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

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云横秦岭家何在?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 既惊痛与其父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诀,又舆致走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 道撼顿(动荡
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困顿),失食 饮节,死于商
挐(rú)圹(kuàng)
南层峰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①内心郁愤②前途未卜 的感伤情绪。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女挐圹
韩愈
白话译文:
铭》中追述道 “愈既行,有
一封朝奏九重天,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 司以罪人家不
夕贬潮州路八千。 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可留京师,迫
欲为圣明除弊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 遣之。女挐年
肯将衰朽惜残年! 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十二,病在席。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 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松楸、禾黍都是 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 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 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 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 于尽的慨叹。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3篇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3篇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是必修内容,通过诗词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①。
谢公②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③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①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即曹娥江上游。
②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
③訇(音哄)然:形容大声。
我想根据传说梦游一趟天姥山,梦中我一夜就飞渡了月下的镜湖。
湖上是我月光下的身影,一直陪伴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溪流清澈,猿猴高歌。
穿上谢公游山时穿的那种木屐,我开始攀登直入云霄的山路。
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啼鸣。
曲曲折折的路没有一定的方向,观赏这奇花异景,不觉已经天黑。
山泉的响声如熊在怒吼、龙在叫唤,幽静的树林也为之战栗,层层山岩也为之震惊。
黑云沉沉快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烟雾。
突然闪电迅雷,山峦都要崩裂,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的天空蔚蓝无际,日月共同照耀着金碧辉煌的宫殿。
神仙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他们用彩虹做衣,把清风当做马;老虎弹琴,鸾鸟驾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如麻。
【梦游之美】这首诗重点描写了李白的梦境:他早就听说天姥山被云雾遮绕,偶尔才能看见,于是久思成梦,梦见自己到天姥山会神仙去了。
节选的这一段,就是他看到众神时的情景。
外面是电闪雷鸣,里面却是其乐融融的仙境,仙人们衣食住行都不同于常人,就连乐师都是禽兽。
读者也似乎和李白一同梦游了一番。
梦醒之后,李白感叹人生短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作指导】生活中有种种现实的约束,但是作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约束的。
高三语文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第一单元 03. 第三单元 05. 第五单元
02. 第二单元 04. 第四单元 06. 第六单元
0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 胜色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 军旅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感谢聆听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 抒怀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 写真
04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 感慨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 别绪
05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第九课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 相悦 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 景色
06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 志咏怀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 时伤事
F
生查 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鹧鸪天
扩展阅读
菩萨蛮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 日夜记梦
鉴赏知识 词律
破阵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 前——山水胜色
06
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
01
望海潮
05
满江红 写 怀
02
扩展阅读
04
定风波
03
鉴赏知识 词的章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A
鉴赏知识 意象
D
关山 月
B
石壕 吏
E
扩展 阅读
C
卖炭 翁
F
鉴赏知识 意境
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作为一种可歌唱的、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千百年来一直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对其词体魅力的探究也不断地深入。
店铺整理了唐宋诗词鉴赏,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唐宋诗词鉴赏篇1菩萨蛮①【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作者】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
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拢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
《尊前集》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
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逊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王步高 唐宋诗词鉴赏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
王步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尤其擅长唐宋诗词的鉴赏。
他在唐宋诗词方面的研究和评论具有深厚的造诣,对于诗词的艺术特点、意境和文化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
王步高主张诗词鉴赏应注重对作品艺术造诣的欣赏,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诗词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其意蕴和表达方式需要通过鉴赏者的领悟和共鸣来体现。
他对于唐宋诗词的解读和分析注重内涵的发掘和情感的体验,强调作品的深意和思想的意境。
王步高的唐宋诗词鉴赏作品包括:《唐宋诗词鉴赏》、《鉴赏古典诗讲义》等。
在这些著作中,他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析,以及对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解读,呈现了对唐宋诗词的全面鉴赏和深入理解。
王步高的研究和评论方法广受好评,他在鉴赏唐宋诗词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欣赏和理解唐宋诗词的重要参考和指导。
文学_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精选

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精选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一)《滕王阁序》作者: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仙人一作:天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唐宋诗词鉴赏

“思华年”——美丽青春,华年盛景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 酒》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在庄周的梦里,庄子即蝴蝶,蝴蝶即庄子,人与 蝴蝶同体,飘飘然进入随心所欲之境。在那样的境界 里,人生梦想如蝴蝶一般五彩缤纷。
颔联: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传说中国 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名叫杜宇。后来禅位 退隐,不幸国亡生死, 死后魂化为鸟,幕春 啼哭,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动人 心腑,名为杜鹃。
诗人们往往喜欢把瑟根哀怨的情调连在一起,如 “何时昭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杜甫《曲江 对酒》)
鉴赏:
首联:〈起〉:锦瑟:古瑟,也叫古弦,有五十条丝弦,后
来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不同的瑟。 例:“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宋) “佳人锦瑟怨华年!”——元好问《青玉案》 无端: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首联连用了多个数量词,读来不但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会 产生一种神奇的美感,为什么? 答:由于诗人对数词作了巧妙的组合,诗人不指明弹奏者和 听众是谁,也不说明弹奏的曲目和现场的氛围,从而使“一 弦”“一柱”有了一种朦胧之美和多义之美。同时,在这首 诗中,数词的使用还有一种音韵美,“一弦一柱”、“一音 一节”、“一顿一韵”和谐匀称。
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 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思考:
颔联中为什么要使 用“庄生梦蝶”、“望 帝托鹃”的典故呢?
