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为了完成读书任务,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直放在背包里,地铁时间、午休时间、等娃时间都拿出来看看。

零星时间阅读固然可以保证阅读速度,但是记忆不够连贯,没有办法记笔记,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深入思考。

加之政治经济学基础薄弱,因此只能从文本层面进行理解。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小册子,由列宁写于1916年,1917年第一次出版。

首先,本书通篇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

全书采用层进式的论证模式,一共十章,前六章集中论述了当时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5个新特征,即: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第一章);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第二章、第三章);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不同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章);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章);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第六章)。

从第七章开始进入对帝国主义本身的分析,其中:第七章根据前六章的层层分析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即垄断阶段。

第八章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特性——寄生性和腐朽性,主要论据是垄断阻碍科技进步,食利阶层脱离生产,甚至使工人阶段中分化出特权阶层(机会主义者)。

第九章则是有针对性地评论或是批评了当时对帝国主义一些不彻底的、妥协的观点,批评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帝国主义的性质。

有了前九章的铺垫,第十章仿佛呼之欲出。

作者提出"既然大企业变得十分庞大",有计划地组织原料供应、有步骤地组织生产、有计划地分配,那么就已经形成了社会的生产化,与私有经济的外壳不相适应,这一外壳终究不可避免地被消灭".由此,帝国主义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而且是最高阶段,是最后阶段(垂死的资本主义)。

这是大的逻辑结构,在每一章节内部也同样论证结构严密,每一个立论或驳论都十分精彩,有论点、有论证、有论据,有整体、有个案,有数据、有分析,归缪法、反证法等等论证方式不一而足,值得仔细品读。

帝国主义论读后感(精选)

帝国主义论读后感(精选)

帝国主义论读后感(精选)帝国主义论读后感(精选)《帝国主义论》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列宁于1916年所著,该书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当时及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列宁的著作进行阅读后,我对帝国主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一种新的全球体系。

列宁在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它通过垄断组织的形式实现资本积累,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取更多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在于少数大公司掌握着整个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的高度集中和集团化。

首先,帝国主义带来了全球范围的经济不平等。

在帝国主义时代,发达国家通过垄断资本的手段侵占落后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大量的外国投资导致了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剥削。

这种经济不平等使得落后国家无法独立发展,加剧了全球南北差距,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不稳定。

其次,帝国主义引发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冲突。

由于资源和市场的有限性,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往往不以和平方式解决,而是通过战争和冲突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正如列宁所言,“战争不仅是帝国主义的产物,而且是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和特征”。

此外,帝国主义还加剧了民族问题和殖民主义的存在。

发达国家通过殖民地的控制和剥削来获取利益,并将民族问题带到了全球舞台。

不同的民族为了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解放而进行斗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间的紧张关系。

通过阅读《帝国主义论》,我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帝国主义给全球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寻找应对帝国主义的有效策略,并努力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我认为《帝国主义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这本书出版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其中的洞见和分析依然适用于如今的现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上的不平等和冲突,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文十个章节,即:一,生产集中和垄断;二,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四,资本输出;五,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六,大国瓜分世界;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八,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九,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这十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的,从总体上来说,前六个部分是在阐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当然各章节各有侧重点,第七部分从经济方面对帝国主义做了详细的说明,第八到第十是对帝国主义的评价。

我们课本中选取了第七和第十部分,为了大家能够对“帝国主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我简单把其他未选取的部分也做一个介绍。

正如作者在序言最后面说的“我希望我这本小册子能有助于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经济问题,不研究这个问题,就根本不会懂得如何去认识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

”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一战(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期间。

文章的章节是层层递进的,比如,第一章最后结尾写到:“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果。

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到银行的作用,那我们对于现代垄断组织的实际力量和意义的认识,就会是极不充分,极不完全和极其不足的。

”紧接着作者在第二章撰写了“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前六章都是以此方式过渡的,向我们介绍帝国主义的缘由。

第一章,生产集中和垄断: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的非常迅速。

---不到1%的企业,竟占有总数3/4以上的蒸汽电力(德国的工业情况)---(作者在文章当中分析了北美合众国(美国)、德国、大不列颠(英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对垄断组织的历史概括如下:(1)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的顶点即最高阶段。

