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教学设计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步骤】一、自制视频导入: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三、再读诗词,把握情感:1.下面两段音乐,如果作这首词的朗诵配乐,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为什么?老师明确:《楚歌》:呜咽悲切,如泣如诉,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琵琶语》:轻柔优美,古典舒缓,表现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很适合表现闲愁。
2.再读全词:齐读词作,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做简要分析。
3.找出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句:恨、愁、泪4.分析具体原因:①山河残破②抗金复国之梦无法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路③无人理解的孤寂、痛楚④年华虚度、功业无望⑤南宋统治者的猜忌、排挤、使他成为游子/思念家乡⑥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安于现状、不思收复失地四、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1.回顾快速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明确:找情感词,关注标题,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关注注释,关注意象,找关键词句,抓表现手法等。
2.围绕本词赏析运用的方法来鉴赏全词:①找情感词②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五、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有屈原“美人迟暮”的感慨。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还记得43年前自己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江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想南宋小朝廷昏聩无能,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43年过去了,自己壮志未酬,追思往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思考:“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直抒胸臆,缺少知音的感慨。
2、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之作
上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意象: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找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复中原,气势如虎)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献愁供恨”具体解说】【词人落笔便是一幅辽阔的秋景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然而,词人纵目无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却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拟人手法。
那么诗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联系背景不难理解——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忧愤。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隐喻南宋国势衰颓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孤雁声声,又勾起自己身世飘零的孤寂之感、孤掌难鸣的无奈之恨。
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身世浮沉雨打萍”般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游子”不单单是离家之人,更是无国——被国家抛弃、没了归属依靠之人!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所用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透漏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