美好的理想和情思或许 是虚幻的梦,无论是梦是真, 都不要让自己的“春心”自 生自灭。即使死去,也要像 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 自己的悲哀。
思考:
颈联第一句的核心 在一个“泪”字,为什 么有“泪”呢?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唐宋诗词鉴赏的欣赏角度与方法》

《唐宋诗词鉴赏的欣赏角度与方法》1. 引言1.1 概述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鉴赏唐宋诗词需要一定的欣赏角度和方法,以准确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并从中获取审美愉悦。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鉴赏的合适角度与有效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探讨。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与目标,同时介绍了唐宋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唐宋诗词的鉴赏角度与方法,包括艺术表达手法、文化背景解读以及作者情感体验分析。
第三部分将以具体实例展示这些鉴赏角度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涵盖唐代选段鉴赏、宋代詞选择评析以及唐宋诗词比较研究等内容。
第四部分则论述了欣赏角度与方法对于唐宋诗词的意义和影响,包括丰富文学传统理解和认知、开阔审美视野和提升审美能力,以及探索个体情感共鸣与自我发现的可能性。
最后,第五部分总结回顾了全文的观点和内容,并展望了唐宋诗词鉴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唐宋诗词鉴赏的合适角度与有效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通过对艺术表达手法、文化背景解读以及作者情感体验分析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将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和感受唐宋诗词的内涵与魅力。
同时,本文也试图强调欣赏角度与方法对于个体审美体验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拓展自己在唐宋诗词领域中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享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 唐宋诗词的鉴赏角度与方法2.1 艺术表达手法在欣赏唐宋诗词时,我们需要关注和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表达手法。
唐宋时期的诗人们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如修辞手法、音韵格律等。
首先,修辞手法是唐宋诗词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
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仅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感,还能够通过隐喻和联想传递深远的情感或意境。
其次,音韵格律是唐宋诗词极为讲究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平仄、押韵及句式节奏等方面的处理,作品能够呈现出优美和谐的声音效果,并与内容相得益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鉴赏”教法探究树德怀远中学刘勇摘要: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关键词鉴赏讨论探究教法辉煌的唐诗宋词,不仅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同时也是各种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学习唐诗宋词能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性智慧。
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唐诗宋词的学习都是一个难题。
课堂上老师讲得是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是无精打采。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怎能提高呢?而高考时,诗歌鉴赏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
高二时,要求学习《唐诗宋词鉴赏》(选修),全书12个章节,89首诗,涉及49个诗人。
容量大、时间短、难度大,怎么教?如果全部让学生下课学习,效果不好检查,甚至会无人理会;如果全部上课来教,时间肯定不够,光学完都不行,更不用说再深入讨论和交流了。
所以,教什么?怎么教?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首先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
3、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词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
4、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
不难看出,其关键字是“理解”“感受”“鉴赏”“探究”,这四步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而在教学参考书上有这样的要求:“把切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作为课程中心目标,把阅读分析作品放在课程的中心位置。
”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编写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时作了一些尝试,现整理如下,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与小组讨论学习法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根据爱好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选修教材分为“唐宋诗”“唐宋词”两个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又按诗词内容分为若干专题。
如:唐宋诗下又分为“山水胜色”“边塞军旅”等七个专题。
很明显,编写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明白每一类专题的特点。
所以,教学时归纳每个专题的特点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介绍每一类专题的特点、鉴赏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去鉴赏。
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每个专题的特点,而且能节省时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法,一方面让学生少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往往印象不深刻,很快就会遗忘。
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初衷。
正如卡莱尔•科西克所言“以传授已有的确定知识为直接目标的知识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课堂生活内容和意义被简化还原为陈述性知识的接受;不仅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被大大缩减,更重要的是,课程学习的这种状况使得他们习惯了被动进入预定程序和预定结果的生存方式,而难以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生命。
”所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同类诗歌,进而归纳此类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是必要的。
我在教学第一个专题“山水胜色”时,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总结。
阅读《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汉江临眺》《庐山谣寄卢御虚舟》,思考以下问题:(1)、分析三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之间的关系。
