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其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
他的词和⼈⽣道路紧密相连。
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少;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想要重整旧河⼭的愿望;带湖的⼗年⽣活直到第⼆次被罢职前,他的创作达到了⼀个⾼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发展,许多名篇就产⽣于这⼀时期;晚年东⼭再起,主战派的部分⼈⼠被重新启⽤,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虽然较少,但⼤部分词仍体现了其关⼼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
⼀、⾟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弃疾在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为词,扩⼤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法,其创作的词⼤多具有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豪迈奔放⾃苏东坡开创豪放词之后,宋词风格多元,婉约豪放,各放异彩。
⾄南宋⾟弃疾,将宋词的豪放之风推向新的⾼潮。
在政治上,⾟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物,他具有的正义爱国态度,对词作风格产⽣了重要影响。
⾟弃疾强调,时代风云、社会变化、思想情感,应该是⽂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宗旨。
特别是⼀个⼈的豪情壮志,更应成为⽂学作品的魅⼒源泉。
他不认同⽂学作品只是表现“离合悲欢”与“⼉⼥恩怨”,尤其对宋词过于讲究章法、过于追求玲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的不满:“有意雄泰华,⽆意巧玲珑。
”(《临江仙》)他重情感,讲⽓势,推崇铿锵有⼒、雷霆万钧的豪放词风。
⾟弃疾⼀⽣怀有豪情壮志,其不少词都描写了他参加抗⾦⽃争的情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
如《⽔龙吟》(登建康赏⼼亭),词的开头从登亭远望写起,“楚天千⾥清秋,⽔随天去秋⽆际。
”“楚天”在这⾥泛指江南的天空。
作者极⽬所见的是这样⼀种景象:楚天千⾥,秋⾊⽆际,长江之⽔浩荡⽆涯,⼀直流到天的尽头。
阔⼤的景象表现出词⼈⼼怀祖国的博⼤胸襟。
(⼆)沉郁悲壮⾟弃疾⼀⽣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王朝并没有重⽤他,这是⾟弃疾精神上最⼤的苦闷,因⽽表现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的词成为⾟词爱国思想的另⼀个出发点,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数。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幻灯片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幻灯片2三、辛词的艺术特色:(一)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二)“以文为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
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融,从而大大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三)刚柔相济,构成了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幻灯片3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性,有境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幻灯片4(一)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来抒发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剑”的将军;《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水龙吟》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景象;幻灯片5(二)、手法多样性,词调上小令慢词兼长,章法上变化出新。
辛弃疾有非凡的驾驭词调的能力,不管是令曲小词,还是慢词长调,他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辛词博辩奇肆,善于在章法上变化出新,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
幻灯片6(三)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典故。
《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借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暮年不被知赏,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枉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掷的感慨。
《摸鱼儿》下片,也连用陈皇后、赵飞燕、杨玉环等典,多且贴切,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感染力。
幻灯片7(四)“以文为词”●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幻灯片8(五)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诗歌风格

辛弃疾诗歌风格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辛弃疾的词不仅涉及个人情感、生活琐事,还充分表现了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其作品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
2、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奔放的风格,还有细腻婉约的表现,且常运用比兴寄托、典故引申等手法,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和谋篇布局上的创新:辛弃疾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词中常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结构,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4、强烈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情感丰富,常以豪情壮语发端,描绘风雷激荡的壮阔境界,而后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情,表现出深沉呜咽、悲壮苍凉的氛围。
5、强烈的爱国精神:辛弃疾一生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的很多词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无比热爱,这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歌风格以其豪放奔放、清旷超逸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同时又表现出细腻婉约、深沉悲凉的情感,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写作风格

辛弃疾写作风格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豪放雄杰:辛弃疾的词作以豪迈雄杰为主,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激情和生命的热爱,情感激烈,气势磅礴。
刚柔相济: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
他的词作中既有悲壮豪雄的阳刚之气,又有婉转缠绵的阴柔之美,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亦庄亦谐:辛弃疾的词作既有庄严的一面,又有诙谐的一面。
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现出了他亦庄亦谐的个性风格。
创新精神: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具有创新精神,他不仅打破了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还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作中往往蕴藏着对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探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现出他的思想感情。
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不仅有豪放雄杰、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等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还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使他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写作风格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化的特色和创新的元素,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
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
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
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
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
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阔。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下政治,写下哲理,写下朋友之情、
