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一文,让学生了解唐朝诗歌的流派风格和文学背景。

2. 通过解读文章,让学生了解“诗”作为人们思想、情感和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信念,就能越过重重困难。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请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挫折经历,感悟人生情感历程。

启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和阅读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不同的文学作品之间有很多联系。

2.教材展现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全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哪些文学特点?(3)文章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哪些特点?3.重难点突破通过分析《破阵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陈同甫创作的。

陈同甫是唐朝晚期的一位诗人,有“破阵子”、“青溪”等许多诗篇,以志怀抒情、语言委婉、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其《破阵子》以勇气、豪情为主调,以及对命运的不屈与虚心和谷的诗意描摹,旋即被世人铭记,成为了名篇。

4.拓展思考学生可以自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体裁、文学特点、主题等。

每个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感悟。

三、教学反思1.通过展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拓展思考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深刻思考的愿望。

3.通过课的整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特点和陈同甫的诗歌意象,而且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和陈同甫的代表作《破阵子》。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

拓展思考环节更是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喜欢的诗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主题和文学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壮志和理想的执着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2)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各组对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3)进行课堂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2)解读诗歌的寓意和作者情感,如对友情、壮志的追求等;(3)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推荐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3.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4.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2.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教学难点:1.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2.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奠基,初识豪放之人清朝有个文人王士祯说:“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词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为头领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词中之龙”辛弃疾为头领的豪放派。

我们知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思,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顾名思义是风格豪放的词,它的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境界宏大,有一种雄浑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之“壮” 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设计意图:借助清朝文人王士祯的话,让学生初步明白词有派别之分,辛弃疾在豪放派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老师进一步补充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对豪放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奠定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会心诵读,读出豪放之情1.会心诵读,读准字音,揣摩语气。

曾国藩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

”意思就是读书声调抑扬顿挫就像金石相撞发出的声音,非常的美妙。

如果同学们能学习“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朗读,一定可以领略这首词特有的魅力。

我们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还要读出语气的轻重,暗合作者内心的情感激荡。

2.会心诵读,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读出语气的轻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辛弃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

(典故)。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

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
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

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
情感雄奇高昂。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