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竞赛专题五:极限法

物理竞赛专题五:极限法
物理竞赛专题五:极限法

物理竞赛专题五:极限法

————————————————————————————————作者:————————————————————————————————日期:

2

3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五、极限法

方法简介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因此要求解题者,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赛题精讲

例1:如图5—1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 弹簧上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 系数为k ,则物块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

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所以速最大时有

mg =kx ① 图5—1

由机械能守恒有 2

2

1)(kx E x h mg k +

=+ 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 k

g m mgh E k 2

221?-=

例2:如图5—2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有一点O ,在O 点放一至

斜面的光滑直轨道,要求一质点从O 点沿直轨道到达斜面P 点

的时间最短。求该直轨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

解析:质点沿O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 应该与β角有关,

求时间t 对于β角的函数的极值即可。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质点沿光滑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 βcos g a =

该质点沿轨道由静止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为t ,则

OP at =2

2

1 所以β

cos 2g OP

t =

由图可知,在△OPC 中有

图5

4

)

90sin()90sin(βαα-+=-ο

οOC

OP 所以)

cos(cos βαα

-=

OC OP 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 g

OC g OC t )]2cos([cos cos 4)cos(cos cos 2βααα

βαβα-+=

-=

显然,当2

,1)2cos(α

ββα==-即时,上式有最小值.

所以当2

α

β=

时,质点沿直轨道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最短。

此题也可以用作图法求解。

例3:从底角为θ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0υ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 空气阻力,若斜面足够长,如图5—3所示,则小球抛出后,

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 为多少?

解析: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以水平向右为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 轴正方向,

则由:gt v v y ==θtan 0,解得运动时间为θtan 0

g

v t =

该点的坐标为 θθ22

0220

0tan 221tan g

v gt y g

v t v x ====

由几何关系得:θθtan cos /x y H =+

解得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为 θθsin tan 220

?=g

v H 。 这道题若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坐标轴,求解则更加简便。 例4:如图5—4所示,一水枪需将水射到离喷口的水平距离为3.0m

的墙外, 从喷口算起, 墙高为4.0m 。 若不计空气阻力,取

2/10s m g =,求所需的最小初速及对应的发射仰角。

解析:水流做斜上抛运动,以喷口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

直角坐标,本题的任务就是水流能通过点A (d 、h )的最小初速度和发射仰角。

图5

图5

5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水流的运动方程为??

?

??-?=?=20021sin cos gt t v y t v x αα

把A 点坐标(d 、h )代入以上两式,消去t ,得:

h

h

d h h

d d h d gd h d gd d h gd v -?+-

?++=+-=-?-=]2cos 2sin [

/)]12(cos 2sin /[)

tan (cos 2/2

2

2

2

2222222

0αααααα

令 ,sin /,cos /,tan /2222θθθ=+=+=h d h h d d d h 则上式可变为

,

,6.713

4arctan 45arctan 2145245902,1)2sin(,,)2sin(/022220最小时亦即发射角即当显然v d h h h d gd v ο

οο

ο

ο

=+=+=+==-=---+=θ

αθαθαθα 且最小初速0v =

./5.9/103)(22s m s m h h d g ==++

例5:如图5—5所示,一质量为m 的人,从长为l 、质量为

M 的铁板的一端匀加速跑向另一端,并在另一端骤然停止。 铁板和水平面间摩擦因数为μ,人和铁板间摩擦因数为

μ',且μ'>>μ。这样,人能使铁板朝其跑动方向移动

的最大距离L 是多少?

解析:人骤然停止奔跑后,其原有动量转化为与铁板一起向前冲的动量,此后,地面

对载人铁板的阻力是地面对铁板的摩擦力f ,其加速度

g m

M g

m M m M f a μμ=++=+=

)(1。

由于铁板移动的距离v a v L ''=故,21

2越大,L 越大。v '是人与铁板一起开始地运

动的速度,因此人应以不会引起铁板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奔跑。

人在铁板上奔跑但铁板没有移动时,人若达到最大加速度,则地面与铁板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g m M )(+μ,根据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得:

02?+=M ma F

所以 g m

m M m F a +==

μ2 ①哈 图5—5

6

设v 、v '分别是人奔跑结束及人和铁板一起运动时的速度 因为 v m M mv '+=)( ② 且L a v l a v 12

22

2,2='=

并将1a 、2a 代入②式解得铁板移动的最大距离

l m

M m

L +=

例6:设地球的质量为M ,人造卫星的质量为m ,地球的半径为R 0,人造卫星环绕地

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试证明:从地面上将卫星发射至运行轨道,发射速度

)2(0

0r

R g R v -

=,并用该式求出这个发射速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取R 0=6.4×106m ),设大气层对卫星的阻力忽略不计,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

解析:由能量守恒定律,卫星在地球的引力场中运动时总机械能为一常量。设卫星从

地面发射的速度为发v ,卫星发射时具有的机械能为

2121R Mm G mv E -=

发 ①

进入轨道后卫星的机械能为r

Mm

G

mv E -=2221轨 ②

由E 1=E 2,并代入,r GM v =

轨解得发射速度为 )2(00r

R R GM v -=发 ③

又因为在地面上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g R R GM

mg R Mm

G

00

20

==所以

④ 把④式代入③式即得:)2(0

0r

R g R v -

=发

(1)如果r=R 0,即当卫星贴近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发射速度最小

为s m gR v /109.730min ?==

.

