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总结辛弃疾的

总结辛弃疾的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

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豪情激昂的辞藻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与推崇。

这篇文档将对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进行总结。

一、辛弃疾的文学背景与创作风格文学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宋代政治封建统治的萧条时期,国家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矛盾的社会背景影响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呼唤。

创作风格辛弃疾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且感情深沉,常常抒发豪气壮志和激情,同时又能细腻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他的词作多写人生感悟,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辛弃疾的代表作品1.《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元夕时的繁华景象,通过对元宵节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其中“扬州一片月,万里共徘徊”一句,意味着作者身处异乡,思念故乡,表达了旅途中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2.《破幽梦·春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春天的时节中被浓郁的春情所感染,激发出对人生的热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细腻而充满感情的描写,展现了辛弃疾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3.《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家族悲剧的写照,也是对时局深深不满的抒发。

在这首词中,他通过自身的遭遇和家族的悲剧,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天下苍生苦难的强烈愤慨。

三、辛弃疾的价值与影响1. 文学价值辛弃疾的作品形式丰富,意境高远,用词新奇。

他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词作里融入了真实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的启示。

2. 文化影响辛弃疾的作品影响了后人很多文化领域,包括诗词、戏曲、音乐等,他的词作被无数音乐人演绎成歌曲,传承至今。

他的作品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很多的灵感,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启示作用。

四、结语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四、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
• (4)用经用史,既是表达方法的创新也史
语言技巧一大特色。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5典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连用3典 •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5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离 别事件
缺点
• 一些作品用典过多,不免“掉书袋”之讥, 其体恣肆,也使某些作品语言句式过于随 意,使讲究结体的词有失去其特殊美质的 危险。
三、表现方法上的“以文为词”
• 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 文为词”,即将古文诗赋中常用的章法和 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且独创性地 用经用史等散文的词汇入词
《南乡子· 登京 • 上片放眼古迹,感慨江山未改, 口北固亭有怀》 英雄俱往;下片怀古,表达对 何处望神州?满 历史英雄的凭吊
• 上片写景,描绘一幅 雄奇壮阔的赤壁之景 表达对英雄豪杰赞美 下片怀古,写周瑜在 谈笑间破敌,感叹自 己功业无成白发已生
• 词中虽有壮志难酬之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 感,但作者却洒脱,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他将人生视如梦,欲 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与明月同饮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豪放中寓有旷达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 子》)
二、意象上的英雄化、军事化、雄伟化
• 2.军事意象密集出现,构成雄浑壮阔的军事 景观
• 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 •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 万,列骑耸高楼。”(《水调歌头》)
二、意象上的英雄化、军事化、雄伟化
四、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
• (2)夹杂许多文言句式
•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 ——《汉宫春》 •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 ——《贺新郎》 • “杯,汝来前。” • ——《沁园春》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的词1.生平爱国词:塑造英雄形象,表达英雄情怀(年轻:虎啸风生、充满活力;南归:壮志难酬、悲愤;退隐:长期退隐、借酒消愁、一腔愁苦。

)农村词:平逸内容{ 爱情词:通径直白闲适谐谑词2.词作{意象:战争军事意象等,抒情意象军事化艺术成就{ 手法:“以文为词”用典多,善用比兴风格:风格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刚柔相济、亦庄亦谐词史地位、影响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

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心灵世界的拓展。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他继承并发扬了情感世界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的创作精神,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对生活地区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也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

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得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①直接写刀、枪、剑、甲、弓等,把军事意象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笔端,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

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引言: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了辛弃疾生平及文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生平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词的艺术成就 2012年01月19日08:59 来源:中国文学史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

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

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

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

他既熟悉军事上沙场,再建武功。

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而下面这类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上片)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在他军人的意念中,静止的青山能变成奔腾飞驰的战马,林间的松树也幻化成等待检阅的勇武士兵:“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辛弃疾诗词艺术成就总结

辛弃疾诗词艺术成就总结

辛弃疾诗词艺术成就总结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诗词艺术成就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辛弃疾诗词艺术成就总结1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

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开阔和提升词的意境及空间。

但有时却容易产成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袋”。

当然更多人则认为,以辛弃疾的才力,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

辛弃疾诗词艺术成就总结2一、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的。

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二、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辛弃疾的主要成就

辛弃疾的主要成就

辛弃疾的主要成就辛弃疾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辛弃疾的主要成就,欢迎大家阅读!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文学成就思想内容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那些句子写了战争的画面,写了作者统一 祖国的愿望?


可 怜 白 发 生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沙 场 秋 点 兵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 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 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一)上片:词人追寻历史人物,通过缅怀古代 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词人的敬慕之情,亦透露出自 己抗敌救国的报负。 (二)下片:写历史的教训和自己的经历往事, 表达词人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壮志雄心。


(一)其内容境界、表现手法和语言的丰富 性、深刻性、创造性、开拓性都是空前绝后 的。 (二)他独创的“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 影响深远,为后人树立典范。如(陆游、张 孝祥等词人)

谢谢


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 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 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 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用男女之情来 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 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 实际上却极哀怨,极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 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 ②10句:写了自己现实的慨叹 二、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二)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 词中,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两 方面。 辛弃疾----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 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中,且独 创性地用经用史等散文的词汇入词中。


(一)运用大量的典故

(二)风格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三)多样风格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 言的不主常,构成了其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又主要表现在:
①刚柔相济: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 柔情中有刚劲
②亦庄亦谐:诙谐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 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情,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 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 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 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意象的转换
1 意象:
2转换表现:①唐五代词意象主要来源闺房绣 户和青楼酒馆 ②柳永、张先等开创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 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 ③南渡词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 的意象 ④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生活活动的意象 使意象群出现了依次大的转变

可 怜 白 发 生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沙 场 秋 点 兵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

(一)“沙场秋点兵”的哪个字用的好?

(二)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溱洧_LD
经典回顾

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 城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词人、爱国者、军事 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 存词600多首,著有《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思 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一)意象的转换(主要表现在抒情意象的 军事化) 如《破阵子》
·

(二)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永遇乐 · 京口 北固亭怀古》 (三)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的多样风格 《水 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