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实用版】目录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2.辛弃疾词的主题内容3.辛弃疾词的表现手法4.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5.辛弃疾词的影响和启示正文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主题内容涵盖了爱国、报国、壮志难酬等方面,表现手法多样,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豪放古朴:辛弃疾的词中,常常充满了豪放的气息,表现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和担忧。
他的词中,常常出现“剑”、“马”、“角”等军事意象,以及“沙场”、“战场”等词汇,充分体现了他的豪放之气。
2.清新质朴:辛弃疾的词中也有许多清新质朴的描绘,如《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美好。
3.情感细腻:辛弃疾的词中也有许多情感细腻的描绘,如《青玉案元夕》中对佳节团聚的描绘,充满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内容辛弃疾的词主题内容主要围绕着爱国、报国、壮志难酬等方面展开,他的词中,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和担忧,表现了他对于统一中原、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三、辛弃疾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的词表现手法多样,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辛弃疾的词风格独特,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的词中,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辛弃疾词的影响和启示辛弃疾的词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词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激励了后人对于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和担忧,对于统一中原、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词的风格辛弃疾词的风格弃疾的词源自于他个人的生活境况和仕途命运而作,所以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的风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的词1.生平爱国词:塑造英雄形象,表达英雄情怀(年轻:虎啸风生、充满活力;南归:壮志难酬、悲愤;退隐:长期退隐、借酒消愁、一腔愁苦。
)农村词:平逸内容{ 爱情词:通径直白闲适谐谑词2.词作{意象:战争军事意象等,抒情意象军事化艺术成就{ 手法:“以文为词”用典多,善用比兴风格:风格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刚柔相济、亦庄亦谐词史地位、影响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
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心灵世界的拓展。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他继承并发扬了情感世界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的创作精神,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对生活地区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也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
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得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①直接写刀、枪、剑、甲、弓等,把军事意象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笔端,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摘要:1.辛弃疾词的豪放古朴2.辛弃疾词的自然细腻3.辛弃疾词的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4.辛弃疾词的爱国主题与战斗精神正文: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包括豪放古朴、自然细腻、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以及强烈的爱国主题和战斗精神。
首先,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豪放古朴的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他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上。
他运用大量的军事意象,如刀、枪、剑、弓、甲、马以及号角等,表达了他的战斗豪情。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如山、水、草、木等,将这些自然元素幻化为与军事相关的战马、将士等意象,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豪放古朴风格。
其次,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自然细腻的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
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如《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一句,通过对雨、星、茅店、溪桥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细腻的自然之美。
再次,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的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他词中的抒情和描绘上。
他的词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且表达方式优美动人,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一句,通过对雁、花等自然景物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同时展现了其文辞华美的特点。
最后,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题和战斗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上。
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憎恶,如《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展示了他的战斗精神。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豪放古朴、自然细腻、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强烈的爱国主题和战斗精神等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二、巧设意象群 (4)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1、刚(豪放) (5)2、柔(婉约) (6)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五、善用典 (9)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
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
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