(2)如果∞→r ,所需发射速度最大(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或脱离速度)为 s m g R v /102.11230max ?==

例7:如图5—6所示,半径为R 的匀质半球体,其重心在球心

7

O 点正下方C 点处,OC=3R/8, 半球重为G ,半球放在 水平面上,在半球的平面上放一重为G/8的物体,它与半

球平在间的动摩擦因数2.0=μ, 求无滑动时物体离球心 图5—6

O 点最大距离是多少?

解析:物体离O 点放得越远,根据力矩的平衡,半球体转过的角度θ越大,但物体在

球体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时,θ有限度。

设物体距球心为x 时恰好无滑动,对整体以半球体和地面接触点为轴,根据

平衡条件有:θθcos 8

sin 83x G

R G =? 得 θtan 3R x =

可见,x 随θ增大而增大。临界情况对应物体所受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则:

R R x N

f m

m 6.03,,2.0tan =====

μμθ所以. 例8:有一质量为m=50kg 的直杆,竖立在水平地面上,杆与地面间

静摩擦因数3.0=μ,杆的上端固定在地面上的绳索拉住,绳 与杆的夹角ο

30=θ,如图5—7所示。

(1)若以水平力F 作用在杆上,作用点到地面的距离L L h (5/21

=为杆

长),要使杆不滑倒,力F 最大不能越过多少?

(2)若将作用点移到5/42L h =处时,情况又如何?

解析:杆不滑倒应从两方面考虑,杆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极限的前提下,力的大

小还与h 有关,讨论力与h 的关系是关键。 杆的受力如图5—7—甲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0cos 0

sin =--=--=--fL h L F mg T N f T F θθ

另由上式可知,F 增大时,f 相应也增大,故当f 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杆刚要滑倒,此时满足:N f μ=

解得:h

h L mgL F mas --=

μθθ

/tan )(tan

图5—

图5—

8

由上式又可知,当L h h h L 66.0,/tan )(0=∞→--即当μθ时对F 就没有限制了。

(1)当015

2

h L h <=

,将有关数据代入m ax F 的表达式得 N F 385max =

(2)当,5

4

02h L h >=

无论F 为何值,都不可能使杆滑倒,这种现象即称为自锁。

例9: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板质量为M ,如图5—8所示,板上有

质量为m 的小狗以与木板成θ角的初速度0v (相对于地面)

由A 点跳到B 点,已知AB 间距离为s 。求初速度的最小值。 图5—8

解析:小狗跳起后,做斜上抛运动,水平位移向右,由于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木板向

左运动。小狗落到板上的B 点时,小狗和木板对地位移的大小之和,是小狗对木板的水平位移。

由于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

mv v Mv

mv θ

θsin cos 00=

=即 ①

小狗在空中做斜抛运动的时间为 g

v t θ

sin 20=

又vt t v s =?+θcos 0 ③

将①、②代入③式得 θ

2sin )(0m M Mgs

v +=

当0,4

,12sin v 时即π

θθ=

=有最小值,m

M Mgs

v +=

m in 0。

例10:一小物块以速度s m v /100=沿光滑地面滑行,然后沿光滑 曲面上升到顶部水平的高台上,并由高台上飞出,如图5—9

所示, 当高台的高度h 多大时,小物块飞行的水平距离s 最

大?这个距离是多少?(g 取10m/s 2)

解析:依题意,小物块经历两个过程。在脱离曲面顶部之前,小物块受重力和支持力,

由于支持力不做功,物块的机械能守恒,物块从高台上飞出后,做平抛运动,其水平距离s 是高度h 的函数。

图5—

9

设小物块刚脱离曲面顶部的速度为v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mgh mv mv +=2

202

121 ① 小物块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s 和高度h 分别为:2

2

1gt h =

② vt s = ③

以上三式联立解得:2202

202

)4()4(222g

v h g v g h gh v s --=-=

当m g v h 5.2420==时,飞行距离最大,为m g

v s 5220

max ==。 例11:军训中,战士距墙s ,以速度0v 起跳,如图5—10所示,

再用脚蹬墙面一次,使身体变为竖直向上的运动以继续 升高,墙面与鞋底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μ。求能使人体

重心有最大总升高的起跳角θ。 图5—10

解析:人体重心最大总升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做斜上抛运动上升的高度,另一

部分是人蹬墙所能上升的高度。

如图5—10—甲,人做斜抛运动θcos 0v v x =,

gt v v y -=θsin 0 重心升高为 2001)cos (

21tan θ

θv s

g s H -= 脚蹬墙面,利用最大静摩擦力的冲量可使人向上的动量增加,即

∑∑∑∑=??=?==?=?,)(,)()()()(x y y mv t t N t t N t t N t f v m mv 而μμ

x y v v μ=?∴,所以人蹬墙后,其重心在竖直方向向上的速度为

x y y y y v v v v v μ+=?+=',继续升高g

v H y

22

2'=

,人的重心总升高

H=H 1+H 2=μ

θμθθμ1

tan ,)sin cos (21022

0-=-+当s g v 时,重心升高最大。 例12:如图5—11所示,一质量为M 的平顶小车,以速度0v 沿水

图5—

10

平的光滑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无 初速地放置在车顶前缘。已知物块和车顶之间的滑动摩擦因 数为μ。

(1)若要求物块不会从车顶后缘掉下,则该车顶最少要多长? (2)若车顶长度符合(1)问中的要求,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共做多少功?

