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农村词

合集下载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一、前言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免费下载】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 作业 田慧

【免费下载】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 作业 田慧

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文学院0901班田慧200910101011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的词以委婉悲壮的词风著称于世,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百余首诗词,其中关于农村题材的词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淳熙八年(1181年)冬, 辛弃疾被朝廷罢官,于是晚年不得不退居乡野,隐居于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之地,长达二十年之久。

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改变,也是这一机缘使他创作了许多刚健清新、描写农村闲适生活的农村词。

风格上与他壮年的时候所做的一些豪放词大所不同,让人读了有喜悦、轻松之情,好像是跟他一起在质朴、恬静的乡间游走一般。

以此,发现他不仅具有铮铮铁骨般的刚烈,而且还有一颗浓纤绵密的内心。

在中国古代词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以农村的景致风物入词的词人不多,除苏轼、范成大外,还有就是辛弃疾了。

其实,将农村风光及生活引进文学,应该说最早开始于陶渊明,相对于田园诗的兴盛,词的世界在这方面却是一片荒芜,第一位正式将农村生活写入词中的是苏轼,最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做的五首《浣溪沙》,反映了人民久旱得雨后的欣喜之情。

而农村词在苏轼之后又无人涉及,直到稼轩,才又在农村词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发展,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明显优于前辈苏轼。

而关于辛弃疾农村词的篇章数目,历来却是众说纷纭。

在辛弃疾600余首词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确实为数不多,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在他的《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其后的学者便也多采用这一数据。

之后研究辛弃疾农村词的论文对这一问题仍有较含糊之处,如梁泳嫦的《辛弃疾田园词研究》中说“田园词的作品大约有四十多首”,作者在文中明确论述“田园词”即“农村词”,二者实质相同。

实际上,造成种种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学者们对于辛弃疾农村词的范围的划定,正如顾之京先生所言:“要辨明稼轩农村词的数量和篇什,首先要研讨的是全部稼轩词中,什么样的词属于农村词,划定其农村词包容的范围。

简论辛弃疾的农村词——兼谈辛弃疾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简论辛弃疾的农村词——兼谈辛弃疾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词 涉 及 到 了 院 女 渔人 樵夫 的 生 活
, ,
、 、
,
但 只 是 一 些 浮 光 掠 影 的 片 断 影 响不大 其 他 词 人

,
,

,
包括
那 些 颇 具骨格 的 诗 人 仍 未 写作 农村 词 苏 东 坡 是 一 个才 意俊 迈 敢 于 藩 篱 独 辟 的 词 人 他 进 行
,
过 一次较大 的 词 风变格
过词
,
可 惜 未能 保存 下来
,
南归 以 后
,
在 生 活 和 创作 的 每一 阶段 上
,
他 都 写 作 了 农村 词
,

,
两 度被迫退 居 江 西 的 带 湖 和 铅 山 的二 十 年 中 民 身上 的 诗 情
。 。
他 更 多地 发现 了 农村生 活 的 诗 意

感受 到了农

所 以 农 村 词 写 得 最 多 他 的 农村 词 的 绝大 部 分 都是 在 这 两 个 时 期 中 写 成 的 思 想上 艺 术 上 臻 于 完美
, ,
冲破 了 词 为 艳科 的 樊 笼 扩大 了 词 的 题 材 在 他 的 笔 下 出现 的 几 首



,
,
农村 词 别 开生 面 引人 注 目 但 由 于 他 的 词 风 变 革 缺 乏 厚 实 的 思 想 基 础 故而 表 面 放 达
里 依然是 消极 的 东 西 居 多 这 局 限 了 他 的 农村 词 的 成 就 到 了 南 宋 的 词 风 慨 然挥 笔 写下 了 一 个大 问号 击下

,
首先
,
必 须 把 它 放在 词 风 的 变革 中来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摘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辞赋作品以“辞章且,词章丽”而著名。

本文将主要探讨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关系。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创作农村词的动机和内在意义。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辛弃疾农村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位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农村词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生平背景、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影响、现实关系、中国文学史、地位、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农村词被认为是他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农村词以其真挚深情、朴实质朴的风格著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辛弃疾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常常描绘了农村景色,农民劳作的场景,以及农民的艰辛生活。

这些词作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与关怀。

辛弃疾的农村词还常常融入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深入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寻找到这些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中国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原名辛文,字士诚,号稼轩,北宋文学家。

