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诗人。名,字
描绘田园风光, 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散文《》等。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豁.(huò)然
派遣.(qiǎn)
B.阡.(qiān)陌
垂髫.(tiáo)
C.平旷.(kuàng)
邑.(yì)人
D.间.(jiān)隔
C.何陋之有?D.
9、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
C.复前行,欲穷其林D.
10、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
C.不足为外人道也D.
11、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A、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B
C、苟全性命于乱世。D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⑵阡陌交.通.交通:
⑶咸.来问讯咸:⑷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三、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⑶悉.(
)如外人
⑸此中人语.
( )云
后人称其为“ ”或“ 诗人。代表作有诗 《 》、《 )
便要.(yào)还家 落英缤.(bīn)纷为.(wéi)外人道 诣.(yì)太守

B.土地平旷 佁然自乐 寻向所识
D.良田美驰 便邀还家 无人问津 )
无论/魏晋。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乃.()不知有汉
⑹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21 桃花源记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复前行:5.不复出焉:6.欲穷其林:7.仿佛若有光:8.豁然开朗:9.屋舍俨然:10.……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12.悉如外人:13.黄发垂髫:14并怡然自乐:15.乃大惊:16.乃不知有汉:17.具答之:18.便要还家:19.咸来问讯: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间隔:22.问今是何世:23.为具言所闻:24.皆叹惋:25.延至其家:26.便扶向路27.及郡下,诣太守: 28.说如此:29.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向所志: 32.寻病终33.处处志之:34.遂迷:35.后遂无问津者:36.世外桃源:37.无人问津:38.豁然开朗:二、一词多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寻病终()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4、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扶向路()向敌人开炮()6、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三、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芳草鲜美: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阡陌交通:4、无论魏晋5、不足为外人道也:6、问所从来:四、词类活用1.欲穷其林:2.渔人甚异之:3.处处志之:五、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六、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是以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具体是2.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的句子:3.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句子:4.桃花源人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原句):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大惊乃不知有汉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便舍船屋舍俨然D.不复出焉不复得路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D.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按要求填空。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②《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①渔人甚异之②欲穷其林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⑤此中人语云⑥便扶向路⑦欣然规往9.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今义:。

②咸来问讯古义:;今义:。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

⑤说如此古义:;今义:。

二、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练习题一、选择题A. 路险难寻B. 鸡犬相闻C. 烽火连天D. 人烟稀少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A. 漫无目的地游玩B. 追随水流而行C. 寻找食物D. 避雨A. 世外桃源B. 画龙点睛C. 水滴石穿D. 狐假虎威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______,______。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______找到了桃花源,原因是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2. 请分析《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社会环境特点。

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认识。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选段中描述的桃花源环境特点有哪些?2. 选段中体现了桃花源居民怎样的生活状态?3. 请从选段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画面,并简要描述。

五、古诗文默写题1. 请默写《桃花源记》中描述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2. 请默写《桃花源记》中描述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句子。

六、翻译题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英文: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未果,寻病终。

七、比较题1. 比较《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 请将《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与《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心态差异。

八、拓展应用题1. 假如你是桃花源中的一名居民,请写一封信给你的亲戚,介绍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你的日常生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满分:70分时间:40分钟)一、基础达标(36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3)《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宁静、安详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记》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9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8分)(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初极狭,才.通人(3)后遂无问津..者(4)及.郡下,诣太守(5)便要.还家(6)屋舍.俨然(7)寻.病终(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便舍.船屋舍.俨然B.复.前行不复.出焉C.寻.向所志寻.病终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5.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行数十/步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练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练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精选练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习题精选一、课本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二、课堂回顾(一)文章思路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2、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发展。

3、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二)整体分析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1、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字词书写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ìn) 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

(甲)。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

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的《桃花源记》。

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lè)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ìn)___________泡勾(lè)_________(2)填入语段中(___________)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B.脍炙人口(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二、选择题2.下列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语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

3.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D.《背影》——老舍——《朱自清散文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综合练习
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二、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三、文章脉络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四、写作方法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

此为第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

“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

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这是第四折。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

为之迷惑不解。

这是第五折。

3.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练习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阡陌
..交通()(2)便要.还家( )
(3)芳草鲜美
..( )
..( ) (4)屋舍俨然
(5)便扶.向路( ) (6)寻.病终(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5.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0、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参考答案: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3)鲜艳美丽(4)整齐的样子(5)沿、顺着(6)随即,不久
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5.(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6.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7.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0、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结合作品
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