解析:当两物体具有共同速度时,相对位移最大,这个相对位移的大小即为车顶的最

小长度。

设车长至少为l ,则根据动量守恒 v m M Mv )(0+=

根据功能关系 22

0)(2

121v m M Mv l mg +-=

μ

解得 μ

g m M Mv l )(22

+=,摩擦力共做功

)

(22

m M Mmv l mg W +-=-=μ

例13:一质量m=200kg ,高2.00m 的薄底大金属桶倒扣在宽广的 水池底部,如图5—12所示。桶的内横截面积S=0.500m 2,

桶壁加桶底的体积为V 0=2.50×10-

2m 3。桶内封有高度为 l =0.200m 的空气。池深H 0=20.0m ,大气压强p 0=10.00m 水

柱高,水的密度3

3

/10

000.1m kg ?=ρ,重力加速度取g=10.00m/s 2

。若用图中

所示吊绳将桶上提,使桶底到达水面处,求绳子拉力对桶所需何等的最小功为

多少焦耳?(结果要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不计水的阻力,设水温很低,不计其饱和蒸汽压的影响。并设水温上下均匀且保持不变。

解析:当桶沉到池底时,桶自身重力大于浮力。在绳子的作用下 桶被缓慢提高过程中,桶内气体体积逐步增加,排开水的 体积也逐步增加,桶受到的浮力也逐渐增加,绳子的拉力 逐渐减小,当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即绳子拉力恰好 减为零时,桶将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状态,因为若有一扰动 使桶略有上升,则浮力大于重力,无需绳的拉力,桶就会 图5—12—甲 自动浮起,而不需再拉绳。因此绳对桶的拉力所需做的最 小功等于将桶从池底缓慢地提高到浮力等于重力的位置时绳子拉桶所做的功。 设浮力等于重力的不稳定平衡位置到池底的距离为H ,桶内气体的厚度为l ',

如图5—12—甲所示。因为总的浮力等于桶的重力mg ,因而有

mg g V S l =+')(0ρ

图5—

图5—

(完整版)2017年度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7 年度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 分) 1. 录音棚的墙壁通常装有皮质材料的软包,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减弱声音的反射 B. 增强声音的反射 C. 增大声音的响度 D. 提高装饰的效果 2. 如图所示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陶瓷杯中分别装有半杯刚冲 好的热茶和半杯冷牛奶,如果将他们混合在一起,想尽快做一杯 温度可能低一些的奶茶,以下方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 将热茶冷却2min ,之后再把冷牛奶倒入热茶杯中 B. 把冷牛奶倒入热茶杯中,再冷却2min C. 将热茶冷却2min ,之后再把热茶倒入冷牛奶杯中 D. 把热茶倒入冷牛奶杯中,再冷却2min 3. 炎热的夏天,在玻璃杯中装有水和冰块,如图所示,左边杯子里的冰块压着杯底,右边杯子里的冰块漂浮在水面。若不考虑水的蒸发,当两个杯中的冰块 全部熔化时,杯中水面和初始时刻杯中水面相比() A. 都高于初始时刻杯中的水面 B. 都和初始时刻杯中的水面相平 C. 左侧杯中水面和初始时刻的水面相平,右侧杯中水面高于 初始时刻杯中水面 D. 左侧杯中水面高于初始时刻杯中水面,右侧杯中水面和初始时刻的水面相平 4. 小明用塑料吸管喝汽水时发现,松手后原来插入瓶底的吸管会自己上浮,但放在凉开水中却不会,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分析,下列说话中正确的是() A. 吸管密度小于汽水密度,因此会上浮 B. 吸管很细, 由于内部液体表面张丽的作用导致上浮 C. 从汽水中析出的二氧化碳以气泡形式附着在吸管上,使他们 整体所受浮力大于所受重力而上浮 D. 由于吸管内外大气压强的作用,使吸管上浮 5. 小明是一个爱动手并且善于思考的同学。一天他把自 己的手机拆开,看到一块如图所示的锂电池。以下是他做出的 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这块电池能提供的电能大约为2.3 ×104J B.

2020年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及答案 精品

第 27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 本卷共九题,满分 160 分.计算题的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只要给出结果,不需写出求解的过程. 一、( 15 分)蛇形摆是一个用于演示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仪器(见图).若干个摆球位于同一高度并等间距地排成一条直线,它们 的悬挂点在不同的高度上,摆长依次减小.设重 力加速度 g = 9 . 80 m/ s2 , 1 .试设计一个包含十个单摆的蛇形摆(即求 出每个摆的摆长),要求满足: ( a )每个摆的 摆长不小于 0 . 450m ,不大于1.00m ; ( b ) 初始时将所有摆球由平衡点沿 x 轴正方向移动 相同的一个小位移 xo ( xo <<0.45m ) ,然后同 时释放,经过 40s 后,所有的摆能够同时回到初 始状态. 2 .在上述情形中,从所有的摆球开始摆动起,到它们的速率首次全部为零所经过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 分)距离我们为 L 处有一恒星,其质量为 M ,观测发现其位置呈周期性摆动,周期为 T ,摆动范围的最大张角为△θ.假设该星体的周期性摆动是由于有一颗围绕它作圆周运动的行星引起的,试给出这颗行星的质量m所满足的方程. 若 L=10 光年, T =10 年,△θ = 3 毫角秒, M = Ms (Ms为太阳质量),则此行星的质量和它运动的轨道半径r各为多少?分别用太阳质量 Ms 和国际单位 AU (平均日地距离) 作为单位,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已知 1 毫角秒=1 1000角秒,1角秒= 1 3600 度,1AU=1.5×108km, 光速 c = 3.0 ×105km/s.

