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1 22:45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作者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诗两首 教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诗两首 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则招之即来,麾之则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

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是年,他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

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作者、风格和时代——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6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6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姓名一、教学目标定位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自学小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揾()英雄泪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小问题2:请同学介绍《水龙吟》和《永遇乐》的相关背景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关于辛弃疾你知道些什么?问题1:你知道辛弃疾的生平吗?大问题二、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水龙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水龙吟》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3、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小问题4、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⑸草草:⑹北顾:⑺可堪:⑻风流:问题三: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问题1:析句品词,体会感情大问题四、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永遇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生互动: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由小组合作完成朗读和文意梳理的任务。

小问题1、范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试着背诵。

(指名背诵)小问题2、词中一共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小问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事迹?(板书)4、霍去病封狼居胥5、佛狸击败宋文帝6、廉颇得不到重用大问题五、分析课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问题1、齐读1、作者在词中讲这几个故事用意何在?(南宋和北宋地图对照,长江北岸是南宋、金国的交战区)小问题2、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小问题3、齐读下阙,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小问题4、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问题5、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三、目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鲈鱼堪脍(kuài)B.玉簪(zān)无觅(mì)金戈(gé)封狼居胥(xū)C.嘉许(jiā)江堤(dī)菜羹(gěng)排难解纷(nàn)D.寥落(liáo)尽管(jìn)仓皇(huáng)舞榭(xiè)歌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四、配餐作业A组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重点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

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二、探究生趣㈠探究结构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1“”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文意:遥岑(cén):远山。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

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落职。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的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知背景]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被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心境下,辛弃疾登临建康赏心亭,见景生情,以古喻今,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词作,抒发郁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事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个短语,一幅画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细节见心性)下片赏析: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

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惜流年,悲不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吊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刺时政)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感世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板书: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

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

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静思)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

(刘潜夫)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

遍问客,必使摘其疵。

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

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

'稼轩促席使毕其说。

珂曰:‘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

'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夫也,实中予古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

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