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这首词虽然题材比较普通,但是立意新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鉴赏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是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词牌名解析
三、诗句赏析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采桑子,原名《采桑》,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词牌名解析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此词牌源于唐代教坊曲,后为词人所采用。
采桑子词格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三、诗句赏析
采桑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表现出农村的恬淡氛围,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则展
示了作者抒发壮志豪情的心境。
词中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词人的抱负相互映照,令人陶醉。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擅长抒发壮志豪情,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柔情。
采桑子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词影响深远,被誉为“农村词”的代表作。
五、总结
采桑子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展示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自己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译文】石壁的白云呀虚无飘渺渐渐积高,瓢泉的溪声呀绕梁环绕几周几遭?呀!自从一场秋雨将花儿凋落掉,我就偏爱微风中的野草。
盛情的野老备好野菜美酒佳肴,殷勤将我相邀。
他拄着拐杖呀,正要——避人过桥,眯眼细瞧,认出了是我呀!急急走来伴着笑。
【赏析】辛弃疾的农村题材词,写景如“明月别枝惊鹊”的黄沙道夜色,写人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老媪和“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很有名。
但是,辛弃疾还有一首写人写景都堪称绝唱的力作,却鲜为人知,它就是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大约写于庆元四年(1198),是辛弃疾退居瓢泉所作。
上片主要写瓢泉之景及诗人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下片用曲折的笔法,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刻画出一位热情好客的野老形象,进一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趣,深化了词中“却爱微风草动摇”这一象征性的主题。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写出了瓢泉特异的云影溪声。
《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
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如瓢。
周围皆石径,厂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然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鉴。
”此二句描写的正是瓢泉的这种独特景色。
然而,这描写又非简单地描摹和再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词人身处瓢泉美景中的感觉和幻觉。
首句,“石壁虚云积渐高”,写词人观赏山云时的感受。
辛弃疾极爱瓢山山云,刚到此地卜居时,他就曾说过:“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泌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又多次遐思山中之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戏赋云山》)。
而在此时,词人看山赏云,已是注目发呆了,“积渐高”三字,活脱脱地表现了词人观云长久的感受。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b58317580216fc700afd67.png)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诗文赏析】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辛弃疾的诗词《南乡子》注释及赏析

【导语】《南乡⼦》这是⼀⾸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兵的侵略⾯前不敢抵抗、昏庸⽆能。
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弃疾的诗词《南乡⼦》,欢迎阅读! 《南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曹刘!⽣⼦当如孙仲谋。
注释 1.《南乡⼦》:词牌名。
京⼝: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上,⼜名北顾亭。
2.神州:原指全中国。
这⾥指被⾦⼈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北固楼:即北固亭。
4.悠悠:长远的样⼦。
5.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
兜(dōu)鍪(móu):战⼠的头盔,这⾥借指⼠兵。
6.坐断:占据。
7.曹刘:曹操和刘备。
8.⽣⼦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
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在哪⾥呢?哪⾥能够看到,映⼊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是中原已⾮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问,惊天地,泣⿁神。
接下来再⾃问⾃答⼀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世⼈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问⼀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穷。
然⽽,“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尽的江⽔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不息,何等英雄⽓概!接下来,⾟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渲染孙权不可⼀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呢?作者⼜⾃答⽈:“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现在由⾟弃疾⼝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注释】①黄沙:指黄沙岭,在上饶西面。
②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转拐弯处。
【译文】明月之光惊起了枝头栖息的喜鹊,半夜里凉风习习,蝉也随着叫唤。
稻花香里传来一片欢快的蛙声,象是在向人们汇报一个大丰年。
七八个星星镶嵌在很远的天边,两三点细雨飘洒到了山前。
那片熟悉的茅顶酒店现在怎么不见了?拐弯过了溪桥,它就在土地庙的树林子边!【集评】清·许昂霄:“后叠似乎太直,然确是夜行光景。
”(《词综偶评》)现代·顾随:“稼轩之词,固以意胜。
以意胜,则不能无所谓。
此稻花香中蛙声一片,固与《鹊桥仙》中之‘千顷稻花,‘一天风露”同其旨趣。
然彼早酿成,此曰丰年,彼为因,为辛苦,此为果,为享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真乃鼓腹讴歌,且忘帝力于何有,千秋之盛事,而众生之大乐也。
而稼轩之所以为稼轩者乃于是乎在。
尚何须说‘别枝惊鹊’、‘半夜鸣蝉’之簇簇新,与夫稻花、鸣蛙之于鼻根、耳根,异乎其他诗人词人所染之香尘、声尘也耶?复次,过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联,粗枝大叶,别具风流。
元遗山《论诗绝句》盛称退之《山石》句之有异于女郎诗。
持以较此,觉韩吏部虽然硬语盘空,而饰容作态,尚逊其本色与自然。
”(《倦驼庵稼轩词说》卷下)【赏析】此词为稼轩农村词中较有代表性的名篇。
优美的夏夜之景,以轻快灵活的抒情笔调出之。
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似乎随意拾取,略加点染,置入画面,粗枝大叶,别具风流。
疏淡的自然景色适足以反映作者胸次旷达,略无纤尘。
闲情与美景融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
其长处不止情景逼真,更在于境界高洁、清新、自然、平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
一、前言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
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写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灵活,风格自然,突出写出自己内心对于农村生活喜爱的心境。
用词贴切,擅用口语、
双关语表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三、总结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虽少,但在词的发展史上却有着开拓之功.其农村词里,即有描写农村风光、农村生活场景和农村人物的,又有抒写词人的伤悲忧愁,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
辛弃疾以大量词作表现农村生活情趣,描绘农村自然风光,给历来题材范围较为狭窄的词增添了新的内容。
虽然他没有像陆游、范成大的诗那样更深入地反映农村的残酷削剥,反映农民的生活困苦,但他在词的题材的扩展开拓上的贡献以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