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
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
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
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
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辛弃疾诗歌语言风格

辛弃疾诗歌语言风格辛弃疾,那可是词坛的一位猛人。
他的诗歌语言风格相当独特,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充满了魅力和力量。
一、豪放大气辛弃疾的词里常常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感觉。
就好比他站在高山之巅,对着广阔天地大声呼喊一样。
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一句,“金戈铁马”四个字一出来,那股子战争的硝烟味儿就扑面而来。
你仿佛能看到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奔腾厮杀,而“气吞万里如虎”更是把那种英雄的豪迈气概放大到了极致。
这种豪放大气的语言风格,就像烈酒,一口下去,让你浑身热血沸腾。
他不是那种小家子气地描写一点小情小感,而是着眼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山河大地,用词也特别有力度,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读起来就觉得气势磅礴,好像把整个战场的画面都铺展在你眼前了。
二、善用典故辛弃疾可算得上是个“典故小达人”。
他的词里典故那是一个接一个。
不过他用典故可不像有些文人那样,是为了故意显摆自己读书多。
他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比如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就用了廉颇的典故。
他把自己比作廉颇,廉颇老了还想着为国家效力,而自己也是一腔报国热血,却得不到重用。
通过这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未酬,又有一种对朝廷的不满和无奈。
但是他用典故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给你讲故事一样,一边讲着古人的事儿,一边倾诉着自己的心事。
三、质朴自然与细腻并存虽然辛弃疾很多词都很豪放,但他也有质朴自然又细腻的一面。
像“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画面感多强啊。
一个调皮的小娃娃在溪边躺着剥莲蓬,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温馨画面。
用词特别质朴,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这就显示出他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既能在描写宏大场面时豪放大气,又能在刻画生活小景时如此细腻入微,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不仅会耍大刀,绣花针也能玩得转。
四、富有情感张力辛弃疾的词在语言上很有情感张力。
他可以从激昂的壮志豪情一下子转到深沉的悲愤之中。
简述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1、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
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2、辛弃疾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3、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总第53期)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杨永锋
(丰镇市电大工作站)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小声铿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
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苏词雄壮,辛词悲壮;苏词“横放杰出”,超旷、飘逸,辛词“潜气穴转”,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苏轼“以诗为词”,笔力矫健,辛弃疾“以文为词”,能刚能柔。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
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他们的词作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弱绮靡,也缺乏格律派词人精切的音律和秀丽的词藻。
但却有恣肆粗犷的风格和高昂不凡的气势。
在陈亮的《念如娇・登多景楼》,刘克庄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柳稍青・铁马蒙毡》中,都透着爱国的激情,泄着报国无门的忧愤。
词作中以古喻今地劝导昏腐的南宋朝廷来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在豪壮中又不乏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沉郁。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
作者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联系,作品中常出现阔大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
在《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意境,使人读后不由得不生豪气,不由得不浮想翩翩,令人感到作者的浩气与宇宙同在。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上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与下片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大手笔。
词人时已暮年,但并未叹老嗟卑,而是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故上片以悲壮阔大的景写心中滚滚思潮,而把词人那悲慨与愤壮的心情表现的一览无余。
下片通过赞扬开创伟业的孙权,使得词的气魄更显宏大,词情也转为高昂。
粗看“吞虎食牛”、“高唱入云”,实则百感交集,并入笔端,也只有这宏阔的意境才能泄作者心中的那份感慨。
词作表面高屋建瓴、痛快淋一】2一漓,内涵忧心忡忡,吊古伤今,满腔悲愤之情含而不露,深深寓于慷慨纵横、洞见肺腑、豪放不羁的意境之中。
辛词第二艺术特色是在表现手法方面。
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注意以传统的比兴来曲折地表现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因作者处境孤危自不能剑拔弩张,故全用比兴,托物寄意,构成全词象征性体系。
上片借景抒情,写词的人的惜春,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担忧。
然惜春亦非词人本意,这春残春归的自然景观实际是印在词人心上的日暮途穷的南宋社会图示,惜春正是作者对国事日非的哀叹和对时光流失的惋惜。
下片用典使事,写了词人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
“长门事、拟准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词中,作者以飘零的桃李与怒放的荠菜花对举,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厌恶。
在表现手法上,另一方面辛弃疾还恰切地运用大量的典故以古喻今,加强了词的表达力。
如《鹧鸩天》中“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三句一句一典,含而不露,深刻表达了词人对无端被弹劾免职的愤懑和牢骚。
又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词人几乎是句句用典,借怀古之言,泄伤今之意。
辛弃疾词多用典故,曾有所谓“掉书袋”之讥,岳珂《程史》亦责此篇甩典过多,其实不然。
