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追赶亚洲四小龙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规定高校、科研单位本科专业名称,硕士点、博士点 均按二级学科设立,为此,“产经”涵盖和取代了原有 的部门经济专业。 “产经”在中国是新兴学科,发展势头很好。国内研 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国外研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我研究产业经济学的起因和历程。 “产经”的兴起与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实 践、产业理论研究直接相关:1. 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 阶段:2. 产业政策20世纪70年代席卷全球;3. 产业经 济思想反映产业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配 弟、马歇尔、费希尔、克拉克、库茨涅兹、钱纳里、 罗斯托、里昂节夫、霍夫曼、梅森、贝恩、泰勒尔、 卡尔顿等。从结构学派到行为学派到新制度学派。
三、“产经”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意味着有与众不同的分析角 度和方法,向人们揭示事物不同侧面的性质和特征。“产经”是 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的 集合”的形式存在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具有相 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叫着产业或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替代性的 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企业、产业、部门、行业等概念比较。 “产经”下至企业,上至国民经济之间划分出若干层次建立产 业概念,形成结构系统(产业间、产业内、地区间),并以结 构为中心形成基本研究领域。其目的是追求结构效益,资源配 置的帕累托最优。从产业间讲,协调各产业间关系,结构合理、 高度化;从地区讲,发挥优势,资源区域配置公平有效率;从 产业内讲,企业结构合理。
中国最庞大的数据库下载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1、 结 构 的 重 要性 :
( 1) .产 业结 构是 “产经 ”的 基本 内容, 其地位 和作 用 在 发展中 国家 尤为重 要; ( 2) 结 构的 功能。 经济发 展一 是总量 增长, 二是 构 优化。 结构 是经济 增长的 变量 ,不同 的结构 有不 同 的 经济增 长效 应。 1992 年 经济合 作与 发展组 织 OEC D) 研 究报告 : “结构 性变化 与产 业绩效 ”, 揭示结 构变 化 与 国内最 终需 求、进 出口、 技术 变化, 经 济增长 的密 切关系 。结构 是一 个国家 资源禀 赋的 转 换 器,结 构调 整是让 比较优 势发 挥作用 ; ( 3) 结构 的地 位。是 国民经 济深 层次问 题,是 经济 结 构 的基础 和核 心; ( 4) 当 前结 构调整 进入了 一个 新的时 期。世 界产 业 转 移和调 整在 深化。 中 国产 业结 构调整 由适应 性调 整转入 战略性 调整 。结 构 调整是 经济 发展的 主题和 主线 。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精)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精)

韩国腾飞之印记
• 经济发展第二阶段: • 1962——1971年是轻工产品出口主导型阶段,重 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 出口每年实际增长36%以上, 实际国民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8.7%。
韩国腾飞之印记
• 经济发展第三阶段: • 1972——1981年,是重化工业出口主导型阶段, 重点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 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体系 . • GDP平均增长率为8.5%,技术进步率为3.4%,即 40%的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贡献的。
随着出口的增长,进口也并行不悖地增长了。而随着进出口总值的 增加,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大大提高了。 "四小龙"对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GDP)的变化情况: 1970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88 年
韩国
香港 新加坡 台湾
0.32
1.5 2.12 0.53
0.63
1.52 3.70 0.95
韩国腾飞之印记
• 经济发展第四阶段: • 1982年以后,是技术 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 实施了科技主导型政策, 重点是提高本国的研究 以及开发能力,促进产 业结构的高度化。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一: • 坚持增长导向型。工业导向型,外向型经济战略。 • 六十年代初,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 消费型经济为开发型经济,改内需型经济为外向型 经济,1964年设立“振兴出口会议”,定每年的 11月30日为“出口日”,鼓励举国上下“为出口 献身”。自1962年至1981年,外贸出口以年增长 30%的高速度递增,出口由0.55亿美元跃至212.54 亿美元,带动GDP年递增8.3%。
经济概况
• 6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推行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 开发战略,实行宏观调控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自 身的优势,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及时调整发展 战略、经济政策、部门结构、产业布局等,经济 取得迅速发展。结果,长期属于落后农业国之一 的韩国,一跃成为与新加坡、台湾、香港并列的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起世 界的普遍关注。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探析[文档资料]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探析[文档资料]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探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韩国作为一个饱受殖民统治、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科技创新典范。

韩国采用的是以国家意志为先导,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的的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

1 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曰本在1910年至二战结束前一直统治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实行“北工业、南农业”的政策。

韩国作为经济落后的农业国,现代科学技术几近空白。

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90年代末,被称为“亚洲最具技术经济实力的经济体制之一”。

