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一、前言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这首词虽然题材比较普通,但是立意新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鉴赏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是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摘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辞赋作品以“辞章且,词章丽”而著名。

本文将主要探讨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关系。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创作农村词的动机和内在意义。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辛弃疾农村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位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农村词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生平背景、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影响、现实关系、中国文学史、地位、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农村词被认为是他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农村词以其真挚深情、朴实质朴的风格著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辛弃疾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常常描绘了农村景色,农民劳作的场景,以及农民的艰辛生活。

这些词作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与关怀。

辛弃疾的农村词还常常融入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深入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寻找到这些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中国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原名辛文,字士诚,号稼轩,北宋文学家。

他生于一雄秀望族为生的家庭,自幼善于文学,八岁能够作诗,十二岁通《史记》。

辛弃疾的父亲在屯田之事上不得志,一直生活拮据,这使得辛弃疾在早年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辛弃疾自幼聪慧好学,曾就学于著名学者司马光门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诗歌创作,成为了北宋时期备受瞩目的诗人之一。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下面我们来看看《清平乐·村居》注释。

《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爱国抗战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但他农村词同样具有较高审美价值。

虽然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并不多,但其深度和广度却无人能及。

并且这些词题材丰富,风格朴素自然,与他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密不可分。

【关键词】农村词;辛弃疾;农民;农村辛弃疾对词的贡献主要是对词境的开拓,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便是其中一个层面。

农村乡土题材,宋代词人涉足的比较少见。

即便有些许描写乡村的词句,也仅仅是偶然之作。

但辛弃疾却不同,他在南归后每个阶段都写了农村词,尤其是在隐居江西的二十多年,他发现了平淡乡村生活中蕴含的美,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意。

他将农村生活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对农村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在农村时的愉悦。

一、农民群象辛弃疾在农村词中,成功塑造了农民的诗意群象,让农民第一次在词苑中获得主人公的地位。

在词史上,受到“花间词”的影响,大多数词人的词风较为绮丽,就连号称“豪放派”的苏轼也以抒写婉柔的词为主,农民未曾进入词域。

在词苑中甚至有一条默认的规定——农民不得入内。

虽然苏东坡以五首《浣溪沙》将农村题材引入词作,但只是偶尔一为。

只有到了辛弃疾笔下,农民才真正进入词苑。

最能体现这点的是《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首词中,词人描绘了庄户人家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一对老夫妇在家中闲聊,大儿子身强力壮忙农活,二儿子心灵手巧编鸡笼,只有小儿子贪吃,趴在溪头剥莲蓬。

其中一个“卧”字最为巧妙,它将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吃时天真、顽皮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里各个人物形象的描绘恰如其分,各具特色。

词人仅仅反映了农村生活中一个恬淡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些农民的形象真实自然,却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农村风光辛弃疾的农村词将写人与写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辛弃疾是中国近代著名词人,他创作的大量词作证明了他在文学文体上的卓越成就。

其词作中,有很多都是写农村的,这些词作给人以浓厚的乡土情怀,也说明他对农村的感情态度。

因此,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有助于深入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

第一,辛弃疾对农村有着浓厚的感情。

作为词人,他游历过各个地方,但他的心思依然回到了乡村的风光里。

他的词作清明时节雨纷纷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水乡的依恋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词反映出辛弃疾的浓郁的乡愁之情,也蕴含着他对农村的深深挚爱。

第二,辛弃疾的农村词有其独特的概念。

辛弃疾的农村词展示着他农村风貌的描,他不仅把农村景色 upclose and personal,而且,他的词作把农村景物结合在一起,把田园风光表得栩栩如生。

比如,他的词作《木兰花慢》中,他叙述了农民晨晚勤劳的情景:“子规声里说晚安,一片星河满天长”,志士劳作各展重苦,乡音无边两岸赊”。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出农村景物的生动景象,表现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民风,把淳朴的生活场景写得栩栩如生。

第三,辛弃疾的农村词有其独特的叙事态度。

辛弃疾的词作给人以淳朴的乡土气息,他不仅把农村景色进行生动的描写,而且,他的词作以温情的叙事态度介绍着农民的辛苦劳作,他在《贺新郎》中写道:“新郎官高来去捷,小妻画眉把信接”,“行行重行行,拔萝卜洗芋头”,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典型的农村场景把农民辛苦劳作和欢乐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显示出他对农村的深切关怀。

总之,辛弃疾是近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蕴含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把农村景物以浓浓的乡情表现出,他的词作也以深切的关怀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与仁的生活。

因此,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对农村的深切关怀。

诗词鉴赏-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草书

诗词鉴赏-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草书

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 风俗,呈现出一种清 新宁馨的风格。
小学四年级必背古 诗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 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译文; 茅屋矮小,溪边长 满了翠绿的小草。含
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 的公婆父老?大儿子 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 草,二儿子正在家里
编织鸡笼。最喜欢的 顽皮的小儿子,他正 横卧在溪头草丛,剥 着刚摘下的莲蓬。
简析;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
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 环境和情景,借此表 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 趣。作者把这家老小 的不同面貌、情态, 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
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 ,惟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 喜爱。全词以白描手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作者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 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 去年颦。殷勤谢却甄忠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 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四,不事雕琢,自然平淡
• 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 一种和乐、喜悦的气氛,甚是可人。雨水充足 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 后向词人传达喜悦。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 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啼鸟 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 新。”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 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 新颖。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一生,金戈铁马,渴望收复山河。但他是不得 志的。在他闲置的岁月里,他的作品别有风景。辛弃疾笔 下的农村风光的词,成为他豪放报国的背后的独特风景。
Hale Waihona Puke 综 述• 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 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 园风物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 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 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 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 适美好。
结 束 语
• 辛弃疾的农村词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 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 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以及自己生活在 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农民的憨真、民风的淳 朴无不组成一幅幅动人、诱人的画面,令人心 弛神往。他的农村词风格别具特色,更加有力 地证明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个 伟大的作家的创作风格是多样化的。
《清平乐· 柳边飞革空》
• 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 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 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三,纯朴善良的人物
• 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 写自己。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 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 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后两句写景,描写了 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 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 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 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 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 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 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 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一,清新优美的自然 环境。
• 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一二句是些近景,春天已到田野,小路变得桑树枝条 柔软,蚕种已生出了幼芽。三四句就转而写远景,平 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绿草,一群黄牛在草地上欢叫。斜 阳下,一群暮鸦在林中歇息。这些景物虽触目可见, 却也经过了词人精心地安排。嫩芽、蚕种、细草、黄 牛和暮鸦,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 “春日田园图”。下片描绘景物的清新可喜和心情的 轻松愉悦。词人在山间小路上信步游览,远远望见青 旗处有卖酒的人家。最后两句则借景物点出了主题。 在此人看来真正的春天不在城中桃李中,而在山野的 溪头的荠菜花上。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 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 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
二,忙碌幸福的乡村 生活。
•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 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 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 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 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 苍苍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 “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 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 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短短几句,就把农村生活的 恬淡安适描绘出来,引人无限遐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