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能够分析《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和评价辛弃疾的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3)学会欣赏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豪放派词风;(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词赋的精神;(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意、词牌和艺术特色;(3)欣赏和评价辛弃疾的词作。
2. 教学难点:(1)辛弃疾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2)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3)鉴赏词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作特点;(2)整理相关资料,制作PPT;(3)准备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作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词作特点;(3)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析两首词的异同点;(2)讨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3)分享鉴赏词作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鉴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辛弃疾词二首分析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分析教案辛弃疾(1140-1207),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他被誉为“辞章之极”,其词风俊逸,婉约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以写人、描景、抒情为主,旋律优美动听,意境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辛弃疾的两首词进行分析教案,为读者展示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
分析教案一:《青玉案·元夕》词曲同声,乐调妍丽,文笔飘逸,史称元夕之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音乐和节奏乐曲配合词曲相得益彰,使得《青玉案·元夕》表现出了非常优美的音乐和节奏。
整首词曲变化丰富,音乐性强,读者可以听到乐曲中高潮和低潮的变化。
辛弃疾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也注重音乐性,整首词有十三句,每一句都是七个字的五言句。
每句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音乐语言,每句之间的韵味流转自然且富有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意境和韵律《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十分深刻,描绘了山河美景和人间感情。
辛弃疾在词中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流露了对人间情感的深深忧虑。
辛弃疾用了“元夕”这样的一个意境,从中激发出了很多文化和美学的魅力。
整首词写景、抒情,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词人对人世苦尽甘来、珍惜时光的深刻思考,也写出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三、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词曲具有多层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对生命的追求,对疾风暴雨的坚韧,对爱情的纯粹,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憧憬。
这些思想和观念是辛弃疾在生命中产生的各种互补心灵。
他借助乐曲与韵律表达自己的理念;他在人间感情和自然景观的交织之中展示出了自己的高度文学审美;他对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形成了基础的认知和体验;他通过文字与音乐,向读者传递出了他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分析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形式;(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词作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3)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辛弃疾的词风及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特点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辛弃疾的词风。
4. 讲解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夏夜”为主题的词,体会创作乐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风的一致性和变化;3.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词作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弃疾词作的特点;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创作差异;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和创作欲望;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相关古代文学知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