这时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种不明显的萌芽。

(2)1873年危机之后,卡特尔有一段很长的发展时期,但卡特尔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是一种暂时现象。

霍布森帝国主义读后感

霍布森帝国主义读后感

霍布森帝国主义读后感《霍布森帝国主义读后感之一》读了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相关著作后,我就像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暴风雨中,那感觉,真叫一个五味杂陈。

霍布森对帝国主义的剖析,一开始就像给我来了个当头棒喝。

他指出帝国主义背后的经济根源,就好像揭开了一个遮羞布,让那些隐藏在所谓“文明扩张”背后的贪婪嘴脸暴露无遗。

我仿佛看到那些大资本家们,眼睛里冒着金光,像一群饿狼看到了肥羊一样,盯着那些海外的资源和市场。

这让我不禁想问,难道所谓的大国崛起、帝国扩张,就是这么一场充满铜臭味的掠夺游戏吗?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帝国主义可能只是历史书上简单的几个概念,什么殖民统治啦,军事侵略啦。

但是霍布森的观点让我明白,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

比如说,那些资本过剩的国家,就像一个吃得太饱撑着的胖子,还想把自己过剩的东西塞到别人的地盘去。

也许在那些资本家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大蛋糕,他们要把最大的一块占为己有。

从个人经历来说,我就想到了我小时候玩游戏抢地盘的情景。

那时候,为了多占一点游戏里的“地盘”,我和小伙伴们还争得面红耳赤呢。

现在想来,这和帝国主义的扩张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不过一个是小孩子的玩乐,一个却是残酷的国家间的争夺。

可是,我又有点犹豫,这种类比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呢?毕竟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行为涉及到无数人的利益,那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霍布森提到的帝国主义的经济因素主导,让我对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没有那种明目张胆的殖民统治了,但经济上的“控制”和“掠夺”也许还以其他形式存在着。

那些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到底是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还是像当年的帝国主义一样,在悄无声息地剥削着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呢?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有时候我又觉得,霍布森的观点可能也有点绝对。

毕竟在帝国主义的进程中,也许也有一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正面的。

就像在历史上,有些殖民地虽然遭受了侵略,但也吸收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而有了新的发展。

(完整版)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书笔记

(完整版)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书笔记

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读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大体翻阅了一下《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前四个观点,伊格尔顿的论证方式实在不能令我满意,虽说伊格尔顿的语言诚然是酣畅浅白,通俗易懂,但他对一些重要的观点的论述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考虑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有限,因此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判断伊格尔顿的辩驳是否忠实于马克思的原著,于是我放弃了对《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进一步阅读,反过头来阅读有大量数据资料为支撑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相比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所探讨的问题更为具体而详实,而资本主义目前的生存状况和它即将何去何从也正是我现阶段最为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

二、读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依次为1.生产集中和垄断、2.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4.资本输出、5.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6.大国瓜分世界、7.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8.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9.对帝国主义的批判、10.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在单独阅读每个章节的时候,我各自产生了一些感悟与疑问,接下来我会首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以及疑惑之处,之后会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并针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给出自己并不成熟的看法和意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翻开本书的第一章,我首先惊叹的是列宁充分利用各项统计数字的能力,他通过对各项重要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对比,使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光环下的种种不合理趋势暴露无遗。

例如列宁在文章的第三段中讲到,“不到1%的企业,占有总数3/4以上的蒸汽力和电力,而297万个小企业(占总数91%),却仅占有7%的蒸汽力和电力。

”这一强烈地对比反差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合理性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足以一言惊醒梦中人,让那些仍对资本主义抱有美好幻想的可怜人重新审视资本主义,进而清醒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不平衡本质。

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意义

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意义

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意义一百年前,一种影响深远的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由以往的自由竞争不约而同地转向垄断,标志着帝国主义悄然出现。

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现象引人深思——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蓬勃发展,为世界亟待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隔百年的两种现象,表面上看截然不同,实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为它们发生在同样的大时代中,而且是同时代的不同阶段。