2018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8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在密封线内填写所在地区、学校、姓名和考号。 2.用蓝色或 黑色钢笔、圆珠笔书写。 3.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如图1所示为伦敦四大地标性摩天大楼:“对讲机”、“小黄瓜”、“奶酷刨”、“碎片大厦”。其中座大楼的设计考虑不周,曾经由于玻璃反光将停放 在附近的小轿车某些部件“烤”熔化了,你认为这座大楼最可能是( ) 2.当今,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断地加深,节约能源义不容辞。下面四种符号中, 为中国节能标志的是( ) 3.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关于这个“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 B.“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下 降 4.如图3所示为双线并绕的螺线管,a、b、c、d为四个接线柱,其 中a、b之间连接一根较细的导线;c、d之间连接一根较粗的导线。 如用两端电压恒定的同一个电源供电,下列连接方式中磁性最强的方 法是() A.将bc相连,然后a、d分别接电源两极 B.将cd相连,然后a、b 分别接电源两极 C.将ab相连、cd相连,然后分别接电源两极 D.将ad相连、bc相连,然后分 别接电源两极 5.5号电池因其体积小、容量适中,因此在小功率电器产品中广泛使用。某种市售5号电池包装上写有“1.5 V 2000 mAH”字祥。对该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能提供的电能约10.8 kJ B.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2 A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及方法知识归纳

╰ α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二) ----------------力学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 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3.轻绳、杆模型 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 g a)时才沿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 假设单B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R 2g?mgR=2 2 1 B mv 整体下摆2mgR=mg 2 R +'2 B '2 A mv 2 1 mv 2 1 +

F 'A 'B V 2V = ? ' A V = gR 53 ; ' A ' B V 2V ==gR 25 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专题——电磁感应

第三讲 磁场 §3.1 基本磁现象 由于自然界中有磁石(43O Fe )存在,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磁现象的研究。 人们把磁石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条形磁铁或磁针总是两端吸引铁屑的能力最强,我们把这吸引铁屑能力最强的区域称之为磁极。 将一条形磁铁悬挂起来,则两极总是分别指向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称北极(N 表示);指南的一端称南极(S 表示)。 磁极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同性磁极互相排斥,异性磁极互相吸引。 磁针静止时沿南北方向取向说明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的N 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S 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第一个揭示了磁与电存在着联系。 长直通电导线能给磁针作用;通电长直螺线管与条形磁铁作用时就如同条形磁铁一般;两根平行通电直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都启发我们一个问题:磁铁和电流是否在本源上一致? 1822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提出了组成磁铁的最小单元就是环形电流,这些分子环流定向排列,在宏观上就会显示出N 、S 极的分子环流假说。近代物理指出,正是电子的围绕原子核运动以及它本身的自旋运动形成了“分子电流”,这就是物质磁性的基本来源。 一切磁现象的根源是电流,以下我们只研究电流的磁现象。 §3.2 磁感应强度 3.2.1、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 将一个长L ,I 的电流元放在磁场中某一点,电流元受到的作用力为F 。 当电流元在某一方位时,这个力最大,这个最大的力m F 和IL 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磁感应强度。 将一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放在该点,小磁针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被规定为该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真空中,当产生磁场的载流回路确定后,那空间的磁场就确定了,空间 各点的B 也就确定了。 根据载流回路而求出空间各点的B 要运用一个称为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实验定律。毕—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电流元I ?L(如图3-2-1)在相对电流元的位置矢量为r 的P 点所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强度B ?大小为2 sin r L I K θ?=,θ为顺着电流I ?L 的方向与r 方向的夹角,B ?的方向可用右手螺旋法则确定,即伸出 右手,先把四指放在I ?L 的方向上,顺着小于π的角转向r 方向时大拇指方向即为B ?的方向。式中K 为一常 数,K=7 10-韦伯/安培?米。载流回路是由许多个I ?L 组成的,求出每个I ?L 在P 点的B ?后矢量求和,就得 到了整个载流回路在P 点的B 。 如果令πμ=40K ,7 0104-?π=μ特斯拉?米?安1-,那么B ?又可写为 20 sin 4r L I B θ?πμ=? 0μ称为真空的磁导率。 下面我们运用毕——萨定律,来求一个半径为R ,载电流为I 的圆电流轴线上,距圆心O 为χ的一点的磁感应强度 l I ? //B

(完整版)2017年度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7年度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录音棚的墙壁通常装有皮质材料的软包,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减弱声音的反射 B. 增强声音的反射 C. 增大声音的响度 D. 提高装饰的效果 2. 如图所示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陶瓷杯中分别装有半杯刚冲 好的热茶和半杯冷牛奶,如果将他们混合在一起,想尽快做一杯 温度可能低一些的奶茶,以下方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 将热茶冷却2min ,之后再把冷牛奶倒入热茶杯中 B.把冷牛奶倒入热茶杯中,再冷却2min C. 将热茶冷却2min ,之后再把热茶倒入冷牛奶杯中 D.把热茶倒入冷牛奶杯中,再冷却2min 3. 炎热的夏天,在玻璃杯中装有水和冰块,如图所示,左边杯子里的冰块压着杯底,右边杯子里的冰块漂浮在水面。若不考虑水的蒸发,当两 个杯中的冰块全部熔化时,杯中水面和初始时刻杯中水面 相比() A. 都高于初始时刻杯中的水面 B. 都和初始时刻杯中的水面相平 C. 左侧杯中水面和初始时刻的水面相平,右侧杯中水面高于初始时刻杯中水面 D. 左侧杯中水面高于初始时刻杯中水面,右侧杯中水面和初始时刻的水面相平 4. 小明用塑料吸管喝汽水时发现,松手后原来插入瓶底的吸管会自己上浮,但放在凉开水中却不会,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分析,下列说话中正 确的是() A. 吸管密度小于汽水密度,因此会上浮 B.吸管很细, 由于内部液体表面张丽的作用导致上浮 C. 从汽水中析出的二氧化碳以气泡形式附着在吸管 上,使他们整体所受浮力大于所受重力而上浮 D. 由于吸管内外大气压强的作用,使吸管上浮 5. 小明是一个爱动手并且善于思考的同学。一 天他把自己的手机拆开,看到一块如图所示的锂电 池。以下是他做出的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这块电池能提供的电能大约为2.3×104J B.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2020年4月修订,2020年开始实行) 2011年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进行了修订,修订稿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30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决定从2020年开始实行。修订后的“内容提要”中,凡用※号标出的内容,仅限于复赛和决赛。 力学 1.运动学 参考系 坐标系直角坐标系 ※平面极坐标※自然坐标系 矢量和标量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曲率半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相对运动伽里略速度变换 2.动力学 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惯性参考系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非惯性参考系※平动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匀速转动参考系惯性离心力、视重 ☆科里奥利力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 ☆虚功原理 4.动量 冲量动量质点与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参考系 反冲运动 ※变质量体系的运动 5.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质心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 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6.※角动量 冲量矩角动量 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和转动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7.有心运动 在万有引力和库仑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天体的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动 8.※刚体 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 绕轴的转动惯量 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9.流体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 10.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 振动的图像 参考圆简谐振动的速度 (线性)恢复力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简谐振动的能量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11.波动 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波的图像 ※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式 波的干涉※驻波波的衍射(定性) 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高三物理巧用极限法分析临界问题(附答案)

