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能够分析《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和评价辛弃疾的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3)学会欣赏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豪放派词风;(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词赋的精神;(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意、词牌和艺术特色;(3)欣赏和评价辛弃疾的词作。
2. 教学难点:(1)辛弃疾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2)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3)鉴赏词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整理相关资料,制作PPT;(3)准备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作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词作特点;(3)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2)讨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3)分享鉴赏词作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鉴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化底蕴;2.学习并理解辛弃疾的词作;3.学会欣赏和赏析辛弃疾的词作;4.培养学生的词意把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学生能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3.学生能够通过词作体会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辛弃疾的词作材料;2.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3.启发探究: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意见;4.欣赏赏析:学生理解后,集体欣赏并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思辨评价: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写出自己的词。
六、反思:本节课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导入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阅读词作,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和理解词意的能力。
在启发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赏析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词作,并通过集体欣赏和赏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思辨评价环节,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促进了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成就的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并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分析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形式;(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词作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3)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辛弃疾的词风及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特点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辛弃疾的词风。
4. 讲解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夏夜”为主题的词,体会创作乐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风的一致性和变化;3.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词作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弃疾词作的特点;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创作差异;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和创作欲望;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相关古代文学知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
(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
(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
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
曹操,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小街,但计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
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义隆:刘裕之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
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
震恐。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之军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百姓年年在这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赵出力,“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却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坐顷之,三遗矢矣。
”于是赵王不再启用他。
(合作探究)4、凡有用典必有用意,请找出关键词,理解典故与词人间的联系,理解其情怀。
孙仲谋京口起步,建功立业
刘裕
刘义隆仓皇失败
狒狸祠安作亡国奴
廉颇壮心不已,壮志难酬
5、本词除了用典手法外,还有什么手法的运用?
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感受到66岁的辛弃疾内心无比苦涩但又孤身坚守,满腔忧虑但又坚决行动的忠义情。
(在这样的任上,他搜集钱财,置备盔
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践踏地探听虚实。
终遭弹劾“奸赃狼藉”而
免职。
)
五、当堂训练
反复读词,想象诗境,想象诗人的处境,请以《我手写英雄》为题,写下
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示例: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
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
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
他是一个可悲的英雄。
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
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
收复渺茫,他心中仍然幻想其坐骑如曹操的的卢般飞驰沙场;当大势已去,老
年再被启用时,他仍心怀忧虑忠诚地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有着岳
飞的霸气,却没有岳飞的境遇。
最终,只能喊着”杀敌“含恨而去。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目标:反复品读吟咏,领悟本词的内涵,体会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
之情。
一、导入新课(课前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6岁的辛弃疾既喊出了有能力杀敌的
忠心,也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忧愤。
他平生以英雄自称,心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可从23岁南渡归宋十年之久了,还未受重用,正值壮年的他心境如何呢?今天,我们品读他的《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
二、自主学习
结合下文注释,大声朗读文章,理解词义。
同时思考:你在本词中看到了怎样
的词人形象?(献愁供恨的江南游子,无人会意的流泪英雄)
三、精讲占拨
1、本词上片重在写景抒情,下片重在用典抒情。
这两种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手法。
品析写景抒情句,我们要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感受情感;品析用典句,我们要先弄清典故,找准联系点,理解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含蓄抒情的方法。
2、反复诵读上片,闭目凝神细想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描摹(明确意象。
)。
示例:南方的天空,一片空阔清冷;江水悠悠,带着无边苍凉的秋色无声地流
向天际。
遥望远山,如玉簪,又如螺髻,写满了愁怨。
落日西沉,失群的孤雁
哀鸣不断,我这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头。
引导:天与水写满了秋意,山满怀愁怨,日是落日,雁是孤鸿,人是游子,我
们立刻被带入了怎样的意境?(空阔冷寂,苍凉悲苦)此游子是普通游子吗?(亡国游子)
引导:亡国游子面对此景此境,心绪如何?(讲解细节描写)
3、抽学生诵读体会。
师:他默看宝刀,愤拍栏杆时,一定想到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独闯敌
营的壮举,但如今呢?“无人会,登临意”,他怎样的思想情感无人理解?请
细细品读下片的典故,理解深沉的情感。
4、学生先自主品读下片,思考:词人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5、师译读这三个典故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其用意。
张翰弃官归隐(难以回乡之激愤)
许汜谋求私利(鄙夷谋私之无奈)
桓温感叹时光(唉叹时光之痛苦)
6、这是他政治失意时流血的心的忧愤之情啊!这份忧愤之中,当然包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和批判。
苟安的朝廷又怎么可能容他?最终,他只能孤寂无奈地悲怆呼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句照应了哪一句?
7、齐读感受词深沉悲壮的情感。
四、当堂巩固
在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是否感受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执著?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请用或诗或散文的语言描述。
五、小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
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
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