如今韩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2010年,韩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时隔3年再次突破2万美元,对外贸易额接近90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第九大进口国;创造贸易顺差417亿美元;外汇存底近3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

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韩国在139个国家中排名第22 位气“汉江奇迹”为世人瞩目,而韩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科技活动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50年代,韩国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在美国的援助下进行小规模的生产活动。

各种学会、研究所相继成立,科技活动慢慢起步。

20世纪60年代,韩国颁布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通过引进生产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1962年,韩国颁布振兴科学技术五年计划。

成立中央政府直属的科技部(MOST)(1967);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1966);颁布《技术引进促进法》(1960)、《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三: • 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支柱产业的
重点培育,发展。三大产业的变动以及合理 的调整 .70年代,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9%,30.7%,40.3%,到了80年代为16.0 %,43.3%,40.7%,90年代为7.7%,45.1%, 47 .2%.
东方之珠-香港的飞跃
进出口占GDP的比重
60 50 40 30 20 10 0
year 1=1970
系列1 系列2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二: • 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
及其转换,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步又一步建立 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选 择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尤其是90年 代以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开始向民间主 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 始终围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的方向发展。
香港经济的崛起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轨迹 : • 1)从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起,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香港的43年时间里,是香港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时 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新界划入,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二是内地一批资金,劳动力流入, 还有一批从北美,澳大利亚,南洋一带归国的华侨在香港 停留定居,带来资金和管理的经验。三是广九铁路的通车。 • 2)1946-1952年是香港战后复元和转口贸易的恢复时期。 1947年至1951年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原因主要是 香港对内地贸易额的激增。这一时期香港充分利用优良港 口,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网,从转口贸易和航 运中获利。
Hale Waihona Puke 香港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的崛起
• 第一个表表明,从总体上,第二次转型期(即自8 0年代初期始)香港GDP增长率虽是呈波浪式趋 势下降,然而从21%左右到97年金融危机的1 1%,相对增长率是持续偏高的.这使其经济发展 持续高速,这从第二个表中恒生指数持续上升也可 略窥一二,从而奠定深厚的经济基础. 接着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服务业,制造业这两大产业 在第二次转型期中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比率.

简论“亚洲四小龙”

简论“亚洲四小龙”

简论“亚洲四小龙”【摘要】“亚洲四小龙”是指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它们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被认为是亚洲经济的典范。

本文首先介绍了“亚洲四小龙”的背景和定义,然后分别论述了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

接着探讨了“亚洲四小龙”对整个亚洲经济的影响,以及它们成功的模式所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这四个地区的经济成功案例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亚洲四小龙、经济表现、影响、模式、启示、反思1. 引言1.1 简论“亚洲四小龙”简论“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经济体,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成就,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这四个地区以其高速经济增长、高质量教育、创新性产业和开放市场而闻名,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范。

亚洲四小龙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跃升,从相对贫穷的农业经济国家迅速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它们的成功经验吸引了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注意,成为了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借鉴对象。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亚洲四小龙国家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韧性。

它们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如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以及如何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2. 正文2.1 背景介绍简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在20世纪后半叶迅速崛起,并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四个地区在经济上的成功可以追溯到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期。

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它们也大力发展了出口贸易,成功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获得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这四个地区在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入和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广东在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的科技发展形势

20 0 8年 第 1 期 1
S inc nd Te科 技o y M a 究 n ce e a c no 管 理研n g me tRes ac h lg ae e rh
2o 8 No 1 o .1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 8 1 — 0 3一 4 0 0— 6 5 20 ) 1 0 9 o
广东在后追赶 亚洲 “ 四小龙” 时 期的科技发 展形势
陈宇 山 ,姚化荣