列宁在其100年前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准确地预测到这种历史性的发展历程。

在书中,列宁根据英、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批判继承了其他人的观点,从前人从未到达的高度归纳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资本在市场中自由竞争,会自发地进行生产集中以增强竞争力,而这种集中最终将导致垄断。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

”第二,列宁发现,各行业的垄断都有这些国家的金融集团参与的背景,即金融资本因应垄断而生。

工业和金融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又相互促进——“金融资本造成了垄断组织的时代。

”金融资本在垄断背景下的出现和发展,反作用于垄断,加速了垄断的形成。

第三,在帝国主义阶段,工业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分离、生产资本的与占有资本的分离,都达到新的高峰。

第四,由于资本的集中,金融寡头需要寻找投资领域,国内市场的可靠利润来源有限,便产生了“过剩资本”,开始向海外输出资本。

列宁对这种现象有精确的总结:商品输出是旧资本主义的典型行为,帝国主义的典型的行为则是资本输出。

第五,为了达到资本输出的目的,金融资本对企业和政府的裹挟还导致对世界的直接瓜分。

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与政治紧密联系之时,政治便成为了为金融服务的工具,资本输出的迫切性必然通过政治加以体现,二战前大资本主义国家在各地区划分势力范围,便是帝国主义的实质赤裸裸的体现。

帝国主义论读后感

帝国主义论读后感

读《帝国主义论》有感泉城学院对外10Q1 赵晨 20103013046通读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述》这本书,感觉到经济问题是一个人类一直没有解决的大问题,它在货币的产生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办法来应对这一问题。

这本书一共分为十章,分别是:一、生产集中和垄断,二、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四、资本输出,五、资本家瓜分世界,六、大国瓜分世界,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八、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九、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新的特征,即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

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都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新特征,不了解它们是整个制度的一部分,而是将它们割裂开来分析,这样势必对已经到来的资本主义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熟视无睹。

正是他们这样的把生产力高度集中化,导致本来占国家数量不大的产业却拥有了国家多半的生产力,虽然这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但是同样产生的会是私有化的出现。

每个资本家都想赚到更多的钱,所以不断的改进生产发展自身的经济。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009年的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的恐慌,各国为了担保自己经济的发展纷纷作出了相应的对策,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利用银行,发行4亿人民币保证经济的发展,以避免通货膨胀的产生,虽然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中国提高人民币的汇率,想让人民币增值,以方便他们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他们的产品,保证他们国家的整体运作。

实质上这是一个对中国经济十分不利的方案,所以中国没有听美国的安排和计划,遵照自己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方针,大量印发人民币就是国家为经济保驾护航的重大举措。

银行帮助企业,国家帮助企业,尽量的减少对中国企业的创伤。

解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及其当代价值

解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及其当代价值

解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孙元君来源:《奋斗》2015年第01期《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列宁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第一次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总结和分析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指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在对帝国主义阶段进行经济学分析的过程中,列宁得出了一系列有关帝国主义的经典结论和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新发展。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新的形势要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有新的选择和突破。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尽管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对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无法具体剖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第二国际的右翼势力完全坠入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泥潭,公开倒向本国资产阶级政府一边,借口时代的变化从理论上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考茨基于1915年抛出《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一书,公开宣扬“超帝国主义论”,极力掩盖帝国主义矛盾和革命危机的严重性,到处散布帝国主义本性可以改变,永久和平能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幻想,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极大的混乱。

因此,能否深刻揭穿帝国主义的本质,有力地驳斥考茨基之流的歪论,以及阐明时代的特征,就成为这一运动顺利发展和各国人民争取反战胜利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于1916年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一系列著作,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批判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进一步解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形成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帝国主义与战争、和平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等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这部著作由俄文版序言、法文德文版序言和十章正文组成,前七章揭示和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后三章在上述基础上联系政治实践进行分析,揭露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反动性,指出帝国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读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大体翻阅了一下《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前四个观点,伊格尔顿的论证方式实在不能令我满意,虽说伊格尔顿的语言诚然是酣畅浅白,通俗易懂,但他对一些重要的观点的论述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考虑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有限,因此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判断伊格尔顿的辩驳是否忠实于马克思的原著,于是我放弃了对《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进一步阅读,反过头来阅读有大量数据资料为支撑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相比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所探讨的问题更为具体而详实,而资本主义目前的生存状况和它即将何去何从也正是我现阶段最为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

