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词鉴赏练习(学生版)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题目一:理解词意
请阅读以下宋词,回答问题。
题目:《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请简述这首词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题目二:词牌知识
请根据以下词牌提示,填写相应的宋词。
词牌:《水调歌头》
提示:描写春天景色的词句。
{content}
题目三:作者背景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词人?他的词风特点是什么?题目四:词句解析
请分析以下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目五:词歌演唱
请选择一首你熟悉的宋词,进行演唱。
要求:准确、富有感情。
题目六:创作宋词
请根据以下主题,创作一首宋词。
主题:春天的傍晚
要求:使用宋词的写作手法和格式,描绘春天的傍晚景色和氛围。
---
希望这份题库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词,提高你的鉴赏
能力。
祝你竞赛取得好成绩!。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家专练:辛弃疾(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家专练:辛弃疾(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偃蹇谁怜汝”表达了“我”对“青山”的无动于衷的埋怨,“劝我溪边住”则转换成“青山”对“我”的规劝。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在词人笔下,“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表明词人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
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杯送、绣衣行客”,“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之意。
B.“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直抒胸臆,点出诗人叹息、痛楚的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
C.“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人教版辛弃疾词两首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3

人教版辛弃疾词两首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0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陵:与下文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宋有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的习俗,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这首词的首句三个“深”字连用,试分析其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辛苦吟于濆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注]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嫫母:黄帝的妃子,为人贤德而面目丑陋。
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刘秉忠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的词,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羁旅之苦,更有一种功业未成、年华老去,生命虚耗的憾恨。
B.从“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中我们能看出词人的漂泊,从“何成”中可以看出词人老大无成的遗憾,“垂垂雪几茎”更反衬其悲愁之重。
C.“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营造出一个与词人心境相通的清寒世界,情景交融。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游子形象:半生漂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
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
4.“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
5.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高考诗歌鉴赏辛弃疾专题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高考诗歌鉴赏辛弃疾专题练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辛弃疾专题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 D15. A16. 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辛弃疾 诗作 练习(学生)

失意英雄泪空流——辛弃疾作品补充练习【学习重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自主学习】水龙吟·登建康⑴赏心亭⑵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⑶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⑷。
落日楼头,断鸿⑸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⑻。
古诗词鉴赏辛弃疾专题练

