下延长时,可绕过脐之左侧(避免损伤脐静脉)下行。
也可根据手术需要将其脐下延长部分改做正中切口或对侧旁正中切口以加强切口愈合后之牢固程度。
在下腹部的旁正中切口因有耻骨限制不能向下延长,必须延长时,只能绕过脐之左侧向上。
腹直肌切口rectus incision:分开腹直肌进入腹腔的切口。
多在腹直肌正中线处做纵行切口,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
4.腹直肌旁切口pararectus incision:将腹直肌牵向内侧的切口,距正中线5-6cm处切开,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外缘、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
手术讲解模板: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手术步骤: 3.摘除巨大实质性肿瘤时,也应相对缓慢 进行,防止腹腔压力突然减低而发生休克。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注意事项: 1.各层肌肉要充分切开,以防术野不清及 引流不畅。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注意事项: 2.示指要在肾脂肪囊外,并离开肾上腺部 位,贴近膈肌向上方分离,以防出血。
在切除肿瘤过程中由于创面大,广泛渗血, 易致失血性休克,故手术要及时补充全血。 如已出现休克,则应加快输血速度,暂停 剥离肿瘤,待血压回升后再继续手术。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手术步骤:
肿瘤与肾脏粘连时,如对侧肾功能良好时, 可切除该侧肾脏。如肿瘤来源于卵巢,则 应切除该侧卵巢;如肿瘤与腹主动脉粘连 难以分离时,可以遗留一部分肿瘤,以便 保存生命,防止发生致命的大出血。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术前准备: 检查B超或CT检查,尽量明确脓肿的部位, 以便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手术步骤:
1.切口 多采用腹部横切口,以肿物为中 心,必要时越过中线。腹膜后畸胎瘤瘤体 常较大,且与肾、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或 胰腺、脾脏粘连,故切口要足够大,以获 得良好的暴露。也有的医师主张做经腹直 肌的纵切口(图12.19.3-1)。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适应证: 2.阿米巴肝脓肿继发感染或经非手术治疗 无效者。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适应证: 3.肝包囊虫病继发感染。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手术禁忌: 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脏疾病,不能耐受肝 脓肿切开引流者。
手术资料:腹膜外病损切除术
术前准备:
无论是细菌性肝脓肿或阿米巴性肝脓肿, 因炎性毒素的吸收,病人长期发热、消耗, 多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一 般情况较差。术前应积极改善全身情况, 加强营养,适当输血输液,纠正贫血与水 电解质平衡失调,同阿 米巴药物;此外,应通过体格
手术基本操作

【手术基本操作】# 切开切开前的基本准备1、核对确认信息2、用深色笔画标记线3、针对手术选用相应的麻醉方式。
4、手术区域的消毒、铺巾、麻醉。
5、手术人员的消毒、无菌准备。
器械的准备1、切开的主要器械是手术刀,手术刀分为刀片和刀柄两部分。
2、刀片通常有圆和尖两种类型以及大、中、小三种规格。
3、使用前用持针器夹持刀片背侧,和刀柄的沟槽嵌合推入即可,不可用手操作。
术毕用同法取出刀片。
执刀方式1、执弓法:刀和皮肤呈15°角,适用于较大的胸腹部切口2、抓持法:适用于范围较广的大块组织切割,如截肢等。
3、执笔法:手术刀和组织间保持45°角,适用于小的皮肤切口或较为精细组织的解剖等4、反挑法:先将刀锋刺入组织,再向上反挑。
适用于胆管、肠管的切开,局部的小脓肿切开等。
切口的选择原则1、方便手术区域的暴露。
2、减少组织损伤,避开可能的主要血管和神经。
3、切口大小要合适,简单手术提倡微创,复杂的恶性肿瘤根治等则尽量要求足够的显露。
4、方向尽量保持和皮纹一致,注意术后瘢痕不影响外观和关节功能。
5、各种探查手术还要考虑便于手术切口的延长。
技术操作1、皮肤切开(1) 切开前再次消毒一次,用齿镊检查切口的麻醉情况,通知麻醉师手术开始。
(2)切开时不可使皮肤随刀移动,术者应该分开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切口两侧皮肤,较大切口应由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掌边缘或纱布垫相对应地压迫皮肤。
(3)刀刃与皮肤垂直,否则切成斜形的创口,不易缝合,影响愈合;切开时用力要均匀,一刀切开皮肤全层,避免多次切割致切口不整齐。
要点:垂直下刀,水平走行,垂直出刀,用力均匀。
(4)电刀切开技术方法:先按前述方法将皮肤切至真皮层, 再在术者和助手使用齿镊相对提起组织后,使用电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5)切开深度一致2、浅部脓肿切开(1)用尖刀刺入脓肿腔中央,向两端延长切口,如脓肿不大, 切口最好到达脓腔边缘。
(2)切开脓腔后,以手指伸入,如有间隔组织,可轻轻地将其分开成单一的空腔以利于排脓。
TAPP、TEP的操作步骤和规范要求有哪些?(二)

TAPP、TEP的操作步骤和规范要求有哪些?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怎么做?TAPP、TEP的操作步骤和规范要求有哪些?TAPP、TEP的操作步骤和规范要求有哪些?接下来,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吧!一、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术前准备与开放式手术相同麻醉和体位建议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头低脚高10~15度平卧位。
