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_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赏析

合集下载

《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破阵子”,曲牌名,源自唐代《破阵乐》,又名《十柏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的题目。

意思是,为了勉励陈同甫,写一首抒发壮怀的词,寄给他。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公元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这首词构思新颖,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的壮怀。

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写实,表达忧国之情。

作者勾画了一个深沉悲壮的画面:主人公在沉醉之中,拨亮灯芯仔细地观看着自己的宝剑。

起笔一个“醉”字,写出了诗人国事萦怀而又壮志难酬的愁苦。

说明在此之前,词人已经喝了很多的酒。

在古代诗词中,“酒”和“愁”,往往有着不解之缘,致有“举酒消愁愁更愁”的诗句。

“挑灯”和“看剑”两个细节运用,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矛盾,交待了愁苦的原因,带有悲壮的色彩。

“挑灯”,拨亮灯心,表明夜已很深,“看剑”二字,意境尤其深沉,不仅令人想象到寒光闪闪的宝刀,而且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奔腾的激情,下面的内容,也全部从这里派生出来。

起拍八字,织成了一幅深沉感人的画面,词人忧国的深切、挚着,心中的郁闷悲愤,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诗人凝视着宝剑,神思驰聘,进入了振奋昂扬的幻境之中。

以下八句是虚笔,集中描写幻觉中的情景。

“梦回”是由写实进入写虚的过渡,它既可以说明下面的描写是幻觉,又可以使人想象到词人对剑沉思的情态。

“吹角连营”这四个字,洋溢着浓厚的军事生活气息。

古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古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古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破阵子破阵子,当时明月,曾照彩云归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现代译文:破阵子,当年的明月,曾照云彩的归宿之地。

只恐怕两岸的小船,容纳不下那许多的忧愁。

这首古诗《破阵子》是唐代诗人杜甫为了表达对好友陈同甫的思念之情所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舟行凄凉的景象,抒发了他对友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朝政的忧虑。

接下来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来看,《破阵子》由四节构成,每一节都是以“破阵子”为起句,表达了诗人惆怅离别之情。

这种重复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回旋的轻盈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句的主语都省略了,只给出了谓语,这样的表达形式增强了节奏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表达的含蓄性。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纷乱和复杂。

首节“当时明月,曾照彩云归处”描绘了明月当空,照射云彩归去的情景,展示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第二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以小溪上的小船为意象,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无法得到完全宣泄的苦闷。

意象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和真切。

最后,诗中通过对友情和朝政的关联,表达了杜甫对友人陈同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朝廷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担忧。

友情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在困境中寻找安慰和力量的源泉。

朝政的不幸则让诗人感到悲愤和忧虑,他的凄凉身世与国家社会的动荡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担忧。

《破阵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甫对友情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绪和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友人和社会的思索和忧虑,从而使读者在欣赏中思考,产生共鸣。

总之,《破阵子》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深思和赞赏。

杜甫通过琼浆玉液般的文字,将他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对友情、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思考,从而赋予了他的作品深远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欣赏阅读及答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欣赏阅读及答案

(十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微赏析
这首词上下阕共10句,前9句描述军旅生活、战斗场面,多是虚拟之辞,是在追忆基础上的想象,表明词人从军沙场、建功立业的愿望一刻也不曾放下;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则回到了现实中,短短5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可怜”的意思是可悲可叹,词人悲叹壮志未酬,以上所说都是空的;“白发生”形象地表明自己年已衰老,收复中原的理想难以实现;弦外之音是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愤慨。

◎名句积累
1.运用典故,写军营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表现词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愿望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内演练。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篇一词牌名:破阵子|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古诗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翻译/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注释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回到,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

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俗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指烤熟的肉,这里指烤肉吃。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朱德才、王华)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朱德才、王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朱德才、王华)唐乐中有《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可见是武舞曲。

当时唐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

词中《破阵子》一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

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

仔细体味本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

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

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

“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

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

“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

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

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

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形象。

前两句描绘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篇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考频率题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考频率题

1.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挑灯看剑”写实,“吹角连营”是想象,表现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2.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分牛肉的欢乐,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发挥想象,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场景。

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食将军们分给的烤牛肉,军士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接受检阅。

4.赏析“沙场秋点兵”的“秋”字
“秋”字点明季节,渲染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表现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5.分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生动形象地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塑造了一位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

6结合这首词的题材和思想感情,说说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英雄之词”?
题材上,写雄豪勇猛的军营生活;感情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这些都是英勇战斗、杀敌报国的英雄所为,充满英雄豪气,所以这个说法十分妥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作品。

诗中赞美陈同甫,赞美他的勇气和斗志,表达了李白的敬仰和赞叹。

诗中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觉得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陈同甫赋予了活的灵魂,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铭记历史。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陈同甫英勇威武的形象,他天生英明,智勇双全,以威武著称,四处奔放,开创出神话般的传奇。

李白以一种高贵而又庄严的语言描述了陈同甫的英勇,使其成为英雄的样子,体现出他对历史及其英雄的尊重。

诗的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李白对陈同甫的爱护和尊敬。

他赞美陈同甫如炎黄子孙般英勇豪迈,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英雄之国,以此为荣。

陈同甫无私奉献,以他自己的血液维系着同胞的相互依存,使他成为不朽的历史之英雄。

此外,诗还提到了陈同甫的名声和影响力,大家都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英勇和无私的声誉,赢得大家的尊敬和崇拜。

他的行为激励了数千年来中国英雄的奋斗,激发了无数的精神,使他的功绩流传千古,被人们永久的铭记。

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陈同甫的尊敬和敬佩之情,同时也为历史人物缅怀了他的精神,使这位历史英雄成为千古流芳的人物。

他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以及高尚的精神,在本世纪仍然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能够给人们提供无穷的启发和激励。

此外,通过诗句的表达,李白也暗示了中国传统礼教的文化传统,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仁义礼智信的宗教信仰,诠释了自由、勤劳和谦卑的美德,以及智慧的决定和金钱的权力。

丰富的诗句,不仅使历史发生了和解,而且把历史文化融入现实中,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

总之,李白以自己抒情夸张的诗句,表达了对陈同甫英勇威武的敬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礼教的尊重和理解,也对后世给予了一定的启迪和激励,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辛弃疾(南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十分快,弓箭像雷霆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三、解题:
这首《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

陈同甫是陈亮的字。

史称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在政治上始终坚持抗战,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多所唱和。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抗金军旅生活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向往,以激励陈亮,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

“壮词”意思是壮怀激烈之词。

四、赏析
《破阵子》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的化身。

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可怜白发生!”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个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篇都是极为热烈兴奋的语句,而结尾“可怜”五字,却急煞急转,形象全非,可怜”的是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其心的闲散境地;“可怜”的是一生理想化为泡影,“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五、写法
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

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

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

六、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很多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七、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八、中考真题
1、(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辛弃疾即使“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以前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能够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 、山东济南2008
(1)、辛弃疾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眷恋自己以前浴血奋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能够感受到,由此,我们不禁联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可怜白发生”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3、2010年四川自贡
阅读下面这首诗和《破阵子》,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准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参考答案:一(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答案: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表现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和作者痛苦无奈的感情,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8、“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⒚①C
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

③A.√B.√C.√D。

.
这首词通过对军旅生活的几个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想力挽狂澜、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这个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不过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

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不过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