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可以定义为正面的情绪或者具有正面向上价值的情绪。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
”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就是经历了内在、外在的刺激,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达到某种成功与满意度,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感觉到个体的存在价值伴有随之而来的愉悦的心情与感受。
积极情绪并不是消极接受、坦然享受、乐不思蜀的感觉。
这些只是浅薄的感受,即时地享乐。
积极情绪拓展到更深的层面——从欣赏到热爱。
它并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真心喜欢、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欣喜。
“积极情绪”这个词,指向了重要的人性瞬间。
那些轻微而短暂的愉悦状态,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
作为人类,生来就能够体验到微弱短促却愉悦舒畅的积极情绪。
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滋味。
回想一下,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绪,它们会打开你的心扉。
然而,无论是迷恋、欢笑还是爱,你由衷的积极情绪总是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
良好的感觉来了又去,就如同好天气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
积极情绪会逐渐消退,如果它长盛不衰,人们会很难适应变化,无法觉察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的差异,或是邀请与冒犯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
我们发现,在这一秘诀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率,这是用来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
司马迁“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
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考察,“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
在17岁的时候,他们将由家里的一名管家陪同,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直到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
18 ~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有这样的经历。
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 Year(空档年)。
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
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
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
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
在塞尚、布拉克及毕加索那里,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到这样一些物件:柠檬、曼陀铃、葡萄、烟盒……它们止住我们的目光,拷问我们的目光,这些我们“惯熟的”物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向我们的目光透露着它们的秘密本质以及它们的物性形式本身。
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
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
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其他的桌子。
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无关紧要的,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
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
绘画的意义全部在于画布之外,全部在画作所意指的东西那里,就在画作的主题那里。
实际上,所有有价值的画作都正是在和这一看法的斗争中形成的,并且至少百年以来所有的画家都在非常有意识地和这种看法作着斗争。
河南省漯河五高高三语文12月份月考

河南省漯河五高高三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一.(30分,共15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吮(shǔn)吸果实累累(1éi léi) 蒙(méng)骗心宽体胖(pán) B.拙劣(1iè) 长歌当(dàng)哭横(héng)财博闻强识(zhì) C.骁(xiāo) 勇积极参与(yù) 角(jué)色力能扛(gāng)鼎D.创(chuāng)伤酩酊(dǐng)大醉掣(zhì)肘一哄(hòng)而散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狩猎(shóu) 瓜熟蒂落(dì) 赡养(shàn) 虚与委蛇(yí)B.桎梏(gù) 戛然而止(jiá).角逐(jué) 提纲挈领(qiè)C.哺育(bǔ) 煞费苦心(shà) 粗犷(kuàng) 断壁残垣(yuán) D.面颊(jiá) 怙恶不悛(quān) 造诣(yì) 叱咤风云(chà)3.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干劲/刚劲背诵/背黑锅精辟/复辟省亲/归省B.阅读/句读轴心/压轴子扁平/扁舟场合/场院C.宁静/宁愿奔波/奔头儿角色/角斗落色/落泊D.妥帖/字帖折价/折子戏弄堂/玩弄哥俩/伎俩4.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宿愿纷繁芜杂沮咒音容笑貌B.吝涩礼上往来孱头勃然大怒C.顷诉残羹冷灸自栩冠冕堂皇D.贮立临风殒泪凭吊豁然开朗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惊蛰涸泽而渔气喘吁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缱绻混为一谈欢呼雀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C.脉搏期期艾艾无动于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D.蜜饯摧人泪下恰如其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趋附炒鱿鱼杯盘狼藉和盘托出君子改过,小人饰非B.倾覆打园场原子辐射互相推诿螳螂捕蝉,黄鹊在后C.屈指挖墙角一笔勾销朋比为奸精诚所致,金石为开D.膺选绩优股通货膨涨劈头盖脸盛名之下,其实难符7.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日经研究发现,利用天网同样可以知道哪台计算机中了“尼姆达病毒”,天网防火墙可以让蠕虫病毒现________。
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病人群正趋于年轻化,青年已成为脑卒中发病的罹患人群。
数据显示,发生脑卒中的人群中,35岁以下人群人数占总数的9.77%,45岁以下人群已超过10%,也就是说每10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个年轻人。
而这群人正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旦发病,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受到脑卒中的“青睐”,青年人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预防?一旦发现,如何才能将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我们先看看青年人受到脑卒中“青睐”的因素。
这要从青年人自我认知的现状,包括身体、生理、社会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综合分析。
青年人总以为自己很年轻,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自觉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不注重定期体检。
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青年人无疑担负着重大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于是他们大多数像陀螺一样在职场不停地旋转。
在烟雾缭绕中,手端着奶茶,嚼着高热量、高盐的快餐,一动不动地端坐在工位上,手指快速敲击着键盘,点灯熬油到深夜是常态。
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得赶紧躺平刷“某音”“某手”,体能活动时间被挤占,在忙忙碌碌中,殊不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正在悄然走近……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让青年人体重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夜里呼噜声越来越响,打呼噜间断还会被憋醒,而到了白天总感觉昏昏欲睡,周身疲惫。