术者位于患侧的对侧进行操作,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持镜。
监视器置于手术台下方正中。
手术步骤1、套管穿刺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5mmHg。
常规置入三个套管:脐孔置10-12mm套管放置30度腹腔镜头,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mm套管作为操作孔。
双侧疝时两侧的套管应置于对称的位置。
2、腹腔探查进入腹腔后,首先要辨认5条皱襞和2个陷窝:位于中央的是脐中皱襞,这是中线的标志。
脐中皱襞的两侧是脐内侧皱襞,脐内侧皱襞的外侧是脐外侧皱襞,其后方是腹壁下动静脉。
这5条皱襞将该部位的腹膜前区域分成三个陷窝:①膀胱上窝:位于两条脐内侧皱襞之间,里面有膀胱,前方有腹直肌保护;②内侧陷窝:位于脐内侧皱襞与脐外侧皱襞之间,是腹股沟直疝突出的部位;③外侧陷窝:位于脐外侧皱襞的外侧,是腹股沟斜疝突出的部位。
其次观察疝的部位、大小、内容物等以及有无对侧的“隐匿疝”,并记录疝的类型和分型。
3、腹膜切开在疝缺损上缘自脐内侧皱襞至髂前上嵴切开腹膜,游离上、下缘的腹膜瓣,进入腹膜前间隙。
有两点需注意:①内侧不能超过脐内侧皱襞,以免损伤膀胱;②切开中间的腹膜时应避免损伤腹壁下动静脉。
所有的操作均在腹横筋膜后方进行,无需打开腹横筋膜。
4、疝囊的处理(1)斜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由内环口进入腹股沟管,其后方有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疝囊外如有“脂肪瘤”应该切除,否则“脂肪瘤”会滑入腹股沟管,引起类似“腹膜外滑疝”的复发。
将斜疝疝囊从腹股沟管内拉出并向腹腔内高位回纳,回纳后的疝囊无需高位结扎。
将疝囊自内环口水平与其后方的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分离约5-6cm左右,这种“超高位”游离疝囊的方法称为“精索的腹壁化”(Perietalization of spermatic cord),“腹壁化”的目的是保证足够大的补片能够平铺在精索成份上而不会蜷曲。
腹部手术练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腹部手术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腹部手术的基本步骤、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模拟人体腹部模型、手术器械、消毒用品等。
2. 实验步骤:- 术前准备:检查手术器械是否齐全、消毒是否合格,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
- 皮肤消毒: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对患者腹部进行消毒。
- 铺巾:将无菌巾铺于患者腹部,确保手术区域无菌。
- 切开皮肤:在预定位置切开皮肤,注意刀口长度及方向。
- 分离皮下组织:使用组织剪或止血钳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腹壁肌肉。
- 切开腹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切开腹膜,注意保护内脏。
- 探查腹腔:探查腹腔内器官,观察有无异常。
- 缝合腹膜:将腹膜进行缝合,注意避免内脏损伤。
- 缝合腹壁肌肉:将腹直肌等肌肉进行缝合。
- 缝合皮肤:将皮肤进行缝合,注意避免伤口感染。
三、实验结果1. 手术过程顺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操作步骤顺利完成手术。
2. 操作技巧掌握: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了腹部手术的基本操作技巧。
3. 注意事项了解: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腹部手术的注意事项,如无菌操作、避免内脏损伤等。
四、实验讨论1. 手术技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腹部手术的基本操作技巧,如切开、分离、缝合等。
2. 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腹部手术的注意事项,如无菌操作、避免内脏损伤等,为今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3. 存在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刀口方向不正确、缝合不严密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应加强练习,提高操作水平。
五、实验总结本次腹部手术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了腹部手术的基本步骤、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提高了临床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继续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六、参考文献[1] 张XX,李XX,腹部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 王XX,临床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刘XX,腹部外科手术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16.第2篇一、实验目的本次腹部手术练习实验旨在通过对模拟人体腹部器官的解剖和手术操作,加深对腹部手术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腹壁切开缝合(探查口)操作评分表

口述:感染的伤口,不应用粗丝线连续缝合,以免感染后由于线结的存在,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肌肉紧张时,不可强行拉拢。
11、切口冲洗:
盐水清洗切口,清除血块。洗净手套上的血迹。
