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题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维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 用人不当的愤概。
3、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重点目标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 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 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③思 考:
A、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 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 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这一节我们来研讨本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目标1.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三、背景出示宋宁亲嘉泰四年,执政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某某知府。
某某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
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X,韩侂胄不听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某某。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X裕表明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X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四、讨论交流全班12个小组,前六个小组研讨第一个问题,后六个小组研讨第二个问题。
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在诗歌中用典,即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词用典贴切,寄寓深远。
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X裕北伐壮举、X义隆北伐残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上片二典故前六句,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
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
“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
又六句,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X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X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六、《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则是直接言志。
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表明诗人心中想念故乡,却不会贪图安逸,只是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1、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经历,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的差异。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6课 辛弃疾诗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则招之即来,麾之则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
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是年春,他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
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鉴赏词作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等等。
教学重点:1、在比较中明词意、知方法、会鉴赏。
2、理解词作中典故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两首辛词,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事,知晓作品中典故的含义。
1、齐读两词,了解作者。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分别诵读两首词,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感情基调《水龙吟》: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永遇乐》: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2、分别概括出两首词的主要内容《水龙吟》: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这首词作者旨在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对比鉴赏,感受形象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水龙吟》:“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
“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南宋]辛弃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
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
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
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
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
揾,拭擦。
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
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创作背景介绍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赏析探究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
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1、上阕(1)前四句:怀孙权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
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
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
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
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