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合集下载

《破阵子》诗词赏析

《破阵子》诗词赏析

《破阵⼦》诗词赏析《破阵⼦》诗词赏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意思]替君主完成了统⼀天下的⼤业,争取⽣前死后都留下为国⽴功的勋名。

可惜的是⽽今我已⽩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出⾃]⾟弃疾《破阵⼦》 《破阵⼦》为陈同⽗赋壮语以寄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注释: 陈同甫:陈亮12世纪,字同甫(⼜做同⽗),⾟弃疾的好友。

富有才华,坚持抗⾦,终⽣未仕。

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

①破阵⼦:词牌名。

题⽬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

吹⾓:军队中吹号⾓。

连营:连接成⽚的军营。

④“⼋百⾥”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

⼀说指⽜,有⼀头骏⽜,名叫“⼋百⾥驳(bò)”。

《晋书王济传》和《世说新语汰侈》麾(huī)下:帅旗下⾯,此处泛指兵营。

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烤熟的⾁。

⑤麾(huī)下:指部下。

麾,军旗。

⑥五⼗弦:古代有⼀种瑟有五⼗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⑦的(di)[四声或⼆声]卢:⼀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追赶,骑“的卢马”⼀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⑧霹雳(pī lì):响声巨⼤的强烈雷电。

⑨了(liǎo)却:完成。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⑩可怜⽩发⽣: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了,还没能实现平⽣的壮志。

《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弃疾 译⽂1: 醉梦⾥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声的军营。

军营将⼠都能分到犒劳的烤⽜⾁,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舞⼠⽓,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样,跑得飞快,⼸箭像惊雷⼀样,震⽿离弦。

⼀⼼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业,搏得天下⽣前死后的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注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注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

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

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标签抒情、宋词三百首、初中古诗、记梦、壮志难酬、豪放、战争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注释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

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

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

“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

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

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

破阵子_辛弃疾1

破阵子_辛弃疾1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赏析【原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注释:]①破阵子:词牌名。

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

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

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

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赏析一】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导语】⾟弃疾(1140年5⽉28⽇-1207年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南宋豪放派词⼈、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弃疾⼀⽣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许,却命运多⾇、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阔⼜善化⽤典故⼊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弃疾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译⽂ 醉梦⾥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声。

把烤⽜⾁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样跑得飞快,⼸箭像惊雷⼀样,震⽿离弦。

(我)⼀⼼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发⼈! 注释 醉⾥: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百⾥:指⽜。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

五⼗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ì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样;的卢,马名。

⼀种额部有⽩⾊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中⼀跃三丈,脱离险境。

破阵子辛弃疾

破阵子辛弃疾

破阵子辛弃疾破阵子辛弃疾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破阵子辛弃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词句注释】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⑺沙场:战场。

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

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

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白话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赏析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在梦境中回到了战场上的情景。

他“醉里挑灯看剑”,看到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武器和装备,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接着,“梦回吹角连营”,他听到了军营中传来的号角声,感受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他和战友们一起分享着烤肉,听着激昂的战歌,准备投入战斗。

“沙场秋点兵”,在这个秋天的战场上,他们进行了阅兵仪式,展示出了强大的军威。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的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奔,他的弓箭像霹雳一样惊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一心想要为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的名誉。

然而,“可怜白发生”,最后他却只能无奈地感叹自己已经老去,无法再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首词的意境激昂,情感真挚,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它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英勇和无畏;通过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结构上,这首词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上片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激昂壮阔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下片则通过“可怜白发生”这一转折,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使整首词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展现了辛弃疾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

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ì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思想感情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

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
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
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
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
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个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
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
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
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
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
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
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
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能够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
显得呆板;不过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
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
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
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
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
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