高三物理巧用极限法分析临界问题 临界问题的分析是中学物理中较为常见,也是很多同学感到困难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不断探索这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极限法分析临界问题,是通过分析把关键物理量同时推向极大和极小时的物理现象,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的一种方法。下面通过几种情况的分析来体会: 一、关键物理量“力F ” 【例1】如图1所示,物体A 的质量为2kg ,两轻绳AB 和AC(L AB =2L AC )的一端连接在竖直墙上,另一端系在物体A 上,今在物体A 上另施加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α=600角的拉力F 。要使两绳都能伸直,试求拉力F 的大小范围。(g=10m/s 2) 分析与解 如果F 很小,由竖直方向平衡知轻绳AB 中必有张力,当AC 中张力恰为零时,F 最小;如果F 很 大,由竖直方向平衡知轻绳AC 中必有张力,当AB 中张 力恰好为零时,F 最大。 设物体的质量为m ,轻绳AB 中的张力为T AB ,AC 中的张力为T AC ,F 的最小值为F 1,最大值为F 2 L AB =2L AC ,有∠CAB=600 由平衡条件有: F 1sin600+T AB sin600=mg , F 1cos600=T AB cos600 F 2sin600=mg 以上各式代入数据得:F 1=20√3/3N ,F 2=40√3/3N 因此,拉力F 的大小范围:20√3/3N <F <40√3/3N 此题也可由平衡条件直接列方程,结合不等式关系T AB >0,T AC >0求解。 二、关键物理量“加速度a ” 【例2】质量为0.2kg 的小球用细绳吊在倾角θ=600的斜面体的顶端,斜面体静止时,小球紧靠在斜面上,线与斜面平行,如图2所示,不计摩擦,求当斜面体分别以(1)2√3m/s 2, (2)4√3m/s 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时,线对小球的拉力。 分析与解 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会不加分析的列方程 求解,从而出现解出的结果不符合实际。其实,如果我们 仔细审题就会发现题目设问的着眼点是加速度。当小球向 图1 图2—1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专题十三 电磁感应训练题解答

1、 如图所示为一椭圆形轨道,其方程为()22 2210x y a b a b +=>>,在中心处有一圆形区域, 圆心在O 点,半径为()r b <,圆形区域中有一均匀磁场1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1B 以 1B t k ??=的速率增大,在圆外区域中另 有一匀强磁场2B ,方向与1B 相同,在初始时,A 点有一带正电q 的质量为m 的粒子, 粒子只能在轨道上运动,把粒子由静止释放,若要其通过C 点时对轨道无作用力,求2B 的大小。 解:由于r b a <<,故轨道上距O 为R 的某处,涡旋电场强度为 22122B r kr E R t R ?==? 方向垂直于R 且沿逆时针方向,故q 逆时针运动。 q 相对O 转过θ?角时,1B 对其做功为 2 2kr W F x Eq x q R R θ?=?=?=? 而2B 产生的洛伦兹力及轨道支持力不做功,故q 对O 转过θ角后,其动能为 2 2122 k kr E mv W q θ==?=∑ q 的速度大小为 2kr q v m θ = q 过C 时,()3 20,1,2,2 n n θππ=+= C 处轨道不受力的条件为 2 2mv qvB ρ = 其中ρ为C 处的曲率半径,可以证明:2 a b ρ=(证明略) A C 1 B 2 B O x y

将v 和θ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可得 ()22 320,1,2,2br mk B n n a q ππ?? = += ??? 2、 两根长度相等,材料相同,电阻分别为R 和2R 的细导线,两者相接而围成一半径为a 的圆环,P Q 、为其两个接点,如图所示,在圆环所围成的区域内,存在垂直于图面、指向纸内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随时间增大的变化率为恒定值b 。已知圆环中感应电动势是均匀分布的,设M N 、为圆环上的两点,M N 、间的圆弧为半圆弧的一半,试求这两点间的电压()M N U U -。 解:根据法拉第定律,整个圆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2E r b t π?Φ = =? (1) 按楞次定律判断其电流方向是逆时针的,电流大小为 23E E I R R R = =+ (2) 按题意,E 被均匀分布在整个圆环上,即?MN 的电动势为4E ,?NQPM 的电动势为34E ,现考虑?NQPM ,在这段电路上由于欧姆电阻所产生电势降落为()22I R R +,故 3242M N R U U E R I ? ?-=-+ ?? ? (3) 由(1)、(2)、(3)式可得 21 12 M N U U r b π-=- (4) 当然,也可采用另一条路径(?MTN 圆弧)求电势差 ()211 424321212 N M M N E R E E R U U I E r b U U R π-= -=-===--g g 与(4)式相符。 3、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区域内有匀强磁场B ,其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个边长也为a 的等边三角形导轨框架ABC ,在0t =时恰好与上述磁场区域的边界重合,而后以周期T 绕其中心在纸面内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于是在框架ABC 中产生感应电流,规 R T M N P Q 2R S

