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论文--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辛弃疾“壮词”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 : 辛弃疾词 ; “ 壮词” 特 色; 欣 赏与探 讨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3 . 2 3
辛弃疾 , 著名爱 国词人 , 优 秀的爱 国将领 、 民族英雄 。 二十一
2 0 1 5 — 0 8
文 艺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文 学 新 论
辛弃疾“ 壮词" 的艺术风格 与特色
闫玉 能
( 甘肃省平 凉信 息工程 学校 , 甘 肃 平凉 7 4 4 0 0 0 )
摘 要: 辛弃 疾的词 以豪放为主 , 慷慨 悲歌、 激情 飞扬 , 笔力雄厚 , 被称为“ 壮词” , 在文学 史上产生 了很 大影响。
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归南宋 , 历任湖北 、 江西 、 湖南 、 福建 、 浙 东
流” 。 词中叙及孙权 、 刘裕 、 刘义隆 、 拓 跋焘 、 廉颇等历史人物 的事 迹, 能够运用得恰 到好 处 , 浑成 自然 , 别有妙趣 。明代杨 慎在《 词
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 , 训练军 队, 奖励耕 战 , 打击贪污豪强 , 注 意安定 民生 。 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 其词抒写力 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 爱 国热情 , 倾诉 壮志难酬 的悲愤 , 对 当时执政 者的屈辱求和颇多 谴责 ,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人词 , 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 腻柔媚之处 。 刘 克庄 《 辛稼 轩集序》 说: “ 公所作 , 大声 鞯 , 小 声铿钧 , 横 绝六合 , 扫空万古 , 自有苍生以来所 无。 其裱纤绵密者 , 亦不在小 晏、 秦郎之下。” 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多样 , 而 以豪放 为主 , 慷慨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如下: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广。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 第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列:
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 雪是“千里玉鸾飞” 剑是“倚天万里” 桥是“千丈晴虹”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菩 萨蛮 金陵赏心亭》
• 第三,以文为词,用经用典
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 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题 序和用典两方面。 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 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 词中。
“觅” “英雄” “风流” “金戈铁马” “气吞 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
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
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 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
心愿 :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ຫໍສະໝຸດ 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
刘义隆
• 故事简介:
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 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列: 《永遇乐》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的场景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
问
一.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 感叹? 二.全词描写了战争的哪些场面? 并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分析
结构
1: 1-9句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 时的壮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 2 : 10句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叹
(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 辛词不受分片约束
(二)手法上,大量运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五个典故
孙权 刘裕
•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 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 刘义隆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
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
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
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
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
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
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
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
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
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
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
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
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
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总第53期)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杨永锋(丰镇市电大工作站)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小声铿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
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苏词雄壮,辛词悲壮;苏词“横放杰出”,超旷、飘逸,辛词“潜气穴转”,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苏轼“以诗为词”,笔力矫健,辛弃疾“以文为词”,能刚能柔。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
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他们的词作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弱绮靡,也缺乏格律派词人精切的音律和秀丽的词藻。
但却有恣肆粗犷的风格和高昂不凡的气势。
在陈亮的《念如娇・登多景楼》,刘克庄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柳稍青・铁马蒙毡》中,都透着爱国的激情,泄着报国无门的忧愤。
词作中以古喻今地劝导昏腐的南宋朝廷来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在豪壮中又不乏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沉郁。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
作者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联系,作品中常出现阔大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
在《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意境,使人读后不由得不生豪气,不由得不浮想翩翩,令人感到作者的浩气与宇宙同在。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上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与下片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大手笔。
词人时已暮年,但并未叹老嗟卑,而是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故上片以悲壮阔大的景写心中滚滚思潮,而把词人那悲慨与愤壮的心情表现的一览无余。
下片通过赞扬开创伟业的孙权,使得词的气魄更显宏大,词情也转为高昂。
53辛弃疾《满江红》的风格特点

同一词牌多样风格——辛弃疾《满江红》的风格特点张炎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号:060112091 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摘要:辛弃疾作为南宋一代豪放词家,其创作的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每个词调都有大胆的尝试而且使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作者创作的33首《满江红》具有潇洒散淡、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细腻缠绵;沉郁悲壮、苍凉凄苦、刚雄豪放、博大豪迈等的特点,这与辛词总体所呈现出的风格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关键词:《满江红》;辛弃疾;风格特点一、《满江红》溯源“《满江红》词调最早源于唐人小说《冥音录》,《冥音录》里载有曲名《上江虹》,即《满江红》。
”[1]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满江红》词调是由柳永创制的,其《乐章集》里现存四首《满江红》。
这四首《满江红》从题材上看,写的均是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与思念恋人之情。
从风格上来说属于婉约一派。
从表现方法上来讲是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达曲折的情思。
艺术风格显现为委婉、绮丽。
关于此调的用韵情况谢桃坊认为“词调的格律实际上只有仄韵和平韵两种,仄韵首为柳永定格,平韵为姜夔创始。
此调不仅由于词字平仄有较多游移而且句法尤富于变化,给作者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因而填此调者甚多。
”[2]岳武穆的《满江红》是用仄韵的典范,作者用豪言壮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它为《满江红》词调增添了豪放的色彩。
辛弃疾在词史上一向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在他现存的620余首词中,以《满江红》为调的词有33首,占他全词总数的百分之五。
那么这百分之五的《满江红》总体所呈现的风格特点也是豪放的呢?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辛弃疾这33首《满江红》有四种风格特点即:潇洒散淡、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细腻缠绵;沉郁悲壮、苍凉凄苦;刚雄豪放、博大豪迈。
二、风格特点(一)潇洒散淡清新自然1.在辛弃疾的33首《满江红》中有15首呈现出潇洒散淡、清新朴实的风格特点。
如《满江红·快上西楼》用清新畅快的笔调借月写意,传递了作者对情人的怨尤之情,表意明显,风格淡雅;《满江红·落日苍茫》以潇洒淡然的语言写与朋友的别离,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满江红·照影溪梅》作者用清新俊逸之笔写出冷泉的清、雅、幽、碧等特点,别具一格;《满江红·可恨东君》以闲淡之笔写花落草长,让人伤感的暮春时节,引人入胜;《满江红·笑拍洪崖》是一首和韵词,写得仪态闲雅,具有潇洒散淡的风神,落笔不俗;《满江红·天上飞琼》使用衬托的手法来咏雪,把晴天与雪天,今昔与往昔结合起来在对比中叙事,语言清新、风格淡雅;《满江红·绝代佳人》以平实的文笔对临行的好友进行勉励,寓意高远;《满江红·和卢国华》这是一首借祝词来抒发自己倦于仕宦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