12、缝合腹直肌前鞘:
4号丝线间断缝合
引流物管于侧腹壁另戳口引出
13、缝合皮下组织:
腹壁切开缝合(腹旁正中探查口)评分表
姓名:得分:
项目
总分
考核内容
应得分
实得分
准备
10分
1、仪表端庄
2、口述持刀式的种类,打结的种类,止血方法有几种和缝合方法的种类
2
8
80
分
切开
1、切口部位:按要求在距腹中线2cm处做一直切口,上自肋缘,下至脐旁或脐下。
2、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3、止血:皮下组织出血点血管钳钳夹准确。
以3-0丝线或铬制肠线缝合皮下组织,消灭死腔
14、间断缝合皮肤切口。
1
5
2
3
1
1
5
3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2
1
1
3
3
2
2
5
2
1
1
2
5
2
2
5
标准
10分
1、各项操作步骤顺序正确。
2、表达过程中表达准确,流利。
5
5
考官:考试日期:
肌鞘切口应略短于皮肤切口。
7、分开腹直肌:
沿肌纤维走向钝性分开腹直肌。
横过腹直肌的神经及血管,两血管钳间将其切断结扎。缝扎肌肉出血点。
8、切开腹直肌后鞘及腹膜:
拉钩牵开切口,显露腹直肌后鞘,腹直肌后鞘连同腹膜一并提起。
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

腹前外侧壁、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第一节腹前外侧壁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内容1.腹前壁浅筋膜的特点。
2.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3.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通过内容。
4.腹股沟三角的层次及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别。
(二)了解内容1.腹壁肌的起止、作用及形成的结构。
2.腹部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3.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
二、解剖操作(一)皮肤切口1.从剑突沿正中线向下环绕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作纵切口。
2.从剑突沿肋弓下缘至腋中线作一斜切口。
3.从耻骨联合中点向外至髂前上棘作一斜切口,再沿髂嵴到腋中线作一横切口。
(二)解剖浅筋膜、皮神经和浅血管1.辨认浅筋膜的浅、深两层将皮肤翻向外侧,自髂前上棘向正中线作横切口,切开浅筋膜,观察浅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较厚,富含脂肪,为Camper筋膜,深层致密较薄,为Scarpa筋膜。
将手指伸入Scarpa筋膜深面,向内侧轻轻推进至白线附近,探明其内侧的附着处。
向下探查,证实Scarpa筋膜越过腹股沟韧带表面,在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大腿阔筋膜。
用手指从耻骨嵴前方向下伸入阴囊肉膜深面,体会浅筋膜与阴囊肉膜相延续的情况。
2.解剖浅血管在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腹股沟韧带中上部上方,辨认在解剖下肢时已经解剖出来的腹壁浅动、静脉以及向髂前上棘方向走行的旋髂浅动、静脉。
沿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追踪至其发自股动脉处。
沿腹壁浅静脉追踪至其汇入大隐静脉处,并沿该静脉追至脐周静脉网,向外上方汇合成胸腹壁静脉。
3.解剖皮神经在离前正中线2~3厘米处, 解剖出2~3支胸神经前皮支及伴行的动脉和静脉。
在腋前线附近解剖出2~3支胸神经外侧皮支以及伴行的血管。
在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2~3cm处,找出髂腹下神经和穿出皮下环的髂腹股沟神经终支。
4.除去腹壁浅筋膜,显露腹前外侧壁肌层。
(三)解剖深层结构1.解剖腹直肌鞘及其内容(1)打开腹直肌鞘前层:沿腹直肌鞘中央作’I”形切口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将其翻向两侧,暴露腹直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切开操作方法
腹膜切开是指在腹腔内切开腹膜的手术操作。
具体方法如下:
1. 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认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
麻醉患者,消毒手术部位。
2. 位置选择: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腹膜切开位置,常见的有正中切口、巩膜切开等。
3. 开刀操作:使用手术刀,通过腹壁逐层切开,达到腹膜层。
4. 腹膜切开:用手术镜或手术器械,小心地将腹膜层切开,注意避免切入腹腔内的器官。
5. 切开范围和深度:根据手术需要和解剖情况,适当调整切开的范围和深度。
6. 出血控制:如有出血,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包括电凝术、缝线止血等。
7. 完善切开:确认腹膜已完全切开,确保手术操作空间的暴露。
8. 输注物处理:在切开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将液体或气体引入腹腔内,以便进行手术。
9. 切口处理:手术完成后,应及时处理切口,包括缝合或用胶水粘合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腹膜切开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注意手术区域的清洁与消毒。
另外,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操作步骤或技巧需要采用。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具体情况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