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及关键词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际遇对创作的影响
(二)辛弃疾的主要代表词作风格
二、婉约风格代表词作
(一)婉约风格词作特点
(二)婉约风格词作抒发情感
三、辛弃疾诗词的婉约风格形成原因
(一)稼轩体及其词风变化轨迹
(二)伤时感怀的词人情怀
(三)抒发离愁别恨的动人词作
(四)词人惜花伤春美好寄托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次,选取关键性作品精读,从审美角度去看辛弃疾的文学创作,深切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人生哲理,更好挖掘宋词中的理趣。
再次,对辛弃疾婉约风格与其豪迈一派之间的联系进行考究,关注其爱国主义情怀在作品中蕴含境界的提升层面,其婉约而成“百炼成钢绕指柔”,以柔制刚。
最后,参考其他人一些真实可靠的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向老师求教,虚心听取意见,确定行文思路。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研究现状:

辛弃疾词之美学特质

辛弃疾词之美学特质

浅论辛弃疾词之美学特质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辛弃疾为官时主张收复中原,得罪了许多朝廷政要, 因此常常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辛词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悲壮之美在壮年时期,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望。

“隆兴和议”后不久,他不顾官职低微,先后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力陈复国方略,可是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他的意见未被执政者采纳。

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使得他将一腔热血倾注于笔端,化为文学上的浩荡之作。

浩邈深沉的家国之忧,是辛词所抒发的一种重要情感,也形成了辛词的壮美诗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江山”、“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句气势磅礴,感情一倾而注。

将自身的豪迈之情表达了充分而深沉。

稼轩追古思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既感叹自身漂泊坎坷、壮志未酬,又缅怀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孙权和刘裕。

稼轩忆古思今,想到今日之国家,不由得忧从中来。

辛稼轩深受屈原《楚辞》的影响,遵循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诗学史观,整首词虽言简意赅,却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悲壮深远。

二、凄凉之美在其中老年时期,辛弃疾希望国富民强,在任期间,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刚直不阿的性格触怒了一些权贵。

淳熙八年冬,他被朝廷弹劾,落职罢任,其词不时流露出功名未成、未老投闲的悲愤心酸之情。

这期间其词风多为凄美。

摸鱼儿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词人。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作者:陈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善于用典的伟大词人,与苏轼成为“苏辛”,很好的发扬了苏轼豪放的风格,稼轩词的用典艺术,是建立在博学、饱览群书的基礎上,对于古人的故事用为自己所用。

辛弃疾能用典的特点不是“为了用典而用”的俗套,而是为了深深包蕴自己的感情。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本文以稼轩词中出现的众多的用典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用典人物以及故事内涵的分析,通过对其中用典故事的选取的研究,由此看出,辛弃疾创造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词人胸中伟大的爱国情怀的可贵情感。

[1]关键词:辛弃疾;词;典故;用典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用典艺术以及稼轩词的用典的特色(一)用典的内涵用典也就是指运用历史的典论故事,是指在创作诗词中词人运用历史人物以及故事或者经史子集等运用到自己创作中为自己所用的总称,按照用典的不同分为经史子集典故和历史人物轮滑,按照用法的不同则分为正用典、反向用典、典议混用等,不仅被应用到词的创作当中,也被诗词文广泛运用到,在诗词创作中中比较常见的是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都有很多的运用之处。

(二)辛弃疾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爱国情怀。

辛弃疾从小便博学、爱学、广泛读书,少年时期还一直胸怀大志,曾登楼“欲说还休”,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始终在词中体现。

辛弃疾能坚守正义、丹胆赤骨的人,那面相自然是十分正直、叱咤风云的形象,他希望朝廷能像京口的孙权英雄皇帝一样,能够过来找他。

[1]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南宋昏聩的时局贤就倒向了投降派。

他秉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辛弃疾看来,放弃复国是不应该不明智的,而“偏安一隅”的皇帝实在是让他感到无力。

如稼轩的词中有个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历史的皇帝这样的英雄人物被他用的没有一点雕琢痕迹,他其实这样写是想宋室的皇帝也能选择复国,像古代那样才略建树、英雄遗风的皇帝那样带兵驰骋疆场的刘裕等的仰慕之情。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总第53期)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杨永锋(丰镇市电大工作站)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小声铿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

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苏词雄壮,辛词悲壮;苏词“横放杰出”,超旷、飘逸,辛词“潜气穴转”,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苏轼“以诗为词”,笔力矫健,辛弃疾“以文为词”,能刚能柔。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

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他们的词作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弱绮靡,也缺乏格律派词人精切的音律和秀丽的词藻。