( .广 东省科 学技 术情报研 究所 ,广 东 广 州 50 3 ; 1 10 3 2 .广 东省科 学技 术厅 ,广 东 广 州 50 3 ) 10 3
摘要 :广 东 自19 9 2年提 出追赶 亚洲 “ 四小龙” ,举起 了追赶 先进 国家和地 区的大旗 ,l 5年 来在 经济、社会和 科技等方 面保持着快速的发展 速度 , 目前 经 济. 量 超越 了 “ 4 - 四小龙 ” 中的 三个 ,科技 投入 与产 出表 现 突 出。 然而 ,在体现科技 进 步 的平均 指标 和 质量指 标 中 ,广 东与 “ 四小龙 ”仍 存在 一 定差距 。通过对 广 东与 亚洲 “ 四小龙 ”主要经济与科技指标的对 比,提 出了广 东进入后 追赶 亚洲 “ 四小龙” 时期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关键词 :亚洲四小龙 ;比较研 究 ;科技 指标 ;科技发展 形势 中 图 分 类 号 :F0 24 文献 标 识 码 :A 亚洲四小龙是二 十世纪后期世界经济 的一个奇迹 ,韩国 、 中国台湾地区 ( 下文简 称 台湾 ) 、中 国香 港 特别行 政 区 ( 下 文简称香 港)和新加坡 四个 国家和地 区经济 迅速腾 飞 ,并跨 人中等发 达国家或地 区行列 ,成 为世界地 区经 济发展 的典范。 19 92年邓小平南 巡时 提出殷 切期望 ,广 东要 “ 2 用 0年赶 超 亚洲 ‘ 四小龙 … 。1 5年来 ,广东经济 总量保 持以两位数 的增 速快速增 长 ,G P总量 于 19 D 9 8年超 过新 加坡 ,2 0 0 3年 超过 香港 ,20 0 7年超过台湾 ,约为韩国 G P的一半 。至此 ,广东 D 经济总量已赶超亚 洲 “ 四小龙 ”之 中的三 个 ,可 以认 为 ,广 东已进入 了 “ 后追赶亚洲 ‘ 四小龙 ’时期” 。

_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简史



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 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 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 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 946年英国将其划为直辖殖民地。 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 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 急法令”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并入马 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三、经济概况
(二)工业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4%,其工业实力和规模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北部是以汉城、仁川为中心的京仁工业区,南部 是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工业区,它们的工业 产值约占全国的80%。 1.钢铁工业。 70年代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 ,已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三)农业



农业增加值约占GDP的3.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 在亚洲,韩国是继日本之后,率先实现了农业精细化种 植和农业机械化的国家。韩国的农业生产率较高,但农 产品不能自给,粮食和其他农畜产品均需进口。 韩国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约占农业产值的70%。主 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水果、蔬菜等。2004年 粮食产量670.5万吨,其中稻米占粮食产量的95%。水 稻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作物,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30 %以上,是其农业生产的支柱。韩国水稻种植面积占耕 地面积的90%。 畜牧业约占农业产值的25%,主要有猪、牛、禽等。 水产业发达,年捕鱼量近250万吨。
工业制成品为主纺织电器电子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工业区以桃园为中心的北部工业区以高雄为中心的南部工业区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口稠密分布不均汉族为主高山族城市台北高雄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玉山风光玉山风光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玉山风光玉山风光22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日月潭日月潭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日月潭日月潭22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台湾的北回归线标志台湾的北回归线标志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台湾气温分布图台湾气温分布图夏季气温冬季气温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台湾年降水量线图台湾年降水量线图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高山族高山族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台北台北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高雄高雄高雄市左营莲花潭高雄国际航空港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根据1984年中英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香港回归仪式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香港演艺界庆祝香港的回归四四香港香港香港回归香港回归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香港人口万人面积km人口密度km位置组成毗邻内地城市666510986070珠江口东侧香港岛九龙新界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深圳香港基本概况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香港概况香港概况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东方之珠香港东方之珠香港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被誉为东方之珠

亚洲四小龙


发展的重心
吸引外资,引进技术。
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素质。
新加坡是如何把利用外资与发展出口结合起来的
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外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新加坡利用外资的成
功之处,在于它把利用外资与发展出口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了出口贸易 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利用外资与发展出口,是新加坡经济起飞 的两个翅膀。 新加坡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要 目标是发展面向出口的制造业。截至1983年,在新加坡制造业的外资 共有110亿新元(约合52亿美元)。这种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方针,是由 该国的具体条件决定的。新加坡的特点是地小人少,资源贫乏,国内市 场狭小。在这种情况下,搞‚替代进口‛工业,没有多少出路。只有面 向世界市场,建立‚出口主导型‛的经济,才能打开局面。同时,这一方 针也适应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西方工业 国家调整工业结构,纷纷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海外,新加坡和其他 一些发展中国家便借此机会填补空白,先后发展了纺织、电子、造船、 炼油、机械、化工等制造业。而且那一时期正是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 从战后恢复走向发展的时期,进口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也为新加坡等国 家的制成品销售提供了机会。
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
1,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2美援,台湾经济恢复与初步发展的支柱 3有利的国际环境 4从大陆带去的资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5制定了适应形势的决策 6教育促进经济 7稳定的内部环境
东方之珠-
香港
影响香港经济的三大要素
美国加息
石油涨价
内地经济增速放缓
房地产
香港支柱
香港房地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
一,占GDP的比重在百分之20以上,是香港经济的晴雨 表‘’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