恋人之情,写下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下日常生活、读书体会,可以说道,凡当时能够
载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载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为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
《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
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
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③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
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
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
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
辛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弃疾在苏轼豪放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个人经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稼轩词。
这一点古人早就发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⑤,“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
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
”⑥个人感觉辛词的豪放,意境开阔,更胜一筹。
2.沉郁悲壮,刚柔并济辛弃疾适逢山河破碎之际,再加上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他的满腔报国热情无处释放,只能通过词来表达。
因此,辛词多了一份沉郁悲壮的色彩。
他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此时的他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心中的郁闷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辛弃疾恢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功业难就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而自己报国无门,年华虚度的复杂之情。
因此沉郁悲壮也是辛词的艺术风格之一。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
他写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是一篇巧用比兴手法,借物咏人,抒情寄怀的好例,被近人梁启超称赞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昏庸腐朽,对投降派得意猖獗的强烈不满。
表面上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这首词在风格上缠绵而悲壮,刚柔相济。
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属于婉约词一派,但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却充满了豪放悲壮的色彩。
可见,辛弃疾的词风格多变,刚柔并济,意境深远。
3.婉约含蓄,朴素自然辛弃疾除了豪放词之外,他的婉约词也写得十分出色。
这类词主要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
典型的代表作主要有《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清新淡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中折现出辛弃疾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
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辛弃疾的田园词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朴素自然,恬淡清新的感觉,丝毫不比他的豪放词逊色。
他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风格含蓄婉约的佳作,主要描写元夕之夜赏灯的情景。
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脍炙人口,被王国维引用为作词的第三种境界。
综上所述,辛词的艺术风格不是仅用“豪放”能够概括的,也非是仅去“继⑤王国维:《人间词话》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承”苏轼就能达到这样高深的造诣的。
他的词具有多样性和独异性:有激流奔腾的豪放;有抒情寄志的悲壮;有含蓄迁回的深沉;有寄兴山水田园的妩媚。
这一切构成了辛词多色彩、多情致、多侧面的艺术风格。
⑦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成因辛弃疾词的风格多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生活经历,大体可分为起义从戎、仕宦、闲居三个时期。
这些经历直接同创作关联。
辛弃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
他的从戎经历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息,从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辛弃疾日后难以忘怀的记忆,造就了他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归附南宋以后,由武转文,在朝廷当起了文官。
然而,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此时的辛弃疾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想到自己空有满腔热忱,却无处施展,只能将这种悲愤之情转为文字,写进词中,从而形成了沉郁悲壮,刚柔并济的词风。
辛弃疾在看清朝廷的腐败无能之后,无奈隐居江西。
在赋闲隐居的这段时间内,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
在这期间,辛弃疾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主要以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为主。
这让我们见到了不同一面的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挫折。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
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多变,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辛弃疾词的影响毫无疑问,辛弃疾是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被大家广为传颂,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进一步将抗战救国的内容大量纳入词中,用词来反映时代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坚决的斗争精神。
不但是在当时,而且在后世,只要民族矛盾突出、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他的词总是受到人民的喜爱;其次他开拓了词的意境,再次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文学上的影响是形成了一个爱国词派。
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的不少词人都与他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
⑧四.听课心得在《历代名词人研究》这门课上,我收获了很多。
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词,但是对词的了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领会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词本身的韵律美。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的兴起也使中国文学发展到另一个巅峰。
通过这门课,我对那些名词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花间派”温庭筠到“南⑦李善阶: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山东社会科学,1994 年第5 期⑧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唐词人”李煜,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到婉约派的杰出词人柳永、李清照。
不同时期的词有着不同的风格,或豪迈奔放,或婉转含蓄,或哀怨悲凉,词是词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最后给老师几点建议。
上课时应该多放一些介绍词和词人的视频,另外多介绍一些关于词人的人生轶事,增加同学们对词人的了解,同时也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
参考文献:[1]刘克庄:《辛稼轩集序》[2]王国维:《人间词话》[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5]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6]李善阶: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山东社会科学,1994 年第5 期[7]吴晨:试析辛弃疾词风的成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 期[8]肖练武: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管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9]傅义: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