他生于一雄秀望族为生的家庭,自幼善于文学,八岁能够作诗,十二岁通《史记》。

辛弃疾的父亲在屯田之事上不得志,一直生活拮据,这使得辛弃疾在早年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辛弃疾自幼聪慧好学,曾就学于著名学者司马光门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诗歌创作,成为了北宋时期备受瞩目的诗人之一。

苏轼辛弃疾之农村词比较

苏轼辛弃疾之农村词比较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鹊桥仙乙酉山行所见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自言自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鹧鸪天戏题村舍写了一幅幅颇为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第2 7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商洛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l u o U n i v e r s i t y
Ab s t r a c t : T h e r u r a l C i b y S u S h i a n d X i n Q i j i i s b i r m me d w i t h h e r mi t c o m p l e x ,m i n o i r n g t h e r u s t i c l i f e a n d r e l f e c t i n g t h e s o c i a l l i f e o f f a me r s.C r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s p e a k i n g ,t h e r u r a l C i b y Xi n Q i j i
c o v e r e d a w i d e r r a n g e t h a n t h a t b y S u S h i ,w h o s e wo r k s , mo r e o f t e n ha t n n o t ,a re he t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C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C/
b y S u S h i a n d X i n Q i j i
F ANG Ri — x i
( F a c u l t y o f L i b e r l a A r t s , No r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 Xi a n , S h a a n x i 7 l 7 l 2 7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辛弃疾夏夜乡村的诗

辛弃疾夏夜乡村的诗

辛弃疾夏夜乡村的诗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其作品擅长抒发豪放浪漫的情怀,同时也有许多描述农村生活的词作。

在《琵琶行》、《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词中,辛弃疾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农村景象并传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赞美。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农村词的挖掘和解读,试图探析其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及背后的思考。

首先,辛弃疾的农村词作在描写上追求真实感和细腻感。

他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劳作场景。

例如《琵琶行》中,他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荒凉广袤的北方草原,以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绘了壮士们舍生忘死的场景,以此反衬出农村的艰苦环境和民众的坚强生命力。

其次,辛弃疾的农村词作注重反映农村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

他通过描绘农村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痛苦。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只因我太想骑鲁骏,又恐失却佳人”。

这里既描绘了士人心中对才子佳人俊美的追求,又通过“我太想骑鲁骏”来暗示自己并非贵族出身,遭受政治压迫离乡背井的苦衷,以此反衬出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辛弃疾的农村词作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思考和赞美。

他以农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纯朴、真实和自由的向往。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瑰丽的意象描绘了冬夜中黄河边的艰苦景象,表达了他对黄河上兰陵的哀怜之情。

他将农村景象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通过对辛弃疾农村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希望借助词作来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关怀。

他不满于官僚社会的险恶和不公,而赞扬农村人民的勤劳和坚韧,透过词作,他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现状,并寄予希望于农民,希望他们能够解放身心,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此外,辛弃疾的农村词作还暗示了他对身世的思考和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分类号0401 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中文):论辛弃疾的农村词学生姓名:***学号:**********系别:教育系专业:07小教指导教师:***起止日期:2009.4-2009.62009年 6 月 9 日论辛弃疾的农村词摘要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园风物的农村词。

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破。

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适美好。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辛弃疾,南宋词人。

始字坦夫,后易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所以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织,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辛弃疾在“豪放词”的创作上独树一帜,但是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表现农村自然风光和习俗的佳作,反映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另一面。

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他远离官场给自己所构建的一个现实的桃花源的世界。

这里的环境恬淡美好,生活忙碌幸福,人民淳朴善良,让人忘却所有的烦心恼事。

一、辛弃疾农村词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他的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这时他率领二千多人抗击金军。

第二个阶段是他的青壮年时期。

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宦游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第三个阶段的他的中晚年时期。

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到弹劾,有18年时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的时期。

第四阶段是他晚年时期,从他64岁到68 岁四年间。

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创作于他的第三个时期,这时他归隐江西,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农村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词,一生创作很多,流传至今有629首,其中农村词为14首。

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人可比的。

这些词,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清新明快,这自是因他才华过人,学识渊博,但更和他长期居住农村,接近农民分不开。

二、辛弃疾农村词的写作内容。

(一)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农村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辛弃疾的农村词也不可或缺。