古诗词鉴赏辛弃疾专题练辛弃疾专题练鹊桥仙·赠鹭莺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莺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鹫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明,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一般综合考查诗词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既要对诗词有整体的把握,又要注意仔细辨析局部细节。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
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解答】(1)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表述错误。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意为: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在这看你乘风归来。
“听君”是“任君”的意思;“一缕”即指白鹭顶部的白色羽毛。
所以词末并不是从听觉和视觉上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而是作者期望的鹭鸶饱食而归的画面。
故选D。
(2)形式新颖,采用人鸟对话的形式。
全词以鸟拟人,把鸟当做谈判对象并与之对话,形式新鲜。
“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告诉白鹭门前小溪里的鱼儿寥寥可数了,不能再捉了,应当像主人体谅它一样体谅鱼儿的命运,要和谐共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作者耐心地告诉它,在“远浦”“别渚”,“虾”“鳅”之类食物所在多有,混个肚儿圆绝对没有问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6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6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辛弃疾词两首(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一、根底稳固与语言运用(21分)1.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求.田问舍(购置)B.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揾.英雄泪(擦拭,揩拭)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千古风流..人物(杰出的,有才华的)D.元嘉草草..(草率,轻率)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解析:选C。
C项,第一个“风流〞的意思是“英雄业绩〞。
2.以下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解析:选C。
“雪〞是借喻,比喻浪花。
3.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以下语句没有使用倒装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D.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解析:选B。
A项,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正常语序应为“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D项,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4.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5分)(1)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直抒胸臆,借用动作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词人自感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现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遥岑(céng)赏心亭(tíng)玉枕(zhěn)堪脍(kuài)B.揾泪(wēn) 狼居胥(xū)玉簪(zān)寻觅(mì)C.盈袖(xiù)断鸿声(hóng)舞榭(xiè)赢(yíng)得D.供恨(hèng)佛狸祠(cí)把盏(zhǎn)金戈(gē)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封狼居胥.(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A.周瑜刘裕张翰辛弃疾刘备B.诸葛亮刘裕张翰桓温刘备C.周瑜刘备张翰桓温刘裕D.周瑜刘裕张翰桓温刘备6.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C.饭.疏食饮水 D.约我以礼.二、现代文阅读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诗词鉴赏练习《菩萨蛮》《水龙吟》《青玉案》《丑奴儿》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以下问题。
该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4分2.填空:韩愈有诗句“将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篱”,辛弃疾有词句,皮日休有诗句“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三者在写作特点上有共同之处。
1分3. 填空:词中写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4分4. 词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直接表露诗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
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
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1分,青山比喻1分,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
1分6. 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郁孤台”两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gàn)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行人,指路上行路的人。
B.“西北”两句是说被群山所遮蔽,望不到京城,实指中原尚未恢复。
长安,汉、唐时京城,这里皆指汴京。
C.“青山”两句是说江水毕竟冲破重叠峰峦的阻碍,向东奔流而去因为作者亟(jí)望到前线抗敌,所以对“东流”产生向往之情。
D.“江晚”两句中,“鹧鸪”鸟鸣声凄切,如曰“行不得也哥哥”,“山深闻鹧鸪”,寓含降金之事行不得之意。
全句表现出对朝廷主和的不满。
7.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8. 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分)。
10.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以下问题。
1.词也称,“菩萨蛮”是本词的,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苏轼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
2.下列词句,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D.想/当年,金戈/铁马。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鲈鱼堪脍.脍:把鱼、肉切细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B.舞榭.歌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求田问舍.舍:房舍C.元嘉草草..草草:缭乱、潦草把吴钩看了.了:结束、完毕D.无人会.,登临意会:领会断鸿..声里断鸿:失群的孤雁5.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多情应笑我C.烽火扬州路D.人道寄奴曾住6.下列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鹰——作者将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C.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
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7. 这首词主要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表达上有何作用?烘托出怎样的意境?6分8.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9.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
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4分阅读《青玉案元夕》,完成以下问题。
1.“元夕”指的晚上,此夜又称。
(2分)2.上阕中的“花千树”比喻,“玉壶”比喻。
2分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一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地去参加元宵盛会,为下文写与众不同的“那人”作了反衬。
2分4.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有着独特品味的“那人”的苦苦追寻,“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点明词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人”。
2分5.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用夸张的笔法展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火纷纷、乱落如雨的元宵夜景。
2分6.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词人在上阕写出了元夕夜晚人们满城狂欢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写出了箫声四处回荡的热闹,“_________________”则从视觉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景象。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8.下面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9. 下面对这首词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东风夜放花千树”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花为喻,达到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B.“更吹落,星如雨”一句,将天上的繁星比作密集的雨滴,纷纷飘落的星光与闪闪烁烁的灯光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C.“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说在这火树银花、热闹纷繁的时刻,美女如云,往来穿梭于街市人流之中,给街市更增添了美景。
D.词的末句是说在灯火冷清处却有一位冷静平和、超凡脱俗的美女独自站立着,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态。
10.词的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景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景象。
2分11. 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1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词中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它比作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种境界,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吗?4分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完成以下问题。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和“__”、“”和“”构成对比。
(2分)2. 这首词下片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
“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2分)3.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4.下列选项中的“秋”与上文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沙场秋.点兵D.鬓先秋.,泪空流5.“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6.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江苏高考古文新模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ch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zhà,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qiàn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mín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wò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bǐ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qú曰:“闭籴dí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来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zhì。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zhào歌》。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