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词作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及关键词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际遇对创作的影响
(二)辛弃疾的主要代表词作风格
二、婉约风格代表词作
(一)婉约风格词作特点
(二)婉约风格词作抒发情感
三、辛弃疾诗词的婉约风格形成原因
(一)稼轩体及其词风变化轨迹
(二)伤时感怀的词人情怀
(三)抒发离愁别恨的动人词作
(四)词人惜花伤春美好寄托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次,选取关键性作品精读,从审美角度去看辛弃疾的文学创作,深切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人生哲理,更好挖掘宋词中的理趣。
再次,对辛弃疾婉约风格与其豪迈一派之间的联系进行考究,关注其爱国主义情怀在作品中蕴含境界的提升层面,其婉约而成“百炼成钢绕指柔”,以柔制刚。
最后,参考其他人一些真实可靠的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向老师求教,虚心听取意见,确定行文思路。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研究现状: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作者:张先云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辛弃疾,以豪放著称于词坛,以爱国屹立于史坛。

其词继承、发展了苏东坡词的豪放,并开拓了豪放一派。

辛词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笔法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情怀。

其中,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是独特笔法的一种。

其词中不管是军事意象的选取,人物意象的运用,写景意象的描述,还是咏物意象的构建,动物意象的象征,无不反映出作为大家的辛弃疾其词的个性风格。

之所以词坛上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与意象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反映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个性风格。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风格意象,作为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

历来被很多诗人、词人广泛运用。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

”①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②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客观物体上,从而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

用这样的意象传导情感,比起直接描述,直接抒情,更为生动,更为强烈,也更为感人。

由于作家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所选取意象的表现和理解不同,往往也反映出了诗或词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运用鲜明独特的意象(军事意象、人物意象、写景意象、咏物意象和动物意象)则反映出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的个性风格。

一、辛词中军事意象反映出了辛弃疾追求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风格。

军事意象,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和其特有眼光观物的结果,也是辛词豪放的表现之一。

军事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对前人的继承,也是自己的创造。

说继承,是因为之前有很多文人运用过军事意象,如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说创造,是因为辛弃疾以其从军行伍,横戈杀敌的经历和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作者:陈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善于用典的伟大词人,与苏轼成为“苏辛”,很好的发扬了苏轼豪放的风格,稼轩词的用典艺术,是建立在博学、饱览群书的基礎上,对于古人的故事用为自己所用。

辛弃疾能用典的特点不是“为了用典而用”的俗套,而是为了深深包蕴自己的感情。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本文以稼轩词中出现的众多的用典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用典人物以及故事内涵的分析,通过对其中用典故事的选取的研究,由此看出,辛弃疾创造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词人胸中伟大的爱国情怀的可贵情感。

[1]关键词:辛弃疾;词;典故;用典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用典艺术以及稼轩词的用典的特色(一)用典的内涵用典也就是指运用历史的典论故事,是指在创作诗词中词人运用历史人物以及故事或者经史子集等运用到自己创作中为自己所用的总称,按照用典的不同分为经史子集典故和历史人物轮滑,按照用法的不同则分为正用典、反向用典、典议混用等,不仅被应用到词的创作当中,也被诗词文广泛运用到,在诗词创作中中比较常见的是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都有很多的运用之处。

(二)辛弃疾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爱国情怀。

辛弃疾从小便博学、爱学、广泛读书,少年时期还一直胸怀大志,曾登楼“欲说还休”,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始终在词中体现。

辛弃疾能坚守正义、丹胆赤骨的人,那面相自然是十分正直、叱咤风云的形象,他希望朝廷能像京口的孙权英雄皇帝一样,能够过来找他。

[1]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南宋昏聩的时局贤就倒向了投降派。

他秉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辛弃疾看来,放弃复国是不应该不明智的,而“偏安一隅”的皇帝实在是让他感到无力。

如稼轩的词中有个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历史的皇帝这样的英雄人物被他用的没有一点雕琢痕迹,他其实这样写是想宋室的皇帝也能选择复国,像古代那样才略建树、英雄遗风的皇帝那样带兵驰骋疆场的刘裕等的仰慕之情。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幻灯片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幻灯片2三、辛词的艺术特色:(一)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二)“以文为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

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融,从而大大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三)刚柔相济,构成了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幻灯片3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性,有境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幻灯片4(一)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来抒发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剑”的将军;《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水龙吟》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景象;幻灯片5(二)、手法多样性,词调上小令慢词兼长,章法上变化出新。

辛弃疾有非凡的驾驭词调的能力,不管是令曲小词,还是慢词长调,他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辛词博辩奇肆,善于在章法上变化出新,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

