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农村词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
茅檐 低小, 溪上 青青草。 醉里 吴音 相媚好, 白发 谁家翁媪。
大儿 锄豆溪东, 中儿 正织鸡笼; 最喜 小儿无赖, 溪头 卧剥莲蓬。
课后作业: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 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 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 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 不绝的情。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 将《清平乐 村居》改写成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bāo péng
• 读词解读句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 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 边。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 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 醉意在互相说话取乐, 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 发夫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再看看茅草屋外,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 溪的东面锄豆田地里 的杂草,二儿子正在 编织鸡笼。
清 平 乐 村辛 弃 居疾 ·
茅檐/低小,
yán
①村居:乡村生活 清平月:词牌名。 溪上/青青草。 ②茅檐:茅屋 。 mèi ③吴音:吴国一带的 醉里/吴音/相媚好, 方言为吴音。 ǎo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 白发/谁家翁媪。 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老年夫妇。 大儿/锄豆溪东,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中儿/正织鸡笼,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wú lài ⑨卧:趴。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 儿子,在溪边趴着剥 莲蓬。
• 再读词交流讨论
《清平乐·村居》词中哪几句 写景,怎样的一幅图景? 词人刻画了哪些人?他们都 在干什么? 从他们的行动及特点中你读 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词中“醉”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之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 齐名,并称苏辛。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词 语 理 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 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 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 激昂慷慨的作品,而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 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 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 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 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田里的杂草,二 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而那个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则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 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 之美和生活之趣。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 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 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 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 顽皮、可爱。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 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与内容有关。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 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 “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 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一、前言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这首词虽然题材比较普通,但是立意新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鉴赏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是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摘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辞赋作品以“辞章且,词章丽”而著名。
本文将主要探讨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关系。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创作农村词的动机和内在意义。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辛弃疾农村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位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农村词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生平背景、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影响、现实关系、中国文学史、地位、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农村词被认为是他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农村词以其真挚深情、朴实质朴的风格著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辛弃疾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常常描绘了农村景色,农民劳作的场景,以及农民的艰辛生活。
这些词作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与关怀。
辛弃疾的农村词还常常融入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深入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寻找到这些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中国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原名辛文,字士诚,号稼轩,北宋文学家。
他生于一雄秀望族为生的家庭,自幼善于文学,八岁能够作诗,十二岁通《史记》。
辛弃疾的父亲在屯田之事上不得志,一直生活拮据,这使得辛弃疾在早年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辛弃疾自幼聪慧好学,曾就学于著名学者司马光门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诗歌创作,成为了北宋时期备受瞩目的诗人之一。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下面我们来看看《清平乐·村居》注释。