辛弃疾的闲居生活,毕竟是比较平淡恬静的,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质朴的民风,使词人受到陶冶。

他的许多歌咏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做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的喜爱。

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82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一二句是些近景,春天已到田野,小路变得桑树枝条柔软,蚕种已生出了幼芽。

三四句就转而写远景,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绿草,一群黄牛在草地上欢叫。

斜阳下,一群暮鸦在林中歇息。

这些景物虽触目可见,却也经过了词人精心地安排。

嫩芽、蚕种、细草、黄牛和暮鸦,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图”。

下片描绘景物的清新可喜和心情的轻松愉悦。

词人在山间小路上信步游览,远远望见青旗处有卖酒的人家。

最后两句则借景物点出了主题。

在此人看来真正的春天不在城中桃李中,而在山野的溪头的荠菜花上。

(二)忙碌幸福的乡村生活。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有不少反映乡村生活的内容。

这类词中,不仅勾勒了一幅幅恬淡优美的的自然风景,还展现了一幕幕真实的农村生活情致。

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75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了。

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短短几句,就把农村生活的恬淡安适描绘出来,引人无限遐想。

(三)纯朴善良的人物。

农村中的劳动人民是十分善良的,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一辈一辈的重复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的生活。

也许,在别人眼中劳动人民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词人眼中,他们是善良的化身,我们看他的词中所描写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劳动人民就可以得知。

如《清平乐·柳边飞革空》:“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1]77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

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写自己。

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

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

后两句写景,描写了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

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

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

(四)真实动人的情感。

辛弃疾的特殊经历,执着的追求,伟大的人格,使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总是满怀深情地表达他对农民由衷的同情和赞美。

他不像其他词人那样,以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农民,相反的,他总是忧农民之忧,乐农民之乐。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96上片一二句写景,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鹊鸟鸣蝉图”,意境悠远。

接下来三四句把人的视野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下片一二句笔锋一转,进而写雨。

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

既然大雨将至,当然要想办法躲雨。

三四句就是写的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因为曾来过这里,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叫人多么高兴。

这首词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对及时雨的感慨,从农民的喜说丰收的话中感到由衷的满足。

以农村极其寻常的景物入词,创造出非同寻常的优美意境。

整首词选取了夏夜的美丽风光,表现了农村丰收景象和喜悦心情,平易中见真切,连绵中有转折。

三、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

(一)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使用白描的手法。

辛弃疾在农村生活熟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前面所举过的《清平乐·村居》和《清平乐·柳边飞革空》莫不如此。

这里再举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78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生长着松和竹,风景优美,所以“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可以想象,词人在梨枣山园看见几个孩子偷偷地拿着竹竿偷枣儿,却告诉旁人不要惊扰到那些孩子,自己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观看。

这样,词人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二)辛弃疾的农村词丰富了农村词的表现手法,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能力。

辛弃疾对田园词表现技巧最大的贡献是将叙事手法运用于小令之中,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描绘田园风光。

他脍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这样一首词。

与传统小令先写景后写情的简单抒情相比,叙事手法的运用,生动曲折的情节描写,使这首词的抒情内容丰富、负杂而又富于层次。

每片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而任务的心情又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

月明星稀,清风鸣蝉的夜景使人感受到农村夜晚的静谧与甜美。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叙事又可以让人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

忽然飘来的一丝雨滴使赶路人平添焦急,而路转溪头忽见的茅店又给人增加了一点惊喜。

尤其是下篇,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陆游的《过山西村》中的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和这首词的下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凡真实的场景,清新自然的叙事,连同丰收时词人的喜悦之情都一起融入这美妙的稻花香中了。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叙事手法的运用,词人怎么能创造出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辛弃疾农村词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创作时,在众多的颜色选择中,词人似乎对青、绿更加偏爱,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风景宜人的农村田园图景:例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一样春风几样青”,《清平乐·黄沙道中即事》中的“松共竹,翠成堆。

”辛弃疾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他把一个个的生活片段放入词中。

不去精雕细刻,尽显生活的自然平淡。

我们再来看这一首《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甄忠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1]125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和乐、喜悦的气氛,甚是可人。

雨水充足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后向词人传达喜悦。

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新颖。

还比如我们前面例举过的如《清平乐·村居》,全篇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

溪边农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声象动态富于立体感,使人读了觉得情景历历如在眼前,质朴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