幻灯片6(三)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典故。

《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借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暮年不被知赏,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枉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掷的感慨。

《摸鱼儿》下片,也连用陈皇后、赵飞燕、杨玉环等典,多且贴切,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感染力。

幻灯片7(四)“以文为词”●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幻灯片8(五)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
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
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
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
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
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阔。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下政治,写下哲理,写下朋友之情、
恋人之情,写下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下日常生活、读书体会,可以说道,凡当时能够
载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载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为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
《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
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
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二、巧设意象群 (4)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1、刚(豪放) (5)2、柔(婉约) (6)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五、善用典 (9)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

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

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

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

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

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

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

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前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辛弃疾的词作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独到的思想深度,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章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南宋词派中独树一帜。

1.1 雄浑豪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雄浑豪放之气,他以铮铮铁骨、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这种词风与他多次投身于抗金战争、为国家尽忠的经历紧密相连。

他的词语中融入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思之情,展示出他的爱国情怀和男儿本色。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久行人矣,故都成此凄凉泪空如雨,冷滞鸦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凰彩,云雨难舍。

蜀江水,绿到底,行看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词揭示了他对国家家破人亡的深深忧思,通过豪放的笔触和雄浑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

1.2 抒情与咏景的独到融合辛弃疾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丽的自然景色。

他善于将抒情与咏景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鲜活。

以他的《青玉案·元夕》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静谧和浪漫。

他通过抒情和咏景的结合,形容出了夜晚的凉爽、流动的灯火以及令人遐思的天空。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片段,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世界。

第二章辛弃疾词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运用独特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2.1 激昂忧国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词作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词作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摘要] 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是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他所有的爱国激情投入了他创作的“英雄语”中。

他运用了英雄豪杰式的艺术手法和比兴寄托等多种手法,加以特色的语言,突破了词固有的写作形式,在雄奇豪放的同时,表现出曲折含蕴的浪漫婉约之美。

此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运用了散文叙事议论手法的“以文为词”,这样就扩大词描绘的事物和表达意境,并且融会了诗歌、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充分发挥词的抒情、记事、议论、状物等各种功能,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 辛弃疾;爱国;豪放兼浪漫;以文为词一、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表现出慷慨豪迈英雄气概辛弃疾的词风是和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平思想息息相关的。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1],他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河山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以辛弃疾首先是在实践方面可以建功立业的,他是有谋略、有度量、有识见、有手段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其次他才是一个有性情、有理想的诗人。

但是因为他力主抗金,却屡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使他有才干不得施展、有抱负不能实现,这样便激起了他满腔的忠愤之心和报国之志,发而为词,将其平生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转化到了极富爱国情怀的词作之中。

辛弃疾词中艺术形象最鲜明、思想内容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因为他具有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戎马生涯,所以他的爱国词表现自然真切,词风也磅礴雄壮,威严凛然,意境宏大,显示出气吞山河之势。

如他一首《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这是辛弃疾借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抒发他爱国思想的佳作。

上片开头,如天外飞将一般,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张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中,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

而在宋室南渡时,作者一人支柱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理想,将其隐然蕴藏于词句里。

“人言此地”以下三句,刻画出剑气上冲如斗牛的词境,又把山、水、月、星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

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一探究竟。

“风雷怒,鱼龙惨”使人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

下片头三句,主要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

从“欲飞还敛”,词人从炽热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退下来的悲凉心情。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制自己飞腾的壮志。

“元龙老矣!”指作者已老迈,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了。

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这跟山林词人们抒写的悠闲自在的心情,显然是大不相同的。

这篇作品突出了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尤其是“元龙老矣”一句把作者的感慨引向沉痛的地步。

这首词以豪迈的笔调,表达了一个抗金名将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气势恢弘,下片悲凉低沉,悲壮对照,悲壮结合,堪称词史上一篇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复兴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佳作。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述,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呼号、鼓动。

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显示出满腔磅礴的激愤。

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人痛感国家危难,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将满怀的悲愤化为悲凉之句。

在词人的心魂中,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它,写出自己的满怀忠愤。

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以豪放的词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瑰宝。

辛弃疾的词中,怀古词也是他抒发爱国情怀、英雄气概的重要风格。

这类词作的格调同样是刚劲有力、波澜壮阔、雄浑豪迈。

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是辛弃疾做镇江知府时创作的。

因为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而此时又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所以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便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词的上片写他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说中原已非我有了。

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已逝,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词的下片描写了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的孙仲谋,热情地歌颂了他奋发图强、战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孙仲谋“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所以辛弃疾在此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写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投降势力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以一种深沉的力度震撼读者,使人仿佛置身其中,不由血脉贲张,还让人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中看到惊心动魄的现实。