《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清平乐·村居_宋词鉴赏_南宋_辛弃疾

鉴赏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 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 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 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 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 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 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 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 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 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 老年妇女的代称。
鉴赏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 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 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 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 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 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 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 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 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 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 “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 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 字正是如此。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 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 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 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 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 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 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 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 (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 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 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 中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置部分:试论辛弃疾的农村词作者:贾寅指导老师:王青摘要: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无疑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样式。
王安石、柳永、周邦彦、苏轼、陆游等词作大家,给后世留下了优美的词作,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的苏轼在扭转词风和词境开拓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但我要说的是南宋时期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地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的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主体部分:引言:人们常用“诗言志,词缘情”来评论诗词的不同特点。
的确,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词是最适合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的一种。
因此,似乎从一开始,词就掉进了粉脂堆里:专事刻红雕翠,风花雪月。
言辞浮华艳丽,香软浓腻。
直到宋代,苏轼开豪放词之先声(也有认为范仲淹首先作豪放词——笔者注),才使词走出了春闺幽怨的题材范围,故有“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之说。
加上后来不断涌现的柳永、陆游、辛弃疾等大家的努力,使词逐渐成为一种能与唐诗并立而无愧色的文学样式。
在宋词诸家中,苏轼无疑是一代大师,其豪放词尤为人称道:《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弩灰飞烟灭。
”等句子至今耳熟能详;而《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让人豪气勃发。
至其死后,仍泽被数代词人。
其中辛弃疾更是高举苏学之豪放旗帜,成为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发展了他的开创精神,其词具有形式解放、内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写题材和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是两宋词人不能比拟的。
“辛词……标志了宋词发展的新的高峰……思想高度超过苏轼,表现手法也进一步丰富。
”○1(《全宋词-前言》)尤其是开创了农村词一体。
由于其主要成就是英雄词,前人论述颇多,且本人水平有限,再拾人牙慧,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
所以本文选择了辛弃疾的农村词为论题。
正文:一、词的起源、发展和农村词题材的关系。
1、从词的起源看,词的题材范围并不狭窄。
首先,人们通常把词看作是诗歌的一个变种,直至宋代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样式。
因此,我们首先要谈谈诗歌的形式演变的问题。
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是公元前六世纪编定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
其中一部分是整齐的四字句,也有一部分是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因此,清初人汪森认为,“既然自有诗,就有长短句的形式,所以这就是长短句形式的词的开端”。
○2(吴丈蜀著《词学概说》)从广义来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能就此认定这就是词。
诗经中的题材就有不少是关于农业方面的。
如《魏风-十亩之间》、《诗经-豳风-七月》,《周南-芣苢》(芣苢音fúyǐ——笔者注)○3(引自《诗经》,芣苢就是今天的车前草)等,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
从这方面来说,词并不是生来就在生脂粉之中的。
诗歌发展过程中,尽管一直有人在关注着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唐代诗人王维有不少富有田园色彩的诗歌,而宋代诗人范成大则以一组描写农村生活劳动场景为内容的《四时田园杂兴》著称于世。
清代高鼎有首著名田园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但是也许是古代文人不屑写“求田问舍”○4的内容(《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与许汜论天下人,许汜说陈登见自己时“无主客之意……使客卧下床。
”刘备对曰:“……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指陈登)所讳也。
”),所以农村题材一直都不是主流,而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词更是一直没有出现。
词虽是宋代的代表性文体,但它的产生年代却早得多。