2020年第二十届全国应用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word版) 新人教版 精品

2020年第二十届全国应用物理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三人分享,其中在光纤通信技术方所做的原创性工作而被称为“光纤之父”的美籍华人是() A.钱永健B.朱棣文C.高锟D.丁肇中 2.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 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液化C.蒸发D.升华 3.2020年1月2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大范围降雪天气袭击。 大雪严重影响了民航、铁路和高速工路等交通,如图2所示。在遇 到这种天气时,为了尽快清除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这 是因为() A.“融雪盐”与少量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冰雪 熔化 B.“融雪盐”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熔化 C.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 D.“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熔化 4.小明发现户外地面以上的冬季供热管道每隔一段距离总呈现 型,如图3所示。其主要原因是() A.为了避开行人和建筑物 B.为了美观 C.为了避免管道因热胀冷缩导致的损坏 D.为了方便工人师傅 安装和检修 5.体操、投掷、攀岩等体育活动都不能缺少的“镁粉”,它的学名是碳酸镁。体操运动员在杠前都要在手上涂擦“镁粉”,其目的是 A.仅仅是为了利用“镁粉”吸汗的作用,增加手和器械表面的摩擦而防止打滑 B.仅仅是为了利用手握着器械并急剧转动时“镁粉”能起到衬垫作用,相当于在中间添加了一层“小球”做“滚动摩擦” C.仅仅是为了利用“镁粉”填平手掌的褶皱和纹路,使手掌与器械的接触面积增大,将握力变得更加实在和均匀 D.上述各种功能都有 6.小新同学家中的墙壁上竖直悬挂着一指针式电子钟,当其因电池电能不足而停止时。指针最可能停在如图4所示的哪个位置附近() 7.小明在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一种镜头焦距大小可根据需要发生改变的光学照相机)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一、(25分)填空题 1.一个粗细均匀的细圆环形橡皮圈,其质量为M,劲度系数为k,无形变时半径为R。现将它用力抛向空中,忽略重力的影响,设稳定时其形状仍然保持为圆形,且在平动的同时以角速度ω绕通过圆心垂直于圆面的轴线匀速旋转,这时它的半径应为。 2.鸽哨的频率是f。如果鸽子飞行的最大速度是u,由于多普勒效应,观察者可能观测到的频率范围是从到。(设声速为V。) 3.如图所示,在一个质量为M、内部横截面积为A 的竖直放置的绝热气缸中,用活塞封闭了一定量温 度度为 T的理想气体。活塞也是绝热的,活塞质量 以及活塞和气缸之间的摩擦力都可忽略不计。已知 大气压强为 p,重力加速度为g,现将活塞缓慢上提,当活塞到达气 缸开口处时,气缸刚好离开地面。已知理想气体在缓慢变化的绝热过程中pVγ保持不变,其中p是气体的压强,V是气体的体积,γ是一常数。根据以上所述,可求得活塞到达气缸开口处时气体的温度为。

4.(本题答案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束取代了光束被用来“照射”被观测物。要想分辨101.010m -?(即原子尺度)的结构,则电子的物质波波长不能大于此尺度。据此推测电子的速度至少需被加速到 。如果要想进一步分辨121.010m -?尺度的结构,则电子的速度至少需被加速到 ,且为使电子达到这一速度,所需的加速电压为 。 已知电子的静止质量 319.110kg e m -=?,电子的电量 191.610C e -=-?,普朗克常量346.710J s h -=??,光速813.010m s c -=??。

二、(20分)图示为一利用传输带输送货物的装置,物块(视为质点)自平台经斜面滑到一以恒定速度v运动的水平长传输带上,再由传输带输送到远处目的地,已知斜面高 2.0m h=,水平边长 4.0m L=,传输带宽 2.0m d=,传输带的运动速度 3.0m/s v=。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 10.30 μ=。物块自斜面顶端下滑的初速度为零。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方向与传输带运动方向垂直。设斜面与传输带接触处为非常小的一段圆弧,使得物块通过斜面与传输带交界处时其速度的大小不变,重力加速度2 10m/s g=。 1.为使物块滑到传输带上后不会从传输边缘脱离,物块与传输带之 间的摩擦系数 2 μ至少为多少? 2.假设传输带由一带有稳速装置的直流电机驱动,与电机连接的电源的电动势200V E=,内阻可忽略;电机的内阻10 R=Ω,传输带空载(无 输送货物)时工作电流 02.0A I=,求当货物的平均流量(单位时间内输送货物的质量),稳定在640kg/s 9 η=时,电机的平均工作电流等于多少?假设除了货物与传输带之间的摩擦损耗和电机的内阻热损耗外,其它部分的能量损耗与传输带上的货物量无关。