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思考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07-17 10:24:07内容提要:2007年广东GDP预计超过亚洲四小龙平均经济总量,即将步入“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

比较分析表明,广东具有总量优势,也有水平差距;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起步晚、结构偏、分布散。

通过借鉴和学习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总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

追赶亚洲四小龙是广东的历史使命。

以2007年广东GDP将超过亚洲四小龙平均经济总量为标志,追赶的重心逐步从经济总量转到经济质量上,广东经济将步入“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

新格局:总量超越,水平落后广东在追赶亚洲四小龙中,总量优势和水平差距均比较明显。

(一)主要成绩1、2007年广东GDP将超过亚洲四小龙平均水平。

亚洲四小龙的GDP差距较大,2005年最高的韩国GDP有7142亿美元,最低的新加坡只有1168亿美元,两者相差近7倍。

如果我们以GDP达到中国三份之一的韩国作为追赶标准,难度过高;从目前情况看,以四小龙平均经济总量作为追赶标准更合理。

以此为标准,我们对当前广东追赶水平进行判定:2005年,广东GDP达到2730亿美元,略低于亚洲四小龙平均GDP的3387亿美元。

根据增长趋势和人民币升值趋势测算,2006年广东GDP现价增长17.2%,2007年现价增长也将在17%左右;而亚洲四小龙增幅在4.1%-7.9%之间,明显低于广东。

测算结果如下表:2007年广东GDP将达到3900亿美元,超过了亚洲四小龙平均GDP的3806亿美元,从而初步完成对亚洲四小龙的总量追赶;其中,1998年广东GDP达到103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828亿美元;2003年广东GDP达到1914亿美元,超过香港的1585亿美元;2007年,广东GDP将超过台湾的3766亿美元。

至此,追赶四小龙17年,总量超其三,对韩国也形成紧逼之势。

2、2005年GDP增量超过韩国。

在不同经济比较中一般出现两种状况,一是追赶方经济增速高,但由于基数低,增量较小,GDP绝对差距继续拉大;二是经过量的积累,追赶由量变到质变,追赶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GDP增量大于被追赶方,从而实现绝对差距的缩窄。

从2005年开始,广东对韩国的追赶出现质变,GDP增量首次超过韩国,当年广东GDP的年增量达到450亿美元,超过韩国的345亿美元,使广东与韩国的绝对差距不断缩窄。

3、2007年出口总量将超过韩国。

广东与亚洲四小龙面积都比较小、经济纵深不够,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十分重要。

2006年,广东出口达到3019.54亿美元,略低于韩国的3255亿美元和香港的3227亿美元,高于新加坡的2719亿美元和台湾的2278亿美元。

2007年,尽管广东出口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但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难度不大,同时韩国、香港的出口没有明显变化。

预计2007年广东出口将达到3790亿美元左右,首次超过韩国的香港,实现出口对亚洲四小龙的全面超越。

(二)主要差距尽管广东经济总量取得突破,正如小平同志说的:“我们在不断上台阶,这个台阶做好了,就考虑下一个台阶,再下一个台阶”。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除了GDP外,广东的人均GDP、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等质量指标与四小龙还有很大差距。

1、人均GDP低。

2005年,广东人均GDP仅2983美元,只有韩国和台湾的五分之一;不到香港和新加坡的八分之一。

只相当于韩国、台湾二十年前的水平,香港、新加坡三十年前的水平。

2、产业结构低。

2004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6.5:49.2:44.3,还处于“二、三、一”的结构状态,与亚洲四小龙的“三、二、一”差距较大。

台湾为1.7:29.8:68.5,第三产业比重比广东高24.2个百分点;韩国为3.7:40.8:55.5,第三产业比重比广东高11.2个百分点。

同时,广东就业结构偏离度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2.1%,比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25.6个百分点,而台湾和韩国仅高5.6个和5.2个百分点。

3、城市化水平低。

广东目前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城市化率应该在62%左右。

近几年,广东加快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55.0%迅速提升到2005年的60.7%,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但与亚洲四小龙比,剔除新加坡、香港两个城市化率100%的城市型经济,广东城市化率远低于韩国的80.8%(2005年),也低于台湾的78.1%(2002年)。

并且因广东城市化发展过快,出现新增市民就业难、城市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4、居民生活水平低。

2004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92美元,只有台湾的四分之一,韩国的近五分之一,香港的十分之一。