通常,人们认为词的真正起源是在唐代○5(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转引自张晓云选注《唐五代词》)。
其实远在隋唐时代,民间就有了词体的萌芽。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民间词是清代末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被称为“敦煌曲子词”。
它们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内容涉及征戍、边塞风光、朝拜觐见以及爱情等众多方面,并不象后世所认为的“词为艳科”。
从这几方面来说,作为诗歌的一种,词的祖先是宽容的,其题材是丰富的。
而辛弃疾的农村词也可以说是远承《诗经》而来,而开后人之先。
2、从词的发展演变来看,城市生活的繁荣和文人的加工创造是词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经人考证,《诗经》里收集的作品,都是配上音乐供演唱用的。
正如《诗经》一样,词最初就是用来演唱的歌词,所以词最初又叫“曲子词”○6(据考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词是清朝时发现的“敦煌曲子词”)。
唐代是中国的兴盛时期,音乐和伎乐活动兴盛,产生了唐代的“流行音乐”,被称为“宴乐”或“燕乐”。
起初,乐工与歌伎们多以文人的诗词充当歌词。
因此,有人称盛唐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人为著名的“流行歌曲词作家”。
○7(张晓云选注的《唐五代词》)因为现成的词和节拍难以完全合拍,所以又很快产生了改编的词。
如王维的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曾被改成这样:“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碧,千楼柳色新。
更洒遍客舍青青,千楼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有定分,莫遣仪容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8(转引自张晓云选注的《唐五代词》)此曲曾久唱不衰,但仍没有创作来得自由。
于是乐工和民间词人首先开始创作,接着文人也开始加入到行列中来。
词在民间时,题材十分丰富,但艺术上不够精致。
到文人手里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咬文嚼字的行家,笔下的词都经过反复推敲,所以逐渐变得细致精巧起来。
当然,题材的范围也开始收缩了,因为文人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空间都不够宽阔。
历经晚唐五代到宋初,逐渐形成了偏重女音、崇尚婉约等特点,内容上则是描写“燕燕轻盈,莺莺娇软”○9(宋姜夔《踏莎行》)的东西。
至苏、辛之后,词风转变,题材内容更加广泛,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辛弃疾的农村词。
二、辛弃疾与农村词1、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10(《古文史二-辛弃疾篇》),爱国主义题材构成了其英雄词的重要内容。
风格以豪放为主,善用典,喜议论,在填词的技巧和题材词境的拓展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赋闲期间为消遣而作、以描绘农村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的的农村词也成为辛弃疾词独具特色的一体。
辛弃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大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不仅有过在敌人万军之中取叛徒张安国首级的壮举○12(《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据洪迈《文敏公集-稼轩记》载:早年作者奉耿京之命,奉表南归,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于是“赤手领五十骑,缚取(张安国)于五万众中,如挟 兔,束马衔枚,间关西秦淮,至通昼不粒食”——转引自《古文选》P164),也有《九议》、《美芹十论》等“万字平戎策”○13(辛弃疾曾先后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陈政御敌的方略)。
但长期受主和派的压制,报负不能施展,只好把一腔爱国之情、英雄之悲化为诗词。
其英雄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怀才不遇的愁闷感慨是贯穿始终的内容,农村词也是这种感情的又一载体。
辛弃疾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境内的农村达二十年之久。
长期接触自然,使其在思想感情上逐渐接近自然,也曾作过归隐躬耕的打算。
如《水调歌头-送杨民瞻》“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
这种思想感情表现在创作中,就形成了其极富特色的农村词。
如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描绘了农村清新优美的夜间景色,表达出一种满足于农村闲适而又平静生活的淡淡的喜悦。
又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描绘了一种平静安逸的农村生活图景。
2、前人的诗作里虽然也不乏写农村景色的内容,但在词作里却一直没有出现。
《古文史》中认为“农村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唐五代词》、《全宋词》等,其中《全宋词》收录近两万首词,词家1300多人,只有辛词有“农村词”一体。
因此,农村词可以说是辛弃疾对前代诗歌内容的继承和创新。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1)、农村词和《诗经》的比较: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总结,诗经中收集了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生活情景的诗篇,也有不少地方描写了农村的景色。
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周南-芣苢》等。
但〈诗经〉里的作品首先是诗,而不是词。
它的句式基本是四字句的整齐的形式,即使有一些少量的作品不是整齐的,但那还是最初的散乱的东西,形式、体制还很粗糙,内容基本是民歌风格的,是对当时的劳动生活场景的比较客观的记载;而辛弃疾的农村词是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讲求格律对偶,使事用典,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感受,文中的景色已经加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其体裁样式也是成熟的固定词牌。
(2)、农村词和田园诗的比较:诗歌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早就有之。
东晋的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锄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戴月荷锄归”的诗句,唐代的王维、白居易也都有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宋代的范成大老年养病期间,曾写了60首描写农村生活内容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宋代的杨万里和清代的高鼎也都有田园诗佳作传世。
但这些也不是词,而是典型的诗歌,或五言,或七言,都是成熟的样式,跟体制、形式同样成熟的“长短句”形式的词显然不是一回事。
3、辛弃疾词的内容。
辛弃疾农村词的题材内容:辛弃疾退隐后长期闲居在江西境内的带湖一带。
由于受主和派压制,又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无法排遣一腔愁绪,曾作过“躬耕”的打算。
如《鹧鸪天-博山寺作》“人间走遍却归耕”,《水调歌头-送杨民瞻》“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行香子-三山作》中的“好雨当春,要趁归耕”,《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等。
在长达二十年的隐居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有关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
长期的农村生活,使他在思想、感情上渐渐地接近自然,因而形成了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格,在词风的变革中开出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白描的手法形成了清新自然的气息,淳朴的乡村生活构成了词作的恬淡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