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共28页
辛弃疾的风格

辛弃疾的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杰出音乐家和诗人,以其独特诗风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表达思想深刻,情调抒情,富于激情,成为被后世熟知、继承至今的杰出杰作。
辛弃疾以其自然大致的风格写诗,整齐恰当,重点突出,情感深沉,诗歌抒发出深情、哀怨、惆怅之情,不仅流畅自由,更加注重节奏对准虚实矛盾、句节变化隐含着内涵歌咏千古绝唱。
他的咏叹式充满浓郁的气氛和哀伤的催人泪下的凄凉滋味。
辛弃疾的诗歌构成繁复的前后联结:可以有简单的“三连”,也可以有复杂的“三联”“四联”“五联”,以及一些句子的“多联”相结合。
此外,他的诗歌还善于使用一些诗词格律的复合拼接,加强表达思想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句律生动准确地表达出其自然确定的旋律即诗歌的整体结构,也使其耐人寻味。
辛弃疾音乐风格独特,以“清物”思想为主导,并以当时主流的滚音技巧进行演奏,让人们感受到柔和、流畅的空灵意境。
其中有着富有诗意的叙述,穿插着抒情的思绪,音乐清洁而朴实,编曲充满柔美的灵动,无不让人深深倾倒在浓烈沉醉的节奏之中,感知古典情调中的芳香。
辛弃疾被誉为“诗宗”,其思想精节、情绪浪漫,千古绝唱、脍炙人口。
这种特殊的音乐风格也在宋代文艺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可以说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节奏,那种以诗词为主的韵律,将文化和艺术上的精髓发扬得淋漓尽致。
至此,辛弃疾的诗歌、音乐风格持续发展,在民间艺术中传唱仍然清晰可辨,诗篇和曲调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如此横扫千古,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永恒的文艺珍品,受到百代艺术家钦佩依循,跨越时空,引得推崇。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PPT

•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中说:“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
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辛弃疾的说:“其词慷慨纵横,有
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
屹然别立一宗。”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
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辛词这种手法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 同时接受了婉约派词人的影响。
《摸鱼儿》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 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 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 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 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 花样翻新。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说:“辛稼轩 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 《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 《离骚》、《史》、《汉》、《世说》、 《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 力之峭。”
刘熙载《艺概》中说:“任古书中理语、 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水调歌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 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一、自然天成“稼轩体” 二、扩大词的题材 三、独特的意象 四、多用比兴手法 五、以文为词 六、引经用典
辛弃疾《沁园春》中的艺术特色大学语文

辛弃疾《沁园春》中的艺术特色大学语文
1.虚笔点睛的风景写意
《沁园春》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
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
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终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
2.恰当合适典故的运用
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沁园春》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
3.大学传神写意的写作风格
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
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
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 第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列:
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 雪是“千里玉鸾飞” 剑是“倚天万里” 桥是“千丈晴虹”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菩 萨蛮 金陵赏心亭》
• 第三,以文为词,用经用典
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 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题 序和用典两方面。 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 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 词中。
“觅” “英雄” “风流” “金戈铁马” “气吞 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
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
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 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
心愿 :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ຫໍສະໝຸດ 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
刘义隆
• 故事简介:
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 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列: 《永遇乐》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的场景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
问
一.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 感叹? 二.全词描写了战争的哪些场面? 并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分析
结构
1: 1-9句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 时的壮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 2 : 10句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叹
(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 辛词不受分片约束
(二)手法上,大量运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五个典故
孙权 刘裕
•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 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 刘义隆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
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
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
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
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
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
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
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
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
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
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
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
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
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
论辛弃疾词的用调特征

论辛弃疾词的用调特征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体现了多种不同的调特征。
首先,辛弃疾的词作在调性上以豪放激昂的调子为主。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出豪情壮志、挣扎拼搏的精神,以及对命运的反抗和坚持。
这种豪放激昂的调子往往给人一种奋发向前、不畏艰险的感觉。
其次,辛弃疾的词作中也有一些抒情的调子。
他常常用细腻、柔情的笔触表达对爱情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这种抒情的调子给人一种温柔和感性的感觉。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中也不乏忧郁和哀愁的调子。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绝望、无奈和对世事的无可奈何。
这种忧郁的调子往往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具有豪放激昂的调子,还兼有抒情和忧郁的调子。
这些不同的调特征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冲击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