但却有恣肆粗犷的风格和高昂不凡的气势。

在陈亮的《念如娇・登多景楼》,刘克庄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柳稍青・铁马蒙毡》中,都透着爱国的激情,泄着报国无门的忧愤。

词作中以古喻今地劝导昏腐的南宋朝廷来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在豪壮中又不乏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沉郁。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

作者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联系,作品中常出现阔大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

在《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意境,使人读后不由得不生豪气,不由得不浮想翩翩,令人感到作者的浩气与宇宙同在。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上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与下片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大手笔。

词人时已暮年,但并未叹老嗟卑,而是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故上片以悲壮阔大的景写心中滚滚思潮,而把词人那悲慨与愤壮的心情表现的一览无余。

下片通过赞扬开创伟业的孙权,使得词的气魄更显宏大,词情也转为高昂。

全国2017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解析_1

全国2017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解析_1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纳兰性德的词集名是《饮水词》,《茗柯词》作者张惠言,《弹指词》作者顾贞观,《忆云词》作者项鸿祚。
23、清代历史小说《隋唐演义》被鲁迅评为 A、“浮艳在肤,沉着不足”
B、“隽思妙语,时足解颐” C、“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D、“闾杂考辨,亦有灼见”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明朝前期散曲成就不高,影响最大的散曲家是朱有墩,他的散曲集是《诚斋乐府》。《江东白芋》是梁辰鱼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是冯惟敏的散曲 集,《秋碧乐府》是陈铎。
17、明代民歌《挂枝儿》和《山歌》的编者是 A、凌漾初
B、冯梦龙 C、李开先 D、袁宏道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冯梦龙喜欢民歌,编辑整理了两部当代民歌专集《挂枝儿》和《山歌》。
试题解析:
1、简述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问题内容:
试题答案:1、风格平易流畅,委屈婉转。2、在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富有情感。3、含蓄蕴藉而又平易自然,富于诗味。评分参考:第三点1分,其他
小点各 2 分。
试题解析:
2、简述元代四大南戏之一《荆钗记》的艺术特色。
问题内容:
试题答案:1、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强,戏剧冲突层层展开,很适合舞台演 出。2、其曲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情文相生,通俗而动人。评分参考: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试题解析:
3、简述李渔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
问题内容:
试题答案:1、最明显的特点是创新,不拘陈套。2、结构清晰,主线明确。3、不足之处在于过分追求奇巧,语言失之轻佻。评分参考:第三点 1 分,其他小
点各2分。
试题解析:
4、简述《红楼梦》的诗化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二、巧设意象群 (4)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1、刚(豪放) (5)2、柔(婉约) (6)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五、善用典 (9)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

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

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

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

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

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

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

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酣畅的笔墨,飞舞的气势,不羁的情怀,构成了辛词雄放、沉郁和悲壮的风格特征。

具体说来,辛词阔大意境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说辛词的意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也并非溢美之词。

辛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中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前三句用典,追叙刘邦知人善用,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事;后三句从怀古转向现实,慨叹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却甘心据守半壁江山的懦弱和无能,以古比今,深沉含蓄。

这是时间的跳跃。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作者在愤怒控诉金兵侵略罪行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沦陷敌手的北方领土和抗战军民的深切怀念。

由眼前的“郁孤台”联想到西北的“长安”,这是空间的跨越。

另外,《满江红》“蜀道登天”中的“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清平乐》“绕床饥鼠”中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更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时空交错的千古名句。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爱国词中的许多名作,就是通过突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表现自己复杂的爱国情思。

最能体现辛弃疾这一创作特色的要数《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词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写实,述写自己复国大志不得伸展,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

“梦回”以下写虚,是梦境,更是理想的集中展现。

“梦回”后四句,写塞外军旅生活和阅兵场面:英雄酣然入梦,醒来时雄壮的军号声连绵不绝;部队官兵同甘共苦,共食“八百里炙”。

军乐队奏响豪迈战歌鼓舞士气;秋高马肥,正是检阅军队,用兵杀敌的最佳时节。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着力刻画英雄飞驰战场,奋勇杀敌的英武豪迈,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是说统一大业得以完成,理想得以实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功告成的喜悦,使词的感情沸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

”笔锋陡转,回到现实,使感情从顶点一下跌落,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苦闷与悲愤。

整首词基调豪迈高昂,意境大气磅礴,无愧“壮词”美誉。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也是通过突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营造阔大的意境来表达爱国情思。

词的上阕回忆词人青年时追杀叛徒,抗金杀敌的壮阔场景;下阕转入写自己当前的处境,“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词人被弃置不用的悲苦,英雄末路的感慨一言难尽。

