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
烟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烟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面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 凝(níng)重怀疑(yí)规模(mó)模样(mó)B . 瞩(zhǔ)目叮嘱(zhǔ)婆娑(shā)袈裟(shā)C . 明媚(mèi)倒霉(méi)嬉笑(xī)喜悦(xǐ)D . 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2. (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起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B . 关于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民意调查层出不穷,民众对延迟退休议论纷纷,不赞一词者大有人在,有的调查中,甚至有高达90%的人表示反对。
C . 中日两国人民通过民间交往,逐渐增进了了解,最终两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D . 季老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时夹杂些所引资料的数种语言文字,使那些外语和文史基础差的学生有点不知所云。
3. (2分) (2015高二上·河北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近年来,以发信息等方式威胁航空安全的案件频频发生,出现此类案件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恶作剧所致,其次是当事人对社会心存怨念所致。
B . 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又有谁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C . 我们将全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争取2013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2.4亿人次、旅游收入1670亿元,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推动江西绿色崛起的主产业。
D .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1.85亿,如何让数量如此庞大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应用 (共5题;共10分)1. (2分)(2017·珠海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过去的三年间,我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多个旧区改造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蓝图进一步明确。
B . 电影《一九四二》让更喜欢津津乐道历史辉煌而不喜欢翻看沉重记忆的中国人在享受苦味的同时,去思考怎样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C . 因为有了充足的伏笔铺垫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情节显得波澜壮阔,悬念丛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D . 他已经潜心研究东欧文学近二十年,阅读了大量的文艺理论和文学著作,所以在多次研讨交流的时候,总能发表不同于别人的一得之见。
2.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82岁的女作家艾丽斯•门罗,之前不为外人所知,并非因为她的作品不好,很大原因是因为她一贯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只顾埋头写作。
B . 德国总理默克尔严肃重申,德国对纳粹犯下的罪行负有“永久责任”。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而且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
C . 千百年,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传统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禀性;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共同理想,熔铸了中华民族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
D . 维持台湾与大陆都在“一中框架”下,以避免战争,这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利益与福祉。
如果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两岸的人民不答应。
3. (2分)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云是所有的漂泊和探取、欲求和乡愁的象征,人类的灵魂在有限和永远之间游移徘徊,就好像是云在天和地之间游移徘徊。
B . 高中生的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但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2018烟台一模语文word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三(下)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丈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
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
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
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
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
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
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
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
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
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
山东省北镇中学2018届高三12月中旬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高三12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17。
1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单选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多选题和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试题(一)(扫描版) (1)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A“一度丧失文艺本质”错误;B“甚至以此‘绑架’评论者”无中生有;D“在电影院里观看影视作品”不属于网络文艺美感的范畴。
)2.C(第③④段中没有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3.B(A“准确捕捉了网感,也就等于把握了网络文艺的美感”理解错误;C“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于文无据;D“网络文艺的繁荣成熟则指日可待”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3分)B (“意在突出小说的悲剧色彩”错,目的是为了突出爷爷的形象。
)5.(5分)⑴插叙。
(1分)⑵作用:①交代爷爷的身份,使其身先士卒的“领青”形象丰满突出;(1分)②为郝明奋不顾身率众抢险说明了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合理;(1分)③郝明身上的公仆精神,正是爷爷言传身教的结果,突显了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性,深化了小说主题,提升了小说境界;(1分)④结构上,使行文跌宕起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1分)6.(6分)①这句话饱含了爷爷对郝明的理解、体谅、关爱和嘱托,有利于刻画爷爷一心为公的感人形象;(2分)②这句话令郝明得到宽慰,安心带领群众抗洪抢险并取得最终胜利,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2分)③这句话自始至终一字未变,最后揭晓是一段录音,这样处理既出乎读者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利于增强小说构思的艺术性。
(2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3分)D(“根本之举”错。
)8.(5分)AE(选A得3分,选E得2分。
B因果关系不成立;C说法绝对化;D“主要途径”原文无据。
)9.(4分)①保护、开发并举,相互促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②增强古村自身文化吸引力,保证客流量与住留人口;③利用“互联网+公益”创新保护形式,壮大公益力量;④引导大众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⑤健全和完善古村落保护相关制度,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
(每点1分,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
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21年整理)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高三7月份月考语文试卷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
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
“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
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2017.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2018年烟台市一模高三语文试题

2018年烟台市一模高三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
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
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
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
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
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
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
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一中2015级高三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17.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
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
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于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3分)()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3.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
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
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
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
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
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
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
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
她找到了。
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十年了。
怎么?”“没什么……”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
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5.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
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