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究院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研究院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过去的一年,研究院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行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现将研究院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科技创新成果丰硕1. 项目立项方面:研究院共申报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8项,立项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2. 研究成果方面:研究院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3. 技术转化方面:研究院与多家企业合作,成功转化技术成果3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0万元。
二、人才培养与引进1. 人才引进方面: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2名。
2. 培养人才方面:研究院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员500余人次,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3. 人才梯队建设:研究院积极推动青年人才成长,设立青年人才专项基金,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研工作。
三、产学研合作1. 产学研合作项目方面:研究院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签订合作协议10余项。
2. 技术服务方面: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企业生产难题20余项。
3. 科研平台建设:研究院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平台建设,承担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科研平台建设任务。
四、内部管理1. 优化组织架构:研究院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
2. 完善规章制度:研究院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3. 财务管理:研究院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研究院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科研团队。
3.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 优化内部管理,提高研究院整体实力。
总之,研究院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新的一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院年度汇报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院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里,研究院全体员工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现将2023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果1. 科研项目进展2023年,研究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地方级科研项目10项。
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全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
2. 科技成果转化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研究院积极探索,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全年促成技术转移转化项目5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
3. 人才培养与引进2023年,研究院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培养研究生50名,本科生100名。
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提升员工科研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全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场,派出交流学者10人次,引进国外专家5人次。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1)部分科研项目进度滞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沟通不畅、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2)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较慢,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 改进措施(1)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2)深化产学研合作,关注企业需求,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四、未来工作展望2024年,研究院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4.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总之,研究院将继续努力,为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院工作总结

研究院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研究院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这一年来研究院工作的总结。
一、开展研究和技术转移
研究院今年积极开展研究,以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克服了许多技术障碍,开发出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
同时,研究院也重视技术转移,开展了大量技术转移项目,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加强联络与合作
研究院积极参与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络和合作,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互利性的合作关系,开展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项目,相互交流经验,推动彼此进步。
三、主动服务社会
研究院不仅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上,还积极服务社会,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加快科技创新
研究院今年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积极探索了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实行技术管理的科学化,推动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总结:
今年研究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即:积极开展研究,加强联络与合作,主动服务社会,加快科技创新,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技术转移项目,扩大联络合作,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新技术的快速转化,不断提升社会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回顾过去一年,我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全面总结去年的工作,更好地规划今年的工作,特进行详细的总结如下:一、总体情况去年,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创新引领,构建创新体系。
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项目、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体系。
2. 加强科技团队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公司加大了对科技团队的投入,提升了团队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3. 深化科技合作,拓展创新渠道。
公司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展了科技创新的渠道和路径。
4. 推动创新项目落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公司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一大批创新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推动了多项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商业化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1. 创新项目管理不够规范。
公司在创新项目的立项、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不规范和制约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问题。
2.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公司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技术转化、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3. 创新投入不够充分。
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域的投入不够充分,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效果。
4.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公司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解决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我们拟定了以下解决措施:1. 完善创新管理体系。
公司将加强创新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创新项目的立项、执行、结题等各个环节,确保创新项目的顺利推进。
2. 加强成果转化工作。
公司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效益。
研究院年度总结范文

标题:研究院2023年度工作总结与展望一、前言2023年,研究院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研究院的定位和使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将2023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科研工作(1)项目申报与立项。
2023年,研究院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成功立项30项,总经费达2000万元。
(2)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
全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新增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
(3)科研平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平台2个。
2. 成果转化与应用(1)专利申请与授权。
全年共申请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
(2)技术服务与咨询。
为5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
(3)科技成果转化。
促成5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值1000万元。
3. 人才培养与交流(1)研究生教育。
2023年共招收研究生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0名。
(2)学术交流。
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0余人进行讲座。
(3)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3项,派出访问学者5名。
三、展望与计划1. 深化科研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水平,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2. 推动成果转化。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3. 优化人才培养。
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为研究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拓展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
5. 加强党建与文化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总之,2023年研究院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创新工作总结汇报

研发创新工作总结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研发创新工作的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团队在创新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下是我们的工作总结:
首先,我们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我们团队不断迭代优化产品,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产品版本,满足了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我们还在产品功能和性能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了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们还积极参与行业技术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此外,我们还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团队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我们也注重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团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最后,我们也在创新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优化了研发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了团队的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我们还加强了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交付。
总的来说,我们团队在研发创新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创新发展研究院工作总结