极限思维法、特殊值法、量纲法、等解高中物理选择题

高中物理“超纲”选择题解题方法 1.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的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定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 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 = M+m gsinθ,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M+msin2θ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 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 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 ..的。请你指出该项。 () A.当θ=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sin g θ ,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2.某个由导电介质制成的电阻截面如图所示。导电介质的电阻率为ρ、制成内、外半径分别为a 和b 的半球壳层形状(图中阴影部分),半径为a 、电阻不计的球形电极被嵌入导电介质的球心为一个引出电极,在导电介质的外层球壳上镀上一层电阻不计的金属膜成为另外一个电极。设该电阻的阻值为R 。下面给出R 的四个表达式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R ,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R 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 A .R= ab a b πρ2) (+ B .R= ab a b πρ2) (- C .R=) (2a b ab -πρ D .R= ) (2a b ab +πρ 3.图示为一个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圆环,其单位长度带电量为η。取环面中心O 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 轴。设轴上任意点P 到O 点的距离为x ,以无限远处为零电势,P 点电势的大小为Φ。下面给出 Φ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 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电势Φ,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Φ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 I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训练题及答案

1、有一无限大的导体网络,它是由大小相同的正六边形网眼组成,如图(1.1),所有六边形每边的电阻都为R ,求结点a 、b 之间的电阻。 解析:像这类求导体网络的等效电阻的题目,我们不可能由电阻的串并联关系求出等效电阻,只能用电流的分步法,在ab 间引入一个电压ab U ,在网络中形成总电流I ,再找出ac I ,ab I 与I 的关系,最后由R U I =确定ab R 。 由网络的对称性可知,假设有电流I 从a 点流入网络,必有 1 3I 电流由a 流向c ,在c 点又分为两支路电流,则cb 的电流为1 6 I 。 另一方面,假设有I 电流有b 点流出网络,必有13I 电流由c 流向b ,a 和d 分别有1 6I 流向c 。 将两种情况叠加,则有I 电流由a 流入,从b 流出,按电流的分步法,必有 362ac I I I I = += 方向经导线ac 由a 流向c 362 ab I I I I = += 方向经导线cb 由c 流向b 所以a 、b 两点间的等效电阻为 a b a c c b ab U I R I R R R I I +=== 2、证明图(2.1)中的Y 形电阻网络与图(2.2)中的?形电阻网络的等效变化关系为: 图(1.1) a b c d 2 3 1 2 I 3 I 12 R 31 R 23 R 1 I 图(2.2) 1 I 1 R 2 R 3R 3 I 3 2I 2 1 图(2.1)

12233112 3 12233123 1 12233131 2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和 3112 1 122331 12232 122331 23313 122331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解析:所谓等效变换,就是指这两种网络联接方式之间,仍保持电路中其余各部分的电流和电压不变,即Y 形网络中三个端点的点位1U ,2U ,3U 及流过的电流1I 、2I 、3I 和?形网络中的三个端相同,见图(2.1)和图(2.2). 如图(2.3),设流经电阻12R 、23R 、31R 的电流分别是12I 、23I 、31I ,对图(2.1)所示的Y 形网络有 112212 331131123 0I R I R U I R I R U I I I -=?? -=??++=? 由此可得 3 2 11231 1223 31 12 23 31 R R I U U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 ++++ 对图(2.2)所示的网络有 121212 313131 11231U I R U I R I I I ?=?? ? =?? ?=-?? 解得 31 1211231 U U I R R =- 所以有 33121212311223311223311231 R U R U U U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式中各对应项的系数相等 122331 123 R R R R R R R R ++= 图(2.3) 3I 1I 2I 12 R 31R 23R 12I 23I 31I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考试及答案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考试及答案 1 / 15

————————————————————————————————作者:————————————————————————————————日期: 2 / 15

2018年度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卷 注意事项: 1.请在密封线内填写所在地区、学校、姓名和考号。 2.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书写。 3.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分数 复核人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如图1所示为伦敦四大地标性摩天大楼:“对讲机”、“小黄瓜”、“奶酷刨”、“碎片大厦”。其中座大楼的设计考虑不周,曾经由于玻璃反光将停放在附近的小轿车某些部件“烤”熔化了,你认为这座大楼最可能是() 2.当今,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断地加深,节约能源义不容辞。下面四种符号中,为中国节能标志的是() 3.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关于这个“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 B.“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

4.如图3所示为双线并绕的螺线管,a、b、c、d为四个接线柱,其中a、b之间连 接一根较细的导线;c、d之间连接一根较粗的导线。如用两端电压恒定的同一个电源供 电,下列连接方式中磁性最强的方法是() A.将bc相连,然后a、d分别接电源两极 B.将cd相连,然后a、b分别接电源两极 C.将a b相连、cd相连,然后分别接电源两极 D.将a d相连、bc相连,然后分别接电源两极 5.5号电池因其体积小、容量适中,因此在小功率电器产品中广泛使用。某种市售5号电池包装上写有“1.5 V 2000 mAH”字祥。对该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能提供的电能约10.8 kJ B.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2 A C.它提供的最大电功率为3 W D.它在电路中是提供电荷的装置 6.在平缓的海滩上经常可以看到如图4所示的情景:不论远处的海 浪沿什么方向冲向海岸,到达岸边时总是大约沿着垂直于岸的方向。发 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在海岸边,风的方向总是与海岸线垂直 B.在海岸边,风的方向总是与海岸线平行 C.水波在浅水中传播时,水越浅传播得越快 D.水波在浅水中传播时,水越浅传播得越慢 7.小明在宠物店买了淡水热带鱼,为方便带回家,商家将鱼放在装有水的轻薄的塑料袋里。如果小明将装着魚且没有打开的塑料袋直接放入家里的淡水鱼缸中,则图5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8.微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金属会被反射,遇到陶瓷或玻璃则几 乎不被吸收的透射,而遇到类似于水、酸等极性分子构成的物质则会被吸 收导致这些物质的温度升高。如图6所示为家用微波炉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这些信息,你认为以下关于微波炉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炉的内壁要使用金属材料 B.炉内盛放食物的容器的材质可以是玻璃或陶瓷 C.炉内转盘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从不同侧面看到食物被加热的情况 D.微波炉的玻璃门上有一层金属膜或金属网 9.静止、密闭的客车上有一个系在座椅上的氦气球,一个悬挂在车顶的小球。若客车突然启动向左驶出,图7中氦气球与悬挂小球最可能出现的相对位置变化是()