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辛弃疾本人的思想情感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深宏博大的意境,是怀古伤今的千古绝唱。

除此之外,辛弃疾在豪放词中还塑造出了很多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其中的人物皆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

比如他在《满江红》中写自己的远大抱负是“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他在《破阵子》中写自己的矫健身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他在《贺新郎》中写自己的狂态是“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他在《永遇乐》中写他人、古人是“气吞万里如虎”。

总而言之,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感时念乱的爱国精神往往形之于词,风格也趋向慷慨豪迈、激愤悲壮,这也是他爱国思想的真诚流露。

二、以豪放为主,兼容浪漫主义的婉约之美辛词的真正佳处,在其独具的一份英雄豪杰之气。

所以总体上说,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豪放。

但除了豪放,辛词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等多种风格。

正像范开、刘克庄在《稼轩词序》中所评:“期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2]。

就拿他为世盛称的特具婉约风格的《摸鱼儿·暮春》一词来说,其中寓刚于柔的手段与意境,便已绝非小晏、秦郎所能及的。

而辛词之更为难得之成就却还不在于他能以英雄豪杰之气写入伤春怨别的这些小词之中而已。

辛词更为可贵的是他即使在极富慷慨豪迈的词篇中,仍保有了词曲折含蕴之美,这才是辛词最为了不起的、使千古其他词人皆莫之能及的、最为可贵的成就。

辛弃疾好用古典突破传统的作风,却恰好造成了他的雄奇豪放之词同时也仍能保有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他采用的艺术手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及象征手法来加强豪放色彩。

如《水调歌头》云:“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其浪漫恣肆的风格直逼诗仙李白。

又如《太常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其次,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列举了“醉里挑灯看剑”等几件壮事,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将无限感慨蕴含其中,令人为之所感。

辛词的豪放风格还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样往往更能显示出辛词的内在气质和本色风格。

以下列举三种:(一)他善于寓刚健于温柔之中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是词人借“惜春”为题写对国事的感慨。

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用诘问语,不仅表达出词人对“匆匆春又归去”的惋惜,且带动全篇,感慨深沉。

意思是说,春天本就快过去了,哪经得住三番五次风雨的摧残呢?暗寓国事日非,哪经得起权奸们三番五次的折腾呢?经此一问,词人内心郁结的悲愤便似奔涛排涌而来:“惜春长怕花开早”,因为早开也将早落。

“何况落红无数?”更何况落花已满地都是。

这两句写惜春之情,何等细致、有力。

词人明知春天是无法挽留的,但仍痴心妄想把它留下,因此一喝:“春且住!”却只听得说:“天涯芳草无归路。

”芳草已铺到天边,遮断了春天的归路,春天是再也回不来了。

“怨春不语”,怨春天不给词人任何回答。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画檐蛛网,象征着主战派人士的努力。

他们恰似画檐下的蜘蛛网,整日殷勤地兜揽飞絮,像是想把春天留住似的。

只是这样殷勤努力,无法挽回整个衰颓的国势,因此更触起词人的无限感慨。

下片词人用长门陈阿娇的故事,来影射词人当前的处境。

“长门事”是词人自喻,表明他长期遭到冷落。

辛弃疾原希望从事抗金工作,哪知还是当地方官,管理钱粮,离前线更远了。

因此说“准拟佳期又误”。

为什么这样呢?正由于词人雄才大略,遭到了朝廷里权奸们的嫉妒、排挤,即“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词人说纵使求得朝廷上某些人士为他说话,其恢复大计又有谁肯替他申述呢?写到此,词人的悲愤越来越深,因此笔锋一转,便指着那些排挤他的人们说:“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意思是说,连杨玉环和赵飞燕那样得宠的人结果都化为尘土了,你们这些权奸又能得意多久呢?由此足见词人怨怒之深。

但尽管这样,词人内心的愁苦仍无法排解。

他说:“闲愁最苦”,愁苦到连凭着高处的栏杆看看都不敢。

因为凭着栏杆看到的,只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陷于杨柳中,徒使人肠断罢了。

在这里,“斜阳”、“烟柳”象征着南宋衰败的景象。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上片以景托情,下片用历史故事自喻,以古讽今。

词人把描写的空间无限拓宽,把时间尽量拉长,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忧愤的深广。

从全词的风格来看,它骤似婉约,但于婉约中又觉出它豪放。

这正是辛词超出前人的地方。

梁启超极为称赞道:“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二)寓悲愤于闲适之中《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中,表达了辛弃疾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的悲愤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