创新发展研究院工作总结
近年来,创新发展研究院在科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研究院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我们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通过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
创新,我们成功研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
其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做出了积极努力。
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与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创新发展研究院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为推动我
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合作,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范文和年工作计划范文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范文和年工作计划范文2022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一、2022年主要工作(一)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编制某某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大会,按照厅市会商任务要求,省科技厅主持召开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专家论证会。
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强化工作考核监督,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科技与产业、人才与企业、项目与资本的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加快建成具有某某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大美某某建设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修订完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制订出台《某某市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范围,提高支持标准,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联合媒体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扩大政策影响面,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
推进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大胆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启动实施普惠制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实施一批新政策,在健全政府管理服务、培育创新主体等领域出台了一批新举措,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
(三)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扩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在绿色食品、煤电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支柱产业和现代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及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领域,科学谋划,前瞻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10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2项,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近60项,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院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
划
(一)抓“两落地一融合”,持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深入开展市委1号文宣贯
组织专场培训6次,宣传企业达600余家、8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配套修订区《关于促进科技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暂行办法》,出台《建邺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细则》,强化政策保障。
2、强势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7家参加市级签约项目,5家完成市级备案,3家进入省级培育库,2家获得市级绩效考核奖励,孵化和引进科技企业30家。
3、持续抓好高新区建设
召开创新名园建设动员大会,部署落实创新名城建设任务,共同制定《建邺高新区创新名园建设行动计划》,对各园区指标定期通报,督导争先进位。
建邺高新区获得市级考核评价二等奖。
四是有序展开生
根出访。
赴新加坡开展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活动,着力构建交流机制,赴校企拜访并洽谈有关项目,取得一批合作成果。
(二)抓高企培育引进,努力促进科技企业集聚集群发展
1、精选培育对象:到400多家企业走访,了解多项指标,建立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2、积极帮扶指导:组织12场申报辅导和8场专家现场审核,发放政策汇编700余份。
3、加强高企招引:举办了欧盟科技创新大会、建邺创新企业招引政策说明会,招引企业落户建邺。
全年新增高企64家,重新认定老高企14家,实现重大突破。
(三)抓研发能力,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1、鼓励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组织企业参加绩效评价,获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奖励3家,越博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2、鼓励企业项目研发: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30个,扶持资金区3650万元,企业技术合同认定完成18亿元。
3、鼓励企业人才培养:区入选市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2人,科技创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家32人,自主培养国家“万人计划”3人。
(四)抓企业孵化,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1、抓好众创空间建设:众创空间通过市级备案3家,通过省级备案2家,累计共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7家。
2、提升孵化器整合:1家孵化器获评国家级B(良好)等次,1家创业服务机构获省良好以上等次。
3、增强孵化载体服务能力:组织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30余场次,受理130家(次)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申请,科技贷款额近5.5亿元,有效提升孵化服务能力。
(五)抓知识产权,逐步提升区域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培训提升专利申报管理水平:聘请律师事务所专家为区内企业开展专利知识培训,提升企业专利申报水平。
二是以执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大型超市进行执法检查,涉及各类
商品500种,共发现标注专利的商品76件。
三是以优势企业培育引导专利申报:1家企业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2家获省级得优秀专利奖,2家企业获得省级贯标优秀。
完成PCT专利申请量1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40件。
二、2019年度创新工作计划
(一)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倍增计划
持续抓好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围绕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瞄准关键小国新加坡、荷兰、比利时,创新大国德国,扎实推进“生根计划”工作,建设目标国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对接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加大与国内一流高校高端人才团队对接融合,与龙头企业共建7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数量倍增,质量提升。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突破计划
加快高新园区提档升级,按照“大树移栽”和“育苗造林”相结合的方式,紧扣目标极限攀升,加大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增长20%以上,形
成创新产业跨越发展强劲动能。
(三)实施打造一流高新园区计划
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打造建邺高新区企业优质服务链;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创新企业孵化链;完善高新区生活、休闲、商务等综合配套,打造零距离贴心生活服务链;加强金融和科技的结合,设立科技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打造“基金+创业空间+创业辅导+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融合链,形成一流创新生态,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00件,争创一流高新名园。
(四)实施优化“创业建邺”英才计划
做优人才服务大厦,组建创业创新联盟,启动省、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申报工作,打造一流引进与服务人才的生态圈。
强化功能园区的引才主体职责,为人才提供优质稀缺的行业服务、一流专业的市场服务、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打造全链条式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高端创新人才向建邺集聚,努力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