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物态变化)

最近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解析专题3--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 (2013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滑 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 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 而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1所示。 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 图1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答案:B 解析: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选项B正确。2.(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答案:D 解析: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的原因是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选项D正确。 3.(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 B.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C.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 D.雾和霾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 解析: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选项B正确。 答案:.B 4(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如图所示的4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高中物理极限法的应用

极限法的应用 一. 本周教学容: 物理解题方法复习专题——极限法的应用 二. 重点、难点: (一)物理思想 在物理问题中,有些物理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这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又包含在一个更复杂的物理过程中。若把这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奇变点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可以反映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维法的物理思想。 极限法是一种直观、简捷的科学方法。在我们已学过的物理规律中,常能看到科学家们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得到的物理规律。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运动时就运用了极限思维法将第二斜面外推到极限——水平面;开尔文把查理定律外推到压强为零这一极限制,而引入了热力学温标……这些例子说明,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问题的研究中,极限思维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二)如何应用极限法解决问题 应用极限思维法时,特别要注意到所选取的某段物理过程研究的物理量的变化应是单一的。如增函数或减函数。但不能在所选过程中既包含有增函数,又包含有减函数的关系,

这种题目的解答是不能应用极限法的。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先判定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是否为单调变化。若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为单调变化,可假设某种变化的极端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 极限法常见用于解答定性判断题和选择题,或者在解答某些大题时,用极限法确定“解题方向”。在解题过程中,极限法往往能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电路中,当可变电阻R的阻值增大时() A. A、B两点间的电压U增大 B. A、B 两点间的电压U减小 C. 通过R的电流I增大 D. 通过R 的电流I减小 分析: 可变电阻R的变化围在零到无穷大之间连续变化。当R=0 ;当R→∞时,R断路,时,A、B间短路,此时U=0,I E R r =+ () 1 ,()。可见,当R的阻值增大时,U增大而I ==++ I U ER R R r 212 减小,因此A、D选项正确。 点拨:

第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与详细解答

第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 2006年11月深圳 ★理论试题 一、 建造一条能通向太空的天梯,是人们长期的梦想.当今在美国宇航局(NASA )支持下,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已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一种简单的设计是把天梯看作一条长度达千万层楼高的质量均匀分布的缆绳,它由一种高强度、很轻的纳米碳管制成,由传统的太空飞船运到太空上,然后慢慢垂到地球表面.最后达到这样的状态和位置:天梯本身呈直线状;其上端指向太空,下端刚与地面接触但与地面之间无相互作用;整个天梯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如果只考虑地球对天梯的万有引力,试求此天梯的长度.已知地球半径R 0=6.37×106m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9.80m ·s -2. 二、 如图所示,一内半径为R 的圆筒(图中2R 为其内直径)位于水平地面上.筒内放一矩形物.矩形物中的A 、B 是两根长度相等、质量皆为m 的细圆棍,它们 平行地固连在一质量可以不计的,长为l =R 的矩形薄片的两端.初始时 矩形物位于水平位置且处于静止状态,A 、B 皆与圆筒内表面接触.已知A 、B 与圆筒内表面间的静摩擦因数μ都 等于1. 现令圆筒绕其中心轴线非常缓慢地转动,使A 逐渐升高. 1.矩形物转过多大角度后,它开始与圆筒之间不再能保持相对静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出数值,不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l A 2R

2.如果矩形物与圆筒之间刚不能保持相对静止时,立即令圆筒停止转动.令θ表示A的中点和B的中点的连线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求此后θ等于多少度时,B 相对于圆筒开始滑动.(要求在卷面上写出必要的推导过程.最后用计算器对方程式进行数值求解,最终结果要求写出三位数字.) 三、 由于地球的自转及不同高度处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差异,静止的大气中不同高度处气体的温度、密度都是不同的.对于干燥的静止空气,在离地面的高度小于20km的大气层内,大气温度T e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已知其变化率 =-6.0×10-3K·m-1 z为竖直向上的坐标. 现考查大气层中的一质量一定的微小空气团(在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时可当作质点处理),取其初始位置为坐标原点(z=0),这时气团的温度T、密度ρ、压强p都分别与周围大气的温度T e、密度ρe、压强p e相等.由于某种原因,该微气团发生向上的小位移.因为大气的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微气团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其体积要膨胀,温度要变化(温度随高度变化可视为线性的).由于过程进行得不是非常快,微气团内气体的压强已来得及随时调整到与周围大气的压强相等,但尚来不及与周围大气发生热交换,因而可以把过程视为绝热过程.现假定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理想气体在绝热过程中,其压强p与体积V满足绝热过程方程 pVγ=C.式中C和γ都是常量,但γ与气体种类有关,对空气,γ=1.40.已知空气的摩尔质量μ=0.029kg?mol-1,普适气体恒量R=8.31J?(K?mol)-1.试在上述条件下定量讨论微气团以后的运动. 设重力加速度g=9.8m·s-2,z=0处大气的温度T e0=300K.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