(2)、这些山水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3)、了解诗人的心态及人格特点,理解诗人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情感的关系?问题(1)意图在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入手,理解山水诗借意象营造意境,进而表现情感的特点,这也是分析山水诗情感的重要方法;问题(2)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山水诗所写景物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语言技巧;问题(3)意图是引导学生明白诗歌鉴赏需要知人论世。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查资料和小组讨论,形成结论。
选出发言人在全班交流。
这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一方面也培养了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思考掌握的知识就会记得更牢。
以下是学生对问题1的解答:学生在完成这个表格之后,再引导他们来分析意象、意境、情感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学生对问题2的解答: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后,我再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按照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将其分类,并对每一类手法进行补充。
这样,学生就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学生对问题3的解答:让学生查阅孟浩然、王维、贾岛的生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诗人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情感的关系,即让学生明白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孟浩然生活在开元时代,那是一个追求功名的时代而他一生未做过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与实际生活经历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了孟浩然一生中矛盾的隐士心态。
所以,他的诗歌在表达功业欲望之时,往往也流露出隐逸情趣。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在途中写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
他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非常含蓄,这正是诗人矛盾的隐士心态的体现。
学生经过以上的自主研究学习,明白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形成特定的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循着这一印痕,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只有把这首诗置于诗人一生命运的起伏中,置于诗人这一时期众多的作品中,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才有一种解读的大气。
然后我又有针对性地补充了三位诗人的几首诗,让学生运用刚才了解到的诗人生平及诗风去解读诗歌,以加强学生对诗人心态、人格的理解。
二、重整合归纳、忌逐篇讲解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
这决定了选修课的教学要走与必修课不同的路子: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具备对教材进行独立加工的能力,能找到解读文本的独特门径;同时,要能对教材筛选、补充、整合,形成系列,体现专题特色,从而构建起打上了教师独特印记的选修课程。
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对多个相关文本同一解读角度的寻觅,可以围绕一个专题作螺旋式探究解读,以开阔学生视野,细化知识结构,深化阅读认识,升华思想。
对选修教材的教学处理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每个专题只选一、二个知识点进行研究学习就行了。
如“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专题侧重于学习意象、意境、情感的关系,并让学生归纳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专题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咏物诗的意象,明白“一草一木总关情”,学习托物言志手法;“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专题侧重于归纳寄托乡思的意象,体会怀乡诗中凝聚的中国诗人的共通的文化情怀: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家国通一的志士情怀、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专题,侧重于让学生围绕"咏史怀古的忧患意识"去解读诗,寻出咏史怀古的常见意象、修辞手法,理解咏史怀古的艺术特征,如议论方式、情景结合方式和对比婉讽方式等,同时联系其他朝代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走入作者灵魂的深处,思考他们是如何思考历史,如何把握现实。
这样对不同的专题,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学时间不足与教学内容繁重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借一苇而渡大江。
三、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加强语言训练新课标要求“把切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作为课程中心目标,把阅读分析作品放在课程的中心位置”。
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语言训练的主体地位。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在《致教师》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以“写”促“读”,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说,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可以在鉴赏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诗话、词话,扩写、拟写对联,改写唐诗宋词(如改为新诗、小小说、分镜头剧本)等精短文章的写作,也可以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写作。
(一)、写诗评从学生做诗歌赏析题出现的问题来看,有的学生对赏析的认识,并不明确。
为此,在讲解写作技巧之前,应该让学生对赏析有感性的认识。
我印发一些课本上诗词的优秀赏析范文,并给学生讲解赏析文的一般模式。
让学生了解到赏析一般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且基本是按照知人论世法、全诗概说、诗联赏评、情感体味,主旨探求和诗风评价的程序来写的。
然后请学生挑选课本上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布置作业。
学生作业:《咏怀古迹》杜甫整首诗借王昭君的遭遇、怨恨突出自己内心的不满,以及自己同王昭君那犹为相似的遭遇,作者对王昭君的同情暗示着自己也一样可怜,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首联写了王昭君出生的地点,那“群山”“万壑”的情景,幽静、美丽、雄伟的地方,不正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吗?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的景象,孕育了王昭君的美丽、清俗、与众不同。
颔联写出了王昭君的怨恨,一离开宫廷就到了北方的沙漠,只留下昭君墓面对着黄昏的天幕。
“独”字甚好,“独”字写出了王昭君的寂寞、愁苦,也突出了昭君的思乡之情、怨恨之情。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
此句“空”字用的甚妙,“空”是徒然的意思。
这里写出王昭君的寂寞、无奈的心情,此句有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对昭君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写王昭君在汉宫受到冷遇,有恨不能发泄,只好把怨恨寄托于歌曲之中。
这一联正面写出昭君的怨恨,这是一个远嫁异乡的女子对故乡的情感。
作者当时远离故乡、漂泊地西南的遭遇与昭君十分相似,这既是对昭君的同情,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
这篇诗评虽然不是很深刻,但对于高中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像这样的学生习作还很多。
(二)、诗歌散文化读写一体能使学生的思想与语言高位运动、高速转换,所以诗歌散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要想象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