二、读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依次为1.生产集中和垄断、2.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4.资本输出、5.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6.大国瓜分世界、7.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8.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9.对帝国主义的批判、10.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在单独阅读每个章节的时候,我各自产生了一些感悟与疑问,接下来我会首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以及疑惑之处,之后会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并针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给出自己并不成熟的看法和意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翻开本书的第一章,我首先惊叹的是列宁充分利用各项统计数字的能力,他通过对各项重要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对比,使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光环下的种种不合理趋势暴露无遗。

例如列宁在文章的第三段中讲到,“不到1%的企业,占有总数3/4以上的蒸汽力和电力,而297万个小企业(占总数91%),却仅占有7%的蒸汽力和电力。

”这一强烈地对比反差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合理性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足以一言惊醒梦中人,让那些仍对资本主义抱有美好幻想的可怜人重新审视资本主义,进而清醒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不平衡本质。

在这一章中作者想着重向读者阐明的一点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自然而然的走到垄断”,在这一点上,作者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方面,几十个大型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之后,作者以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出发,细细分析了这种转变。

从作者逐步深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演化的历史,实质上正是资本和权力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过程,当资本和权力的集中登峰造极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起初倡导的自由竞争模式便演化为了垄断。

当然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联合制是有其社会价值的,正如希法亭所写,联合制使技术改进有可能实现,这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市场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社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这种联合制带来的技术进步并非造福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在联合制的受益者坐拥高利的同时,广大的社会基层劳动者却丝毫没有获益于这种转变带来的技术革新。

(二)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很坦率地承认,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对银行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货币支付的中介机构”的层面,对于银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能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影响也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只是知道经济危机的产生与投资银行的某些不耻行径有很大的关系,却没有细细地加以追究。

跟着列宁的文字一路读下去,我对银行在资本垄断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更加清醒理性的认识。

我很赞同利西斯对帝国主义的一个描述——“金融君主国”,这一描述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社会的实质,这是对帝国主义国家“伪自由,伪平等”制度的最好讽刺。

我在想,在很长一段历史内,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为自己率先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而深感自豪(例如,法国大革命对波旁王朝的推翻,英国光荣革命对斯图亚特王朝的推翻等等),却不知道自己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由民主的社会到头来还是沦为了另一种形式上的“君主国”,只不过与原来的波旁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比起来,这种“君主国”更善于伪装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更光鲜亮丽一些而已。

在这个君主国里,善于投机的大银行家们成了现实意义上的君主,他们以资本牵制的方式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控在股掌之中,于是便相当于掌控了这个国家的全部,而原来在君主制国家中备受剥削的劳苦大众却并没有因社会制度的转变而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相反,他们却沦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奴隶,他们在工厂主的监督之下更加辛苦卖力地劳作,为这个新形成的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自己得到的报酬却微乎其微。

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当初我们花费了巨大代价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到底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被利欲熏心的银行家们吃到肚子里去了。

当然,这些大银行家们并不是心肠真的很坏(这一点,列宁在他的书里也提到过,但是由于当初看书的时候没有把这一点做好标记,于是当我回过头来再去找的时候,就找不到列宁的原话了~~(>_<)~~),只是由于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这些苦心经营的银行家们不得不以更加“恐怖”的方式积累自己的资本,因为自己一旦被其他银行所压制,就仅剩两种选择,一种是损失在某一方面的全部利益,另一种就是屈服,成为更大规模银行组织的附属银行,也就意味着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了。

这一点,从列宁在第五章“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中所举的例子——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对德意志银行的打压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对那些靠竭尽脑汁剥削工人劳动积累了大量资本,而到头来还是被势力更大的银行家们所牵制的工业家们抱有幸灾乐祸的态度。