其中,人均医疗支出广东仅88美元,相当韩国的12.5%、台湾的42.9%和新加坡的9.1%。

每百人计算机普及率广东仅21.5台(城镇居民),而新加坡有76.3台,香港有60.8台,韩国有54.5台。

每百人移动电话广东有67.6部,低于香港118.4部、新加坡91.0部和韩国76.1部,仅高于台湾35.2部。

5、技术水平低。

尽管广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每百万人中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只有971.26人(2003年)。

而新加坡注重发展总部经济,台湾注重发展IT产业,积聚了大量科技人才,同年每百万人中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分别达到4745人和6954人,是广东的4.9倍和7.2倍,香港和韩国也有广东的1.6倍和3.3倍。

技术落后反映在生产中,2005年,广东全社会生产率仅5436美元,只有香港和新加坡的十分之一左右,韩国和台湾的七分之一左右。

(三)原因探寻1、起步晚。

与亚洲四小龙在1960年前后开始起步相比,广东起步时间晚了约20-30年,发展到现阶段,广东与亚洲四小龙的水平差距也基本维持在20-25年之间。

香港在1950年代末即开始了由以转口贸易为主向加工工业为主转化,1960年代后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带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

到1978年其人均GDP就超过3000美元。

新加坡从1960年代开始加大进口替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之后的10多年间,着力引进电子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于1978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

台湾从1950年代开始就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第二产业地位迅速上升,先后经过发展出口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到1986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期间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

韩国从1960年代开始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战略,1970年代大力推动重化工业和工业结构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1987年人均GDP超3000美元。

广东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大力发展加工业,到1996年才迈入人均GDP超1000美元的新台阶,其后在2003年和2006年人均GDP才超2000美元和3000美元。

广东从1000美元迈上3000美元两级台阶用了10年,与台湾和韩国相同,略长于香港和新加坡的6年。

到2006年,广东仍处于工业化中级高速增长阶段,此时韩国、台湾已迈入工业化高级阶段,香港、新加坡更是迈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广东与亚洲四小龙经济相比是“追赶型”与“领先型”的差距,经济水平有本质差别。

2、结构偏。

首先是广东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二产业。

广东经济与香港保持着很强的互补性。

广东依赖香港的服务业,香港依赖广东的加工业。

由于广东在资本、技术、服务市场上对于香港的过度依赖,服务业提高慢、产业升级难,形成广东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的局面。

与韩国、台湾比,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广东(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8:47.9:45.3,与台湾(1976年)的7.9:45.1:47.0比较接近,略好于韩国(1977年)的13.6:41.6:44.8。

但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广东产业结构偏离十分明显,广东(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0:51.3:42.7,第三产业比重比2000美元时反而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与韩国的10.5:43.4:46.1和台湾的5.7:47.5:46.8差距拉大。

其次是广东从业人员结构偏于第一产业。

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未能妥善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沉淀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十分突出。

这种不对称状态一般用总偏离度显示,总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越失衡。

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广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36.8%;总偏离度高达60.0,是韩国的2倍,台湾的基3倍。

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时,韩国、台湾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广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30.4%;总偏离度48.7,远高于韩国的22.9和台湾的22.6。

3、分布散。

首先是不同收入居民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基尼系数越大,居民收入越不平均。

广东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内部差距和城乡之间差距逐年扩大,基尼系数呈扩大趋势。

1995年广东居民收入基尼系数0.3845,到2000年上升为0.3947;根据变动趋势测算,2006年广东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达到0.4069。

与广东相比,韩国、台湾在这方面控制得较好。

2004年韩国基尼系数仅0.32,台湾也只有0.34。

其次是区域内经济差距大。

区域经济分布过散,经济差距过大不利于发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

广东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韩国只有9.8万平方公里,台湾3.6万平方公里。

由于广东面积大,“珠三角”与“东、西、北”经济断裂,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广东部分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部分市处于工业化中期,但还有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2005年广东人均GDP最高的深圳市是最低的河源市的8.1倍。

使用基尼系数方式测定2000-2005年各市人均GDP差异水平,结果显示基尼系数每年都在增大,由0.3525上升到0.4011,各市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继续加剧,对全省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不利。

新视角:借鉴经验,启迪未来各地经济水平提升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的套路,然而,亚洲四小龙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借鉴。

(一)韩国保持经济政策的长期有效1、长期连贯实施出口导向政策。

韩国从其自身资源的状况出发,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调整,从韩国产业政策的内容看,出口导向工业化始终是其一项重要的支柱政策,无论是60年代直接鼓励出口产业,还是70年代的重化工业高度化和80年代以后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都是以鼓励出口或者以增强出口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出口导向政策并非局限于以单纯的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而是更重视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即以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或信息来促使或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又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发挥出口持续增长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