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4-2015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类型:期末 试题总数:11 浏览次数:314 上传日期:2015/6/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精神文化 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 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 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 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符号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 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 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儒学思想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 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 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 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 我们的原因。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 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 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 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长城、故宫、京剧、中医等文化符号来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 电影、芭蕾等文化符号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 1 . 下列关于“文化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符号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如丝绸、故宫、京剧、芭蕾等,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 B.文化符号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因而能使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 C.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D.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该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 2 .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只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能够保存、理解、传播、发展。 B.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符号,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密切相关。 C.李白、杜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 D.西方世界和中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符号,因而能相互认识。 3 .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某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该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符号是其中之一。 B.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C.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它不会被某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也因没有价值而不会被传承和传 播。 D.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符号化了的生活,那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高一语文命题人:张宇校对:张宇张林霞一、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
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诩辞曰:“祖母年九十,非诩不养。
”相乃止。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
骘曰:“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
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
”议者咸同。
诩闻之,乃说李修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
先帝开拓土宇,劬①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
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外单。
此不可之甚者也。
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
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修曰:“吾意不及此。
微子之言,几.败国事。
然则计当安出?”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未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
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政,防其邪计。
”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
于是西州豪杰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注】①劬(qú):辛苦,勤劳。
1.下列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辟:征召B.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举:拿来C.微子之言,几.败国事几:几乎D.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卒:通“猝”,仓猝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国相奇之,欲以为..不安..吏 B.今凉土扰动,人情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之变 D.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3.对原文的叙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虞诩十二岁便已通晓《尚书》。
他幼年失去了父亲,非常孝敬自己的祖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pdf

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 C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 2.C(解析 C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 3. D(解析 D项,“相同的”有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 4.A(淫:过多) 5.D 6.B(原文中的张养浩并非是直接向皇帝进谏。
) 7.(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对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8. “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2分)“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2分) 9. ①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春意的浓郁;②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③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④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10.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1.(1) AB(C项概括不全面。
“这样做的好处”还能促进其“更细致的思考”。
D项,分析不当。
朱光潜后来被邀请到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是因为先前在北大讲的“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反响热烈”。
E项概括不当。
“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写对一个给2分)(4分) (2)①改革教育,开展启蒙运动。
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
②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高三语文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
祖赞,魏南雍州刺史。
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
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
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
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
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
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
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①之水,无容误饮。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遂访主还之。
其雅志如此。
以选②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
大乘贼起,燕齐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
以母忧.不拜。
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
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
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
寺成,又极壮丽。
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
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
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
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遂以地还史底。
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
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
民俗荒犷,多为盗贼。
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
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
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
于是梁人惮焉。
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
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
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
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
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太 原 五 中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 高 二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
祖雍,吴丞相。
父穆,宜都太守。
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
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
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
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 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
及伦篡位,伦子虔为大将军,以荣为长史。
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
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齐王召为大司马主簿。
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
熊曰:“吾有使君脱身之计。
”于是熊谓长史葛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
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
”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
”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
”然之,白,以为中书侍郎。
在职不复饮酒。
人或问之曰:“何前醉而后醒邪?”荣惧罪,乃复更饮。
与州里杨彦明书曰:“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
”及诛,荣以讨葛功,封嘉兴伯,转太子中庶子。
时南土之士未尽才用,荣又言:“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
凡此诸人,皆南金也。
”书奏,皆纳之。
六年,卒官。
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依齐王功臣格。
荣素好琴,及卒,家人常置琴于灵座。
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因又恸哭,不吊丧主而去。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大学附中2012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10分钟)(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地推进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后,钓鱼岛局势箭在弦上....,高度复杂敏感,各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
B.2月28日,中国外长杨洁篪在会见日本外相时就钓鱼岛主权问题全面阐述了中方的严正立场,要求日方谨言慎行....,避免事态扩大化。
C.台独分子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D.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文章虽有导师署名,但读起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写的英文文稿,更是破绽百出,不忍卒读....。
B.这支被称为“铁军”的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眼看阵地就要失守。
在这间不容发....之时,增援部队赶到了。
C.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D.沂蒙山脉龙飞凤舞....,大部分位于鲁中南的临沂境内,形成了以蒙山为主峰的沂蒙山群峰,景色壮美秀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国际田联专家认为,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
C.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D.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 Word版含答案.pdf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二 语 文 出题、校对:王俊芳 贾艳霞 刘俊岚(2015.5)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
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
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
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等。
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
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 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
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病菌表皮受损? B.病菌细胞壁受损 C.病菌失去表皮? D.病菌失去细胞壁 2.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2分)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12月月考(全科10套)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高二语文出题、校对:牛俐鱼王俊芳韩姝花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
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
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
”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
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
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
”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高二语文出题、校对:牛俐鱼王俊芳韩姝花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
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
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
”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
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
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
”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
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
召之,惧不敢行。
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
”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
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
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
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
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
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就。
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
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
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
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
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
而全斌等皆引伏。
其令御史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准律处分。
乃下诏曰:“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①,犹委藩宣②。
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
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
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
赠中书令。
(选自《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注:①旄钺:节度使。
②藩宣:藩镇宣政,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拒:抵抗B. 不逾时而就就:赴任C. 请准律处分准:依照D. 特从宽贷贷:宽恕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B.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C.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D.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王全斌忠勇仁义,当国家有内乱的时候,一直抵抗敌贼、守护庄宗,不得已才离开。
B. 王全斌率军伐蜀前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告诉他战略方针。
C. 王全斌深得宋皇宽容爱护。
当百官议定他当处死刑时,皇帝只让其反省,不做处理。
D. 王全斌从12岁开始担任官职,先后被庄宗、明宗、宋太祖重用。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
(4分)②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南宋)宇文虚中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注: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下面“两朝”即指此事。
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身虽留而心不屈。
②西河馆:春秋时期晋国扣留鲁国大臣季孙意如,要把他长期安置在西河地方的宾馆里。
③北海羊:苏武牧羊。
④汝:指金国。
8、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9、此诗后三联怎样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两朝开济老臣心。
(2)鸟何萃兮苹中,----------------。
(3)回眸一笑百媚生,---------------。
(4)七月七日长生殿,-----------------。
(5)映阶碧草自春色,————————。
(6)———————,铁马秋风大散关。
(7)心非木石岂无感,————————!(8)渔阳鼙鼓动地来,---------------。
(9) ---------------,千载谁堪伯仲间!(10)袅袅兮秋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7分)渐渐消散的炊烟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