辛弃疾学富百家,包汇万象,词作中,经史典故,融贯生发,他绝非借用典而炫耀博学,而是运古生新,与词作中的思想感情交相融汇,因此,往往收到言简意赅、一语破的之功效。
杨升庵《词品》推这首《永遇乐》为辛词第一,确非过誉之词。
辛词的第三个艺术特色就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不仅采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而且吸收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及经书上的句子。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就采用了古、近体诗的句法。
全词既有符合古体的句法——押韵,且字数不限,又有符合近体诗的句法一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就押韵且对仗,(下转第20页)
万方数据
胡小平对会计监督机制的探讨学术研究
营大型企业派遣稽查特派员;对策之二,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支出两条线。
这两种对策对于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两种对策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向国营大型企业派遣稽查特派员是一种应急行为,特派员只能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派遣,因此不可能对企业形成长期的、全面的会计监督。
第二,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支出两条线,对于会计制度健全的单位,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但如果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联手贪污,或者有一方漠视会计的监督工作,则上级的监督单位就可能得到假的会计信息,从而失去监督作用。
因此以上两种方法只能作为会计监督工作中的辅助方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监督还需要找出一种更好的方法。
4.完善会计监督的新方法
要解决现有会计监督机制中存在的缺陷,根本办法就是消除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密切利害关系。
使得会计人员在谋取岗位时不再有求于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则不会因为对会计人员过于信任而放弃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取消公司经理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财务负责人的权利,采用由公司董事会直接聘任或解聘公司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的办法。
为了实现会计工作中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监督,对于一般会计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应当由企业财务负责人聘任,并决定其报酬;对于会计审核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应当由企业负责人聘任,并决定其报酬。
这样就使得一般会计人员在行使其对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能时不必考虑与企业负责人之间是否存在利害关系,从而有效地防范企业负责人的贪污行为;而会计审核人员作为企业负责人的代表,严格审核每项具体的会计事项,从而有效地防范会计人员的贪污行为。
另外,董事会在聘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时还应当检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
如果存在利害关系,则更换财务负责人的人选,这样才可以保证在企业负责人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防止他们联手进行贪污活动,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监督。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可以采用类似的聘任程序,只是单位负责人应当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或派遣;单位财务负责人应当由上级财政部门聘任或派遣。
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单位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之间的互相制约和财务负责人的专业性。
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国营独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可以由国有资产管理局聘任或派遣。
(责任编辑:陈维廉)
(上接第12页)
符合近体诗句法的要求。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就押韵而不对仗,符合古体诗句法的要求。
这首词的上下片句法一样,就上下片而言,其语句也很优美,大有散文的韵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乡村景观。
又如《踏莎行・进退存仁》一词全用四书五经中的成句写成,却又毫无捏合的痕迹,在《沁园春・叠嶂西驰》中,上片全用骈文句法写成,读来朗朗上口。
辛词第四个艺术特色是风格豪放而谐音律,寓“雄心高调”于传统词风的“温婉”之中,形成豪雄悲郁的格调,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得奇幻苍莽,曲折道出作者渴望报国而又忧馋畏讥的复杂心情,本是“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片报国无门的激情却又敛于“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的温婉之中。
又如《摸鱼儿》一词,清人周济评日“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愈发令人沉痛。
这是一首怨词,作者出于一20一当时处境孤危,只得把一腔恨意全敛,寄情于景了。
作者出于“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的心理而大声喝止“春且住!”奈何春无反顾而去,作者无奈,只得凄侧婉劝了:“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声情凄厉,但春去是不可逆转的,只得“怨春不语”了。
辛词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调,却又不拘一格,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含蓄婉转,有的清新明媚,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在《祝英台近・宝钗分》中,“怕”、“断”、“更”、“鬓”、“是”、“却”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
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了句子的传神之韵,如“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中的“动”字,以传神之笔来体现风箫的音远,既具神韵又谐音律。
辛词风格豪放,音韵和谐,语句优美,意境宏阔,使典用故,刚柔并济,虽继承苏轼之豪放词风,“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真可谓“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今娴《艺衡馆词选》)
(责任编辑:王雪炎)
万方数据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杨永锋
作者单位:丰镇市电大工作站
刊名:
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1)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mgddxk20030100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