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
李重元《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重元《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李重元《忆王孙》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忆王孙①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②,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③。
[注释]①忆王孙:此调始于李重元此作。
②萋萋芳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③“雨打”句:刘方平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作者简介】李重元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
《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
例如第一首写闺阁愁思:佳人高楼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
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全词可谓写得一派愁气弥漫。
忆王孙·夏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忆王孙·秋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忆王孙·冬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
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译文】芳草萋萋,仿佛也忆念着在外的朋友。
我凭倚在高楼,望着柳外的天空,黯自伤怀。
杜鹃的叫声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听。
天色临近黄昏,无情的风雨吹得梨花满地,我只好关上院门。
【译文二】萋萋芳草让我思念郎君,杨柳树外楼阁高耸令人断魂,更不忍去听杜鹃声声哀鸣。
天色临近黄昏,暮雨打落梨花独自紧闭院门。
【评点】词人共作《忆王孙》四首,分别为“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是第一篇“春词”,写闺中女子的春愁。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写景,巧妙地传达出暮春时节闺妇独守黄昏、寂寞难耐的相思深情。
第一句“萋萋芳草忆王孙”从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中化出,点出时间节气,即暮春时节。
随后“柳外楼高空断魂”一句,写女主人公登楼远眺,期望日思夜想的情人能马上归来。
《忆王孙》 文章解析

《忆王孙》文章解析忆王孙文章解析《忆王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词,由作者曹雪芹所创作。
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解析,从词的背景、情感表达、词牌选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背景介绍《忆王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黛玉的怀念之情的直抒胸臆之作。
词中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他们过去甜蜜时光的回忆。
二、情感表达在词的开头,贾宝玉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句开场白既表达了人生如梦的观念,也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只是转瞬即逝的。
接着,词中描绘了贾宝玉对黛玉美丽容貌的赞美和思念:“停骖住剑;东篱把酒;就连文君拜对黛玉。
”这部分词句通过对象的描绘和行为的描写,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爱慕之情,以及无法忘记她的美丽形象。
然后,词中出现了“菡萏香销玉碗泣鬓”,以及“时节恰逢风雨起,尽夜鲁酒不曾沉”的描写,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和情感的表达,表现了贾宝玉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最后,词中以“我有所思,你有所梦”作为结尾,诠释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不仅仅停留在现实中,而是进入了梦境之中,表达了他对黛玉的思恋。
三、词牌选用《忆王孙》采用了“贺银杏”。
贺银杏是七言绝句词,形式简洁明了。
这种词牌适合表达贾宝玉对黛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与《红楼梦》整体的叙述风格相契合。
四、结构分析《忆王孙》整首词共四句,每句都通过简明扼要的句子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词中情感起伏平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展示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深切感情。
总结:《忆王孙》是《红楼梦》中一首表达贾宝玉对黛玉思念之情的词。
通过背景的设定、情感的表达、词牌的选用以及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深意。
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发,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内容为文章解析的内容,字数已超过2000字。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及赏析

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及赏析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及赏析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意思-赏析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意思|赏析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
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
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颂苦。
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作者:佚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意思-赏析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意思|赏析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
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
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颂苦。
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作者:佚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忆王孙》课文解读

《忆王孙》课文解读忆王孙是一篇描写家族兴衰的文章,通过回忆讲述了一个王孙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本文将对《忆王孙》的主要内容和含义进行解读。
首先,文章以回忆作为叙述手法,通过主人公回忆过去的事情,让读者了解到王孙家族的兴盛时期。
文章开篇就描述了当年王孙家族的辉煌与繁荣,象征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过往。
回忆过去的场景和情节生动形象,在读者心中勾起了对过去的向往和美好时光的回忆。
其次,文章逐渐揭示了家族的衰落和变迁。
作者以王孙后代的改变为线索,通过描写他们生活的变化和家族事业的衰败,暗示了家族的衰落。
尤其是王孙后代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的心态,导致了整个家族的分崩离析。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家族内部纷争的激烈和矛盾的激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追求变化对家族结构的冲击。
然后,文章强调了家族的传承和家族情感的重要性。
王孙家族曾经的荣耀和辉煌让人们动容,同时也引发了对家族的思考。
家族作为一个承载着血脉和情感的群体,即使在衰落中也不能轻易放弃。
文章描写了一位王孙族长为了挽救家族的努力,以及其他成员对于家族的认同和奋斗。
这种情感的传承和爱恋,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强调了家族情感和传承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以思考和反思作为结束。
通过回忆和故事,作者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家族情感和传承的价值,并思考自己对于家族以及家族的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文章以反思来呼吁读者重视家族的传承,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些感悟和启示。
总的来说,《忆王孙》是一篇描写家族兴盛和衰落的文章,通过回忆和故事,展示了家族的辉煌与变迁,呼吁人们重视家族情感和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思考并反思自己对于家族的态度和对于家族传承的责任。
希望这篇课文解读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忆王孙》这篇文章。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赏析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赏析
【作品简介】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由李重元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简化了时空背景,也看不出抒情人的身份,但词中的神韵悠然而在,词中的境界在生活中随处可遇。
雨打梨花深闭门最为佳妙,它不仅有画面美,还令读者想像字面后所未出现的女主人公,她恐是文学作品显意象外的隐意象。
黄蓼园云:高楼望远,空字已凄恻,况闻杜宇?最后一句尤其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体味象外之象的无穷意味。
【原文】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①
作者: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②,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③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④。
【注释】
①忆王孙:此调始于李重元此作。
②萋萋芳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③杜宇:杜鹃。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
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
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
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④雨打句:刘方平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忆王孙春词原文鉴赏

忆王孙春词原文鉴赏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鉴赏】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
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
【原文】
忆王孙;秋江送别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
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
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
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齐山登高诗》,杜牧)第三句强携酸泪一醉酩酊,承二句来。
“江山
犹是昔人非。
”(苏轼《陌上花》)“昔人非”扣送别。
末为与初唐四杰接的李峤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汾阴行》)时空无际。
爬梳五处所引用原诗,可见所集非支离破碎的句意,而是远超出符码信号信息以上的丰厚民族文化传统。
疑问和悲哀如屈原《天问》般触及宇宙时空本体,无法回答,故首句“登山临水”,第三句却说“不用登临怨落晖”,看似矛盾,其实表现了人在时空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句意十分深邃沉重。
词中山水景观,甚至秋雁落晖,都是纯中国式的,打上民族人文传统的烙印。
所以读来颇耐咀嚼,回味绵长。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
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