最后两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更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

“平戎策”,即《美芹十论》和《九议》等陈述抗金的意见书,是作者抗金复国理想的象征,但现实却极具讽刺,人老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万字平戎策”,只换得东家的农艺书。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寄托了词人遥深的感慨。

二、巧设意象群辛弃疾作为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首先是抗金英雄,爱国战士。

他的豪放,不同于纯文人式的旷达和睿智,而更多的表现为决心恢复国土的使命感和壮志难酬,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

因此,辛词在意象群的选择上,体现了其自身的特点。

辛弃疾爱国词的意象群无不渗透着词人满腔的忧国伤时,孤愤难舒的情感。

其中,被前人用俗用滥的“白发”,一旦到了辛弃疾的手上,新意顿生。

如像“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白发写愁,本近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化旧为为新,拟人化手法引人无限联想。

这首词作于作者42岁(1182年),正当壮年,满头华发,无非因忧国忧民而生,“白发”何尝有种?此一层;国事日颓,山河破碎,醉中尚可忘却,醒时“愁更愁”,此又一层;白发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栽”出来的,可见“愁”乃是外物强加于我,此第三层。

由此观之,词人深沉的忧愤也就不难揣度了。

像这类传神的句子还有:“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满江红·过眼溪山》)“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清平乐·绕床饥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一轮秋影金波》)这一类词句,通过“白发”这一核心意象,或直抒胸意,斥责南宋统治者扼杀抗金人材的罪行,或揭示理想与现时的矛盾,慨叹人生的坎坷际遇,或以夸张为能事,抒写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或借助奇特浪漫的想象,折射宏图蹉跎的抑郁悲愤,感情悲怆,色彩凝重,气氛沉郁,有力地表现了辛弃疾深沉而悲壮的情思。

酒,是辛弃疾爱国词意象群中的高频率出现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木兰花慢》);“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贺新郎》);“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西江月》等充分表现出词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和对现实的不满,对朝廷的轻蔑。

此外,剑与泪,风和雨,战马,旌旗,斜阳,江水等等,都是颇能代表辛词“苍凉沉郁”风格的意象。

如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类具有超凡气慨的意象群,共同界说了词人的现实主义品格:含蓄深沉,外冷内热,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1、刚(豪放)刚是辛词的主轴,是贯穿其词的整体基调。

辛弃疾,挟北方豪杰忠勇,奋发慷慨之气而南归,其初衷要在南宋朝廷领导下更好地抗金,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宏愿。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推崇往古和当代生机勃勃的英烈,常以“刘郎才气”自勉,自谓“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借助怀念陶渊明赞扬民族历史的刚烈之气。

在66岁的高龄镇守京口时,还遥望中原唱出“气吞万里如虎”。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生不逢时的、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里,小朝廷不理国家命运,辛弃疾的刚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辛弃疾在自己的大多数作品中总会体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正气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繁荣昌盛的精神所在,以“气”自振,以“气”克敌为基本出发点,并建立了用词来鼓舞人的战斗意志而创作词篇的意念。

正因为这样长期的探索,辛弃疾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高瞻远瞩的宏伟气魄、卓越的军事、惊人的政见胆略、以不可羁勒和横绝一世的才学,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辛词派——稼轩体。

辛词的风骨和其表露出来的性格是刚的定调。

如他的《贺新郎》,词曰: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词中体现了词人的为收复中原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词用壮士自喻,扬洒着刚烈的男子汉的气概。

又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北共,正分裂。

”词人用战场的情景,烘托出统一国家的决心如同铮铮的兵戈,坚强不可挡。

2、柔(婉约)柔是辛词风格的辅助。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虽然豪放词是辛词的主要风格特征,但在创作豪放词的同时,辛弃疾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婉约词,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所说:“公所做大声鞺鞳,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其稼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②虽然辛弃疾工于豪放词的创作,但其主流旋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他婉约词的创作,那豪放奔腾的词风,时而会闪现于他那清新巧秀的婉约词中,令人读之有耳目一新之感。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王士禛《花草蒙拾》)豪放确实是稼轩词的主导风格。

但他写起传统婉约风格的词来,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刘克庄评之为:“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③辛弃疾的婉约词,虽属婉约,却自有一番风韵。

辛弃疾的一生是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的一生。

他极力想实现北上抗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其志。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满怀的苦闷与矛盾只能凭借诗词表达出来。

于是,一位“平生塞北江南”、一心要“经纶事业”、“股肱王室”、完成杀敌平戎大业的英雄,却被人们以词人相称了。

“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