如果当初他把更多的福利发放给那些为他劳动的工人们,或许就不会出现像现在这样大银行家一人独占巨额财富的恼人局面了吧!在这一章节中,我对德国经济学家海曼所举的“母亲公司—女儿公司—孙女公司”的垄断方式感到惊诧不已,不得不说,在利益的驱动下,垄断组织的维持者真的可以成为发明创造的天才!正如列宁所说,“‘参与制’不仅是垄断者的势力大大增加,而且还是他们可以不受惩罚地、为所欲为地干一些见不得人的龌龊勾当,可以盘剥公众。

”从这个时期银行资本家们的所作所为来看,此时资本主义的资本集中既然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诚然,此时金融寡头统治着一切,既控制着报刊,又控制着政府。

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报刊和政府不能有自己的发言权呢?毕竟报刊和政府应当是最能体现资本主义民主性的机构啊,但是这个想法立刻就被否决了,在货币流通的时代,社会上的每一个组织和机构,不论是营利还是非营利,也不论是它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终究脱不开与银行的关系,既然有着这层关系,银行便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资本牵制的方式来掌控这些机构的发言权。

在我看来,报刊媒体与政府部门应当是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性的机构,他们应当成为广大劳苦大众为自己申辩的有力工具,然而银行机构却恰恰利用了公众对这些机构的信任感,在和蔼可亲的外表下秘密地进行着欺骗公众、聚敛财富的无耻行径。

在为金融资本所控制的社会里,连最能体现一个社会民主性的机构都变得恐怖而不可信,那么,这个时候的社会还有什么公平性可言呢!(四)资本输出“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

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

”在我看来,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最大的不同便是,商品输出是实际可控的,而资本输出相较而言则显得缥缈而不稳定。

“在资本输出中,规定拿贷款来购买债权国的产品,尤其是军用品、轮船等,作为贷款的条件。

”法国的这个手段真的“高明”得很,用联系订立有利契约,代替开放的市场上的竞争,似乎资本输出国完全可以拿着一张空头支票蒙混过关,轻而易举地获得对落后国家土地、原料和劳动力的大量控制权。

列宁在书中提到,“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而会输入到国外,输入到落后的国家,以提高利润。

”这说明,那些“将过剩的资本用于改善和提高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景是不可能实现的。

垄断组织要想维持自我的生存,就必须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撑,只要垄断组织还存在一天,他们就绝不会将资本投入到回报甚微的事情中去(例如,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安徒生笔下令人动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怀抱着美好的希望冻死在商店橱窗外;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金融危机时期的纽约广场上,一边是少有人光顾的百货商店业主抱怨着货品卖不出去,另一边,却是满足不了温饱需求的乞丐一般的人民大众为了一家人的面包四处奔波。

(五)资本家瓜分世界资本主义生产销售的基础是市场,当国内的市场已经满足不了资本家们的需求时,他们必然会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中去。

而这也意味着更多无辜的国家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而他们也只能作为“自由”市场中的最被动的一方存在。

于是他们(包括我们国家)成为了资本家们恶性竞争恶果的承担者。

富国更富,穷国更穷,正是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重大影响。

资本家们的恶性竞争对落后国家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容我偏题一下)我认为,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承担责任”的原则不应被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所否认,发展中国家有权力为自己在过去的二百年内所遭受的损失讨一个公正的说法!(六)大国瓜分世界从列宁所引述的大量数据来看,正是在自由竞争占统治的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期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这说明,世界范围内对殖民地的争夺是与帝国主义垄断组织的登峰造极密切相关的。

帝国主义在资本上不断狂热化的追求最终演变为了殖民主义,这是曾有过殖民侵略历史的国家不可抹杀的事实,帝国主义资本争夺的量化最终在实践的累积下成功地演变为了质化。

看到这里,不妨回顾一下列宁所列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的最开始,是工厂与工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企业之间“联合制”的形成,这种竞争演变为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与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之间的竞争;再到后来,银行加入了进来,这种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规模又加大了,成为了以大银行为首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竞争;直至帝国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最初所谓的“自由竞争”到最后演变为了国与国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这个最初来看似乎是“天方夜谭”的发展过程,在列宁的剖析下变得如此的真实而可信,而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演变的历史很好地印证了列宁所推导的演变过程。

不得不承认列宁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坚信的一点是,列宁不是诡辩家,他的每一步推导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统计之上的,他对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同言论的都进行了客观的引用和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