久而久之,身体内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体液信号传导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但在外表没有任何表现;加之青年人对自己身体状况过分自信,不会常规去医院检查身体,因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糖异常、代谢综合征,就悄悄地隐匿在我们的身体里,伺机而动。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
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
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
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
“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
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
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
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
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
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
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
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
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卷语文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
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
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追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
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
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
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实验中学一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卷)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②“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③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④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
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
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⑤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B.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C.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D.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它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D.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
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
为诸生..,同受知于督学熊尚文。
尚文并奇二生,曰:“熊生,干将、莫邪也;贺生,夏瑚、商琏也。
”举于乡。
家贫,就应城教谕。
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二人,授翰林编修。
②天启间,为洗马。
当是时,廷弼已再起经略辽东矣。
广宁之败,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
逢圣作色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即具草上之。
湖广建魏忠贤生祠,忠贤闻上梁文出逢圣手,大喜,即日诣逢圣。
逢圣曰:“误,借衔陋习耳。
”忠贤怫然去。
翌日削逢圣籍。
③庄烈帝即位,复官,连进秩。
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
十一年致政..。
十四年再入阁。
明年再致政。
④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
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
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⑤是时,湖广贼大扰。
明年春,张献忠连陷蕲、黄,逼江夏。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
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
”如翁去。
五月壬戌晦,贼陷武昌,执逢圣。
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
贼来自夏,去以秋云。
大吏望衍而祭,有神梦于湖之人,“我守贺相殊苦,汝受而视之,有黑子在其左手,其征是。
”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
以冬十一月壬子..殓,大吏挥泪而葬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B.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C.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D.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意同“致仕”或“致事”。
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贺逢圣饱有文才。
做生员时就受到督学熊尚文的赏识,殿试考中第二名,后来湖广建造的魏忠贤生祠的上梁文竞误传出自他手。
B.贺逢圣刚正不阿。
广宁战役失败之后,他不计前嫌,起草奏章为熊廷弼鸣冤;权臣魏忠贤登门拜访,他据实言明,绝不趋炎附势。
C.贺逢圣清廉沉静。
门生尹如翁远道送来衣帽,他坚决拒收,原物奉还;皇上虽然对待他和周延儒有厚薄之别,但他始终没有进言纠正。
D.贺逢圣临难不屈。
在武昌被贼寇逮捕,他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呵斥贼寇无礼,贼寇没有杀他,而驱使他离开,他毅然投墩子湖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逢圣作色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2)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
颔联哪两个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5分)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①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②荀子《劝学》中“,”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③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直接表达希望收复中原,从而取得世代相传之美名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莲荷图张晓林黄庭坚路过江陵,去承天寺谒见住持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拈须微笑,说:“山谷果然来了。
”黄庭坚也笑。
“偿债而来。
”二人都还记着那件事。
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谪黔州,途经江陵,就寄居在承天寺,也是那个时候,二人结成知音。
那天清早,花香把黄庭坚醺醒,他披衣起床,去找智珠禅师说禅。
这天早晨的阳光灿烂无比,他见禅师站在院子里,正拈着佛珠让人把一座旧塔拆去。
黄庭坚走过去站在智珠禅师的身边。
禅师说:“我要建七级浮屠。
”稍停,又说:“塔建好,你可得为塔作篇文章。
”黄庭坚笑起来。
“文章不难作,只怕塔不好建。
”智珠往山寺外望去。
山道崎岖,山雾缭绕,空中有飞鸟盘旋。
他弯下腰,捡起一片瓦砾,拂去灰尘,装进口袋。
六年过去。
黄庭坚再次走进承天寺,七级浮屠已然建好,在霏霏的江南细雨中有说不出的壮严。
智珠禅师绕塔三匝,从衣袋里掏出当年的那片瓦砾,那片瓦砾看上去竟然温润如玉。
他把瓦砾递给黄庭坚,说:“难者已经成功,接下来看不难的了。
”黄庭坚看着瓦砾,似乎想从中看出点什么来。
智珠禅师让黄庭坚先在山寺住下。
他说:“清净两晚,再说为塔作记之事。
”过两天,智珠禅师在塔下摆下案子,备了纸墨和茶水,喊来两个小沙弥,侍候黄庭坚为寺塔泼墨作记。
事也凑巧,江陵知府马瑊听说黄庭坚住在承天寺,这一天率同僚陈举、林虞等来拜访他。
碰上这等雅事,他们都很高兴。
陈举是个掏钱买来的官,喝的墨水不多,但他最好雅聚。
黄庭坚这一天灵感涌动,他让小沙弥并排铺下十余张宣纸,饱醮浓墨,文不加点,落纸云烟,一篇《承天院塔记》转瞬完成了。
文辞典雅,书法墨气豪迈,大家齐击掌。
《天院塔记》因要刻碑勒石,黄庭坚在文章的后边将智珠、马瑊等人的名字都写了进去,唯独把陈举的名字给落下了。
陈举的脸色很难看。
他走上前,朝黄庭坚一揖手,恳求道:“黄公添上陈某的名字,也好传之子孙。
”黄庭坚没说话,笔交给小沙弥,朝寺院后边的茅厕走去。
陈举脸色愈发的难看,他走到无人处,抽出佩刀,将一棵树上的三根枝条一刀斩断。
崇宁元年,黄庭坚改任领太平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